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瞑眩反应

 新用户9362OW5Z 2023-09-29 发布于江苏

“瞑眩反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排毒反应、好转反应、净化反应、戒断反应等等,为了方便,我们统一使用“瞑眩反应”

《足语字典》认为鉴别一种疗法是好疗法还是坏疗法,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在治疗过程中有没有瞑眩(排毒)反应,有瞑眩(排毒)反应的疗法就是把病菌、病毒、毒素、垃圾ju ti排出身体的好疗法,没有瞑眩(排毒)反应的疗法是把病菌病毒杀死在身体里的坏疗法。

图片

《足语字典》用大量篇幅讲解瞑眩反应,并针对每一种病症逆转的瞑眩反应有专门研究,具体的内容请查阅《足语字典》。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们听听《真原医》作者、医学诺贝尔得主杨定一博士如何解读瞑眩反应。

一、瞑眩反应是身心的自我清理

瞑眩反应是一种身体净化或排毒过程所导致的身心综合反应。由于身心突然被撼动,停止了以往的惯性而得以休养生息,引发身体自我清理的过程,就像车子突然拐弯,车子转过来了,身体还要往原来的方向倒过去。

图片

瞑眩反应可由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身体反应,另一个则是情绪和心理上。

身体层面:在毒素垃圾被身体排出前,必须先由细胞深处释放出来。一般情况下,这些日积月累的毒素垃圾和废物会先进入血液并流动至全身,影响范围除了生病部位以外的身体局部,甚至全身性的瞑眩反应。在本来生病部位的附近,呈现表面上看来像生病的状况,但事实却相反,是生病过程的反向逆转或者回放。

情绪和心理层面:情绪和心理的反应,通常是消沉无力的感受,和戒除酒精、香烟、咖啡和其他成瘾性药物后的戒断反应非常类似(更多时候称之为戒断反应)。

图片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都可能引发这类反应,比如:从来不使用突然用起来草本植物、调理素、或在饮食上突然改变原来的习惯,天天吃肉的人突然断肉,开始素食蔬果生食,突然停止的抽烟、饮用咖啡、精制糖、巧克力、汽水、酒精和药物,都会产生身心的改变,需要戒断的是习惯性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同样会有戒断反应。

二、瞑眩反应的“症状”

瞑眩反应的“症状”,跟毒素垃圾的排出过程密切相关的。毒素垃圾深藏在每一个细胞里,从细胞里释放出来随着血液流动,会经由肺脏(呼吸系统)、肾脏(泌尿系统)、皮肤、肠道(消化系统),才能排出体外。肠道中除了食物的残渣外,排出的毒物还有长年累积在身体中的毒素垃圾,包括吞噬病毒细菌后死亡的白细胞、肌肉中的尿酸、血管中的胆固醇、由淋巴结释出的害菌、药物和成瘾物质(尼古丁、咖啡因、自由基)等等。

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

图片

1、神经肌肉方面:肌肉疼痛、头痛、恶心、虚弱无力、疼痛、寒战、没胃口、麻木、昏眩、视力缺陷、口干舌燥。

2、心理方面:沮丧、易怒、呆滞、头昏眼花、紧张。

3、睡眠方面:睡眠形态改变,突然嗜睡或失眠。

4、代谢方面:新陈代谢过度旺盛,例如出汗、潮红、发烧、心跳过速、过度换气;或新陈代谢变慢,常寒战。

4、排出大量黏液:出现白色或黄色舌苔,鼻涕变多、多痰,或者带有异味的痰,不舒服、疼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女性白带、月经量会增多。

5、肠胃道方面:肠胃不适、口臭、排气、腹泻、便秘。通常粪便的颜色会变深,并有恶臭。

6、皮肤排毒:青春痘、红疹、水痘、发痒、头皮屑、皮肤病、脚气、腋臭、体臭等等。每天泡澡的患者,在瞑眩反应期间会发现洗澡水脏了许多,洗完澡浴缸留下一圈灰色体垢。

7、尿液方面:尿频,尿液颜色和味道改变,常出现混浊和有骚味的尿液。

8、其他:局部肿胀和疼痛。

五、严重的瞑眩反应症状,该怎么处理?

