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世界制造业大会,为什么在合肥?
2023-09-28 | 阅:  转:  |  分享 
  
世界制造业大会,为什么在合肥?来自中国的制造业浪潮,正冲击着下一轮世界工业的变革。来源:城市研究室 作者:王药师1978年,上海与德国大众达
成合作协议准备生产合资汽车。德国明镜周刊派出记者马丁走访上海,他转了一圈后,沮丧地写道:“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
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他最后总结:大众汽车将在一座孤岛上生产,而这里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彼时,有日本记者来到重庆炼钢厂采访,他惊
讶地发现一台一百多年前的英制蒸汽轧钢机还在工作。他好奇问厂长,是不是机器铭牌贴错了,对方自豪地说:“没错,这玩意还能用,一直用到现
在。”炙热的车间,热风裹挟着飞溅的火星映射下,轧钢机的齿轮缓缓转动,犹如这个古老国度重启的节奏。那年,一位老人应邀去日本访问,他坐
在疾驰的新干线上远眺,转身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斩钉截铁地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不久之后,广东沿海城市掀起震耳欲
聋的打桩声,奏响了中国制造业最初的潮音。许多人没听见巨响,但已经深陷世界的变局之中。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轿车面世,1985
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此时的中国人正争相观看一部名为《第三次浪潮》的
内部片,这是根据美国作家阿托夫勒同名著作拍摄的纪录片。上至政府机构的大礼堂,下至普通学校的放映室,这部从一万年前农业革命讲到三百年
的工业革命,再到电脑掀起的信息时代的影片,彻底震撼了国人。随即,三联出版社以“内部发行”名义出版《第三次浪潮》,首印3000册,供
不应求。最后不断加印,数年累计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引进书籍。很多人看完书后,焦急地发问:“这个世界,我们还能赶得上么?”
“第三次浪潮”成为时代热词,各行各业言必称浪潮,涛声如雷。普通人着急,科学界更为焦虑。1986年,因为“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四位国
内著名科学家联名上书,最终促成了“863计划”的出台。也是由于这次高规格的科学规划全面实施,中国制造业的齿轮加速转动。九十年代,东
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拔地而起的厂区如麦浪般起伏。带着拓荒时代的草莽无畏,无数印着Made in China的中国商品漂
洋过海,成为“地球村”的新主角。2001年,日本发布白皮书,惊呼中国为“世界工厂”。同一年,摩根斯坦利总经理史蒂芬·罗奇,将二十次
访华观感集中出书,书名叫《全世界唯一的增长故事》。中国正式加入WTO后,更多的“中国造”彻夜不停地从工厂运出,汇入全球市场。200
5年,出口数据显示,全球2/3影印机、1/2微波炉、2/5个人电脑、1/3电视机和空调、1/4洗碗机以及1/5冰箱,皆为中国制造。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反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重新眺望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2012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
美,送给奥巴马的国礼是一张乒乓球桌。首相府发文称,这是老牌的“英国货”,高端,上档次。可媒体调查后却“打脸”政府,称:从桌子到球拍
,都来自中国……变革与前进的历程中,中国制造业经过几代人制造业沉淀,早已融入世界体系,润物细无声。201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
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与此同时,中国风驰电掣的制造业也催生了越来越多占据全球市场的“隐形冠军”。小到打火机,大到工业装备,“中国
造”早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繁华的商业重新构建了世界,“地球村”的人间烟火变得更加诱人。中国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与
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再次拥抱世界的中国,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中国制造业从无到有,逐渐建设成为包含31个大类、
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大国。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
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经济的繁荣带动
着科技进步,十年间,中国各类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
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
0个增加到24个。截至2022年,上海振华重工的岸桥产品占全球市场的82%、深圳大疆无人机占全球市场的75%、广东中山的灯饰占全球
市场的70%、河南许昌的假发占全球市场的60%、江苏南通的床上用品占全球市场的60%……就连离开人间,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全球最大的
棺木供应商来自山东菏泽,其中日本90%的棺材全部由菏泽进口。菏泽曹县工厂内初步完成的棺材制品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从世界第六位跃
升至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近30%。一路疾奔的中国制造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全面提升,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
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电光石火的中国制造业巨变中,故事又有了新的篇章。从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开始,中国家庭对汽车从爱慕到拥有,只用了
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已增长到目前的3.2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新能源车出口更占到世界汽车市场的66%。从昔日令人艳羡的“大哥大”,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中国的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部,
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出口手机占世界市场的23%。全球化贸易体系下,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艘巨轮。不
过,世界的航程并非一帆风顺,漫长的供应链穿梭各国,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求新,求变,才能继续保持航速。踏浪前行的“中国制造”正加快向
“中国创造”迈进。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
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
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
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此
期间,大国重器纷纷登台亮相,“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
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但是,经历了疫情肆虐的凛冬,又逢世界经济的停摆,全球制造业引擎缓缓冷却,包括中国在内,都急需找寻
重启的动力来源。今年7月,德国大众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这也将是
大众在华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为什么是合肥?作为中部省份崛起的代表,安徽合肥已被纳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与南京、杭州并列,
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形成如此令人羡慕的区位优势,离不开安徽产业规模的快速跃升,也离不开合肥“强省会”战略实施。过去十年,在
招商引资上引入的投行模式屡获成功,被外界称为“最牛风投城市”,引来国内诸多城市跟风学习。同时,合肥利用科创资源基础,连续在集成电路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走出一条耀眼的道路,规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万亿。2000至2017年这17年间合肥的GDP增
幅达到了惊人22.3倍。最近十年,合肥更连续完成了7个千亿GDP的跨越,2023年上半年,已经超过福州、泉州,挺进全国前20强。合
肥的成功,离不开困难时期留住了中国科技大学,为自己点燃了日后科技兴市的火种。可以说,那些纷至沓来的企业,除了感受到来自安徽的产业和
区位优势,更是看到中科大背后强大的科技人才储备。这其实也是制造业发展的内核:用科技的力量打磨产品,重写规则之后,又是一番新世界景象
。汹涌的数字化浪潮其实已经描绘了新世界,一面是蓄势待发的万物,另一面是充满想象有待开拓的莽原。人类文明的演进来自不同时期制造业的变
革,规则依然是创新、实用。数字时代背景下,世界制造业依附的现代工业打造的是其筋骨,而数字化赋予其灵魂,新的章节也即将开篇。9月20
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将在合肥拉开帷幕。这场由国家有关部委、单位和安徽省政府共同连续举办了 5届的世界制造业盛会,将围绕大国制
造、优势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核心展示板块进行。同时还将按照“1+6+11+21+21”设置,即1场开幕式暨
主旨论坛、6场“六百”项目对接活动、11场专题活动、21场论坛活动以及21场各市开展的活动。此次大会,将邀请全球制造业领域1200
余位重量级嘉宾,以及60余家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的300多位外方代表参会。来自中国的制造业浪潮,正冲击着下一轮世界工业的变革,既
关系国运,也重新缝合着世界。越过数字化界限,其中的故事和机遇,也与每个普通人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前路莫测,我们依旧需要坦然面对。……1896年,李鸿章从欧洲来到美国访问后,被蒸汽机车和摩天大楼所震撼,感慨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一百多年后的2011年,京沪铁路开通,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桌上水杯波澜不惊。回程路上,一位老工程师兴致盎然,吟诵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THE END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