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9年,陈赓在香城固大败日军,此后日军打出标语:专打386旅|香城固伏击战

 龙泉清溪 2023-09-30 发布于山东

抗战时期,陈赓指挥的八路军129师386旅可谓是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劲旅,这支部队曾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来逼得日军打出了“专打386旅”的标语。

说到“专打386旅”,就不能不提陈赓指挥的香城固伏击战,正是这一战,陈赓指挥部队把日军打怕了,日军才会打出这条标语壮胆。那么这一战的经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1938年12月,第129师主力再下太行山,向冀南平原挺进。日军得知我军意图后,于1939年1月纠集了3万余人,分11路向我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尽管日军在扫荡过程中屡遭129师打击,但都损失不大,在每次受袭后,日军必派部队报复追击。

针对这一情况,陈赓向师长刘伯承提出建议:“鬼子在平原作战气焰非常嚣张,仗着他有汽车和机枪、小炮,一发现八路军的部队就追,特别是受袭后更是穷追不舍,我看可以利用他这个特点搞个伏击。”

刘伯承十分同意陈赓的意见,并指示他一定要选好地形进行伏击。

但在冀南平原选择伏击地点并不容易,当时正值冬季,也没有青纱帐,到处是一马平川,想埋伏那么多的部队太难了。陈赓于是召集干部开“诸葛亮会”,要求指战员们都仔细勘察地形,尽快打到一个有利于设伏的战场。政委王新亭则对大家强调一定要多向当地老农请教,就一定能找到一个可以埋葬日本侵略者的墓场。

最后陈赓鼓励大家说:“人是活的,想吃肉,还怕找不到一个杀猪的地方吗?”

最后陈赓带人经过仔细勘察,发现邱县的香城固是个理想的伏击战场。香城固一带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沙河故道,河道两边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红柳和野枣树,河道中间是一片洼地,河道西南的张家庄一带是一条高达数丈、绵延五里多长的大沙岗,河道东北面是庄头村,与张家庄遥遥相望,构成了一个钳形防御阵地,非常适合打伏击。

“杀猪场”选好了,该杀哪一头“猪”呢?陈赓将目光锁定到了威县城的日军,威县城是日军后方补给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县城由第10师团第40联队的一部分兵力担任守备,兵力并不算多,而且县城周边广大的农村地区都掌握在抗日力量的手中,我军如果能将日军吸引到香城固进行伏击,胜算将非常大。

但此时也有人提出疑问:“万一不管我们怎么引诱,威县的日军就是死赖在城里不出来怎么办?”

陈赓于是问王新亭:“王政委,你觉得他提的问题有没有代表性?我有时也觉得我们忙得热火朝天,威县的日军如果不配合,我们不是白忙了一场吗?”

王新亭于是说:“我研究过威县的日军安田中队长近期的心态,此人狂妄自大,根本不把我们八路军放在眼中,曾扬言要找八路军决战,我们派兵逗逗他,我想他会听我们'调遣’,不肯放弃到嘴的肥肉的。”

于是陈赓最终拍板:以威县日军作为诱伏对象,并将伏击地区定在香城固。

陈赓的具体部署是:以骑兵连置于香城固以北,担负引诱威县之日军任务;以第115师第344旅第688团第1营置于香城固,担任正面阻击任务;团主力置于香城固西北的张家庄、马落堡;第386旅补充团设伏于香城固东南的南香固、东北的庄头村,与第688团主力构成袋形预伏阵地;以第386旅新编第1团位于香城固以西,对曲周方向日军实行警戒。

2月8日,补充团夜袭威县县城,与日军激战两小时,击毙东门城楼守军十余人。2月10日一大早,688团团长韦杰又指挥部队在威县的四个城门架起云梯,摆出一副攻城的架势,守城的日军果然被激怒,安田中队长带领1个加强中队共300多人、分乘8辆汽车、带着1门“41式”山炮、2门“92式”步兵炮、1门“97式”迫击炮,浩浩荡荡地出城追击。

日军出城以后,韦杰按计划指挥骑兵连且战且退,在战斗中,神枪手击中了日军补充大队的队长及翻译官,安田见大队长被击毙,更加穷凶极恶,他指挥日军在骑兵后面疯狂追击。骑兵连向香城固河道一路奔跑,日军不知是计,紧紧咬住不放,就这样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区。

2月10日16时许,当日军到达香城固村北街口时,顿时陷入伏击部队的三面火网之中。埋伏在南边的伏击阵地的688团当即开火,击毁了最前面的一辆汽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