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六十二):吴家:“金石为开”之吴大澂家族

 金色年华554 2023-09-30 发布于江西

文/孙海帆

(62)吴家:吴大澂家族--“金石为开”之家

在近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之前,对历史的了解很多都来自一门学问,这就是“金石学”,金石学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乾隆年间,在民国之后归为考古学的一个门类。一般而言,“金”指青铜器,“石”指碑石,广义来说也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等,“学问”主要是对金石上的文字和符号进行研究,作为经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补充。

吴大澂(1835年-1902年)

有研究就有专家,有专家就有大家,不说太远,仅在晚清著名的金石家就有罗振玉、王国维、王懿荣、潘祖荫等一众人,这也包括张之洞次子张仁颋的岳父,出自江苏吴县的金石大家吴大澂,张仁颋是吴大澂的四女婿。

吴大澂勘跋之墨拓,源自其所藏西周至元代延祐五年(1318)之古物遗珍

吴大澂在金石研究上成果丰硕,专著颇多,他的《愙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度量衡实验考》等权威著作,是金石学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直至今日仍为金石古文学界的必备参考读物。

吴大澂《古玉图考》内页

进行金石研究是一项“富人的游戏”,因为研究者必须藏有或亲眼所见那些历朝历代的真品和古迹。吴大澂故乡吴县,是吴国古都、苏州母县,得悠久历史和深厚文脉之地利,再从喜好收藏和研究、鉴赏金石的祖父、外祖父那里延续和传承,到了吴大澂这一辈,他们家族的藏品已经在国内“收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而吴大澂本人也跻身于金石研究的大家之列。

吴大澂藏青黄玉琮(清代)

这样说,吴大澂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一位整天对着那些青铜器和碑石、书画琢磨和在书斋中舞文弄墨的老学究,而事实上,吴大澂却是一位大半辈子都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与列强战斗的儒将,是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

位于黑龙江珲春的吴大澂塑像

1880年,45岁的吴大澂与吉林将军铭安在吉林建立边防军(后改为靖边军),创立图门江、松花江水师营,设立了招垦局,修筑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增加了驿站,加强中俄边境的防务力量,抑制了北极熊沙俄对东北的欲望。而在其后的1883和1884年,吴大澂又分别在法国通过越南向中国扩张以及处理朝鲜甲申政变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位于珲春防川的“土字碑”

1885年(光绪十一年),吴大澂与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以此据理力争,终于与沙俄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等牌和领土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从而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今天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风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珲春人民为纪念爱国大臣吴大澂谈判胜利而建立的。

龙虎石刻

1887起吴大澂先后任广东巡抚和河南山东河道总监,对外与葡萄牙入侵者展开对抗,于内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干的都是国家大事。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请缨出战,率新老湘军20营出山海关与淮军、楚军、东北清兵合力会战日寇于辽宁海城,但终因国力、军力羸弱和缺乏现代化的军事制度和手段,担任帮办军务大臣的吴大澂无力回天,湘军全军覆没,清军兵败海城,吴大澂因此欲挥剑自裁被左右拦下,后自责并负荆请罪言“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朝廷也未能宽恕他,旋即被撤职查办,并于1898年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吴大澂成了“无大臣”。

吴大澂画像

本来“无官一身轻”的吴大澂可以借解甲归田的机会好好把玩一下他这些年在各地为官时搜集的金石珍品,可当他见到《马关条约》中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的条款,便联系自己的“老上级”、密友和亲家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愿意挑选自己所藏一部分古董“变现”作为赔款的一部分,这些藏品计3200件,按当时的市价折合1000万两,深知大清兵败之根本原因的张之洞认为吴大澂主动出来当“背锅侠”实属无稽之谈,没有理会他,也没把他“为国分忧”的计划上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结果,在内心郁闷的吴大澂因中风于1902年67岁去世时,他这些价值连城的收藏就被他的孙子吴翼燕继承了。

吴大澂篆书

吴大澂生了一子六女,独子吴本孝9岁夭折,他的孙子吴翼燕其实是他哥哥吴大根的亲孙子,侄子吴本善的儿子,这个孩子未满周岁时就过继给吴大澂为孙,按旧习俗,这既延续了吴大澂家族的香火,又让他的那些宝贝有了“合法继承人”,吴翼燕后改名吴湖帆,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

吴湖帆画像

按说,守着这么多无价之宝,吴湖帆可以妥妥地做一个“富三代”,而实际上,在吴大澂回乡之后,他在收藏上就已经开始“只出不进”,有些拿出来变卖赈灾“做公益”,有些卖了补贴家用,所以,尽管吴湖帆还是继承了大量的青铜器、碑石和字画,但并非吴大澂留下来的全部。

