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报_中国国家地理9.29 ![]() 南丝路从这里开启了凉山的征程——上图为甘洛境内的灵关道。唐代时,因川西节度使韦皋为通好南昭,在清溪峡内设置清溪关,故灵关道在唐代又称清溪道。摄影/谢罡 ![]() 进入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海棠古镇,这里位于小相岭山麓,是南方丝绸之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厚重的城砖,坚实的城门洞,依稀可见当年金城汤池的雄姿,汉彝文化也在这里美好融合。摄影/才华烨 ![]() 千佛寺位于海棠古镇最高处,寺院内有一通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汉夷”两字。民族学家解释,石碑的碑文表达了“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相处”之意。摄影/杜跃进 ![]() 在越西县,赫然看到“零(灵)关”字迹,它镌刻于民国时期,却是古道上唯一留下“零(灵)关道”大名的遗迹。摄影/谢罡 ![]() 越西县文昌殿,重檐歇山式建筑气势磅礴。摄影/姜曦 ![]() 越西中所镇陶家营村土碉楼,它设计巧妙,易守难攻,成为古时候保护驿站的有力堡垒。摄影/才华烨 ![]() 在越西中所镇,源自金马山山腹中汩汩流淌的地下河,形成一汪清澈碧绿的清泉,名为“水观音”,这里是越西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摄影/ 刘继章 ![]() 来到越西县东南部的普雄,这里原本只是四川大山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正是成昆铁路通车为其带来了机遇。摄影/杜跃进 ![]() 进入喜德县,但见登相营古堡与附近的冕山营如同一对兄弟古堡,传说诸葛亮再次登高检视军情,故名。不过如今的登相营设于明代。摄影/姜曦 ![]() 在喜德县、冕宁县与越西县的交界处,登高欣赏将自然奇景与人文古迹一同拥入怀中的小相岭之美,花丛与海子相映成趣,南麓花期为5、6月,北麓花期为7、8月。摄影/胡小平 ![]() 提到冕宁,很多人都会想到“彝海结盟”,1935年,红军长征过冕宁,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果基支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这段民族团结佳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的羊坪山上有片“彝海”,身临高山淡水湖泊,仿佛置身“世外秘境”。摄影/蒋志康 ![]() 冶勒湖位于冕宁县冶勒乡,是一座海拔2600余米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见底,山间的风吹皱一池清波,这里游客罕至,保持着原初的恬然宁静。摄影/@阿鑫 ![]() 到达西昌邛海,驻足湖畔,泛舟湖里,近水远山皆融于天际。邛海形成于180万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其中邛海白鱼、邛海鲤为邛海特有种。摄影/李小平 ![]() 西昌市的新地标——唐园,因保存着1300多年前唐代嶲州城的一段古城墙遗址而得名。摄影/胡小平 ![]() 建昌古城,是西昌历史的缩影,它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城内街道迄今仍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基本未变。入夜时分,走在古城之中,恍惚有一种穿越时光之感。上图为建昌古城安定门复原建造后的景象。摄影/胡小平 ![]() 来到茶马古道上的要冲——德昌县,魁星阁赫然耸立,它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面南门洞上方横匾镌刻着“北达京畿”, 面北门洞相对位置镌刻着“南通蒙诏”,八个大字寄托了当地百姓对连接内陆与边陲、融合中枢与地方的美好向往。摄影/杜跃进 ![]() 旅程逐渐接近尾声,到达素有“川滇锁钥”之称的会理古城,重温当年南丝路商贸重镇的繁华之景。会理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地带,素来商贸繁荣。如今的会理古城不仅古风依旧,还增添了新的烟火气。摄影/李小平 ![]() 到达会理时正赶上石榴丰收。凉山州会理市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目前,全市种植石榴面积高达4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75万吨。摄影/杜跃进 ![]() ![]() ![]() 凉山州“寻访南丝之路”采风团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