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都生有一张嘴,除了吃饭喝水,最大的功能就是和人交流说话。然而,古人还有一句话叫“言多必失”,意思就是说话说多了,就有可能出现失误,让别人误会,把自己陷入了一种十分被动不利的位置。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既要看场合,还要看对方的人品,说话前注意“三思而后行”,避免因话多遭到别人的误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辈子都是瑀瑀独行。每个人都会有交往,只要有交流,就少不了说话。那为什么古人还要说“逢人只说三分话,留点心机避灾祸”呢? 在这个世界上,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所以说这句老俗话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尤其是生活中遇到以下几种人时,真的应该做到少说话,这样的确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灾祸。 第一种:喜欢传话的人 这种人,每个村每个小区都有,不管是公开还是私密的谈话,也不去考证内容的真实与否,你和他说了,他转头就给你传了出去,活脱脱的一个“传话筒”。 如果传的话就是一些坊间传闻,倒也无伤大雅,大家彼此当个故事,笑料听听,哈哈一笑也就算了。如果你说的话带有明显的个人情绪和偏激的思想,或是对一个人不好的评论,那就要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麻烦事了。 第二种:不但是“传话筒”,而且还喜欢添油加醋的人。 如果和这种人说话,真的要十分小心。充其量见了面也就是点个头而已,切忌和这种人长篇大论。因为他不但会把你说的话传给其他人,而且还会添油加醋的给你的话润润色,再说出去。 比如那天小李刚到单位门口,就被门卫老王结结实实的打了拳,并且质问小李,老伴什么时候给我戴绿帽子了?小李被老王搞懵了,后来才知道,前天公司加班,下班的时候和同事小赵一起走的,路过小广场时,遇到了老王的老伴去广场跳舞,双方打了个招呼,小李就对小赵说,你看老王的老伴都这么大岁数了,一化妆还挺年轻的,老王还得注意点,别被广场上的大爷们给拐跑了……。 没想到这话不但被小赵传到了单位,而且还添油加醋的说老王的老伴为老不尊,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去广场专门勾引小老头,给老王戴绿帽子……。 小李本来开玩笑的一句话,被小赵这么一改编,成真的了,难怪老王那么大火气,这让小李后悔不已,赶紧给老王说明情况,又给他道了歉,误会解除了,小李和小赵的关系也彻底完蛋了。 第三种:有不良心机的人 这种人不但和那种传话筒样的人一样遭人厌烦,而且还更可怕。 他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但肯定是你认识的人。他看不得你好,你过得好,他浑身不得劲,就想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让你倒霉,过得不好,他的心里就特别的舒服。所以和这种人交往,千万不要说太多话,不然被他抓住话茬,你可就要倒大霉了。 还是大集体时代的时候,我们村有个人,他家的房子后面就是队里的地瓜田,有一天队长发现地瓜被人偷了不少,因为这人离地瓜田近,就怀疑是他干的。但是他没偷,自然不会承认,队长也没证据,就把他放了。 他有个邻居,是个寡妇,听说了这件事就过来嘘寒问暖,好心的问这问那,这人没偷地瓜,心里没鬼,就说:“又不是我偷的,他们打死我,我也不会承认”。 没想到这个寡妇第二天就跑到队长家里报告说,这人说了,偷了又怎么着?他也就是喊我问问,不打又不骂的,有啥损失?队长一听,火冒三丈,立刻把这人又叫到了大队部,这次就不客气了,叫了两个人,不由分说就是一顿胖揍,但这人没偷,打死也不承认。直到后来偷地瓜的人再次偷窃的时候被抓住,才还了这个人的清白。事后队长道歉时,才说出了是那个寡妇到队长家告的状。 最后一种:不能保守秘密的人。 这种人,嘴像漏勺。藏不住一点私密的话。说漏嘴很多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嘴上没个把门的”人,说话不走脑子,想到啥就说啥。 虽然他传话不是有意为之,但也会给说话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和这种人也不能说太多,就算是比较亲近的人或者是朋友也不能说太多私密的话。 所以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并非没有道理,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人或者是以上几种人,还是少说为妙。对于你非常了解又十分信任的亲人或是朋友,那就另当别论了。总之一句话,三思而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最好闭嘴,否则哪天有人找你麻烦,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