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所有节日中,最具诗情画意的。它美在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更美在一轮皓月、一缕相思、一份寄托、一抹乡愁。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淮南子·览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灵药,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独往,难免冷清。”自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赏月改为祭月,到宋代时候已经渐成风雅。为了使嫦娥在月宫不感寂寞,古人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又创造出了月中有白兔和吴刚伐桂的故事。月宫里的嫦娥,捣药的吴刚,洁白的玉兔,引发了风雅文人的盎然诗情,写下了数不尽的佳作名篇,沉淀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植入血脉的诗行,在淡淡清辉下,悄然延展,代代相传。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是月下的众生。一轮皓月,照着团圆,也照着离别;照着欢乐,也照着惆怅,它在诗人的笔尖上皎洁。
 一轮中秋月,千百年来,寄托了缠绵悱恻的相思,承载着不可言说的惆怅。中秋之夜,有多少人望月怀远,遥寄相思?人世间有多少深情难成眷属,有多少分离即是永别,唯有道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悬挂着一轮明月,面对明月,我们才会生发美好与惆怅,也才能面对真实的内心,明月清辉,静静地抚慰着幽幽的心事,深情地收藏着绵绵的爱恋。
 在中国,似乎没有哪一个词汇,能像“中秋”一样引发我们最强烈的乡思。一轮千古中秋月,将一份深深的乡恋,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喧嚣红尘,我们匆忙的脚步正与故土渐行渐远,曾经的故乡早已飘逸成了一副褪色的山水画,在异乡的每一个梦中摇曳。遥望碧空姣姣明月,我们才能把沉淀于心头的那抹乡愁发酵到极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乡思悠悠濡湿了双眸,乡愁绵绵慰藉着孤独。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柔软的角落,我们在那里收藏喧嚣红尘的心事与情怀,也在那里尘封过往岁月的离合与悲欢。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处灵魂栖憩的地方,那里有朗朗皎月照彻,也有孤冷高处不胜寒。面对明月,我们才能把内心深处那个自己尽情地打量,我们也才能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月光让心灵柔软、让灵魂沉静、更让思念绵长。 夜凉如水,皓月无边。月缺月圆,周而复始,自古已然。 清辉点点,暗送流年。逝去的是不可捡拾的锦瑟年华,留下的是千帆历尽的丰盈安详。再无需为赋新词强说愁,一纸素笺,一缕缱绻,今夜,万重山水,明月千里,让我们采撷桂花煮酒,举杯邀月,把盏清风。在这个静谧美丽的日子里,且把思念写成诗,借一枚明月抒怀,清辉皎皎醉了流年。作者简介:王玉,著有《巴西:回望地球另一端》《从里约到欣古--旅行纪实》(中葡双语)等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