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不愿与徐向前共事,认为他太沉闷,打完一仗后却改口:误会了

 龙泉清溪 2023-09-30 发布于山东

蒋介石组建嫡系部队时的两条用人标准,一个是老乡另一个就是黄埔毕业生。在他担任黄埔校长期间,为了拉拢人心经常找军校学生聊天。

这么做确实让他得到不少人才,许多国民党的名将就是在黄埔军校中对蒋介石死心塌地,不过他却有两个求而不得的人。

一个就是救过他一命的陈赓,一个就是他以貌取人错过的徐向前。

说到这两个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情况,陈赓有个绰号叫“飞毛腿”,而徐向前恰恰也有个绰号叫做“慢慢走”。

俗话说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绰号,从这两个绰号就可以看出他们大相径庭的性格特点与行事作风。

两人虽同是黄埔一期的学员,却一直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直到1931年两人才有了第一次合作,到底两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老同学成为上下级

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成为红四军总指挥。当时中央特科在上海遭到叛徒出卖,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的疯狂抓捕,而此时陈赓正在这里配合周恩来组织地下工作。

当李克农收到消息后,立刻帮助周恩来与陈赓撤离上海,也就是在这以后陈赓前往鄂豫皖苏区成为红四军十二师师长,陈赓虽然成为老同学徐向前的下属并没有什么怨言。

不过性格开朗的他觉得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期就性格沉闷、少言寡语,很担心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中徐向前这种性格会对战事有所影响。

而且据他所了解到的,徐向前因为跟当地人语言不通,本身又不爱说话,曾经被队伍里的人误解过。

当时徐向前本来在根据地指挥队伍,当敌人打来的时候,他随机应变演了一出诱敌深入,然后全歼的敌人。

不过虽然取得了胜利,有部分根据地干部却指责徐向前将敌人放入根据地,造成当地的财产损失,是一种指挥错误。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误会只是因为徐向前不善言辞。

陈赓生性跳脱爱开玩笑,特别善于交朋友,在黄埔军校时候就朋友遍地。

来到红四军之后,他很快就跟部队里的人打成一片,不过唯一让他吃瘪的就是与徐向前交流时,经常都是他长篇大论说了很多,徐向前却一言不发。

面对这么一个沉闷木讷的同学,陈赓很担心未来一起上战场会不会无法成为好的搭档。当时他对徐向前的评价就是:“这个老同学太老实了,有可能打不好游击战!”

其实平日里陈赓在外面炫耀自己在黄埔军校的“丰功伟绩”之时,徐向前都不以为意,并没有觉得陈赓是在抢风头。

但是面对自己这位嬉皮笑脸,看着玩世不恭的同学,徐向前内心还是很担忧的。毕竟战场厮杀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而陈赓这种性格会为战场带来怎样的结果,谁都不知道。

不过很快他们就迎来了第一次合作,当时苏区正在面对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徐向前决定主动迎击打破“围剿”。

对于徐向前这种胆大果断的决定,队伍中还是有分歧的。毕竟红四军当时刚刚成立,而国民党也没有大举进犯,有的同志觉得应该稳妥进行防守反击。

不过陈赓却觉得自己这个老同学的决定非常正确,对徐向前这种军事风格表示赞赏,于是陈赓欣然领命带队进攻黄安城。

陈赓打仗不但灵活多变,而且计策频出。他先是按照徐向前制定的围点打援策略,安排队伍对黄安县城围而不攻,不断消灭国民党的增援部队。

之后在战斗过程中,陈赓发挥自己作战智慧,让大家向着县城守军进行宣传喊话,用了极小的代价拿下了黄安城,并且获得大量的物资。

这一战的胜利不但让陈赓对徐向前作战策略佩服不已,也让徐向前对自己的老同学彻底放下心来,他发现陈赓是一个极具战术头脑的人,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指挥战斗。

老同学四战交心

黄安战役之后徐向前立刻带着队伍向着国民党嫡系第二师发动攻击,然而双方接触战没多久汤恩伯就带着部队逃跑了。

有人建议继续追击这个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然而徐向前却说:“穷寇莫追,咱们继续打商城。”他亲自带着队伍围困商城,将打援的任务交给了陈赓等人。

他这时已经对陈赓的足智多谋有了信任,虽然打援部队人数远远少于敌人的援军,当时他相信陈赓的战斗智慧加上许世友这员猛将,一定可以完美完成任务。

陈赓安排主力部队阻住国民党的援军,伺机安排另一部分队伍迂回到敌人后方发动突袭。国民党救援军队在前后包夹之下被打得抱头鼠窜、四散溃逃。

而商城守军听闻援军溃败,当时就乱作一团,守军指挥官下令趁着红军打援部队还没与攻城部队集结之际弃城逃跑。这一战国民党主力被我军歼灭五千余人,士气大损。

这一仗打完,陈赓不禁说:“这徐向前看着老老实实,结果打起仗还真的不一样,我收回之前说的那句他老实沉闷打不了游击!”

