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性皮肤病有稻农皮炎、菜农皮炎、农药皮炎、毛虫皮炎、谷痒疹等,因病因及生产条件不同各地发病差异很大。 手足皮肤长时间浸水及稻田水温高是本病的重要因素。空气湿度大、田水pH值偏高也是促发因素。常见参加水田劳动者,女性多发,多在连续下水田劳动2~5天后发生,5~8月为高发季节。初发时在指(趾)间皱褶处皮肤浸渍肿胀、发白、起皱,自觉瘙痒,由于不断摩擦继之出现表皮剥脱,露出红色湿润的基底,自觉疼痛,易合并继发感染。部分患者于掌跖部位可见多数绿豆到黄豆大小之圆形、椭圆形角质剥脱,外观似蜂窝状。本病易合并甲沟炎、甲损伤,一般手足背、前臂和小腿不发病。病情随劳动强度、生产环境以及个体差异有较大区别,轻者停止下水田劳动数天即可自愈,擦烂严重或继发感染者恢复较慢。实现机械化耕田、插秧。重视个人防护,下水田劳动前在浸水部位涂一层凡士林或穿高筒靴下田劳动,收工后用明矾盐水(明矾12.5g,食盐3.0g,加水100ml)浸泡15分钟,对防治擦烂效果显著。调整劳动时间,避免稻田温度高时出工,或轮换安排干性及湿性工作。治疗以干燥收敛为主,有浸渍者可用枯矾粉(冰片1g,枯矾25g,氧化锌粉20g,滑石粉加至100g);擦烂处外用3%~5%甲紫;继发感染者应暂停下水,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并用合适的抗生素。 由人或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炎性皮肤病。虫卵随人或动物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感染钉螺(人血吸虫)或锥实螺(动物血吸虫)等中间宿主后,经1~2个月产生大量尾蚴,不断释放并在水中浮游。人们下水劳动接触疫水时尾蚴便钻入皮肤,引起局部炎症。人血吸虫尾蚴进入体内继续发育为成虫,引起血吸虫病,动物尾蚴则在皮肤内死亡。皮损一般限于接触疫水部位,常见于小腿、手及前臂,少数可泛发。尾蚴到达皮肤后5~10分钟后局部即瘙痒并出现水肿性红斑,继之出现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瘙痒剧烈,夜间尤甚,可因搔抓出现血痂或继发感染。皮损1~2周后逐渐消退。炎症程度因人而异,对尾蚴侵入不敏感者症状轻微,再次感染者病情较初发者为重。积极治疗人和动物血吸虫病、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以消灭传染源;为消灭钉螺和尾蚴,每亩稻田可施用15~20kg氨水和碳酸氢铵,或草木灰50kg以上,以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区下水前可外用15%邻苯二甲酸丁酯乳剂可防止尾蚴钻人皮肤,也可用15%~20%松香乙醇或30%松香软膏(如松香30g加凡士林至100g)。治疗以消炎、止痒、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局部用清水洗后外用炉甘石洗剂、5%樟脑乙醇、糖皮质激素霜等,重者可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