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海军史话(4.5)

 阿里巴巴yht 2023-09-30 发布于河南

接上期4期,这回是上期因为篇幅塞不下另外单开的部分

波罗的海战线的开局

波罗的海是位于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也是大西洋的一片陆缘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这一海域在历史上曾有过众多的称谓,例如在罗马帝国时期,其被称作“苏维汇海”(Mare Suebicum)或“萨尔马提亚海”(Mare Sarmaticum)。后来在中世纪,约达尼斯在他的作品《哥特史》中将其称作“日耳曼海”(Mare Germanicum),自维京时期以来,斯堪的纳维亚人则将之称作“东湖”(Austmarr)。

目前世界上所称的“波罗的海”这一称呼则最初来自11世纪德意志编年史家不莱梅的亚当。“波罗的海”一名的来源没有定论,它可能与日耳曼词汇belt有关,指代两条贝尔特海峡,但也有人认为它来源于拉丁语词汇balteus(腰带),这一名称在1600年之后逐渐成为这一海域的主流称呼。不过至今为止,在除英语之外的日耳曼语族语言中仍然将其称作“东海”(Ostsee),而爱沙尼亚则将其称为“西海”(Läänemeri)。

波罗的海的整个海域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峡、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里加海峡等海峡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自北纬54度起向东北延伸到北极圈附近。长1600多公里,平均宽度190公里,面积达41万4千平方公里。波罗的海的平均深度仅有55米,最深处的哥特兰海沟也只有不到459米,深度很浅。此外海内岛屿林立,港湾众多,散布着各种小岛和暗礁,较大的有博恩霍尔姆岛、果特兰岛、厄兰岛和吕根岛等,以及深入陆地的波的尼亚湾、芬兰湾、里加湾等海湾。同时,波罗的海还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属于地球上最大的半咸水水域。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又浅又淡的海水也易于结冰,因此北部和东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于航行的冰封期。

对于海军作战而言,波罗的海的水域相对较小,因此作战双方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展开兵力,各种舰艇也便于协同,只是复杂的水文气象和航海条件会对战斗行动带来困难,而且芬兰湾等海域长期封冻,对舰队的活动会带来相当的影响。由于海域深度较低、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特点,在波罗的海水域使用大型水面舰艇往往会面临诸多的限制,相反轻型舰艇和潜艇可以充分施展拳脚,因为由于海域狭窄的特点,也十分适合展开水雷战,在诸如芬兰湾和里加湾等水域,由于其湾口狭窄、岛屿众多的特点,使用岸防火力也能够比较轻易的把守住整个海域的出入口。

波罗的海和其周边在现在的地图,下图是其水深图

除了传统的渔业之外,波罗的海同时还产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区。沿岸国家传统上通过船运出口木材、松焦油、亚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纪早期,瑞典便开始出口铁矿和银矿,而波兰则仍有大量的盐矿。基于其天然的地理位置,波罗的海长久以来便是商运的要地,其也因此在周边国家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自然也包括德国,德国海军早期的主要活动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片海域进行的,因此这片海域也可以称得上是德国海军的摇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罗的海又成为了德国和俄国直接对抗的海上前线。对于双方而言,波罗的海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对德国而言,这片海域首先是保卫德国东部特别是波美拉尼亚地区的海上屏障,如果丢失了其制海权,那么将意味着这些地区直接暴露在敌人两栖登陆的威胁下。且由于双方陆战的战线北侧也背靠着这片海域,因此制海权的争夺同样也能影响到东线靠海一侧陆战的成败。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对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起到关键作用的重工业,其需要的铁矿石等原材料非常依赖于从瑞典的进口,每年经过波罗的海运线运抵德国的铁矿石高达近600多万吨,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木材以及农产品也需要经过这条水路运往德国,因此在战时保卫从德国本土到瑞典的海上交通线对德国的战时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波罗的海战略意义重大,但由于其主力舰队需要用于在北海和英国皇家海军直接对峙,无法在波罗的海这个相对次要的战场投入过多力量,因此开战时德国仅在波罗的海部署了一支规模较小的舰队,由于德国将波罗的海称为“东海(Ostsee)”,在那里的德国海上力量也因此被称为“东海分舰队”。其司令部位于基尔港,由威廉二世之弟、海军元帅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指挥,主要基地则包括基尔、但泽(现波兰格但斯克)和皮劳(现俄罗斯波罗的斯克)等。开战之时,这支舰队主力只有7艘小型巡洋舰,其中最新的为1912年服役的马格德堡号,其次为旗舰,1910年建成的奥格斯堡号。其他舰艇则都是已经过时的老旧军舰,包括吕贝克、亚马逊、温蒂妮、忒提斯以及瞪羚号这五艘老旧的瞪羚级防护巡洋舰,外加有黑豹号炮舰、10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以及4艘潜艇,另外还有一些布雷舰艇以及各种辅助舰艇。

此外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还有3艘老式的大型巡洋舰,包括防护巡洋舰芙蕾雅号和奥古斯塔皇后号以及装甲巡洋舰腓特烈·卡尔号,但是这三艘舰主要是作为训练舰艇使用的,而且前两艘因为过于陈旧当时已经处于退役状态,在开战后才临时回到现役之中,因此作战价值不是很大。对于其任务而言,东海分舰队的目标在早期主要是防御性的,以保卫海上交通线、并掩护德国陆军的海上侧翼等为主,不过如果需要增援,德国海军通过基尔运河可以很快从北海一侧调派包括无畏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在内的支援兵力,因此舰队兵力相对较弱也不是一个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德国海军东海分舰队司令海因里希亲王
德国海军东海分舰队的两艘驱逐舰在演习之中,船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东海分舰队的主要对手则是俄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一样,波罗的海舰队也是一支历史悠久的舰队,最早成立于1703年,但在之前的日俄战争中波罗的海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几乎全灭,一战前的波罗的海舰队实际上是在战前几年里勉强重建起来的。因此当时这支舰队实力并不强,主力只有2艘准无畏舰帕维尔一世皇帝号和圣安德烈号以及2艘前无畏舰光荣号和太子号,此外还有6艘装甲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49艘驱逐舰、21艘鱼雷艇、11艘潜艇以及6艘布雷舰和其他辅助舰艇等。

和当时俄国海军的其他舰队一样,波罗的海舰队此时分为作战舰队和后备舰队两部分,作战舰队除了由4艘战列舰组成的战列舰支队以外,还有一支由雷鸣、智慧女神、巴扬和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组成的装甲巡洋舰支队,一支以新型驱逐舰诺维克号为旗舰,由21艘驱逐舰所组成的雷击总队。而后备舰队则包括以一支以波罗的海舰队旗舰留里克号装甲巡洋舰为首、辖有装甲巡洋舰俄罗斯号,防护巡洋舰月神、阿芙乐尔、勇士以及奥列格号的巡洋舰分队,两支各有4艘潜艇以及3艘老式训练潜艇的潜艇分队,6艘一级布雷舰以及大约30艘小型布雷艇,还有一支雷击分队以及各种小型舰艇。另外,还有包括4艘甘古特级无畏舰在内的一批舰艇正在建造之中。

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当时位于赫尔辛福斯(现芬兰赫尔辛基),巡洋舰分舰队则驻泊在雷维尔(现爱沙尼亚塔林),预备舰队的基地为喀琅施塔特,该地同时也是舰队的修理基地。至于舰队司令则由尼古拉·奥托维奇.冯·埃森海军上将担任,波罗的海舰队本身则隶属于陆军,受着保卫彼得格勒以及芬兰湾沿岸的第六集团军司令官康斯坦丁·范·德·弗里特大将的指挥。

一战前正在演习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
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尼古拉·奥托维奇.冯·埃森海军上将,从他的名字不难得知的一点是,埃森是德国血统出身。

由于担心德军在开战以后就集中主力舰队一举突入芬兰湾,一举消灭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所有有生力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战争开始以后采取了守势为主的策略,在俄国宣布动员的7月30日开始在芬兰湾最狭窄的纳尔根岛和波卡拉半岛附近布设防御性水雷区,同时加强了岸防火力,并将其舰队从靠近前线的利鲍港(现拉脱维亚利耶帕娅)撤离。然而德军由于兵力同样不足,并没有展开这样的大规模攻势,只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行动。

8月2日,马格德堡号和奥格斯堡号联手对已经没有船只的利鲍港进行了炮击,并在其附近布下了一百枚水雷。而后两舰又在芬兰湾入口处再度布雷,并对沿海的俄国阵地展开一系列的炮击行动,后来在8月12日又击毁了设于达格奥特的里斯特纳灯塔。此外,德军还在通往北海的交通要道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的进出口布雷。不过由于德军方面的布雷仅200枚,密度并不很大,并且因为俄军比较出色的情报工作,因此德军的水雷区并未对俄方造成什么威胁,俄军有时甚至还把敌方的水雷区也整合进自己的防御体系里,反倒让德军帮他们打了白工。

8月17日,马格德堡号、奥格斯堡号连同三艘驱逐舰和布雷艇德意志号在米施克少将的指挥下,再次出发准备执行布雷任务,结果与俄国装甲巡洋舰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和雷鸣号遭遇。然而,俄国指挥官却错误的将两艘德国轻巡洋舰误认为是更加大型的装甲巡洋舰罗恩号和海因里希亲王号,因此并未向其发起进攻,两军随后各自撤退。不久之后,海因里希亲王任命海军少将埃勒·贝林取代了米施克,贝林随后下令在8月26日进行另一次行动,准备肃清芬兰湾入口处的俄国侦察部队。但是当日早晨,马格德堡号因为浓雾与护航的驱逐舰走散,结果在爱沙尼亚沿岸的奥斯穆斯岛灯塔附近搁浅。为其护航的驱逐舰V26号试图将马格德堡号解救出来,但未能奏效,遂开始接载该舰的部分船员。不久之后俄国巡洋舰智慧女神号和勇士号赶来,V26号只好匆匆起锚离开战场,留在马格德堡号上的德军水兵使徒炸毁军舰自沉,但是因为时间仓促,破坏效果很差。

