1955年9月,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授勋在中南海怀仁堂展开。期间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75人被授予中将军衔,另有798人被授予少将。 这几百位将军的名气或许不及十大元帅和十名大将,但却是共和国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成立建下了汗马功劳。 在共和国的建国史上,许多同姓将领常因长期搭档或出身同门而被放到一起称呼。就比如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三人既是同乡又有亲缘关系,共同参加革命,成就一段佳话。 除了“三林”,亦有“三梁”、“三杨”、“三陈”几位开国功勋,他们都在此次授勋仪式上被授予将军头衔,那么这几位将军都是谁,又有何等光辉的战绩? 军衔
三梁 先说这“三梁”,他们分别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三人都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同属一族。 少年时期,三人都过得不易,由于家境贫苦与封建阶级的压迫,他们不得不早早地辍了学,以苦力谋生。 比如梁必业在参加革命前做过药店的学徒,当过沿街叫卖的小贩;梁兴初则在打铁铺做活,自小便为雇主打铁,没少受雇主的欺凌压迫。 1930年,红四方面军来到渼陂村,见识到红军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后,三人不约而同地一齐参加革命。 三人中,若论战功,则必须提到梁兴初。梁兴初戎马半生,建功无数,从两万里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梁兴初都曾参与其中,而真正令他一举成名的,应当是抗美援朝。 梁兴初
抗美援朝期间,梁兴初任第三十八军军长,该军也在后来被称为“万岁军”。 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爆发,38军在德川迎来首战,歼灭了南朝鲜第七师,后梁兴初又下令113师大胆穿插,113师遂创下了一夜急行百余里的步战奇迹,抢先占领了龙源、三所里两处要地,阻止敌人南逃。 占据阵地后,113师的战士们又拼死血战,击退了敌人20余次冲锋,用生命守住了阵地,最后创下了毙俘敌军上万人的彪炳战绩。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因此役大受鼓舞,发去一封电报,上书“第三十八军万岁!”“万岁军”的名号也正是这样来的。 彭德怀等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梁兴初历任海南军区司令、成都军区司令等职,并于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 梁必业同梁兴初一样,建国前后的各大战争都曾亲历,只不过他不像梁兴初一样是带兵打仗的能手,他所从事的大多是政治工作。 参加革命后,梁必业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干事、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等职。1945年,梁必业调任山东军区第一师担任政治委员,巧的是梁兴初当时正担任该师的师长,二人也因此并肩作战了接近两年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梁必业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1957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梁必业出任第三十八军政委,与梁兴初再度并肩作战。 梁必业
1955年,梁必业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三梁虽年纪相仿,但辈分相差甚大。若论辈分,梁必业其实是“孙子辈”的,梁仁芥辈分最大,与梁必业的爷爷同辈。 梁仁芥1930年参加革命后,次年便入了党,历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晋绥军区等六分区政委等职。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一军在四川会师,张国焘当时有了搞“第二中央”的打算,梁仁芥曾参与到与其的斗争中。 建国后,梁仁芥担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等职,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梁仁芥
三杨 “三杨”则指的是杨得志、杨成武以及杨勇三位将军。 这三人同样不简单,都是能文能武的存在,1955年授衔时,三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可见其能。 “三杨”与“三梁”情况不同,三人并非同乡,其中杨成武来自福建,另外两人则来自湖南。三人在抗日战争期间都曾在八路军第115师担任高级将领,在平型关战役中曾并肩作战,且私交甚笃,便有了“三杨”这一组合。 先说杨成武,他的战绩不可谓不亮眼,且不说他在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中都曾做出过突出贡献,单就他在黄土岭战役中的卓著表现,就足以令他留名身后。 1939年11月,杨成武率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三个主力团在河北涞源对日军展开伏击,歼敌900余人,并击毙了不可一世的阿部规秀。 杨得志