瞑眩反应的强度和性质,会与个人体质和排毒的速度有关。通常并不建议打断排毒过程,除非症状严重到难以忍受,否则应该让身体走完整个排毒流程。基本上应该避免使用镇痛止痒药和其他药物来降低瞑眩反应带来的不适。一般来说,只要渐进地改变饮食形态和生活方式,就能足以减轻瞑眩反应的强度。

瞑眩反应通常不超过两三天,但也常常有人是持续好几个星期,直到毒素垃圾完全排出为止。大致来说,在瞑眩反应后,会立即感受到能量和健康的巨大回升力量。在某些疾病中,瞑眩反应可能会反复出现多次,但是每一次的强度都会稍减。而处理瞑眩反应的几个方法就是喝大量的水,最好选择优质的矿泉水或花草茶,刷洗皮肤、多洗澡、在空气好的地方长息散步、做轻松的伸展运动、避免油炸和肉类及其加工制品。

图片

六、瞑眩反应是疗愈必经的过程吗?

如果不了解原因,大多数人会对出现瞑眩反应十分困惑,尤其一些看似正常的器官,在这个过程中突然疼痛起来。人们一直以为痊愈等于感觉更好,而不是更差,反而难以接受在痊愈的过程中,先排掉毒素垃圾才能痊愈的观念。

事实上,这种短期挫折,正是人体自我疗愈的潜能开始运作的首要征兆。在我们的细胞和组织内,长年累月错误的饮食、作息以及情绪已经囤积了不少有毒废物。很多人在经历多次瞑眩反应后,才惊觉原来身体能累积这么多毒素垃圾。即使经历好几次瞑眩反应,还是能够感受到这些毒素垃圾残留对身体的影响。

基本上,多数的人都认同与其让毒素垃圾安稳地藏在体内,乘虚发病,不如忍受毒素垃圾浮出表面带来的短暂痛苦,以解决心腹大患。然而,瞑眩反应并不仅是一个将毒素垃圾赶出体内的反应而已。在痊愈的过程中,身体的反应看起来会很像病情的逆转过程;换句话说,瞑眩反应就像健康状态突然改成开倒车,把病情前进的序曲,倒着过来再演绎一遍。从这个角度看来,瞑眩反应正是疾病和痊愈必须穿过的共同步骤。

七、渊源

图片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在国外,200年前,美国顺势疗法之父康士坦丁·赫林博士,在他痊愈定律Hering's Law of Cure)中就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描述:所有的痊愈都是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而且与病症出现的顺序恰巧相反。身体有自己的记忆,可以在痊愈的过程中逆转,也可以继续往退化的方向走,这个基本的观察在医学史中俯拾皆是,许多早期的名医都完全了解恢复健康前,必须先诱发瞑眩反应的道理。

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2500年前便说:“只要给我一个发烧现象,我可以治愈所有疾病。在他后来的亨利·林德拉尔医师(Dr. Henry Lindlahr)也提到:只要给我一个好转危机和反应,我可以治愈所有疾病。瞑眩反应其实已是医学界的主流观念,直到近百年前抗生素和许多化疗的方法被普及化,瞑眩反应的观念才渐渐被人遗忘。

在前面提过,瞑眩反应也有情绪层面,强度不会比身体反应弱。情绪上的瞑眩反应,是一种有戒断症状或消沉的净化作用,包括易怒、愤怒、情绪爆发、不稳定、抑郁。改变任何惯性,都可能产生类似状况。可惜很多人因为这些情绪觉得自己无法应付,就提早放弃了新饮食和新生活方式的尝试。

总而言之,瞑眩反应是身体的康复逆转反应,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瞑眩反应只有轻重差别,瞑眩反应不是副作用,更不能错当成病症去“治疗”。

伴随着瞑眩反应同时出现的情绪危机,事实上能帮助我们成长、成熟。如果没有危机,没有痛苦,也很难在身心产生重大变革。常言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这是所有治疗师的共同体验,身心必须经历过瞑眩反应,才能进入治疗的转机,并得到完整转变。

参考书目:

1、束霖《足语字典》;

2、杨定一博士《真原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