1912年建成的马格德堡号轻巡洋舰,为该级首舰,下图为该舰搁浅后所拍摄的照片

在V26号离开不久,两艘俄舰迅速派遣登船队强行登舰,俘获了当时还留在船上的舰长哈贝尼希特(Richard Habenicht)以下57名舰员。除此之外,俄军还缴获了德军没来得交销毁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信号手册以及密码本,俄国海军得此之后,迅速将原件及其副本分送到海军总参谋部和波罗的海以及黑海舰队司令部,另外派遣两名信使将另外一份副本送到了伦敦,为了避免消息走漏,还特别将哈贝尼希特舰长送到了西伯利亚一个位置极其偏僻的战俘营,以防止他逃走走漏消息。德国人则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密码已经被联军掌握。因此,自此以后协约国方面对德国海军的无线电通讯都能够加以破译,虽然德国海军也数次更换了其密码,但是由于没有修改其基本体系,因此联军依然可以比较轻松地加以掌握。

尽管德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密码已经泄露,但由于马格德堡号的损失,还是不得不在之后几个月里减少了活动。不过德国强大的公海舰队依然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巨大威胁,从1914年9月开始,德国为了缓解奥匈帝国军队的压力,迫使俄军停止从波兰北部往加利西亚调动军队,因此从北海派遣了拥有四艘前无畏舰为中心的舰队,接连进行数次佯动。为此,冯.埃森将军于1914年9月1日,亲自乘坐旗舰留里克号率俄罗斯、勇士、奥列格以及诺维克四舰前往但泽湾进行侦察,并在当天晚上和德国巡洋舰奥格斯堡号相遇,后者随后利用航速优势撤离战场。9月下半月,德军还试图用海军投送一个旅的兵力在利鲍与温达瓦(现拉脱维亚文茨皮尔斯)之间登陆,但由于得知英国舰队出现在丹麦海峡的情报(此后证明为误报),于是只好匆匆取消了行动。

由于开战以来德国海军并未在波罗的海展开主动攻势,因此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开始尝试转守为攻,特别是对德国到瑞典的海上运输线展开攻击。对此的主要攻击手段是派出具备布雷能力的巡洋舰以及驱逐舰,将布雷范围扩展到但泽以西,以对其海上交通线展开攻势布雷。从1914年到1915年冬季,俄国布雷舰艇以及巡洋舰和驱逐舰通过在夜间或者恶劣天气条件下快进快出的办法,在梅梅尔(现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和但泽等地通往瑞典的主要海运线上,一共设置了十四道共1598枚的水雷障碍,并且很快取得了战果。1914年11月17日清晨6点30分,德国装甲巡洋舰腓特烈.卡尔号和海因里希亲王号得知英国潜艇正在波罗的海行动,并且可能利用利鲍港作为基地的消息,于是在当天准备启航对其进行炮击,结果两舰在梅梅尔附近30海里处闯入了俄国驱逐舰西伯利亚射手号布下的水雷区,腓特烈.卡尔号在触发了两枚水雷后倾覆沉没,行动只得终止。到1914年年底,还有驱逐舰T50、T124、S123号以及18艘商船因为触雷而受伤或者沉没。与此相比,德国在1914年敷设的水雷障碍只有八道,其中攻势性质和防御性的各四道,总计布雷数量为1092枚,在各方面上都不如俄军。

触雷沉没的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

除了布设水雷屏障外,俄军水面舰艇有时也会直接上阵,对在航线上往来的商船展开破交战,但是相对布雷行动而言战果不多,而且在这样的行动中面临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在俄国向德国宣战之际,在波罗的海的德国潜艇都是陈旧的老式潜艇,没有作战价值,但是开战以后德国海军立刻通过基尔运河向波罗的海部署了U-23、U-25以及U-26号这三艘较新的大型潜艇,并让其在芬兰湾入口处展开巡航,很快就取得了战果。10月11日,单舰航行中的智慧女神号装甲巡洋舰被由海军上尉冯.贝克海姆男爵(Egewolf Freiherr von Berckheim)指挥的U-26号潜艇以一枚鱼雷击沉,此后不久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也险些遭到暗算,由于担心再遭到潜艇袭击,俄国海军不得不放弃了使用巡洋舰进行破交战的行动。

与此同时,对于波罗的海一侧靠近北海的入口方向,德国海军也对其严加防御,在主要水路贝尔特海峡的大部分狭窄水域都布设了水雷,此外还派遣大量舰艇巡逻,并在夜间以探照灯照射水面,对其严防死守。但尴尬的是尽管防御严密,在1914年10月,还是有两艘英国潜艇E1号和E9号在当月突破了德军的封锁,顺利抵达汉科港,稍后到来的E11号则在卡特加特海峡被发现,因而放弃行动返航。德国因此不得不向中立国瑞典和丹麦施加压力,要求关闭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航道,禁止一切协约国军舰进入。

由于担心如果不服从那德国可能会入侵丹麦,丹麦政府最终只能屈服于压力,在英国默许的情况下在丹麦水域布设了水雷,尽管根据国际法丹麦有义务保持其领海开放。德国海军随后也开始在丹麦领海内布雷,通过这种有点屈辱的办法,丹麦政府试图避免给德国人制造入侵的借口以保护自己的中立。但瑞典一直拒绝德国要求其关闭厄勒海峡的要求,最终德国只得做出让步,以换取瑞典的一项承诺,如果在海峡中发现协约国舰艇的踪迹,那么他必须关闭海峡两侧的所有航道灯和灯塔等识别物。 

这样,当整个1914年波罗的海战场落幕时,德国损失了腓特烈.卡尔号装甲巡洋舰、三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和9艘商船,俄国方面则损失了智慧女神号装甲巡洋舰、 执行者号和飞驰号驱逐舰(在之前的一次布雷行动中双双失事)、还有3艘扫雷舰和2艘商船。这几个月的最初战斗也给之后波罗的海战场的基本情况定了调:这是一个围绕水雷和潜艇来展开的战场。

U26号击沉智慧女神号的绘画作品

奥兰群岛之战

1915年新年刚过不久,俄军便继续展开布雷行动,1月12日,卡宁中将指挥的俄罗斯号装甲巡洋舰,在留里克、勇士和奥列格三舰的伴随下深入波罗的海腹地,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以及德国最大的岛屿吕根岛附近布下了水雷,并很快收到了成果。1月25日,东海分舰队的轻巡洋舰奥格斯堡以及瞪羚号便在吕根岛附近海域触雷受伤,勉强开回了斯德丁港才得以幸免。除此之外,还有两艘货轮也触雷沉没,此后在2月份,波罗的海舰队再次出动驱逐舰在但泽附近布雷,这次又布下了近200枚水雷。由于开战以来的损失,德国海军不得不向波罗的海调遣了一些舰艇增援,包括装甲巡洋舰海因里希亲王号和罗恩号,小型巡洋舰不来梅号以及一支驱逐舰中队等。另外一方面进入1915年以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实力随着新建的四艘甘古特级无畏舰、两艘新的驱逐舰、三艘大型潜艇以及两艘小型潜艇的增加而明显有了增强,英国海军也在去年派来了三艘潜艇,并且答应会在之后增派更多潜艇支援。以这些新建成的舰艇为底牌,冯.埃森上将也希望在这一年取得更多的战果,特别是力图运用海上攻势布雷以及潜艇战来打击德国到瑞典的主要海上交通线。1915年5月20日,冯·埃森海军上将因病去世,俄国海军总参谋部则在27日正式任命卡宁中将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官,不过他的基本策略仍然是继承自埃森的。

由于波罗的海冰期的缘故,双方1915年初期的海上的活动相对都比较有限,直到4月份海域封冻接触后才重新开始恢复行动。在1915年这一年里,德国和奥匈帝国试图在东线加强攻势,以将沙俄逼退出战争,然后再调头去对付西线的英法,而德国海军也奉命为陆军的攻势提供支援。尽管受到海面冰期的影响,但是海军还是支援陆军在3月4日首先攻占了梅梅尔。5月,德国陆军又开始对俄国舰队的前进基地利鲍进行攻击,为此海军动员了以岸防舰贝奥武夫号为核心,辖有装甲巡洋舰与小型巡洋舰各三艘,外加若干驱逐舰和辅助舰艇的舰队,和陆军一起对该港发起突袭,于5月8日将其攻陷。为了防止俄军的反击,第四战列舰分舰队司令官施密特中将还亲自率领四艘前无畏舰进行远程支援,不过并未遇到俄军,随后该舰队就自行返回了。丢失了利鲍以后,俄军又不得不放弃了临近的温达瓦,德国海军则迅速将利鲍改建为一座前进基地,从而对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里加构成了直接威胁。

攻陷利鲍后不久,德国海军的潜艇便迅速进驻了该港,并以此在附近海域展开活动。首先派出的潜艇是U-4号,该艇在小型巡洋舰忒提斯号的拖曳下,连续多次前往芬兰湾进行侦察,但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并且其中一次出击中还险些遭到俄国潜艇龙号的暗算。紧随其后的则是U26号,该艇在6月4日的一次巡航中击沉了俄国布雷舰叶尼塞号,此后又连续多次展开巡航,并击沉了三艘商船,但于9月30日最终在芬兰湾附近触雷沉没。

