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于华严 | 闲言碎语 一四七

 栖心阁主 2023-09-30 发布于陕西



没有大段的时间写大段的长文
这样零碎的片段
暂且名为话题闲言碎语
一段为一段

经济领域的顶级风投,投资的一个原则,据说是往往只投说不清楚能干什么的项目,诸如发明了一个东西,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能干什么,反而专投这一类。
同样一个东西,如果有了一个具体的很容易看到的用途,用的范围反而很小,而当一个东西适用范围非常大的时候,却往往感觉不到具体用途,即是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全体大用。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越是具体的学问,地位就越低,而越是抽象的学问,地位越高,是个具体的学问适用范围小,而一个普遍性的抽象学问,适用范围反而大。

整个楼层人少时,漫过屋子内外的寂静,让时光悠然而缓慢,缓缓地泡一杯茶,或慢慢地屋子里踱步念佛,或仔细清洗擦拭过一物件。
常常想,一个迦提月,出门的人,在做什么呢又走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境界。
而我独守一栋楼的寂静,不觉得孤单,而是一种放松恣意的享受。
八月十五,迦提月正式结束,观堂行堂。
新来的师父比起往昔忽然多出近五六十人,一排打饭过去,全是陌生面孔。走过院子,遇到同样僧衣下,一张又一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出没在住宿楼,出没在院子,还出没在我所在的房间外,他们在看,在观望,在踏遍寺院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楼下空无一人的房间,进去瞅一瞅,跟随他们一起上楼的,还有那只大门口摇着尾巴,好奇的狗。
住在回来了,没有提前发信息打招呼,也没有正式照面打招呼,只是收拾屋子的响动惊动了正在午休的我,猛然惊醒,原来是有人回来了。然后我们彼此陷入了一如往昔的沉默式,我的沉默是不愿社交多说话也不愿将往日的不快延续,沉默似乎成了相处能相安无事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但我却窥不清对方的沉默究竟为何,这世界上,总有一种关系是,熟悉而冷漠的。

淅淅沥沥的雨,秋雨渐寒,又是一季草木含藏更新时。

寺院也不例外,乍然相逢,又忽然作别,陌生熟悉,熟悉陌生,圈子很小,小到一些人转身又遇见,又仿佛很大,大到一拨又一拨的陌生人,从我眼前走过。

静坐于房间,陌生的身影,闪过窗外,夹杂着低声密语的探讨。是新来的师父,他们带着新奇踏遍这所寺院的每一个角落,那般自在,仿佛逛着熟悉的地方。被惊扰到的我,忽然意识到,铁打的寺院,流水的僧,这间屋子只是暂时为我所用,这所寺院我只是暂时客居,甚至这个世界,某一天都是要离开的,生不知所来,去不知何往。生于天地间,倏忽而过的生命,起灭宛若水上之泡,只是刹那之间。

据说有人问爱因斯坦,物理学它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甚至发明了原子弹。研究艺术和人文学科有什么用?
爱因斯坦回答,自然科学物理学可以造出原子弹,人文学科和艺术可以让原子弹不会爆炸。
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兴起,人文学科重要性一步凸显,人文学科才是真正决定人应该如何去应用工具性的这些技术,用的好,是进步,用不好,是灾难。

对于他,来自道听途说。
他是农村的孩子,本科名校毕业,研究生又毕业,也曾留学,学业圆满工作,后来创业,失败,欠了不少钱……他的这一切被周知,源于他忽然自杀。
提起的人都唏嘘可惜,近四十岁了,还没成家呢
道听途说,我怔然,暗想,有能力创业,养活一众人和这些人后的家庭,很了不起。倘若没有福报因缘,做个平凡的普通人未尝不好,何必为难自己呢
而我的想法,大概也只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语
人一旦陷入一个执念,一旦踏入一个圈子,便显得身不由己,早已不能顺利抽身而出
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而多少人又会真正甘于平凡?
有的是为了名利虚荣面子放不下自以为是的执念,总是要折腾出点什么有的是拼尽全力地做一个普通人,连一个基本的普通人似乎也很难,被大环境的逼迫,推搡着,同样身不由己
普茶开始时,典座和小师父们已经每个桌面上都摆好了礼品,提前到场的维那和僧值,给师父们讲普茶规矩。
经久不见的大和尚款款前来。
大和尚说,寺院要有寺院的规制,以前的八月十五都是开,以后的节日,我们实行寺院丛林的规制,比如普茶。
每到午后任何食物都不入口的我,悄悄拒绝了小师父的行茶。那盏崭新的杯子便一直空落落摆在我面前。
大和尚开示,大和尚说要多读书,大和尚说起寺院状况,大和尚还说以后要加强管理……

那本被称为佛门中的《读者》——《如是雨林》的杂志,2023年停刊
这本被一位比丘尼创始,被广东大佛寺接手主编,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入藏,靠捐助发行的佛教杂志终究还是未能幸免——大时代下,纸质刊物的命运。而大环境下,接连停刊的纸质刊物,停刊成了曾经或光鲜出名或少人问津的纸质杂志们,最终归宿。
媒体的时代呼啸而至,似乎信息越发被碎片化刺激化,低俗化内容丰富,含金量高,形式多样,集多人之力出版的纸质杂志悄然销声匿迹的同时,取而代之的是小众的,个人营销的,只为流量噱头标题的,单一的,视听自媒体,少不了一些肆无忌惮的虚假铺天盖地而来。虽话语权仍旧掌控在资本权力手中,想看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突然爆红,又借此谋利的自媒体共同的手段不过是不断刺激人的感官欲望。曾有人说,当一个人没有任何间隙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又被欲望和眼前的环境所左右,便会过成一种精神上奴性的生活。

小川仁志在《人生不必太合群》这本书中,曾提出一个疑问:
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只有我孤零零地活着,总有莫名的焦虑。我经常想,是不是应该有个朋友才算正常。
独处这件事,真正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对孤独感到难受的心态需要正视的其实是对孤独产生烦恼情绪的自己。
一个人,不管求学还是求职亦或其它,来到陌生的地方,免不了没有一个熟人在身边的背井离乡,有时候遍布钢筋水泥的片土地让自己变得无所适从。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一再宣传孤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致很多人在这种强制联系的扭曲观点下,变得畏惧孤独。有时候,明明自我并不感觉孤独,而社会舆论总是将这类蛰居族当作孤独人群来对待。
虽周围有没有伴,但只有当自己感到孤单,才叫孤独一个人生活,并不等同于孤独孤独是一种情感果一个人独自做一件让自己喜欢的事以致废寝忘食,或者能尽情享受一个人的日子,孤独这件事便不再那么痛苦。
不会给他人造成麻烦的独处,自己又坦然,孤独便无所谓孤独体验良好时,孤独会带来许多好处——优雅的时间心灵的充裕一个人的时间变得阳光向上有意义。
……

第一四七,分享:

眺望有眺望的痕迹

日日饮水思源的人

愿你多留些水的清明

独自走过夏日后

我便少与人分享体内的秋天

唯独剥落是解释的真相

大火最能轻易带走

那些轻信燃烧的事物

……


—文 中 部 分 图 片 仅 作 公 益 分 享 侵 权 联 删—
— 往 期 链 接 —
时光映画——2022年3月
—点 | 击 |  |  |  |  |  |  |  |  | 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