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2)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9-29 发布于湖北

  

伍家岗的地名由来有二:其一称,抗日胜利后,岗上搬来几户姓伍的人家;其二称,很久以前,有五户不同姓氏的人家在岗上开荒种地而得名。伍家岗的腾飞得力于民国的汉宜公路和文革期间的鸦官铁路,得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和本世纪开始的城市改造,更得力于城市中心的东移。

小雨淅淅,古塔沧桑,烟雨中的天然塔就有了些朦胧的诗意美感,社区兼职讲解员熟练背诵着解说词,伞下的人态度认真。

天然塔与风水大师郭璞有关,与塔门楹刻的“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有关,与“鞭打五龙”有关。天然塔与航行有关,从二十世纪初很多的文章里可以读到,当船能看见宝塔的朴实塔影,宜昌就在望了;夜晚宝塔的烛光也是航船的指引。天然塔与茶港有关,那应该是宜昌开埠、轮船出现以后的事。宜昌的茶港从泥沙淤积严重的北门外河街转移到这里,就是看中了宝塔湾的交通便利和商业价值。

1876年,宜昌被列强定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国人就在宜昌设立了中国海关。1912年,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抢先在宜昌设立码头和油栈。当时在沿江建了一批储油罐,用来中转运往西南地区的煤油(国人称之为“洋油”,是当时重要的照明和取暖燃料。)解放后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港口的兴旺,有些储油罐被拆除,剩下的唯一一座在二十一世纪的亚栈路的开辟、房产开发拆迁中才重回民众视线之中。

据称该油罐为万里长江留存最古老而且是唯一的大“洋”油罐。距今已有百年,是宜昌开放历史和港口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这个大油罐已经被改造成“宜昌港口文化陈列馆”。第一次站在被割去罐顶的储油罐里,抬头望那些密密麻麻的铆钉,低头看那些文字和图片,有一种奇怪的时空穿越感:要不是耳边响起解说员的介绍,真怀疑走出那个透明管道,外面会遇见一个穿补服、戴官帽、佩花翎的满清官员。

1949年在解放宜昌的战斗中,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在伍家岗共同村胡家老屋设有一个野战医院,在战斗中受伤的官兵被送至此医院医治。随着战斗的不断深入,医院也随之步步迁移。此时已有在战斗中英勇负伤的24名官兵因医治无效壮烈牺牲。野战医院后勤部在迁移之时把英烈合葬成七个公墓于此,并为他们立下墓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变迁,以及位置的偏远,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记载有烈士姓名的墓碑早已不见踪影,这24位英烈的姓名、原籍、家中亲人等信息也无从得知。据讲解员介绍,1997年,在将分散的烈士遗骨合葬,建成新的烈士墓,修建烈士纪念碑的时候,发现了一枚印章,也就有了第一位烈士的名字。

就在今年5月,烈士赵宗荣的亲属在宜昌找到了他。从河北承德到伍家岗区共同村革命烈士陵园,跨越千里,进行了祭扫。据载,1949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军114师的战士赵宗荣在解放宜昌战斗中牺牲。从此,这位河北承德籍烈士的英灵便长眠于此。这场迟到74年的亲人“相见”很感人,而其他英烈的家山何在?姓氏名谁还期待有更多的寻找和比对。

站在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前,全体人员列队肃立,鞠躬默哀,向革命先烈表达缅怀之情。时光荏苒,战争就在昨天,英雄烈士就在眼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站在我们前面负重前行。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他们甚至都没有姓名,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不会被遗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永固。如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当年那段壮怀激烈的解放宜昌之战,永远铭记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