在潜艇活动的同时,德军也不断派出水面舰艇在芬兰湾附近的水域活动,以支援在库尔兰沿岸发起攻击的陆军,同时力图把俄军舰队堵在芬兰湾之内,因此德军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4月到5月间开始在芬兰湾口进行布雷作业,同时也扫除俄军布下的水雷。在这类行动之中不免要与协约国的潜艇或者水面舰艇发生一些接触。之前抵达波罗的海的英国潜艇E9号便在不久之后首开记录,在附近海域击沉了一艘德国商船。6月初,德军开始对里加湾入口的重要水路伊尔别海峡进行扫雷工作。扫雷舰艇由忒提斯号小型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负责掩护,还有一艘格林多号水上飞机母舰负责远程支援,在编队出发后不久,在附近活动的俄国潜艇鲈鱼号发现了这支编队,但被护航的驱逐舰G135号发现,只得匆匆发射了三枚鱼雷后就迅速下潜躲避,双方都没有损伤。但是德军编队司令考虑到可能潜藏的危机,便下令撤离海域而放弃扫雷任务。在撤离途中,格林多号水上飞机母舰还触到了水雷导致严重受损,而接到鲈鱼号消息后赶来设伏的E9号则再次得分,击沉了一艘运煤船并重创了S148号驱逐舰。

1915年6月30日,德国海军计划在奥兰群岛附近布设一个水雷区,于是在当天夜晚派出一支由布雷巡洋舰信天翁号、装甲巡洋舰罗恩号、轻巡洋舰奥格斯堡号以及吕贝克号,驱逐舰G-135、S-141、S-142.、S-126和S-147号组成的舰队,在冯.卡尔普夫上校的指挥下从梅梅尔港出发。无巧不成书的是,俄国海军在当天也计划对梅梅尔发起炮击,并在7月1日派遣其舰队从雷维尔出动,由装甲巡洋舰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巴扬号和留里克号,防护巡洋舰奥列格号、勇士号和驱逐舰诺维克号组成,另有包括两艘前无畏舰和3艘潜艇在内的一批舰艇担任支援任务。

就在俄国舰队出发后不久,其部署在梅梅尔港外的潜艇就发现了德国舰队出港的情况,于是立刻上报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后者迅速命令已经出发的舰队改变行动计划,准备对其进行拦截。但是海上泛起的浓雾影响了俄军舰队的搜索,留里克号和诺维克号还因此与主队走散,后来两舰只能结伴单独行动。当晚21点30分,德国舰队顺利地在奥兰群岛以南的博格斯凯尔岛灯塔附近完成了敷设160枚水雷的任务,并在上报后开始调头返航,但是这份报告很快就被俄军截获,并根据之前在马格德堡号上缴获的密码本进行破译后,向其舰队发出了德军舰队的确切方位以及航向等信息。

德国海军信天翁号布雷巡洋舰,属于鹦鹉螺级,于1907年建成服役。该级标准排水量2345吨,航速20节,主武器为88毫米炮8门,另可携带186至288枚水雷。

2日早晨6点,德国舰队到达瑞典哥特兰岛最东端的厄斯特冈(Ostergarm) 东偏北35海里时,冯.卡尔普夫上校下令舰队分为两部分,他本人带着旗舰奥格斯堡号和信天翁号以及G-135、S-141以及S-142号这三艘驱逐舰继续向梅梅尔返航,而其他舰艇则往但泽返航。然而仅仅15分钟后,冯.卡尔普夫亲自带领的舰队便被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巴扬、奥列格以及勇士号这四艘得到情报后赶来拦截的俄舰遭遇,双方随即开始交火。面对四艘俄国巡洋舰的强大火力,分别只有105毫米以及88毫米主炮的奥格斯堡号和信天翁号无力招架,只能一路撤退,但是信天翁号的航速只有20节,根本不能甩掉俄国巡洋舰的追击。

无奈之下,冯.卡尔普夫只得单独带着航速较快的奥格斯堡号和其他3艘驱逐舰一起往战场南方全速撤退,同时指示信天翁号往瑞典领海内逃脱。奥格斯堡号编队借着浓雾和高航速,最终在7点35分摆脱了和俄国舰队的接触,俄舰只得重点围攻信天翁号。尽管信天翁号开足马力向哥特兰岛的方向全速驶去,但7点左右俄舰还是赶了上来,并向这艘火力薄弱、而且没有装甲的布雷巡洋舰猛烈开火。在俄舰猛烈的火力下,信天翁号的艏楼被打得千疮百孔,前桅遭击倒,司令塔被毁,塔内官兵全数阵亡,水线以下也发生了进水。但该舰还是在7点45分进入了瑞典的领海,按照国际法,该舰当即停止了射击,而俄舰眼看无法追击也都自行散去了。然而此时该舰的情况非常糟糕,舰艉已经开了一个2.5米长,1.5米宽的大洞,海水还在不断灌入船体,到8点29分,信天翁号终于在距离海岸150米远处抢滩成功。随后赶来的瑞典海军接走了这艘布雷巡洋舰上的幸存者和伤员,至于残骸则一直滞留在当地,直到1921年才被拆解。

在哥特兰岛附近搁浅的信天翁号残骸

四艘俄国巡洋舰在逼迫信天翁号搁浅之后重新整队,并准备向芬兰湾方向返航,然而却在归途之中和另外一队德舰不期而遇。罗恩号在9点1分率先在13, 000米的距离向巴扬号开炮,而巴扬号也当即进行回击,双方各自击中对方一弹,德舰的另外一发炮弹还击中了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至于奥列格号和勇士号则和吕贝克号进行了交战,但都没有炮弹击中。俄舰队由于之前弹药消耗已经很大,于是迅速呼叫留里克号和支援舰队的其他舰艇赶来汇合,其中留里克号在9点30分抵达,并和罗恩号进行了25分钟的交战,罗恩号吃到了三发炮弹,但是损伤不重,由于留里克号观察到附近海面有潜望镜,担心遭到潜艇袭击的俄国舰队随后迅速脱离了战场,德国舰队也随即向但泽返航而去。

东海分舰队司令部也很快得知了在哥特兰与俄国舰队交火的情报,起初其考虑派遣一艘鱼雷艇将信天翁号救出,但由于该地区俄国舰艇的威胁,这个方案被放弃。相反,其决定派遣装甲巡洋舰阿达尔伯特亲王号和海因里希亲王号出击,打算先驰援卡尔普夫上校的舰队,然后去营救信天翁号。但在途中,英国潜艇E9号以鱼雷袭击了阿达尔伯特亲王号,造成后者严重受损,因此行动也只能终止。双方这场初次的大规模海战也就此落下帷幕。

突袭里加湾

在哥特兰岛附近的这场小规模遭遇战只是之后另一场更大规模海战之前的小插曲。德国海军此时正在计划一次大规模的攻势行动,准备从海上突入里加湾,与陆军形成海陆并进的姿态以一举攻克里加,这样便能打开向彼得格勒(圣彼得堡)进军的大门。为了准备进行这次攻势,东海分舰队的实力从7月份开始已经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从北海一侧调来了第四战列舰分舰队的8艘前无畏舰,另外还有2艘装甲巡洋舰、4艘小型巡洋舰、13艘驱逐舰、14艘扫雷舰、3艘潜艇和一艘布雷舰。而到8月份上旬,德国海军又从公海舰队中抽调出另外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前往波罗的海,包括第一战列舰分舰队的四艘拿骚级战列舰和四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希佩尔中将指挥的第一和第二侦察集群的3艘战列巡洋舰和4艘轻巡洋舰,以及公海舰队雷击集群的1艘轻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最后还有13艘扫雷舰负责提供扫雷支援。两支舰队相加起来,形成了一支规模相当可观的突击力量。

在里加湾湾口,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岛屿扼守着这个战略要地,其中北面较小的为达戈岛,南部较大的为厄塞尔岛,这两个岛之间被称为索埃拉海峡。厄塞尔岛的南部有个非常细长的斯沃尔别半岛,这个半岛与库尔兰之间为伊尔别海峡。而达戈岛和爱沙尼亚之间的海峡,主要称为穆恩海峡,而这个海峡与比较宽阔的伊尔别海峡不同的是,海峡之中还有几个比较主要的岛屿扼守其间,其中最大的为沃尔姆斯岛(现爱沙尼亚的沃尔姆西岛)。沿穆恩海峡南下,到达厄塞尔岛时,这个海峡又被穆恩岛拦腰挡住,海峡被一截为二。穆恩岛以西与厄塞尔岛相隔的便称为小海峡。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就担心德国舰队可能会突袭芬兰湾或者里加湾,因此从战争爆发之初就开始在里加湾内的穆恩海峡、索埃拉海峡和达戈、厄塞尔岛等附近布置水雷障碍。而在临近岛屿上则配置了各种岸防炮,其中包括一些305毫米重型岸防炮,和水雷屏障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防御体系。此外,厄塞尔岛上还有一个机场,配置有一个支队的飞机。至于里加湾的驻防舰艇相对于德军而言则显得比较弱小,只有一艘老旧的前无畏舰光荣号,另外还有16艘驱逐舰、4艘炮舰、6艘潜艇(包括2艘英国潜艇)、1艘布雷舰和1艘水上飞机母舰。