要说商潢战役让全军见识到徐向前的“狠、硬、快、活”的指挥艺术,那么之后的苏家埠战役则让陈赓都不由赞叹徐向前是老实人打神仙仗了。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兵法曾经说过,同样的战斗方法用第二次就会让敌人产生防备,也就是所谓的用兵不复。

连续两次围点打援已经让国民党摸到红四军的用兵策略,而就是这种情况下徐向前提出第三次使用围点打援。

面对军内的反对声音,徐向前解释道:

“敌人在皖西的四个主力师布置分散,我们打其中一个,其他必须支援,否则就只能被逐个击破。我要利用的就是敌人唇亡齿寒的心理,攻其必救!”

事实证明徐向前这种阳谋用得恰到好处,在围城部队刚刚完成对青山店的包围之后,苏家埠的敌人就收到求援信号派兵支援。

而徐向前提早安排的队伍迅速全歼苏家埠援兵然后继续围困苏家埠守军。

听说苏家埠被围,身处六安的敌人又中计出城增援,正如徐向前所料,整个皖西的国民党部队被他耍的团团转。国民党部队陷入一种被围、增援、被伏击的循环之中。

有人会问为什么国民党援军不联合出击呢?其实战役发生之后不久蒋介石当时催促各地援军齐齐驰援。

然而陈赓与许世友这对组合又发挥了以少胜多的关键性作用,两天时间陈许两人率部歼灭敌人两万余人,被围的敌人收到这个战果直接投降了事。

而最后一次的潢光战役,国民党军队已经完全无法预测红四军会用哪种进攻方法。徐向前并没有沿用围点打援,而是一改常态使用运动战对地方部队分割歼灭。

在徐向前安排的陈赓、许世友等人带队穿插分割之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红四军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全歼敌人万余人。

经过这半年多时间的共同战斗,陈赓不再觉得徐向前是一个木讷的人,称赞徐向前指挥打仗既有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又有穿针刺绣的细腻入微。

而徐向前则一改对陈赓那种玩世不恭的评价,他大赞陈赓打仗善于创造战机敢于冒险。

求同存异的两人

自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几次战役陈赓对徐向前的战术素养是佩服无比,逢人便称赞徐向前指挥队伍的神乎其技。

时间来到1938年,徐向前带队前往响堂铺对一队日军进行伏击。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徐向前当时是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而陈赓仍然是他的部下。

当伏击队伍已经各就各位之后,徐向前接到陈赓的电话:“前方报告敌人派出骑兵向我方侧后方运动。”徐向前问道:“消息准确吗?你怎么判断?”

陈赓说:“我怀疑敌人发现有埋伏,打算从侧翼包夹我们的伏击队伍。如果被敌人截断后路,那主力部队就很危险了。”

徐向前又问:“你的意思是撤?”陈赓说:“你是指挥,我听你的!”

徐向前综合分析战场情况,他认为敌人如果发现我军的埋伏,不会只派出小股骑兵进行包抄,这不但容易打草惊蛇还无法取得包抄的效果。

于是他判断情报有误,对电话那头的陈赓说:“执行原计划,继续埋伏任务。”

挂断电话后,徐向前并没有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觉,而是派人前往侦查,没过多久侦查人员反馈说:“并没有看到敌人的骑兵,我方警戒部队可能把老百姓的驮驴队伍当成了敌人。”

陈赓在挂断电话之后还是选择相信徐向前的判断,在作战第一线的他虽然担心被敌人包抄,但是还是选择继续执行埋伏任务,不过将埋伏队伍调整了位置以防不测。

等待的时间很快过去,敌人如期进入了埋伏圈,指挥部看到敌人全部进入伏击范围之后一声令下。

枪炮的声音打破了山谷的静寂,而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战士们的冲杀之下很快被歼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几乎被全歼,将近两百辆汽车全部被摧毁,要知道这可是日军师团最重要的两个辎重车队,对日军的影响可以说非常之大。

这一仗也让陈赓对徐向前的战场判断有个更深刻的认识,他懊悔地表示因为自己的部署放掉了三十多个鬼子。

但是徐向前却安慰了他,因为他明白陈赓做出这种灵活的调整并不是畏战,而是出于对紧急情况的对应策略。

徐向前与陈赓这么一对老同学兼老友,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均选择拒绝蒋介石的拉拢,为人民解放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虽然有时候会有意见与分歧,但是总会以大局为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