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五十四):庄家:中国机械工程大家庄前鼎

 金色年华554 2023-09-30 发布于江西

文/孙海帆

(54)、庄家:中国机械工程大家庄前鼎

无锡各家族之间通婚的状况,犹如市区内交织的水网和小巷,瓜葛多多,亲上加亲,而去到外地,这些外人难以梳理的“亲眷关系”就成了大家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和相互提携的重要人脉资源。

在一篇署名为“顾颖”的《杨荫浏与王选》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新出版的《曹安和纪念文集》中刊载了梁茂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曹安和采访录》一文,文中提到杨荫浏表妹和“音乐伴侣”、音乐及琵琶演奏和研究大家曹安和的回忆,她说:“1923年杨先生到上海上圣约翰大学。上圣约翰大学是他堂表哥(姓周,是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做过驻墨西哥领事馆的工作)和表嫂资助他,每年借给他钱,上了两年圣约翰大学。后来他就陆续还这个债,一直到1949年前夕才还清。他表哥、表嫂对他很好。杨先生的表妹跟我很好。”

曹安和与杨荫浏

“顾文”据此对杨荫浏、王选和“堂表哥表嫂”之间的关系做了有理有据的考证,结果发现:“堂表哥”叫周伯符(易通)无锡人,在民国外交部任职,担任过驻墨西哥领事馆的文化参赞,抗战前夕由姻亲秦毓钧介绍进入荣氏企业申四、福五两厂担任管理工作,而其真正的兴趣在数学和古文字学上,晚年钻研于此。周伯符的父亲周道章是著名数学家,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的“横式”的算式就是由周道章从“竖式”改过来的。

无锡城景

周伯符的妹妹周邈清嫁给了无锡人王守其,他们就是“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的父母,其实,周伯符还有个妹妹叫周撷清,也就是曹安和文中说的跟她关系很好的“杨先生的表妹”,她嫁给了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上海青浦人庄前鼎。

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教育家庄前鼎在实验室

在说庄前鼎之前,先说说民国时期“最大的国企”即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多难兴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的多灾多难可以激发国人奋发图强,战胜困难,让国家变得强大。而这句成语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非常贴切,因为在这个“特殊条件下”,中国近代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受到外来入侵的强刺激”而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大和现代,而催生这一发展的“主管部门”就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前身是1932年由蒋介石、钱昌照等人倡议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组成为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直到1952年才“关门大吉”。

南京原国民资源委员会旧址

简单地说,“资源委员会”的发展和贡献大致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摸底”,“战争就是烧钱”,要“攘外安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有多少“家底”,委员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军事、国防、文化、经济和财政、原料和制造、运输及交通、人口土地及粮食、专门人才等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查、统计、研究,重点放在原料和制造包括矿山、工业、交通、粮食、财政经济等方面。通过摸底,国民政府比较清晰地知道自己实力到底怎样,也为战争决策做出重要的参考。

经过第二阶段的“资源动员”之后,1936年资源委员会进入重工业建设阶段,经过一多年的时间,成立厂矿单位21家,其中包括煤矿、石油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金矿、炼钢厂、炼铜厂、钨铁厂、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无线电机制造厂、电瓷制造厂、水力发电厂等。从当时的战局和国防角度考虑,这些厂矿都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青海等内陆省份,沿海地区一个也没有,而这些企业在1949年后都成为“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被社会主义中国改造成了国企。

“资源委员会”下属民国时期最大的工厂--昆明茨坝中央机器厂(昆明机床厂前身)老照片

关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历史作用和评价散见于各种研究专著和论文,这里只说说当时有哪些我们熟知的人物在委员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有钱昌照、翁文灏、丁文江、陈立夫、曾昭伦、俞大维、胡适、蒋梦麟、蒋廷黻、李四光、范旭东、王守竞、恽震、孙越崎等上百位中国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方面的顶尖人才,当然,还有本文的主角庄前鼎。

30岁时的庄前鼎(1932年)

庄前鼎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和航空研究所的主要创办人。1936年正值抗战炮火连天的时候,他被借调到“资源委员会”,此前在1932年前,庄前鼎留学美国,并在美国大型的酸碱厂、造纸厂、发电厂、钢铁厂和橡胶厂考察和担任工程师长达7年,对世界最先进的工厂建造、生产、管理和运营有深入的了解,是中国机械行业少有的“理论联系实际”和“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才。

清华机械系工场中的设备

“九一八”事变之后,庄前鼎毅然回国,创建了清华大学工学院(代理院长梅贻琦)机械工程系并担任主任,在动荡且充满危机的时局中,庄前鼎和机械工程系的教授们不仅要完成具“国内一流水准”的规模和专业的院系建设,保证正常的教学和研究,还将机械系的建设上升到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高度,同时,以自己的专长为抗战做出直接而有重要价值的贡献。这其中,他主持和带领清华师生研制的防毒面具和烟雾弹为奋战在“一二八”淞沪会战和绥远、华北战场的军民提供了安全保证,得到了傅作义、宋哲元、王以哲等将领和军界及民众的感谢和赞扬。