里加湾的所处位置

在攻击里加湾的行动正式开始之前,德国海军首先派遣其麾下的数艘潜艇,通过伊尔别海峡进入湾内进行侦察,但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另外,还派出UC-4、U-10以及U-26号三艘潜艇在芬兰湾一带巡逻和进行攻势布雷,以阻击可能前来支援的俄国舰艇。其中8月14日,俄军由老式装甲巡洋舰米宁号改装的布雷舰拉多加号被UC4号潜艇所布设的水雷炸沉。而在此之前,突击行动已经于8月8日开始,德国舰队具体分成两个部分,由施密特海军中将指挥的东海分舰队属下舰艇担任主攻,负责直接对里加湾防线展开进攻,而由公海舰队调来的支援舰队则在赫赫有名的弗朗茨·冯·希佩尔海军中将指挥下,担负支援任务,一旦遇到俄国舰队出击前来迎战的场合,就可以用这支强大的力量加以应对,保障突破舰队的任务顺利完成。

在德国舰队的炮火支援之下,德国扫雷舰在凌晨3点50分开始着手清除俄国水雷,准备从伊尔别海峡开始实施突破。小型巡洋舰忒提斯号则率领六艘驱逐舰担负支援任务,而前无畏舰阿尔萨斯号和不伦瑞克号、小型巡洋舰不来梅号以及十三艘驱逐舰则在后方担任支援。不过,德国舰队的扫雷行动并不顺利,在扫雷过程中T52号和T58号扫雷舰先后触雷沉没,伴随护航的忒提斯号巡洋舰以及S144号驱逐舰也触雷受伤而不得不退出战斗。除了水雷外,厄塞尔岛基地的岸基飞机以及驻防当地的2艘俄国炮舰以及前无畏舰光荣号也先后出动赶来迎战,但是被担任掩护的前无畏舰阿尔萨斯号和不伦瑞克号逐退,光荣号还吃到了一发280毫米炮弹。但德国舰队经过近九个小时的激战仍然没有扫出一条安全的航道,而且自方有两舰沉没、两舰受伤,因而第四战列舰分舰队司令施密特中将失去了耐心,下令暂时撤退以备来日再战。随后的两天里,俄军则试图以驱逐舰对德军已经扫除的水雷区进行重新补充,其中第一次成功布下了280个水雷,但第二次遭到德国舰队阻拦而没有成功,其中一艘俄国驱逐舰西伯利亚射手号被击中两弹,不过损伤并不严重。

在里加湾之战里表现非常活跃的俄国前无畏舰光荣号,该舰属于苏沃洛夫公爵级,是当时同级五舰里唯一幸存的独苗。其四艘姐妹舰在灾难性的对马海战里遭遇了灭门惨案,3舰沉没一舰被俘,只有光荣号当时因为尚未竣工得以躲过一劫。

而在里加湾外,希佩尔指挥的支援舰队则对芬兰湾北侧的于特岛灯塔进行了炮击,并与来援的俄国巡洋舰留里克、巴扬、马卡洛夫海军上将以及勇士号发生了一场小的遭遇战。但是由于水浅以及担心俄国的水雷,双方仅短暂的交火了一会就脱离了战斗,彼此损伤也都十分轻微,德方只有冯.德.坦恩号吃到了一发炮弹导致烟囱受损,俄军则无损失。

8月16日,德国舰队向里加湾发起第二次突击。考虑到上次攻击以吃瘪告终,这次突击兵力被大幅加强,首先,突击舰队这次改以无畏舰波森和拿骚号担任主攻,由轻巡洋舰格劳登茨、皮劳、奥格斯堡和不来梅号以及新型驱逐舰V-99和V-100负责掩护。直接对扫雷舰队进行护卫的,则是第八、九、十雷击大队的三十一艘驱逐舰。在后面,前无畏舰不伦瑞克和阿尔萨斯号,战列巡洋舰塞德利茨、毛奇与冯·德·坦恩号,装甲巡洋舰罗恩号和海因里希亲王号,轻巡洋舰雷根斯堡、施特拉尔松德、吕贝克和科尔堡号以及第一、四、五雷击大队的三十二艘驱逐舰则负责阻击来自芬兰湾内可能前来增援的俄国舰艇,而其余五艘维特尔斯巴赫级前无畏舰则留在利鲍作为预备兵力。

这回德国扫雷舰仍然选在凌晨4点开始进行扫雷作业,皮劳和不来梅号小型巡洋舰则在扫雷海域进行不间断巡逻,远处担任支援的无畏舰波森和拿骚号索性直接停船抛锚,并且支起了防鱼雷网,在驱逐舰的严密保护下以停泊不动的姿态开火压制附近的岸防炮台,以提高射击精度。在两艘无畏舰的火力支援下,这次的扫雷工作进展要顺利的多,只有一艘扫雷舰T46号触雷沉没。在德军进行扫雷工作的途中,俄国炮舰勇敢号和前无畏舰光荣号先后赶来阻击,但都被护卫的两艘德国无畏舰击退,到这一天晚上6点,由于天色已暗,德军暂停了扫雷行动。

德国无畏舰拿骚号,这艘德国最初的无畏舰在第二次突击里加湾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德国战列舰炮轰奥塞尔岛的一张绘画作品

天色暗下来后不久的18点20分,施密特中将下令派出V-99与V-100号这两艘驱逐舰展开夜袭,准备让这两舰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摸进里加湾,击沉之前给他们制造了许多麻烦的光荣号前无畏舰。但是这个行动一开始就不顺利,19点55分,两舰与俄国驱逐舰康德拉琴科将军和猎人号相遇,经过五分钟的交火后相互失去了接触。不过,这却让俄军有所警觉。到了次日子夜1点10分,德舰又和乌克兰人与军队号驱逐舰相遇。双方在大约500米的距离进行了三分钟的交火,德舰为了寻求其主要目标,摆脱了俄舰的纠缠。

但是两艘德国驱逐舰在里加湾里面转悠了半天都没有找到主要的目标,反倒4点15分和俄国大型驱逐舰诺维克号相遇。有趣的是,这艘诺维克号其实是德国出品,为战前德国伏尔铿船厂为俄国所设计的大型驱逐舰,航速高达37.5节,在竣工时曾是世界上最快的军舰,主要武装则为4门102毫米主炮和4座双联装457毫米鱼雷发射管。而两艘德舰属于B-97级,其主机使用的是战前俄国所定购的汽轮机,其设计排水量为1374吨,装备四门88毫米45倍径主炮和六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航速则为36.5节。

当诺维克号舰长的贝伦斯中校发现了这两艘德舰以后,他立即下令加速到17节逼近至大约9000米,并下令开火,而两艘德国驱逐舰也与之并行,几乎同时进行了回击。凭借着强大的火力,诺维克号虽然以一敌二,却一点不落下风,该舰首先集中火力攻击为首的V-100号,并很快击中其船体中部烟囱附近导致其发生火灾,并在随后调转炮口攻击V99号,后者在中弹起火后慌不择路,结果一头冲进了附近的水雷区而触雷受损。在早晨5点,V-100号一边施放烟幕一边向湾外逃离,在赶来接应的波森号轻巡洋舰以及S-31、S-34以及V-108号驱逐舰的掩护下总算是逃离成功,而触雷后失去动力的V99号虽说靠着随波逐流的方式飘出了里加湾,但最终还是因为无法航行在8点整搁浅弃船后被其船员自行炸毁。讽刺的是,虽然这两艘驱逐舰闹腾了一晚上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天天亮以后,波森号无畏舰倒是在7点40分找到了光荣号的踪迹,不久以后拿骚号也赶来助阵。光荣号自然是敌不过两艘无畏舰的火力,被三发280毫米炮弹击中而身负重伤。诺维克号的舰艏附近也吃到了一发大口径近失弹的轰击,这两艘俄舰不得不撤回海湾之内。

在这次失败的夜袭之中被重创自毁的V99号驱逐舰
描绘诺维克号在此次海战中以一敌二击退两艘德国驱逐舰的绘画

在消除了俄国军舰的袭扰之后,德军的扫雷作业继续进行,8月18日下午15点30分,里加湾口的水雷区终于被德军基本上清除干净了。随后在8月19日,施密特中将向其麾下各舰发出了总突击命令,此时对于失去了水雷屏障的俄军而言,其在里加湾的防御可以说已经崩溃,根本无力再阻止德国舰队的突击了。但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8点10分,正当德军开始继续总突击的时候,由劳伦斯中校指挥的英国潜艇E1号在厄塞尔岛附近发现了希佩尔中将率领的第一侦察集群,于是该艇悄悄的接近发射阵位,在十分钟后向旗舰塞德利茨号发起了攻击。鱼雷虽然错过了该舰,却命中了位于左后方的毛奇号。

E1号所发射的一枚450毫米鱼雷命中了了毛奇号的前部鱼雷发射舱,造成了435吨的进水,8名水兵当即阵亡,前部鱼雷舱储存的鱼雷也被击毁,不过没有发生爆炸。这艘战列巡洋舰的航速顿时降为15节,最终有11人战死,不得不退出了里加湾回国进行修理。由于毛奇号的意外受损,施密特中将突然意识到单单只扫除水雷并不能保证其麾下舰艇的安全,他担心麾下的其他舰艇,特别是宝贝的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可能再遭到潜艇的攻击,于是匆匆下令停止行动,全军撤退。

在撤出湾口的过程中,德军又有一艘老式驱逐舰改装的扫雷舰T-77号触雷,不过受损不重,人员方面也只有2人死亡。当晚19点30分,俄国炮舰海狗号和朝鲜人号在乌斯季德文斯克布雷后返回穆恩海峡时,和德国小型巡洋舰奥格斯堡号两艘驱逐舰相遇。这两艘小炮舰和德舰周旋到了20点30分,还击伤了奥格斯堡号。然而波森和拿骚号无畏舰得知消息迅速赶来支援,海狗号很快被两艘无畏舰的280毫米重炮炸成了碎片,朝鲜人号也身负重伤,虽然趁夜色脱离险境,但还是在次日早晨被自行凿沉。这两艘980吨的炮舰是俄国方面在里加湾防御战中仅有的损失。