在吴大澂藏品中有宋代刻本《梅花喜神谱》,吴湖帆据此为自己在苏州的居所取名“梅景书屋”。

1946年12月吴湖帆与友人摄于黄山艺苑(右起郑午昌、张充仁、张大千、吴湖帆、许士骐、汪亚尘、颜文樑)

1924年,吴湖帆又将“梅景书屋”移至上海,在那里他和一帮当时顶级的收藏家庞元济、张大千、叶恭绰、沈尹默等互相交流、分享、研究、鉴赏,“梅景书屋”也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浙一带最负盛名的“艺术沙龙”,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艺术名人经常出入此地,书屋高朋满座、流光溢彩,吴湖帆也因此成为沪上画坛和收藏的一代宗主。

梅景书屋师生合影 (左起:沈思明、朱梅邨、俞子才、陆抑非、徐玥、王季迁、赵公绂、徐邦达……中者吴湖帆)

在这个过程中,吴湖帆的藏品“锦上添花”,在祖传的基础之上又丰富了不少,其中有许多是他从江湖上回购的吴大澂的心爱之物,而他本人也因其雅腴灵秀、清韵缜丽的画风和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技法享誉画坛,成为“没骨”和“青绿”绘画的一代宗师。

吴湖帆作品《锦绣奇峰》

以其在绘画和收藏、鉴赏上的“江湖地位”,吴湖帆1949年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过了17年,“梅景书屋”又创下了一项“纪录”,因 “封资修”物件最多,它成为上海书画院第一个被横扫的“余孽”,据说当时藏品被拉走了17车。所幸吴湖帆没能亲眼看到这“兴高采烈”的场景,当时他正在华东医院治病,因此多活了一些日子,可等他回到家中,见梅景书屋被洗劫一空,一个月后他便离开了人世,终年74岁。

吴湖帆(1894年-1968年)

2023年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家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吴湖帆名列在“一律不准出境者”的41位书画家中,死于家族文物被破坏,又永生于自己的作品当文物被保护,吴湖帆在天有灵,不知会作何感想。

吴湖帆绘《梅景书屋》

实际上,吴湖帆是吴家及多个收藏世家的“集大成者”,因为在他的藏品中不但有来自祖父吴大澂的,还有来自妻子潘静淑家族的。

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

潘的曾祖潘世恩曾为清朝道光时宰相,伯父潘祖荫也是和吴大澂齐名的金石大家,另外其外祖父、曾任内阁中书的沈树镛喜藏董其昌书画,这些也都被吴湖帆所继承,当然,今天要欣赏到吴湖帆的这些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只能去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甚至美国、加拿大的博物馆了。

2023年6月中国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吴湖帆收藏《众山皆响--画中九友集册》以1,91亿港元成交

于姻亲关系而言,吴大澂的亲家全是豪门。他自己的表弟兼大妹夫是曾做过陕甘、山东、江西、广东学政的清末名臣和收藏大家汪鸣銮,至今在苏州王洗马巷28号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供人参观。

汪鸣銮故居和书法

吴大澂自己有六个女儿,长女的公公是二品封典王子鉴,丈夫名王沅,次女嫁军机大臣廖寿恒长子,廖寿恒与其兄、官至浙江巡抚的廖寿丰并誉为嘉定“廖氏双杰”,而廖寿恒的岳父则是杭州横河许家的许乃恩(见《民国的近亲和远亲》之三十四:许家),廖氏后人中有中国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和出演过红色经典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老演员廖有梁等多位名人。

廖有梁和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中

吴大澂的三女嫁入吴江望族潘世恩家族,四女嫁给张之洞次子张仁颋,五女吴本娴则成了袁世凯的大儿媳妇,她嫁给了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见《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之四十五:袁家),不过因为袁克定当时热衷于政治且吴本娴耳朵有疾,两个人的感情并不好,但即便如此,在袁世凯复辟之后,吴本娴还是跟着袁克定当了83天的“太子妃”,两人育有一女袁家第。

袁世凯嫡孙女袁家第

吴大澂的幼女吴本静和吴江本地望族、河南学督费延釐之子费树蔚结婚,费树蔚的次子费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主教授”,而沿着费树蔚家族这一支,苏州王守竞、钱三强、柳亚子等家族也纷纷走进《民国的近亲和远亲》(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在此感谢!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