庄前鼎抗战时主持设计的防毒面具

在清华时,庄前鼎就主持和建设了锻、铸及金工场、木工厂及飞机实验室、清华新电厂、机械工程馆等项目,其中机械工程馆内有机械与实验设备,包括各种燃气轮机、蒸汽机、柴油机、汽油机,及飞机、汽车发动机等。这些设备与装置,“凡热力工程所包括者,已应有尽有,比之欧美各大学机械实验设备,实不相上下,堪称国内最完备之机械实验室”(庄前鼎语),使清华机械工程学系的办学与科研条件大为提升,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暂时借调来到“资源委员会”之后,庄前鼎则全身心地投入飞机制造业,因为正在与日军鏖战长空的中国空军急需他这样的人才和他的研发成果。

1936年庄前鼎教授在清华电厂200千瓦汽轮机旁

在飞机制造中,“风洞试验”是保证飞机飞行安全的必须,庄前鼎在“资源委员会”机器制造厂任代理筹备主任(主任为王守竞),该厂主要生产各种航空发动机,可还未等到开工,因“七七事变”工厂从湖南湘潭迁往了云南昆明,庄前鼎重回清华,但却未停止这项工作,他领导的清华机械系为航空委员会在南昌设计建造了一座当时远东最大的、15英尺口径航空风洞,因敌机轰炸频繁,该风洞还是功亏一篑,可庄前鼎的决心并没有受到影响。

1937年在南昌建设中的15英尺口径大风洞工程

在庄前鼎和航空组华敦德(美籍)、张捷迁教师等一同撤退到成都后,1938年重庆教育部命令昆明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在庄前鼎领导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在昆明正式成立,他任研究所所长兼航空工程系系主任。1939年航空研究所在昆明白龙潭建造5英尺口径航空风洞,它和留在北平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建造的全国第一座5英尺口径回气风洞相似,而其长度则展至70余英尺,在调试范围及调节灵敏性方面都有所改进,1940年建成投入运行,它就是当时国内唯一可用的航空风洞。

风洞前部与后部

大后方生活和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庄钱鼎领导航空系和研究所为中国航空事业做了许多“价值连城”的试验和工作,包括利用风洞进行机型性能、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对飞机结构材料进行研究、培养航空专门人才、举办试飞员培训班等,而所作的这一切,都最大限度地为战时的中国空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援”。

抗战时血战长空的中国空军永垂青史,庄前鼎领导的西南联大航空研究所和航空系所作的贡献也应该被载入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他们是抗战的无名英雄。

抗战胜利后,庄前鼎又回到清华,此后直到1961年去世,他都没有再离开可以安心让他做学问、做实验的清华园。庄前鼎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专注学问,不愿为官,他曾说:“我这辈子也不做官,也不善做官,我要以毕生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益于国家,造福于人民的实际工作。”说这番话的时候是重庆国民政府期间,当时“委座促驾”催请他去“政府任职”。

1936年机械工程学系航空组师生合影,前排左三起 顾毓琇、庄前鼎、华敦德

在庄前鼎的眼中,“人民”非常具体,在为中国打造厚实的机械工业基础和现代航空业这些“高大上”的事业的同时,他也非常注重用自己的所学改善民生。解放前,他就为具体的“北京人民”人力车夫(俗称黄包车)设计了三轮脚踏车,这让当时的北京“出租车”行业劳动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骆驼祥子”们也升级成了“驾驶员”,这是庄前鼎所做的多项“惠民工程”之一,此外,他还在“健康米”、“黄豆价值”、“煤炭分类研究”等多个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所有建树,这些研究成果至今还应用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所以,庄前鼎也是一位“做大学问又接地气”的“顶天立地”的学者。

在民国的学者中,庄前鼎是一位“晚婚模范”,他直到1935年33岁时才在老乡潘光旦教授的介绍下与无锡女子周撷清结秦晋之好,因为此姻亲关系,他也成了后来的中科院院士王选、王迅的姨父。

庄前鼎与周撷清

庄前鼎与周撷清育有3女1子,四个子女都生在清华,长在清华,学在清华,长女庄人望和次女庄人隽毕业于动力机械系,儿子庄人遴和幼女庄人蘧毕业于工程物理系,是名副其实的“清华之家”,而由于庄前鼎之子庄人遴与中国著名作曲家陈田鹤长女陈敦秀结为连理,《民国的近亲和远亲》将离开无锡前往浙江温州。(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