在德国舰队主力撤退后,驱逐舰S-31号于当天晚上黑夜中于里加湾中央的鲁尼岛(现爱沙尼亚的鲁赫努岛)附近触雷,并于次日凌晨1点30分沉没,这是德军在此战里最后的损失。在撤退之后,德军还派遣格劳登茨号小型巡洋舰率V-28、S-32、V-183以及V-108号四艘驱逐舰对里加湾内的佩尔诺夫(现爱沙尼亚的派尔努)港用三艘堵塞船进行了封锁,但是由于俄军早就不使用这个港口了,所以其实毫无意义。

德国海军的这次里加湾攻势最终以虎头蛇尾告终,此后德军对里加的攻势只能由陆路进行,但是尽管此后连续几个月进攻,德军最终还是未能拿下里加,俄军因此稳住了这个守卫圣彼得堡的重要前哨阵地。由于里加湾突击行动失败,德国海军再次削减了东海分舰队的实力,将两个战列舰分舰队和希佩尔麾下的第一以及第二侦察集群重新通过基尔运河部署回北海一侧,继续与英国大舰队对峙,但是为了保护通往瑞典的海上交通线,还是为其增派了包括两艘轻巡洋舰以及两个雷击大队的驱逐舰在内的一些轻型舰艇。

另外一面,在这一年中期开始,波罗的海舰队麾下的16艘新型780吨雪豹级潜艇开始陆续服役,另外还通过铁路运来了5艘较小的350吨美国霍兰级近海潜艇,因此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除了继续展开水雷战以外,也开始展开以潜艇战打击德军的计划,最初三艘建成的雪豹级潜艇从10月份开始投入作战,并很快取得了击沉两艘商船的战果。而英国海军也于8月15日派遣第二批潜艇进入波罗的海,其中一艘E8号在21日顺利抵达,但E13号因为陀螺仪出现故障,而在8月18日凌晨1点左右在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之间的松德海峡中的萨尔特岛附近搁浅。尽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立国丹麦的领海内,按理说德国无权干预,但是德国海军却不顾丹麦海军的阻拦,派出驱逐舰G132号以及G134号强行闯入丹麦海域,随后击毁了这艘搁浅的潜艇。

E13号潜艇的残骸

这一事件在英国和丹麦引起了愤怒,因为这次事件中德国海军的作为显然严重违反了国际法。丹麦政府很快向德国提出抗议,指责德国人侵犯丹麦的中立,德国政府随后不得不向丹麦政府做出正式道歉。随后不久,英国海军再向波罗的海派遣了E18以及E19两艘潜艇,并同样顺利抵达,到10月份铁矿石运输的旺季,协约国潜艇开始积极的投入作战之中。在秋季的潜艇攻势之中,协约国潜艇一共击沉德国货轮17艘,达到33700总登记吨,其中E-19号击沉了7艘,其他战果为E-9号3艘,E-8号1艘,俄国潜艇海豹号、短吻鳄号和眼睛鳄号各击沉一艘,此外3艘下落不明。一连串的商船沉没使得德国船主们不愿意出航,于是选择集体停航,德国与瑞典的轮渡交通也一时间中断,迫使德国海军开始安排海上护航兵力,并且尝试组织运输船队。

除了这些商船损失外,10月23日早晨8点34分,英国潜艇E8号还在利鲍附近以一枚鱼雷击沉了装甲巡洋舰阿达尔伯特亲王号。11月7日13点8分,防护巡洋舰温蒂妮号则被E-19号潜艇发射的两枚鱼雷击沉。协约国潜艇的活动一时间把德国人弄得草木皆兵,在阿达尔贝特亲王号沉没后不久,一艘德国军舰误击了瑞典潜艇鲸鱼号,造成一名船员死亡。 据鲸鱼号的艇长介绍,这艘潜艇当时悬挂着瑞典海军旗帜,而且正在瑞典本土海域航行。后来德国不得不向船员的遗孀支付了赔偿金,并道歉。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又向瑞典施加新的压力,要求他们在松德海峡的瑞典一侧4海里领海范围内铺设水雷,瑞典政府拒绝了德国的这个要求。但是在后来为了安抚德国人,瑞典最终在1916年同意在松德海峡之中的科格伦航道上布设水雷,除了由领航员带领通过雷区的瑞典船只外,其他所有船只都无法进入该航道——这条航道之前被滞留在波罗的海的协约国商船作为返回北海的通道。

整个1915年中,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损失严重,除了之前所说的信天翁号布雷巡洋舰、阿达尔贝特亲王号装甲巡洋舰和温蒂妮号防护巡洋舰之外,小型巡洋舰不来梅号也在12月17日触雷沉没。另外还损失5艘驱逐舰、鱼雷艇8艘、扫雷舰9艘、破雷舰1艘以及运输船25艘。而协约国海军的损失相对而言要轻微的多,他们损失了2艘布雷舰、2艘炮舰、2艘潜艇(俄国和英国潜艇各一艘)、3艘扫雷舰以及1艘军用运输舰和9艘轮船。

曾被德国海军误击的瑞典潜艇鲸鱼号

1916年

1916年开年后不久,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终于成了直属大本营的军队组织,使其获得了完全的行动自主权。随着新舰艇的服役和陆地战况的好转,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新计划的总体战略虽然仍然是防御性的,但是表示出在不影响主要任务之时,应该实施可能的攻势战役,尽可能使得敌人遭到损失。由在德国海军方面,由于此时开始筹划在北海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因此东海分舰队在波罗的海采取了守势为主的战略,主要任务成了保障往返于瑞典的海上交通线。为此,德军从4月开始在这些航线采用护航体制,用驱逐舰、扫雷舰以及护航舰艇来进行护卫,而使用巡洋舰,以及飞机、潜艇进行支援。因此在1916年,双方之间的海上战斗又变回了以前的姿态,潜艇战、水雷战和护航战成为了这一年的主旋律。

受到波罗的海冰期的影响,双方之间的海上活动还是直到4月末期才得以开始。到1916年,协约国在波罗的海的潜艇兵力中又增添了俄国的五艘雪豹级潜艇以及五艘较小型的美国霍兰型潜艇,加上前一年到达的3艘英国潜艇,其水下兵力有了较大的增强。因此,从5月14日开始,协约国派出开始继续派出潜艇执行侦察和破交任务,参加的潜艇有俄国潜艇狼号、雪豹号和猎豹号,以及全部的五艘英国潜艇,但是由于德国此时已经采用了护航船队制度,这次潜艇战役的效果要比1915年差的多。这次行动中,只有俄国潜艇狼号击沉了三艘共计5940吨船只,而英国潜艇E18号则在5月26日重创了德国驱逐舰V100号,但是在随后不久失踪。

有趣的是,德国海军受到其英国对手的启发,在1916年4月初开始在波罗的海使用了一些由中小型商船改装的伪装猎潜舰,这些舰艇可以说是英国Q船的德国版。一共有6艘伪装猎潜舰被改装出来,分别是五艘蒸汽船亚历山德拉号、弗里德堡号、赫尔曼号、威廉皇储号、奥德河号和报春花号,还有一艘帆船贝尔蒙特号。这些船在改装后都用其原名的首字母,称为A、B、F、H、K、O以及Р号船。不过这种德国版Q船的战绩比起其英国同行要差的多,只有其中的K号船在5月27日为一支船队护航时,发现并撞伤了正在准备向其发起攻击的俄国潜艇猎豹号,但未能将其击沉。

B号船上所隐藏的一门105毫米炮
K号船

由于五月份的潜艇战役效果不佳,因此俄国海军在随后尝试改变战术,以潜艇和水面舰艇进行协同攻击。因此在6月13日,根据英国方面的情报,波罗的海巡洋舰第一支队司令特鲁哈切夫海军中将率领一支由留里克、奥列格和勇士号巡洋舰,在雷击总队的驱逐舰配合下组成的舰队前往瑞典附近拦截。而高尔察克少将则率领一支由驱逐舰诺维克号、胜利者号以及霹雷号组成的小舰队与大部队分头行动。当其抵达瑞典诺尔雪平湾附近之时,分舰队遭遇了一支船队。经过确认后发现这并非瑞典船舶而是一支德国护航队,这支船队由2030吨的伪装猎潜舰H号船、两艘武装拖网渔船和两艘护卫艇掩护的十四艘商船组成。随后经过30多分钟的交战,H号船最终被俄国驱逐舰霹雷号发射的鱼雷就炸成了两截,另外俄国驱逐舰还击伤了两艘武装拖网渔船以及五艘商船,但由于始终没有摸清德军护航兵力的详细规模,再加上担心这些新式驱逐舰受到不必要的损失,高尔察克随后下令撤退,使得这支船队大部分的船只还是得以幸存。

月30日,以及7月11日,俄国舰艇又两次奔袭这条海上交通线,但是战果不佳。前一次和德军的驱逐舰队展开了交战,双方没有损失,而后一次俄舰则截获了两艘装载铁矿石的大型货船,和水面舰艇配合行动的两艘潜艇则各自击沉了一艘商船。1916年9月20日,由于俄军大本营认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卡宁中将作战不力,因此由舰队通信勤务兼侦察主任涅佩宁中将接任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官之职。

