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镇留影 | 集家嘴的划子擂到荡

 人文武汉 2023-09-29 发布于湖北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清代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绘当时汉口码头的兴盛和发达。武汉的码头一度多达200多处,仅轮渡码头就有数十处。

武汉有句歇后语“集家嘴的划子——擂到荡(趟)”,比喻做事要抓紧。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从汉口集家嘴过河(汉江)到汉阳高公街,人们还是坐划子过河——可承载二、三十人的有舵大木船。集家嘴靠近汉江入长江之处,涨水时节水流湍急,船上两侧的水手必须用力划桨,木船方不会随水流漂往长江。两岸等着过河的人多,必须“擂到荡”,划手换班休息,歇人不歇船。

照片拍摄时当为接驾咀

集家嘴在历史地图中有多个名称。清末至民国时期,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为集稼嘴、约1890年出版的《武汉城镇合图》为接驾咀;1926年《武汉三镇详图》为集稼咀、1930年《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亦为集稼咀。武汉解放后的19498月出版的“解放新版”《最近武阳汉市街详图》,出现“民族路码头”代替集家咀码头,1951年《武汉市汉口区马路图》仍沿用集稼咀码头。

在我看到的历史地图中只有1924年日本人出版的《汉口市街新图》称为“集家嘴码头”,与现在的名称完全一致。

1990出版的《武汉地名志》在聚落地名栏“咀”第496页有“集家咀”

【集家咀]Jijia Zui区片。位于汉水入江口北岸,泛指沿河大道与民族路交汇地带。旧称集稼嘴、接驾嘴,薛家嘴,解放后多用今名。

据《汉口丛谈》记载: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朱厚熜从安陆州治所在地今钟祥经汉水赴京继承皇位,曾路经汉口,后人由此把朱厚熜经过的汉水入江口两岸渡口称为接驾嘴,汉阳岸又称为南岸接驾嘴南岸嘴。除接驾嘴外,并有鲍家巷(报驾巷)和接驾嘴河街。片名各由此而得。

史料记:集稼嘴码头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汉口丛谈》记:汉口古有八渡,即宗三庙、五显庙、老官庙、沈家庙、集稼嘴、柯家码头、龙王庙和四官殿。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廿里长街八码头即指此。集家嘴渡口自清初以来,一直是商业繁盛之区,沿岸帆樯林立,商旅往来频繁,但此地正处汉水入江的弯道之上,经常受洪水威胁,清同治八年(1869),洪水冲刷河岸,居民多受其害,1931年大水时,沿河居民因洪水侵袭而大多毁家丧生。

解放后,集家嘴到硚口之间,修筑护坡防水墙,长约4000米,以消除水患;同时,全面翻修民族路,并新辟了几条横路,交通大为改善,唯附近居民房屋仍多二至三层老式布瓦砖木建筑,旧貌尚存。集家嘴河边设有到汉阳南岸嘴的轮渡,客运量日均2万人次,节假日高达3万多人次。1980年以后,在此辟有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有贸易货栈30多家,形成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批发市场。

曾有朋友问,有集家嘴码头的老照片吗?以前真没见过集家嘴码头的正面形象,老照片中明星码头是汉口龙王庙码头,留下来照片、明信片最多,网上很容易搜到,其次是汉口大码头的照片。

最近出版的《武汉晚清影像——比利时医生镜头中的18981908》有多张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医生110多年前拍摄的集家嘴码头的照片,再现了当年集家嘴码头划子云集渡划接送乘客,划子曾是三镇的主要交通工具;台阶上成群结队的人挑水上下,那是“挑水吃”的时代;码头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看到这张照片我想起了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的两首诗,似乎可以作这张照片的注解:

下路人家屋紧排,生人到此向难猜。

但随水桶空挑者,直到河边是正街。

叶调元注:下路人烟稠密,巷道繁多,四面皆屋,容易迷途。但随空水担走,便得正街。

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

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

所谓“下路”即正街(汉正街)汉水下游沈家庙至集稼咀段。1635年汉口筑长堤(袁公堤)后,此处日益繁华,人烟稠密,小巷子多,行人至此容易迷失方向;但你跟着挑着空水桶的人走,便可以走到集稼咀正街,这些挑水的人要去河边码头挑水,码头有石砌的台阶,便于取水;挑水人群中有挑水自家用的,也有以此谋生的,“祈雨群儿戴柳条,大街抬着狗兄跑。若逢卖水人经过,水桶掀翻再去挑。”

想去汉阳、武昌此处有渡划过江。那时还有沿江河行驶的划子,去江汉关、硚口均可以坐划子,溯江而上(高头)的收费贵些,顺江而下(底下)的便宜点。

快速航行于汉口扬子江上的划子

 20世纪初,一本英国杂志登载汉口水上繁忙景象的照片,木划唱主角,除了载人过河,还是水上贸易载体,英国人惊讶地评论“举世翘楚的小划子”:

汉口忙碌的中国人用他们的船快速航行于扬子江上。汉口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拥有巨大的贸易量,主要是茶叶。城市临近茶叶、棉花、丝绸和大米的主产区,扬子江让汉口能便利和便宜的通过水运把货物运到上海,一条海上贸易中心直达欧洲。汉口拥有举世翘楚的小划子、舢板、平底帆船,许多人在岸上没有房子,生活在船上。中国据说比其他所有国家的船只总和还要多。(沙恩译)

照片摄于集家嘴码头一带吗?

比利时医生拍摄的2张照片,可以看到坐划子上岸后,左边有一栅栏通往集家嘴正街,即汉正街的下段;水伕或居民在汉水取水后,通过栅栏前往集稼嘴正街,送往商铺或居家。

集稼嘴正街

以前网友在汉网人文武汉讨论过一张美国地质工程师克拉普民国初年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老胡开文贞记”出现在1926年出版的《汉口商业一览》第47页,“胡开文总号 又 贞记 集稼嘴正街”,电线杆竖在街旁,照片左边亦有栅栏(铁门)。

这张照片是上世纪3040年代日本人拍的集稼街之码头,人力车守候在码头上岸处等待客人,照片中的小亭子很可能是三轮车的站点,《19593月武汉三轮车一览表》中沿江(河)大道干线站点有永宁巷、集家嘴、红十字会医院、四官殿、港十三码头、民生路江边、武汉关、南京路江边、车站路江边、粤汉码头、黄浦路江边。(11个)

1961年清明节,我随大娘舅、小娘舅去汉阳扁担山上坟,头一年我的阿嗲(外祖父,下江人称阿嗲)去世葬在扁担山。那时,我家住在民意一路大陆里。

早上,我们步行到中山大道六渡桥坐2路电车到硚口终点站。下车后步行到河边,坐划子过河到汉阳琴断口。上岸后,沿着小路、田埂步行到扁担山。其时第26届世界乒乓球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沿途听大人们眉飞色舞谈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邱钟惠、还有湖北的胡道本等在世锦赛上的表现,忘记了走路的疲劳。祭拜完后下山,直接步行到河边,坐划子顺水到集家嘴上岸,走民族路、三民路、前进一路、民主一街,回家。

时光荏苒,汉水上一座又一座大桥兴建,“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汉江晴川桥就建在集家嘴与南岸嘴之间,你可以漫步桥上,看两江交汇,大江东去。值得一提的是武汉轮渡有集家嘴码头至汉阳门码头的航线,伫立甲板,可观长江、汉江两江四岸风景。

老集家嘴码头已成为武汉人的历史记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码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