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85》巴洛克音乐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9-28 发布于上海

巴洛克音乐

1.歌剧的诞生和初期发展

歌剧是巴洛克音乐非常重要的载体,说到巴洛克音乐就不能不首先谈歌剧的诞生。

西方歌剧的历史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但其渊源可以迫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时候已有利用歌唱的戏剧,并以乐声伴随剧情,虽然在整体上音乐并不起主导作用。文艺复兴以来,从人文主义理想出发,意大利人一直在寻找真实有力而生动地表达人的丰富感情的音乐手段,感到应把它与诗歌和戏剧等因素重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本来是存在过的。问题是怎样使它"再生""复兴"。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相似的目标早已实现。但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却遇到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

把古代戏剧搬上舞台的一个重要困难在于,它们的歌唱和伴奏形式已经失传。但到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人们终于决定以新创的歌咏配上管弦乐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新创"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依据。事实上民间流传的牧歌、复调歌谣和宗教圣咏等都给有心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途径。

首先在这方面作努力的人们当中,包括一些受聘于意大利贵族家庭的文化人,他们投主人"以重视文学艺术炫耀于世"之所好,在沙龙中高谈阔论,然后付诸实验。其中的音乐家和作家们把精力集中在筹划演戏的活动上。他们所确定的要求是,既要发挥音乐的功能,又不能因此而掩盖歌词。为此要放弃复调音乐,而采用新的音乐形式,使之起提高歌词的戏剧效果的作用。

"这样,音乐变成了独唱风格:最初的宣叙调,后来的小抒情调,以及咏叹调。"1594年,由里努奇尼(1562-1621年)改编成的剧本《达芙妮》在以佩里(1561-1633年)为主创作的乐曲的配合下演出了,它是被后人称作"歌剧"的艺术获得公认的第一部作品,可惜后来乐谱散失无存,也没有留下关于当时上演的实际情况的记载。过了不久,佩里和卡奇尼(1550-1618年)合作写出《欧丽蒂丝》,剧本根据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改编,并于160010月,在美第奇公爵的妹妹马丽雅和法国的亨利四世在佛罗伦萨结婚时演出,反应十分热烈,其乐谱保留至今,可以看到它的音乐以宣叙调为主,穿插着合唱和舞蹈。同年在罗马也有类似的演出,是卡瓦莱里(1550-1602年)作曲的《灵魂在肉体的表现》。1607年,由著名音乐家蒙特维迪谱写的《奥菲欧》在曼托瓦首演,被视为更重要的成果,它的主要部分由所扮演的角色自行咏唱,器乐的配合也很出色。以上几次演出构成了最早的欧洲歌剧形成史的轨迹。

歌剧很快就在意大利一些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流传开来,有一个时期最兴盛的演出活动是在水都威尼斯举行的,那里宫殿与教堂林立,富裕而美丽,最能激发起巴洛克音乐的热情。1637年,该地建立了第一座专门的歌剧院。其后几十年间相继出现了六十多座,虽然有的规模很小。罗马和那不勒斯也不甘落后,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甚至与由蒙特维迪创立的威尼斯歌剧乐派一样闻名遐迩。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初期的歌剧院在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是上演季节,剧院设备简陋,舞台用火炬或蜡烛照明,布景极为简单,有时整晚用同一背景,只以口头交代场景变化,或用文字来说明,观众只能凭主观想象去充实。

但随着歌剧的普及及各方面技术的提高,这种状况有了改善。罗马的歌剧院规模普遍较大,有的能容纳近千观众。威尼斯后来出现了有多层楼座和包厢的剧院,成为欧洲现代剧院建筑的蓝本。有的剧院的装饰甚至过于繁复。1619年巴尔玛的法尔利斯剧院的建成,出现了全新的舞台结构,前台的框子和前幕等都与现代舞台无甚大异。布景方面,通过运用三棱柱,每面画有不同景物,转换方便。同时配以天幕,利用透视关系而使舞台上的一切产生较为统一和谐的效果,更好地为剧情的进展服务。

歌剧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正歌剧、趣歌剧、幕间剧在意大利舞台上先后出现以后,都以不同的特点赢得观众的欢迎,并在不断改进中越来越完善,还流传到西欧各国。歌剧的诞生最初是迎合王侯贵族的享乐需要,接着,又被教堂所利用,然后在民间也逐渐普及。有钱人家往往在演出季节前夕就把包厢预订下来,标明包租者姓氏,不许他人占用。但在歌剧院较多的地区,有的设有廉价座位,使一部分普通者百姓也有可能前往欣赏。通过这种方式,作为歌剧的主导部分的巴洛克音乐也被较广大的社会阶层所接受了。