在1916年,德国潜艇的主要巡逻区域还是集中在芬兰湾以及里加湾口。在巡逻过程中,U-10号在6月底误入德军在5到6月布下的雷区而沉没,艇员无一幸免。另外一方面,德国人对于前一年里加湾之战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麻烦的俄国前无畏舰光荣号依然耿耿于怀,于是在9月12日策划了一次海空联合行动,U-30号和沿岸型潜艇UB-31、UB-33号在奥格斯堡、斯特拉斯堡号两艘巡洋舰、驱逐舰、扫雷舰以及鱼雷机的掩护下,企图穿过伊尔别海峡对这艘老舰进行攻击。然而攻击没有获得成功,不但飞机对光荣号的攻击失败,UB-31对进行护卫的月神号防护巡洋舰发射的鱼雷也脱了靶。于是,德军不得不退出了里加湾。

9月期间,德国潜艇才总算获得了一些成功。在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U-19号在12日击沉了两艘俄国货船,十天以后又击沉一艘英国船。9月到10月中进行的对芬兰湾的布雷也进行得比较顺利,UC-25和UC-27曾经多次执行任务,一共布下七十二枚水雷。这些水雷造成了俄国舰船的不少损失,比如驱逐舰喀山人号就在奥登斯霍尔姆岛附近撞上了UC-27所布的水雷并沉没,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旗舰留里克号装甲巡洋舰也于11月19日触雷而严重受损,虽然得以自力返回喀琅施塔特,但不得不在船坞修理长达五个月时间。

由于潜艇布雷行动的成功,于是,德国波罗的海分舰队决定派遣其麾下的第10雷击大队奔袭芬兰湾西部,目标是消灭那里俄军的巡逻舰艇并对巴尔季斯克港(现爱沙尼亚帕尔迪斯基)进行炮击,然后在返航前顺便进行布雷任务。这个大队由S-56、S-57、S-58、S-59、V-72、V-75、V-76、V-77、V-78、G-89与G-90号这11艘V25级驱逐舰组成。在正式行动开始前,第10雷击大队先于10月26日首先对穆恩岛(现爱沙尼亚穆胡岛)附近海域的情况进行了预先侦察,整个攻击行动则在11月10日傍晚正式开始,由第10雷击大队进入芬兰湾担任主攻。轻巡洋舰科尔堡、斯特拉斯堡与奥格斯堡号还有第8雷击大队的八艘驱逐舰则在湾外担任支援。整个行动由刚刚晋升为海军少将的德国波罗的海侦察舰队司令朗格马克(Langemak)亲自担任指挥,而第10雷击大队本身则由维特林海军少校指挥。

维特林少校非常担心水雷的威胁,因此他下令整个编队排出了一个长达4000米的长队列,每艘舰间隔300米左右,以保证万一有舰艇触雷,那么后续舰艇可以及时规避。但是当德舰到达达戈岛北部的塔科纳角的北方海域时,处于队伍倒数第二位的V-75号还是在20点35分触雷。其后的S-57号和前方的G-89号当即开始展开救援,其他8艘舰则重新整队继续前进。S-57号很快靠上身负重伤的V-75号,开始收容该舰的船员,然而不巧的是V-75号此时却撞上了第二个水雷,整个舰体断成了三截然后迅速沉没。该舰的爆炸还连累了来救援的S-57号,导致该舰失去了航行能力,只能自行凿沉。最后仅剩下的G-89号只好将这两艘船幸存的170名船员捞起,然后自行和负责接应的朗格马克舰队汇合。

另外一边,剩下八艘德舰顺利到达了巴尔季斯克港,但是俄军并没有对这个港口加以利用,当时港内没有停泊船只,岸上也没有仓库等有价值的目标。但本着反正来都来了的原则,维特林还是下令S-56、G-90以及S-59三舰进入港湾实施攻击,其余五艘则在外待命。他率领的三舰在11日的1点30分,在巴尔季斯克港外600米之处向港口射击,炮击持续了二十分钟,共消耗162弹。仅仅破坏了24座民宅,造成10人死亡,8人受伤。在炮击之后,维特林率领三舰驶出港湾,与其他舰艇汇合后开始返航。他为了避免回到V-75和S-57的出事地点,而采用了一条偏北的航路。但在3点36分,G-90与V-72还是几乎同时触雷,其中V-72号断成两截,然后迅速沉没,V-77号则上前对其进行救助。而G-90号也在3点52分沉没,随后由S-59号进行了救援。虽然这两船沉没都非常快,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艘舰竟然无一伤亡!

在返航途中4点刚过,S-58号也触雷并开始下沉,最终在4点25分沉没,船员则被刚刚搭救过G-90号的S-59号救起,好在仍然无人伤亡。然而随后不久,S59号在航行到距离最早出事的塔科纳角西北16海里处时也触到水雷,并于5点48分沉没。这时候又轮到旗舰S-56亲自进行救援了,好在仍然无人伤亡,不久之后,V-76号又在6点15分触雷,船体严重受损,十分钟以后便告沉没,该舰除一人阵亡以外,全部船员都被V-77号搭救。等到返回达戈角和来接应的其他德舰以及事前已经在哪里等待的G89号汇合时候,这个雷击大队出发时有11艘舰,现在却只剩下四艘舰了。不幸中的万幸是人员伤亡非常轻微,只有18人死亡20人受伤。

对于这次一次就报销了几乎一整个雷击大队的惨重失败,德国方面撤销了朗格马克少将以及波罗的海东部海域司令官舒尔茨少将的职务,由于再承担不起这样的损失,此后德国方面在波罗的海的活动再一次大幅度减少。在这一整年时间里,俄国舰队一共布设了13936枚水雷,其中主要是防御性水雷,而德国方面的则布设了6075枚,但是半数以上却是攻势水雷,其数量达到了3575枚。虽然双方在1916年主要都采取防御性态势,但是德国方面在这一年的损失还是比对手惨重的多,除了第10雷击大队的这7艘驱逐舰外,还损失了驱逐舰V-162号、潜艇U-10号(都是因为触雷)、一艘伪装猎潜舰、8艘扫雷舰和3艘运输船。俄国有2艘驱逐舰志愿军和喀山人号由于触雷而沉没,潜艇鲍鱼号则由于碰撞事故而损失,此外还损失了5艘扫雷舰等小型舰艇,还有1艘运输船。英国海军则损失了一艘潜艇E18号。

阿尔比恩行动

1917年最初的几个月里,波罗的海又陷入了日常的海面冰期时期,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战略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前线战局以及国内经济困难日益恶化,在2月份,喀琅施塔特发生了一次强大的兵变,随后这次兵变迅速扩展到了赫尔辛福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司令官涅佩宁中将也死于非命。不久以后的3月8日,在彼得格勒又爆发“二月革命”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成立,俄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除了临时政府以外,在没有明确相互关系的情况下俄国出现了又一个权力中枢:彼得格勒苏维埃。这个权力中枢在二月革命胜利的一片欢呼下仓促制定的《一号法令》中规定,所有军队的武器应该由士兵委员会掌管,军官的命令只有和苏维埃的决定不抵触之时才能生效,由此剥夺了军官们的军事管理和训练权。这个法令迅速传播到整个军队,俄军的整个组织顿时陷于瓦解状态。而在波罗的海舰队中,每艘舰艇中组织了“舰艇委员会”,并且新成立了波罗的海中央委员会,以水兵德宾科为委员会主席,事实上成了波罗的海舰队的权力中枢。

俄国此时发生的政治剧变以及其军队组织的瓦解给了德军一个绝佳的机会。1917年7月,俄军发起了其在整个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攻势:克伦斯基攻势,然而由于此时俄军的组织已经陷入瘫痪状态,而且军队士气极度低下,仅仅18天后这次攻势就演变成了一场大崩溃,不仅使俄军又损失近6万多人,而且引发了七月危机,成为日后著名的十月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德军则在之后于东线展开了全面的战略进攻,1917年9月1日清晨4点,在库尔兰地区,奥斯卡.冯.胡蒂尔指挥的德国第8集团军向当面的俄军第12集团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并在这次作战中首次应用了后来被称为“胡蒂尔战术”的突击队战术。其效果相当惊人,德军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在9月3日占领了里加。到三天后战役结束时,德国第8集团军仅以四千多人的代价造成了俄第12集团军两万五千人的损失,并将战线成功推进到里加湾海岸。

在占领里加之后,德军相当于打开了通往圣彼得堡的大门,而为了能够通过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向圣彼得堡方向进一步推进,厄塞尔岛、达戈岛以及穆恩岛这三个位于里加湾的岛屿就成为了必须占领的对象,以保护前进的德军部队侧翼,使其免受俄军来自海上的攻击。 东海分舰队海因里希亲王长期以来便一直希望占领这三个岛屿进行两栖作战,以限制俄军舰队的行动半径并切断里加湾的补给航运,但在1915年第一次突击里加湾失败后,他的舰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转而以大规模的布雷行动作为代替。 随着前线开始进入该地区,夺取这三个岛屿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俄军在厄塞尔岛南端和拉脱维亚大陆之间的伊尔本海峡的沿海炮台和雷区阻止了德国的补给船进入该海域,从而也妨碍了陆军的补给工作。

