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汉语有普通话,也有许多方言。为什么会有这些方言呢? 方言就是地方话,一种方言主要在一个地区通行,人们往往用地名称呼方言,例如江浙话、广东话、福建话等。 于是,有人因此想到,方言不同或与各个地方的水土不同有关系,一个人说哪一种方言与他所在那一地方的水土有关系。 汉代初期的一本书上说:“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 意思是说,土质稀松地方的人说好快,土质粘重地方的人说话慢;水清的地方的人说话声音小,水浑浊的地方的人说话声音大。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说:“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肤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尘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他认为,南北的话各有优点和缺点,原因也在于水土:南方水土柔和,北方山川深厚。后来的章太炎也有过类似的意见。 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它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别,可以加以划分,通行某个方言的区域称为某方言区。 一般说,可以分为8个方言区。那么,方言区的划分同地形的差别是否一致呢?从中国地形图上看,黄河下游是一大片绿色,那是华北平原。西南地区有一大片棕色,那是云贵高原。两地地形差别很大,却同属于北方方言区。 ![]() 长江中下游有一片绿色,叫长江中下游平原,却分别属于几个方言区:湖北部分属于北方方言区,江西部分属于客赣方言区,江苏部分比较复杂。 江苏省一般以长江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区,长江以南属于吴方言区,长江以北属于北方方言区。不过江北的靖江、海门通行吴方言,而江南的南京、镇江通行北方方言。 北京中山公园里有一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古代的帝王们在这里祭土地神和五谷神。 其四方的土坛,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方形的黄土。 汉民族的摇篮在中原地区,那里有一片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中心。 社稷坛也可以说是我国土色分布的简图,不过事实上土色的分布远不是这样整齐,汉语方言区的划分也与土色的分布不一致。 在一个方言区里,例如吴方言区,这五种土色几乎都能找到。而一种土色,例如红色,大片大片地分布在粤、客赣、湘和北方几个方言区里。 如此,用水土不同来解释方言不同,看来是解释不通了。那么,方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古代来说,由于氏族、部落或部族人口增加,分布范围分布和面积越来越广,距离比较远的各个地区的居民,因为交通不便极少来往,有的甚至另成一个集体,也原部落的居民长期隔绝,日子一长,原来相同的话各朝各的方向变化,相互间的差别越来越大。 ![]() 另外,由于战争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人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也会形成新的方言。这是对方言形成的原因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秦朝以后,汉语方言总的是趋向于集中,但是,长期形成的方言也需要很长很长的时期才能消失,现代汉语方言就是历史上留下来的。 有的地方一山一水之隔,说话就有不同,那是因为山水阻碍了两地人们的交往,两地的人很少交际,说的话越来越不同。如果从这方面来水,水土与方言有一些关系,那是有道理的。 显然,一个人说哪一种方言,同他所在地方的水土没有关系,一个人说什么话,同他周围的语言环境有关系,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现在,各地都在吃不同地方生产的水果蔬菜,但并不会说五方杂音。南方人饮用长江水,也可以说好普通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