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旗渠精神永在——我们篆刻《红旗渠印谱》

 华豫之林 2023-09-28 发布于河南


红旗渠精神永在

——我们篆刻《红旗渠印谱》

杨向东 杨庆春
我们父子都是坚持多年的篆刻爱好者,我们的家庭在安阳被美其名曰“篆刻之家”。我们创建与传承的“杨氏篆刻字画”,201311月,被列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汉始置为县,以山取名,名曰隆虑县。后避殇帝刘隆名讳,改称林虑县。几经沿革,金、元升为林州,明初降州为县,更名为林县。19941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建制,设立林州市。数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栉风沐雨,胼手胝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宏伟业绩。
漳河穿山来,天地重安排。修成红旗渠,精神传万代。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林县县委带领下,为了摆脱水源匮乏状况,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引漳入林”,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的1960年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坚持苦干十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太行山腰开凿了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浊漳水引入林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形成能引、能蓄、能灌、能排及综合利用的水利网,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为山区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条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垒砌成高3米、宽2米的墙,那么这堵墙可以把哈尔滨到北京再到广州连接起来。可见工程之浩大、宏伟、壮观,闻所未闻、世所罕见。
1970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外宾时,非常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他希望“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多看看林县人民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县级水利工程,能够成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可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这套《红旗渠印谱》,包括红旗渠精神本质特征,红旗渠十大重点建筑物名称,38名建渠英模人物姓名印章等诸多内容。力图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红旗渠建设者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让后辈人永远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歌颂他们,铭记他们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
我们创作的这套《红旗渠印谱》,如果能够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旗渠精神方面,发挥有点小小的作用,我们全家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鉴于篆刻者水平有限,差错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雅正。

(后附《红旗渠印谱》的部分篆刻作品)

杨向东、杨庆春篆刻艺术作品欣赏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作者简介:


杨向东,男,笔名:旭光,一草、东方铁。别号:一草斋主,千印富翁。1949年5月生于河南安阳都里镇都里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政工师职称,退休工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艺术和诗文写作,长期坚持业余自学。尤擅治印。
2011年1月,出版散文、篆刻、诗歌集《印海寻梦》一书。2013年8月,被评为安阳市首届百名“最美老人”中“才艺老人”之一。2014年9月,被评为安阳市第二届百名“最美老人”中“博学老人”之一。2014年度,荣获安阳市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近30 年来,已篆刻印章一万多方,家藏石印两千多方。2016年7月,出版散文、篆刻、诗歌集《印海知音》一书。2019年10月,出版散文、篆刻、诗歌集《印海神韵》一书。2023年1月出版《我爱我家——庆贺“金婚”50周年散文、篆刻、诗歌纪念册》。以上图书,均被安阳市图书馆永久收藏。
现为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安阳市诗词学会会员,安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兼篆刻委员会委员,安阳殷契印社社员,安阳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