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洲“毒王”入侵中国?如今南方很常见,曾有小孩摸完得脑膜炎!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9-28 发布于天津

一种原产于非洲的“毒王”动物,已经悄然入侵了中国。

它原本在国外是一种很受欢迎的食材,后来又把它当宠物养,到近几年国内也有人学了外国人的“坏毛病”,再加上全球交通运输带了一部分,于是“毒王”就进入了国门。

在野外环境自由生长的这种动物,被称为“毒王”那是当之无愧。

2022年3月,广东一名10岁小男孩,雨后在小区里发现了这种动物,开开心心玩了一下午,结果就得了“广州管圆线虫嗜酸性脑膜脑炎”!

这就是名叫非洲大蜗牛的巨型蜗牛,而它为为什么会叫人如此害怕?


漂洋过海的外来客

非洲大蜗牛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褐云玛瑙螺”,是柄眼目-玛瑙螺科-玛瑙螺属的中大型陆栖蜗牛。大多数的成年非洲大蜗牛壳长7到8厘米,最长的达到甚至超过20厘米。

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夜间或下雨天出没。当周围环境不好时,它们会躲在厚厚的壳里,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色的膜,我们称之为口膜。等周围环境好转以后再钻破口膜从里面出来。

非洲大蜗牛胃口好,果树、杂草、花卉、蔬菜以及各种农作物都是它的食物。它将500多种农作物列在自己的食谱里,令农民叫苦不迭。

不光是植物,非洲大蜗牛饿起来,连同伴的尸体、纸张都会吃,甚至水泥都能往肚子里怼。

非洲大蜗牛带着“非洲”两个字,说明它不是本地物种,那么它们是怎么来到中国呢?

来到中国的非洲大蜗牛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偷渡过来的,一部分是被引进的。

偷渡的非洲大蜗牛一般是偷偷躲进集装箱、板材、货物包装箱,或者是爬到观赏性植物上面,随着货运轮船的运输进入中国。

被引进的那部分则是因为其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被吃货们带回了中国,结果发现到了中国不但不能吃,用来当宠物观赏还有着隐患。

非洲大蜗牛身上潜藏着哪些隐患?


身上背着家,身子是病毒和寄生虫的家

这里提一下曾经轰动一时的北京福寿螺事件。2006年5月,一家饭馆为了降低成本,用便宜的福寿螺冒充海螺,导致160多人出现低烧,恶心,抽搐,面瘫等症状。

经调查,这些受害人是感染了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寄生在螺、鱼虾、蟹,以及青蛙、蛇等动物体内,福寿螺身上尤为多。

在福寿螺未完全烹熟的情况下,这种寄生虫没死绝,顺着消化道进入神经中枢,在脑髓液中游走,轻则呕吐发烧,重则死亡。

非洲大蜗牛身上也有着这种寄生虫。

除此之外,非洲大蜗牛身上还有着能引起脑膜炎的鼠肺线虫,导致肠胃管圆线虫病的脊形管圆线虫,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深奥猫圆线虫等对人体危害极大的寄生虫。

不光是在身上,就连非洲大蜗牛的粪便中也有着鞭虫、膜壳绦虫、粪类圆线虫等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非但不能入口,就算用手摸一下,也可能引起皮肤病,甚至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除此之外,非洲大蜗牛身上还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雷氏菌、芽孢杆菌等病原菌。

可见,这些憨态可掬的非洲大蜗牛,其实是一个行走的病毒库。


世界性的入侵物种

非洲的入侵这一入侵物种于1931年在我国福建厦门等地发现,随后发展到了中沙群岛,海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有着明显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发展趋势。

不光在中国,这种大蜗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入侵物种。

1966年,一个孩子将三只蜗牛从夏威夷待回迈阿密,短短七年,它们就成为了17000只的庞大族群,政府花费百万对付蜗牛,但每到雨季过后,它们的数量又会暴涨。

非洲大蜗牛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成为入侵物种,一是它繁殖能力强,数量能在段时间内暴增。二是生存能力强,温度15-38℃的潮湿环境就能存活,获取食物途径多,成活率也随之增高。

三是源于人们的疏忽,欠缺物种入侵相关知识,让他们觉得就一两只蜗牛没什么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到泛滥成灾时,再去补救已经晚了。


物种入侵的危害

繁殖能力强,短时间内数量剧增,是外来物种称霸本地的基本能力。无论是一年能产卵20-40次,每次产卵3-5万枚的福寿螺。

还是雌雄同体,一年能够产4次卵,每一次数量大约在200粒左右的非洲大蜗牛。他们都是依靠着数量的优势,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冲击。

虽然非洲大蜗牛相对福寿螺产卵量少,但是它寿命长,一只非洲大蜗牛平均寿命5-6年,最长甚至10年之久。

数量多加上胃口大,这些物种成为农产品收割机,福寿螺会在秧苗生长前期啃食秧苗,导致稻谷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比起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的食物相对丰富,水果蔬菜,果树的树叶,农作物都是它们的食物。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还没见着成熟,就到了它们嘴里。

除了对农作物的侵害外,入侵物种的另一个危害就是欺压本地物种。

福寿螺产卵量大,红色的卵在一起就像一朵小红花,当红花盛开,成熟的福寿螺就会侵占着当地资源,挤压着蜗牛等其他小型动物。

非洲大蜗牛侵害的主要是当地的植物。由于它不挑食,每一次横扫饥饿过后,当地的花卉,树木,草地等都要受到重创。

除了一些植物外,小蜗牛、蛞蝓、蚯蚓等小动物也是它们的食物


生活中如何防治

不吃不碰是最主要原则,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管好自己的嘴,及时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欲望,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几率。

看到非洲大蜗牛不要想着去尝一尝它的味道,那种软踏踏粘乎乎的东西,也不一定好吃。

当然,很多人对于吃肯定不感兴趣,但是看见一只那么大的蜗牛,总是忍不住去摸它,这样做就是给病毒提供了传播路径,病毒也会在不知不绝中爬到身上。

能够远离它们,同时也要学会辨别非洲大蜗牛一个直观的特征就是体型大,这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当然也有未成年的蜗牛,这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判断,非洲大蜗牛的壳主要呈现锥形,而当地的一些蜗牛的壳则是呈现圆盘形

当然也有锥形螺纹壳的蜗牛,白玉蜗牛就是一种。但白玉蜗牛肉色如名字一样洁白如玉。非洲大蜗牛则是背部暗棕黑色,遮面灰黄色。

两者之间在肤色上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对于原版非洲大蜗牛一般称为褐云玛瑙螺,2015年入主南方的无斑滑胚玛瑙螺的肉色为棕白色,2.0版本的非洲大蜗牛也较原版的体型更大,带来的危害也更大。

总结起来就是,非洲大蜗牛体型大,有像螺一样的锥形壳,肉色呈棕黑色(褐云玛瑙螺)或者棕白色(无斑滑胚玛瑙螺)。

如果遇到千万要远离,更不要想着将它放在锅里。


参考文献:

1.非洲大蜗牛入侵我国,有何可怕之处?为什么吃货也不敢吃?

2.福寿螺到底能不能吃?曾经泛滥成灾的福寿螺,如今为何很少见了?

3.外来物种入侵!广西发现“非洲大蜗牛”,它有何危害?

4.雨后看到它,千万别摸!堪称“毒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