黄土岭战役在各大战役中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在此役中,杨成武所部所击毙的阿部规秀实为中将军衔,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被击毙的最高军衔的日军将领。 再说杨得志,他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铁匠家庭,自小便尝尽人间冷暖。1928年,湘南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7师,杨得志也参与其中,并在同年入了党。 17岁参加革命的杨得志,在21岁便当上了红15军45师第93团的团长。 在长征中,杨得志亦有着非凡的表现,比如他曾率部强渡天险乌江,歼灭守敌,为后续部队打通通路;再比如著名的强渡大渡河,率先渡河的17名勇士就是由他所组织的,为后续部队渡河发挥了关键作用。 杨得志
杨勇是湖南浏阳人,他参加革命的时间也很早,1930年杨勇加入我党,长征前担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政委。 长征期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等知名战役,杨勇都曾参加。 平型关战役是“三杨”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战斗中,杨得志所率的685团打的是头阵,负责截击敌人的先头部队;杨勇则在686团担任副团长,负责将敌人战线“拦腰截断”;至于杨得志所率的独立团,则进军涞源,负责阻击敌人的增援。 “三杨”分工明确,且都出色地执行了任务。战斗打响后,杨得志率部在同敌人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后夺得了要地老爷庙,杨勇所在的686团则将欲重新夺回制高点的日军拦腰截成几段。 敌人处在劣势地形,又被打乱阵型,便尽全力拼杀,我军在同敌人进行了数小时的惨烈战斗后,以歼敌1000余人的彪炳战果赢下了这场战役。 杨勇
三陈 最后的“三陈”,则是大将陈赓、上将陈锡联与上将陈再道。 “三陈”在土地革命期间都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职,三人的渊源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陈赓作为十位大将之一,其军事才能自然不必多言,七亘村战役、上党战役、闻夏战役、百团大战、淮海战役……陈赓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印证。 陈赓将军还是老资历的革命家,是十大将中最早参加革命者,他1922年入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的他便已是校内的风云人物,位列“黄埔三杰”之一。 陈赓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黄埔军校时,蒋介石便对他颇为赏识,后来更是几度劝降,但都被陈赓严词拒绝了,比较出名的一次是在1933年。 陈赓
当时陈赓正在上海养病,却被叛徒撞见,后被反动派逮捕。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动用关系,亲自劝降陈赓。见陈赓时,蒋介石直言多年不见陈赓瘦了许多,可陈赓却道:“瘦吾而肥天下”,又将蒋介石的罪行罗列,严词拒绝其劝降。 抗日影视剧《亮剑》中,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云龙,最怕的旅长就是以陈赓为原型设计的。陈再道是湖北麻城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次年便加入我党。 陈再道战功卓著,晋升之路也很有特色,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先后当上班长、排长、连长等职,最后逐级晋升,一路做到了军长,没有跳级一说。 也正因此,陈再道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对所有规模的战斗都了如指掌。 他作战勇猛非常,在军中颇有名望,毛主席称赞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打仗勇敢,很不简单”,陈毅将军称他是“再道之勇。” 陈再道
最后再说说陈锡联,此人同样极不简单,他被授衔上将时年仅40岁,可见其战功卓著。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1929年他在家乡参加游击队,自此便走上革命道路。鄂豫皖军区的三次反“围剿”战役,陈锡联都曾亲历其中,因其作战勇敢,他被战友们起了个“小钢炮”的绰号。 在百团大战中,陈锡联率部与日伪军血战六昼夜,给予其重大伤亡;在淮海战役中,陈锡联指挥中原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歼灭了国民党的王牌部队,经此一役,又被冠上了个“二野赵子龙”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迫切需要一支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炮兵的组建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可炮兵的主帅该由谁当呢?这时候毛主席想到了被称为“小钢炮”的陈锡联,“小钢炮”奉命组建炮兵部队。 陈锡联
点评 新中国的成立过程有着诸多曲折,正是有了像“三梁”、“三杨”、“三陈”这样的开国功勋,我军才能取得节节胜利,而这些经典的作战组合,也将被我们始终铭记。 参考文献 [1]水新营.说不尽的“军中三陈”[J].党史博采(上),202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