2.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

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作曲家中,蒙特维迪(1567年洗礼-1643年)是最重要的代表。他博学多才,创作上多产,又善于演奏,还富有组织才干,对歌剧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1607年《奥菲欧》首演成功以后,蒙特维迪在曼托瓦公爵的宫廷中继续服务了许多年。1613年,他被聘为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唱诗班的领班,任职长达30年,直到去世。在此期间他同时为威尼斯的剧院写作。1637年还在当地创建了欧洲首家经常公开演出的歌剧院。除歌剧外,他也致力于创作舞剧、抒情小曲和宗教歌曲。他很早就开始运用颤音和不谐和音,使"歌词成为音乐的主人"。他又擅长运用单音和连续发展的旋律,并创造了和声的表演手段,使"乐曲灵敏地表现了人声的优美和情感力量",充满意大利特点和他本人的特色。

蒙特维迪的重要作品,除《奥菲欧》外,还有《阿丽安娜》、《于里斯还乡记》和《波佩雅的加冕》等。这些作品被屡演不息。它们都有完整的情节。例如,《奥菲欧》描写了一位古代诗人歌手的故事:他的音乐足以使岩石、树木和凶猛的野兽都为之动情,在得到妻子的死讯时,他的悲伤的吟诵使观众也同感哀痛。《阿丽安娜》说的是古希腊英雄忒修斯遇难,获得克里特王国的公主阿丽安娜的救助,后来忒修斯在回家乡的途中却不得不把心爱的姑娘遗留在孤岛上,失去了爱人的阿丽安娜唱的哀歌也使听众不禁淌泪。

《波佩雅的加冕》是1642年蒙特维迪在威尼斯的最后一部歌剧,却第一次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

在蒙特维迪的作品的演出中,除演唱外,管弦乐的作用已十分突出。《奥菲欧》的小型乐队在后台演奏,后来为了与歌手的配合做得更协调,把乐队安排到舞台前面。

在蒙特维迪的领导下,威尼斯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乐派,他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传统,创作了众多规模宏伟、情节复杂的作品。演员的演唱技巧日益提高,咏叹调和宣叙调分了家。听众非常重视歌手的嗓子,每当唱咏叹调,大显花腔,极力把高音拉长时,总是获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顺便说明,17世纪意大利各地歌剧演出中的"女角"主要都由中性歌唱家——阉人歌手担任,他们在儿童时代接受一种手术,保持了很高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成年人的气息支持下,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演唱效果。

在蒙特维迪之后,他的学生卡瓦里(1602-1676年)和契斯蒂(1623-1669年)是威尼斯乐派的最杰出的歌剧作家。卡瓦里的作品突出旋律的作用,运用于歌唱式的民歌体咏叹调;宣叙调的表情较为朴素。契斯蒂的作品突出歌剧的纯音乐成分,加强其抒情性,产生特别优美的效果。契斯蒂还更加强调舞台布景的华丽装饰以及灯光与音乐的配合。他曾为国王的婚礼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金苹果》。为它的演出而建立的大剧院可以容纳5000观众,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都为其装饰费尽心思。巴洛克艺术的不同门类在此共同为一个目标进行了密切的协作。《金苹果》全剧分567场,由众多演员联合演出,场面异常浩大而奢华。

清唱剧也是巴洛克音乐的组成部分。虽然早在1415世纪的欧洲已有清唱剧的萌芽,而且在16世纪末终于正式形成,其直接来源是教堂的宗教歌曲,但它的发展却是在巴洛克音乐诞生以后。17世纪中期,它成了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的综合性大型音乐作品。清唱剧与歌剧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前者演出时不需要专门的服装、布景,没有动作,情节的发展除靠歌词外,还借助解说者的叙述。演出的地点是教堂或音乐厅。卡里西米(1605-1674年)是罗马教堂的著名音乐家和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他的《所罗门的裁判》和《耶弗他》用简单的素材构成完整的作品,表现宗教道德观念。

康塔塔是意大利巴洛克音乐开始时期常见的另一种形式,专指以人声演唱的声乐曲,卡里西米同样善于创作康塔塔。一出康塔塔可能是独唱套曲,也可能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几个乐章构成,后来演变为相当于小型室内歌剧的规模,有的还包括合唱。

歌剧或清唱剧等都需要器乐伴奏。但器乐本身也可以独立。17世纪的意大利也是器乐音乐的主要发祥地。当时把歌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统称为"交响曲",它是近代交响音乐的先驱。最重要的器乐音乐家中有科莱利(1653-1713年)和维瓦尔第(1678-1741年)等。科莱利本人是小提琴演奏家,善于发挥小提琴的抒情功能,在创作中他常常只写旋律轮廓和通奏低音,至于别的部分则留给演奏者去自主发挥。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很多,兼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协奏曲,仅协奏曲就达400多部,其中包括由四首联结而成的著名的《四季协奏曲》等。科莱利和维瓦尔第等人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意大利小提琴乐派。他们两人,尤其是维瓦尔第的活动,已跨越到18世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