除了这些战略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陆军和海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都试图提高自己在威廉二世心目中的地位,并超越对方。 在这方面上,由于德国海军自从日德兰海战后其主力舰队就一直活动十分消极,因此在这方面上受到了很多指责,此时正急于挽回自己在威廉二世心目中的地位。 早在1917年5月,埃里希·鲁登道夫将军就希望德国海军能够在波罗的海展开一次攻势行动,以占领奥兰群岛、喀琅施塔得或厄塞尔岛,但是这一提议被德国海军所拒绝,因为他们希望主力舰队继续集中在北海和英国大舰队直接对峙。 但是当陆军的里加攻势成功之后,鲁登道夫开始指责海军不仅懦弱,而且缺乏进攻精神。 为了挽回形象,海军转而支持对奥兰群岛展开登陆作战,但条件是首先必须占领厄塞尔岛,此外他们还希望这样的一次攻势能够鼓舞舰队越来越低落的士气,特别是在1917年2月公海舰队已经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兵变的情况下。因此,攻击这三个波罗的海岛屿的计划最终在里加被攻陷的一周后被制定出来,并被正式命名为阿尔比恩行动。这次攻势实际上是德国海军和陆军的第一次联合作战尝试,并且也是至今为止德军进行过的规模最大的两栖作战行动。德军的面前摆着的是两年前里加湾突击失败的前车之鉴,他们认为俄军在这个重要海上据点密布有强有力的水雷、岸炮阵地,如何突破这些阵地则成了德国海军必须解决的课题。

厄塞尔岛、达戈岛以及穆恩岛这三个波罗的海岛屿自大北方战争以来一直属于俄罗斯,并划归利沃尼亚省。 三个岛屿地势都很平坦,森林和沼泽点缀其间,其上海洋一些孤立的农场和不少于131座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的豪宅和小村庄。 其最大的定居点是阿伦斯堡,政府也设在那里。 50,000至60,000名常住人口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爱沙尼亚人,他们主要以农民和渔民为生,而行政人员、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几乎完全由波罗的海德国人和少数俄罗斯人组成。驻防的守备部队以425、426以及472三个步兵团构成的第107步兵师为中心,总人数在13400人左右,另外在临近的爱沙尼亚大陆上还有下属第472步兵团和第470步兵团的第108步兵师以及两个野战炮兵旅,总兵力则合计为24000人左右。然而,由于陆战的不断失败和革命动荡,驻军的实际实力较低,部队士气也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单位的官方人数也可能多于实际上上的兵力,大量士兵委员会的存在以及他们与军官之间的冲突也严重影响了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转。

作为自从开战以来设防的重点区域,俄军在整个群岛布置了大量的岸炮,除了48门150毫米以上的火炮外,还有25门75毫米火炮和许多其他小型火炮。最为重要的几处出入口都有重型岸炮把守,其中达戈岛北部的塔赫科纳角的39号炮台拥有四门12英寸火炮,防守着北大门。同样,厄塞尔岛南部斯沃尔别半岛尖上的采列尔,则有着同样装备四门12英寸火炮的43号炮台,这个扼守南大门的炮台可以控制整个伊尔别海峡。而穆恩岛海峡南方,则被装备五门10英寸火炮的36号,各装备四门6英寸火炮的32号和33号共三个炮台把守。此外,其他各个要处,也被从120毫米到6英寸不等的各种火炮所防卫。在这些被轻重火炮层层防卫控制的各个海峡之中,则密布着长期以来不断充实的水雷防线。其中比较宽阔的伊尔别海峡中,就布有不下11000多枚水雷。在进入塔加拉赫特湾和索埃拉海峡的航道上,则布下了小型的障碍。在卡萨尔内海较为广阔水面,穆恩岛和沃尔姆斯岛东部也布设有508枚水雷,而整个穆恩海峡的水雷则达到1300枚。此外,在这一区域俄国还拥有五十余架水上飞机和10架岸基飞机。

厄塞尔岛上的塔加湾,这里在1917年是德军登陆地点之一

为了占领这个拥有俄军防守严密的要塞区域,德国陆军派出了第42步兵师、第2自行车步兵旅,并配合炮兵、战斗工兵以及无线电通讯部队,整个登陆部队为23000人、5000匹战马、1400辆车,拥有150挺机枪、54门火炮以及可供30天使用的弹药。这支登陆部队被编为预备第二十三军,隶属于第八集团军,由冯·卡滕(Hugo Karl Gottlieb von Kathen)步兵上将指挥。这些部队首先在利鲍集结,然后转乘船舶。登陆部队主力预定在厄塞尔岛西北的塔拉加赫特湾登陆,而在帕梅尔角则以辅助兵力相协同。为了起到迷惑守军的作用,还要对俄国在厄塞尔岛西部的基尔康德海军航空兵基地以及斯沃尔别半岛的海岸炮台进行空袭或者炮击。一旦主力部队登陆成功,这些登陆部队则同时向斯沃尔别半岛、岛上的主要城镇阿伦斯堡以及有着连接穆恩岛的奥里萨尔堤挺进。

为了完成支援陆军登陆的任务,德国海军编组了波罗的海特混编队,由第一战列舰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埃尔哈德·施密特指挥,他也是1915年第一次突击里加湾时的指挥官。为了这次行动德国海军也可谓是倾巢而出,其中主攻任务由第3和第4战列舰分舰队担任,这两个分舰队共有10艘无畏舰,包括当时最新的巴伐利亚号,另外还有一艘战列巡洋舰毛奇号作为施密特本人的直属舰艇。第2和第4侦察集群的7艘轻巡洋舰、1艘通报舰和1艘布雷巡洋舰则组成侦察舰队,四个雷击大队的41艘驱逐舰,则以轻巡洋舰埃姆登号为指挥舰组成雷击集群,负责为战列舰提供掩护。此外,德国海军还出动了包括8艘老式驱逐舰、22艘扫雷舰、56艘武装渔船和大量运输船和辅助舰艇,负责扫雷、运输和反潜等杂项任务,另外还出动6艘潜艇,负责在事前潜入里加湾进行侦察,并伺机攻击来援的其他俄军舰艇,为了这次行动,德军总共出动了351艘各种大小舰船。另外,海军航空兵也派出了81架水上飞机、16架岸基飞机和5艘飞艇,以提供空中支援。

德军的行动计划
行动开始以前,德军士兵在港口登上运输船
参加行动的战列舰大选帝侯号,海军飞艇SL8号此时正从她的头顶飞过

德军的行动迹象从9月份就已经显露端倪,在舰队事前行动之前,德军不断派遣潜艇进入湾内进行侦察,并派出飞机进行航空布雷。26日,俄国驱逐舰猎人号在伊尔别海峡触雷沉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艘被由飞机敷设的水雷炸沉的军舰。但由于9月底天候不佳,所以整个行动不得不被推迟,仅在9月24日至25日夜间,由陆军飞艇LZ 113和LZ 120对俄军进行了几次夜间轰炸,到10月1日随着天气好转,德军才正式开始行动。这个月上旬,德军出动飞机和三艘海军飞艇,首先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夜间空袭,一共在采列尔、佩尔诺夫等地投下5900公斤炸弹。而其中9月30日夜到10月1日的那次空袭便主要针对装备12英寸火炮的采列尔的第43号炮台,造成了这个炮台共100名左右的伤亡,炮台指挥官巴尔捷涅夫中尉受伤,炮台的设施同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而10月8日,德国海军航空兵还首次尝试使用鱼雷轰炸机,对在伊尔别海峡进行布雷的俄国船只实施航空鱼雷攻击,不过由于水深过浅以及鱼雷性能的不稳定,攻击并未获得成功,后来还出动了一艘处于试验阶段的滑行艇,让其搭载一枚450毫米鱼雷出击,以攻击俄国的布雷舰艇,据说可能击中了其中的一艘船。

在空袭进行的同时,德国扫雷部队开始对这个海域的雷区进行突击清除。10月6日,由旧雷击舰改装的扫雷舰T-54号在伊尔别海峡触雷沉没,第二天M-31号也在扫雷过程中被炸沉。在8日一天里,虽然没有舰艇沉没,但是M-75、T-85以及辅助扫雷舰克拉多号接连受损。最终,在拖延了两个星期之后,登陆作战定于10月12日的拂晓展开。运载登陆部队的运输船队在10日从利鲍驶出。11日拂晓,施密特中将也登上旗舰毛奇号战列巡洋舰,率领舰队以9节航速向里加湾前进。他的参谋长则是曾经在多格尔沙洲之战中担任毛奇号舰长的冯·莱费措夫上校。

11日的傍晚,第四战列舰分舰队的无畏舰腓特烈大帝号和阿尔伯特国王在之前刚从黑海回国不久的苏雄中将的指挥下,首先对斯沃尔别半岛进行了炮击,以吸引俄军的注意力。而次日傍晚,德军主力开始在塔拉加赫特湾登陆,由扫雷舰负责开路,同时派出飞机和飞艇进行空中掩护,但是由于此时已经入夜,风浪加大,干扰了排雷工作的进行,密集的雷区无法及时清理。 由于担心自己会失去出其不意的效果,施密特海军中将最终下令,尽管运输船和宝贵的主力舰存在危险,但他们应在没有扫雷舰支援的情况下迅速推进到作战区域。此时这一海域依然存在相当的水雷,因此巴伐利亚号和大选帝侯号两艘战列舰在5点7分和9分先后触雷,好在不影响战斗,德国舰队还是有惊无险的抵达了登陆滩头附近。

在抵达登陆场后,第三战列舰分舰队的国王、大选帝侯、王储和藩侯号,外加从第四分舰队中临时调来的皇后、鲁伊特波特摄政王以及皇帝号这七艘无畏舰迅速进入预定阵位,很快就压制了位于登陆场附近的俄军46号和48号炮台的火力。随后德国第一波登陆部队,共五个连的突击步兵和战斗工兵搭乘第2雷击分队的驱逐舰到达岸边,并在之后换乘小艇上岸占领了滩头阵地,来自第131步兵团的三个营随后跟进,期间又有一艘运输船科西嘉号触雷,不过得以抢滩成功。到10点30分,德军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滩头阵地,并在随后向内陆推进

