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削藩行动,为什么只有建文帝失败了?

 听风如故 2023-09-30 发布于广东



1370年,朱元璋除了皇太子之外,将九子全部封为藩王,赐予封地,形成了藩封制度。

然而,这个举措却给皇太孙朱允炆挖了一个大坑。

1392年,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随即选择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人称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对于藩王林立的局势深感忧虑。这些藩王有地盘、有人口、有军队,对皇权形成了威胁。因此,建文帝决定削藩,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下付诸实施。

然而,这一行动却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叛。燕王发起“靖难之役”,仅用四年时间便消灭了明朝军队主力,攻入都城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

在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取而代之,成为明成祖。

然而,“靖难之役”的爆发和结束并非只有单一的原因。

历史上许多削藩行动都取得了成功,如汉景帝的削藩行动和唐朝晚期的一些类似做法。

然而,建文帝的削藩却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建文帝削藩过于匆促。

他于1398年6月继承皇位,但在当年7月就匆忙启动了削藩行动,派遣大将李景隆突袭开封,将周王朱橚逮捕并贬为庶人,迁徙到云南蒙化。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削去了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四位亲王的封地,全部废为庶人。

然而,建文帝继位不久,根基不深,仓促之际削藩很难赢得朝廷内外最广泛的支持。

其次,建文帝削藩太过阴狠

与汉景帝相比,建文帝削藩手段更为狠辣。汉景帝削去了四位藩王的封地并削去了他们的藩王身份,但并未赶尽杀绝。而建文帝则将五位藩王的封地全部夺走,废为庶人。

此外,他还将他们软禁或流放到偏僻之地,使其生不如死。湘王朱柏因不愿受辱而举家自焚,上演了极为悲痛的一幕。

由于建文帝削藩过于无情无义,当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没有一个藩王站在建文帝这边。

最后,建文帝消藩时用人不当。

尽管建文帝手握众多能征善战的名将,如平安、盛庸、铁铉、徐辉祖等“四大天王”,但他却放弃了这些名将而重用华而不实的李景隆为大将军。

朱棣获悉后,高兴地说:

(李景隆)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威,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

果然,李景隆对阵朱棣时屡打败仗,最终导致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尽管建文帝继续信任并重用李景隆,但他的失败已成定局。

最终李景隆还不忘再坑朱允炆最后一次:1402年,他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结束了建文帝的统治。

建文帝消藩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时,如何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仅需要更加谨慎和周密的计划,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重要性。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听风如故的文章,建议大家记得将听风如故的公众号加⭐星标置顶记得读完点一下“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