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记得小时候,虽然生活艰苦,但母亲总会想办法自制几斤月饼。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急不可待地围在炉旁,看着这些惹眼的月饼,黄亮亮,香喷喷,不禁垂涎欲滴!虽然只有白面、红糖、芝麻、花生米和鸡蛋等简单佐料,但香气袭人,吃起来甜甜的,还有一种酥脆的感觉。 每到中秋节,母亲就会给我她自制月饼,我总是舍不得吃的,大人们说,吃月饼要等到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挂在天上时,对着月亮吃。我将月饼捧在手心里,反复品尝着舌尖上红糖的甜味。自己分的那份,不舍得一下子吃完,每次只尝一小块,然后再用纸包好藏起来慢慢吃,以至中秋过了好长时间还唇齿留有甜香。 小时候过中秋,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享受,更是一种奢望。记得中秋节晚上,院子中央放着一张大桌子,桌上摆着几个大盘子,里面分别放着月饼,苹果、梨、石榴、西瓜等“献爷”,我们几个馋猫似的瞪大眼睛望着天空,静静地等着月亮出来,待到月亮升起,院子洒满一片清辉时,母亲点燃三柱香,我们随着长辈磕头祭拜月亮。拜完月亮后,母亲终于把梦寐以求的月饼或水果发到我们手里,此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老妈说,只有等月中仙子尝过的月饼小孩吃了才会健康平安。我们在心里羡慕极了月亮,她可以享用众人家的月饼,而我们能吃上一块月饼已算是很如愿了。 如今,那曾经承载着童年期翼与欢乐的月饼早已不是什么稀罕食品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自制月饼被烤制的京式、苏式、广式、湖式等月饼代替了。现在,村里的亲戚再也没人把自制的月饼当作礼品走亲送友了。蛋黄、五仁、玫瑰豆沙等高档月饼,各种包装,各种口味,让人应接不暇。你送我送,你来我往,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真情,是维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红丝线。 好多年前,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的自己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艰辛日子的味道,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一家人来了情绪,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得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 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李瑜;校对:林诗晴; 策划:十一郎;责编:夏鸥;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梁文坦,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文学爱好者,医务工作者,目前就职于梅州市某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