德军登陆部队乘坐小艇和驳船上岸

在主力部队于厄塞尔岛上岸的同时,索埃拉海峡口,之前触雷受伤的巴伐利亚号还是协同雷击集群旗舰埃姆登号及其麾下的驱逐舰压制了托菲利炮台,随后另外一路部队得以在帕梅尔角登陆成功,这些部队为第2自行车步兵旅的一个连以及一连的突击步兵,并同样得以继续向内陆前进。另一支德国驱逐舰队则对俄军在基尔康德的航空基地进行了突袭,击毁了四十架飞机,同时由于在作战中受损,大选帝侯号随后奉命撤出行动,之后返回威廉港海军基地进行修理,巴伐利亚号则在四艘驱逐舰的保护下回到作为临时基地的塔加湾,并在哪里抛锚进行临时修理。

在完成了登陆掩护的任务以后,德国舰艇力图尽快突破索埃拉海峡,深入到卡萨尔内海水域,以便为陆军提供支援。T-130号驱逐舰早早地在12点便到达这片内海。不过,由于和俄国驱逐舰志愿军以及康德拉琴科将军号遭遇,该舰很快便撤退了。德军不久就重新纠集力量,派遣第13雷击分队的8艘驱逐舰,在埃姆登号轻巡洋舰的支援下再次尝试进行突破,但是又被赶来阻拦的6艘俄国驱逐舰和1艘炮舰所阻止。到14日,第二雷击大队和反潜集群又调集了17艘驱逐舰,在轻巡洋舰埃姆登号和战列舰皇后号的支援下再次发动突击,经过一番激战,俄国驱逐舰霹雳号被德舰击沉,其余三舰不同程度受损,德军方面也有4艘驱逐舰被击伤或者由于海峡水浅导致螺旋桨脱落。但由于俄国包括装甲巡洋舰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和前无畏舰光荣号在内的支援兵力抵达,德国驱逐舰被迫撤退,德军这次突破海峡的尝试也失败了。在德国舰队撤回索埃拉海峡之后,俄国布雷舰普里皮亚季号趁夜色布下了135枚水雷,这个水雷区在不久后重创了B98号驱逐舰,并导致另外两艘驱逐舰B110和B112号因为规避水雷而搁浅。

而在另外一边的伊尔别海峡一侧,苏雄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则连续几日和俄军配备在厄塞尔岛南部斯沃尔别半岛的43号以及40号炮台对射,同时掩护扫雷舰扫清俄军布置的水雷。此时在陆上,登上了厄塞尔岛的德军第131步兵团已经开始南下,并向斯沃尔别半岛推进,旨在彻底孤立这个半岛,进而从陆上将这些炮台攻陷。10月13日,德国第131步兵团已经击退了俄国防御厄塞尔岛西侧的第425步兵团,并将其压向斯沃尔别半岛,同时控制了这个半岛通往主要防御区的交通路线。到10月15日,第131步兵团开始向斯沃尔别半岛发起总攻,恩里克中将也派出其麾下的国王号和皇储号战列舰提供了火力支援,面对德军的海陆夹击,在半岛上的俄军最终于这一天晚上6点整选择了投降。

斯沃尔别半岛被占领后,德军终于打开了一条通往里加湾的通道。同一天,德军也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厄塞尔岛,并将兵力聚集在奥里萨尔堤口,准备占领这个通往穆恩岛的重要通道,海军舰艇也得以进入卡萨尔内海。面对德军的突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光荣号前无畏舰再次赶来拦截,并击沉了一艘德国扫雷舰,击伤其余两艘,但这努力实在是杯水车薪。10月16日,贝恩克中将率领第三战列舰分舰队的国王号和皇储号无畏舰、轻巡洋舰科尔堡和斯特拉斯堡号、第16和第20雷击分队的十七艘驱逐舰,第3扫雷分队的二十艘扫雷舰、十六艘破雷舰以及印第安诺拉号支援舰等数艘辅助舰艇驶入了里加湾。随后该舰队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此时已被德军攻陷的首府阿伦斯堡掩护陆军卸载,另外一路则赶赴穆恩海峡,开始扫荡附近残余的协约国舰艇。

德国海军B98号驱逐舰与重创的俄国驱逐舰霹雳号
在阿尔比恩行动中,德军从运输船上卸载一辆卡车
德军官兵坐在一门被击毁的俄军岸炮上

这天晚上,刚刚抵达波罗的海不久的英国潜艇C-27号在艇长锡利(Sealy)上尉的指挥下,于穆恩岛的西南方向发现了贝恩克的舰队,并立刻决定发起攻击,该艇首先向国王号战列舰发射了两枚鱼雷,但未命中,随后又转向印第安诺拉号支援舰进行攻击,这次成功命中其一枚鱼雷,并顺利逃脱了德国驱逐舰的围剿,至于印第安诺拉号则在随后被友舰拖回利鲍港进行了紧急修理。而10月17日清早,在穆恩海峡担任警戒的俄国驱逐舰发现了德舰,波罗的海舰队的巴扬号装甲巡洋舰、光荣号和太子号前无畏舰以及8艘驱逐舰则在巴希列夫中将的指挥下,进入穆恩岛附近的奎瓦斯特锚地,准备和岛上的36号炮台一起组成防线,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舰突破穆恩海峡。

和俄国舰队相比,德舰此时占有了不容置疑的压倒性优势,并且为了方便扫雷作业,他们还绕开了岸上炮台的火力范围,使得俄军的企图破产了。但即便如此,光荣号还是在9点32分首先向德军先头的扫雷舰们开火,9点50分,岸上的10英寸炮也开始射击,德国扫雷舰T66号为了规避炮火而触雷沉没,其余舰艇则迅速后退,国王号和皇储号则随后压上前线,开始和俄军的两艘前无畏舰对射。双方之间的战斗断断续续的一直进行到了10点40分,彼此都没有炮弹命中,由于担心水浅而导致搁浅,德舰随后暂时撤退,两军趁着这个空档期吃了午饭后,于11点50分重新再战。这次在12点25分,国王号的第三轮齐射终于命中了光荣号,其中的一发水中弹在水线下撕开了一个3米宽的缺口,导致该舰进水近1130吨,并淹没了该舰的发电机。这以后十四分钟内,光荣号又被击中了4发炮弹,并曾一度导致起火,但在随后被扑灭。其他两艘俄舰中,巴扬号中一弹,太子号则中了两弹,不过损伤都不严重,

2点30分,巴希列夫中将下令舰艇后撤。顶着德军飞机的空袭,三舰随后撤退到穆恩海峡口的希利道岛时,而穆恩岛上的炮台则由守军自行破坏,在这一天晚上这个岛屿也最终失守了。由于里加湾口的岛屿此时几乎都被德军攻占,于是波罗的海舰队决定撤出该地区,由于伤势严重无法撤退的光荣号前无畏舰则在搁浅后由驱逐舰以鱼雷击毁,连同其他几艘船只一起作为堵塞船。德军在推进过程中,驱逐舰S-64号触雷沉没,而B-111号则同样因为触雷而身负重伤。一直在海湾里坚守到最后的英国潜艇C32号在此后几天仍在不断的尝试攻击德军舰艇,但遗憾的是都没有命中,直到20日,该艇才被一艘德国布网船击伤,在随后搁浅报废,这也给整个行动划上了句号。

在阿尔比恩行动结束后被自沉的俄国前无畏舰光荣号

在阿尔比翁行动结束以后不久,俄国临时政府最终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此后波罗的海舰队完全陷入瘫痪状态,因此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可以横行无阻了。1918年2月28日,胡戈·莫伊雷尔率领的以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和莱茵兰号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奥兰群岛,1918年3月,一小支德国巡洋舰分舰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雷维尔,随后在4月,德国海军又向芬兰派出了一支由战列舰波森、莱茵兰以及威斯特法伦号为核心的舰队,以在芬兰内战中支援曼纳海姆的白卫军部队。在这期间,德军唯一的损失发生在4月11日,莱茵兰号战列舰在奥兰群岛附近意外触礁搁浅,德军在随后卸下了该舰上的部分装甲和主炮后才得以让其脱困,并在不久后将其送到基尔进行修理,但这艘舰在战争结束前也没有完成修理工作。

1918年3月,新生的苏俄政府最终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以极其苛刻的条件退出了战争。根据条约,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都将脱离俄国,而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但此时在他们境内的基地,比如雷维尔、汉科以及当时波罗的海司令部所在地赫尔辛福斯,仍然有大量波罗的海舰队的舰艇船舶停泊在这些地方,按照规定,如果苏俄不在规定时期里把这些舰艇开走,那么德军和新成立的国家将自动拥有这些舰艇的所有权。于是从1918年2月17日开始,波罗的海舰队展开了一项后来被称为“冰上航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行动,在官兵士气低落、舰艇状态普遍不佳而且面临海面封冻期等一系列不利条件下,波罗的海舰队的4艘无畏舰、3艘前无畏舰、5艘装甲巡洋舰、4艘巡洋舰、59艘驱逐舰、3艘巡逻舰、12艘潜艇、3艘布雷舰和144艘其他舰船还是顺利的在两个月时期里完成了从雷维尔到赫尔辛福斯,最后再到喀琅施塔得的大转移,奇迹式的保存下了整个波罗的海舰队的骨干力量。德军最终仅在获得了赫尔辛基少量没来得及撤走的军舰,由于之后需要履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加上这些小舰也没有什么价值,因此在不久后将其大部归还给了新的苏俄政府。一战中波罗的海的全部战事也就此落幕

占领奥兰群岛艾克勒的德军
1918年3月中旬,波罗的海舰队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在冰间航行期间穿过厚厚的冰层前往喀琅施塔得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