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认识插电混动,真的要革纯燃油车的命?

 车界清凉油 2023-09-30 发布于北京

着比亚迪DMi系列车型的热卖,以及各自主品牌后续各种DHT 插电PHEV的陆续推出,插电混动车型已经从过去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变成了市场的香饽饽,插混车型的销量也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20万以下最快轿车,吉利银河L6

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上,

买插电混动还是继续买纯燃油车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是让很多近期准备换车的朋友非常纠结的问题。

传统的插电混动认知


从比亚迪最初几代的插混,到后来卖得还不错的宝马插混以及大众的GTE等,这些插混还是以传统燃油车动力结构为基础,是加了电驱动的燃油车,可以称之为以油为主的插混,简称油插混。

因此,大家对插混的传统认知就是插混有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也有电驱动动力系统,两套动力系统自然意味着系统的复杂性,由此也带来成本和价格的高企。


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欧洲车使用比较多的P2解决方案,就是把电机安排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相对传统燃油车结构而言,这是一个变动比较小的方案。

这样的插混,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电机,发电机,一样都不能少,虽然有动力和燃油经济性方面的优势,但是从技术复杂度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接受度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比亚迪超级DMi的发布带来了新的变化。

重新认识插电混动

比亚迪DMi把以油为主变成了以电为主, 先看一下DMi的结构框图,

发动机还有,

电驱动动力系统当然得有,但是传统的变速箱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集成化的EHS电混系统。

后续国内车企推出的DHT插混解决方案,也都是拿掉了传统的变速箱,取而代之的是DHT混动变速箱。

也就是说相比之前插电混动的发动机,变速箱,电池,电机一个都不能少,

新一代插混已经变成了发动机+电混动系统+电池的结构。

在发动机方向,大家都已经陆陆续续研发并采用插混专用发动机,不再是传统燃油车必备的全工况发动机。

这意味着什么?

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的两大技术核心发动机和变速箱,各种技术壁垒,各种技术挑战,都不复存在

新一代插混已经不再是一套燃油系统附加一套电驱系统,变成了更加纯粹的燃油车和电动车之外的第三种存在,这种以电为主的插混,不妨简称电插混。

摆脱了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束缚,电插混和燃油车的竞争会是什么格局呢?

电插混和燃油车的竞争

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的电插混在工程实现上肯定都不可能是简简单单,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技术复杂度的角度来对电插混和燃油车的竞争做一个对比分析。

发动机

燃油车使用全工况发动机,经历了100多年发展,技术突破已经非常困难,尤其要兼顾动力,环保,全工况需求和燃油经济性等诸多方面,这些年一直在进步,正面临肉眼可见的瓶颈期,各大车企对全工况发动机的研发投入已经越来越少。

插混专用发动机,从技术需求方面比全工况发动机要简化了很多,虽然说也会面临频繁启动等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总体而言是往更简单更专精的方向发展,不像全工况发动机要面临复杂的权衡和取舍。


从技术复杂度的角度来看,插混专用发动机是降低的。

变速箱VS电混系统

变速箱有多难?既有技术难度又有技术壁垒,虽然经历多年研发自主品牌在双离合变速箱方面有所突破,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基本还是处于劣势,尤其AT被人死死拿捏。

电混系统,首先技术壁垒基本没有,技术难度上,看看国内各厂家DHT解决方案推出的速度,如果说肯定比变速箱简单,大家都同意吧?

技术成熟度

从技术出现的时间来看,显然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技术成熟度更高。

但是考虑到技术复杂度的降低,电机,电池,发电机,电控等技术都是人类发展多年的成熟技术,只是在汽车上开始重新组合适配,电插混各种解决方案步入成熟期的速度会很快

成本

发动机成本,只要技术到了一定成熟度,插混专用发动机的成本肯定会比全工况发动机低。

电混系统由于要考虑电池价格的影响因素,也许综合成本比变速箱会高一些,但相比油插混已经省了一大块,这也是比亚迪DMi敢和燃油车叫板的底气。

安全

安全性上,发动机和电机电控这方面没有太大差异,

主要顾虑还是电池,但是电插混需要的电池容量相对较小,体积也没有纯电汽车那么大,电池保护更好做一些。

结果定成败

技术复杂度降低,没有技术障碍,成本也有足够的竞争力,产品的表现怎样呢?

这是最没有悬念的,

无论是动力性能还是燃油经济性,或者是有动力电池加成之下的车辆功能拓展,

燃油车都是完败的局面!

面对电插混汽车已经不再是燃油车的附属品类,

而且产品力更强的现实,

电插混和燃油车该怎么选,

您的心中有答案了吗?

更多内容:

插电混动,掉进去爬不出来的两大深坑

牛眼回眸之DMi为插电混动续命

比亚迪DMi正悄悄成为自驾游用车的热门之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