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海军史话(5.上)

 阿里巴巴yht 2023-09-30 发布于河南

接上期,这一期包括潜艇战和海军航空的部分,还是因为篇幅分两篇

潜艇破交战的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针对协约国海上交通线的破交战自从开战以来便在进行,在战争的初始阶段,这些任务主要由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小型巡洋舰和改装的辅助巡洋舰进行,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在印度洋上展开作战的“东方天鹅”埃姆登号轻巡洋舰。不过虽然这些巡洋舰的作战经历极具传奇色彩,但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并且很快就因为海外基地陆续沦陷和大部分的袭击舰都陆续被击沉而无法继续进行。而真正对协约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一度差点致英国于死地的则是由潜艇展开的破交战,特别是1917年开始的无限制潜艇战,潜艇战并非是在战争一开始就在进行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

使用潜艇对英国进行海上破交战的想法最初可以追溯到战前,在1906年德国海军的第一艘实用型潜艇U1号服役两年后,1908年8月,冯·施莱尼茨(Georg Emil Gustav von Schleinitz)海军中将在一本名叫《德国纵览》的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潜艇是一种可以使英国的生活必需品输入陷于断绝的兵器。而就在开战前不久的1914年5月,德国海军基尔潜艇实验部的布鲁姆 (Blum)上尉也提出过一份报告,称德国潜艇在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乃是实行针对英国的海上破交。他在经过计算后还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要确保在英伦三岛周围48个海区中始终处于潜艇配置状态,那么至少需要拥有222艘潜艇。

不过根据当时的海上国际法规,军舰在攻击敌对国家的商船前,必须先登船检查,然后才能按照海上战利品捕获法决定如何进行处理。若船上有违禁品,则可以在转移了水手以及乘客后将其击沉,没有的话则将其放行,而潜艇似乎并不适合这种任务,因为如果潜艇要对商船进行检查就不得不上浮,从而会丢失其在隐蔽性方面上的优势,另外由于空间狭小,船上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安置被俘人员。基于这一点,加上开战时德国海军一共也只有28艘潜艇的事实,德国海军在早期对于用潜艇进行破交战的提议兴趣缺缺,仍然将其当作一种“潜水雷击舰”来使用。就连他们的英国对手也是这样认为的,唯一预料到了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的只有费舍尔勋爵,他在1913年的一份备忘录里指出,由于潜艇没有过多空间的接纳战俘,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最大优势——隐蔽性,因此现行的海上国际规程对潜艇而言无法履行,在实际情况下其一定会毫不迟疑地直接将商船击沉,甚至是在不加警告的情况下。

在开战后初期,德国潜艇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针对水面舰艇的,但是参战的潜艇在执行海上任务期间,还是难以避免地会与英国商船相遇。1914年10月20日,在挪威的斯屈德内斯附近,由费尔德基希纳(Johannes Feldkirchener)艇长指挥的U-17号遭遇了一艘866吨的英国货轮格利特拉号,随即命令其停船接受检查,由于发现船上的物资是属于战时违禁品的煤炭、铁板和石油,费尔德基希纳艇长于是按照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公事公办。在命令船员离船乘上救生艇以后,派人登船打开了其的船底阀将其凿沉,并在随后将救生艇拖到了挪威海岸附近,挪威海军的鱼雷艇鲨鱼号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但由于事发地在国际水域,因此起初没有进行干预。直到U-17离开后,鲨鱼号才上前拖走了救生艇,随后将船员送往斯库德尼沙港,这是德国潜艇在一战中击沉的第一艘商船。

英国货轮格利特拉号

然而仅仅才6天以后,U17号在另外一次巡航中遭遇了一艘法国客船海军上将冈托姆(Amiral Ganteaume)号,由于错误的将其识别为运兵船,于是该艇在未加警告的情况下向其发起了鱼雷攻击。但这艘船上运载的并不是士兵,而是2500名逃离战火的比利时难民,虽然该船最终赶在沉没前靠港,但还是有40人丧生。这次对难民船的攻击尽管并非刻意之举,但还是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与此同时,在对军舰的攻击方面上,德国潜艇也有所斩获,之前的10月18日,U-27号潜艇在丹麦博尔库姆附近击沉了英国潜艇E3,这是一艘潜艇击沉另一艘潜艇的第一个记录。由于之前连续有4艘旧式巡洋舰被击沉的惨重记录,一连串沉船引起了英国海军部内部的恐慌,他们对斯卡帕湾锚地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因此决定把大舰队转移到爱尔兰和苏格兰西海岸的港口,直到斯卡帕湾安装了足够的防御设施为止——从战略意义上说,这比击沉几艘旧巡洋舰重要的多。

事实证明英国海军部的这些担忧是有根据的。 11月23日,U-18号单独穿过霍萨海峡,靠着海流跟随一艘汽船穿过围栅,毫无困难地溜进了锚地,然而却卡普特艇长却失望的发现斯卡帕湾里面空空如也,没有目标可打。 当U-18号返回公海时,一艘警卫船发现了她的潜望镜,英国拖网渔船多萝西·格雷号随后直接撞击了该艇,撞坏了其的潜望镜和发动机,导致其无法保持深度,甚至一度在海底搁浅。眼看无法逃脱,于是该艇只得浮出水面投降,并在不久后沉没,幸运的是只有一名船员死亡,其余22人则作为战俘被拘留到战争结束。 

在1914年即将结束的12月31日,U-24号在英吉利海峡击沉了隶属英国海峡舰队第5战列舰分舰队的前无畏舰可畏号,当时该舰正和友舰一起在进行炮术演习后执行例行的巡逻任务。尽管没有驱逐舰护航,而且事前接到了有德国潜艇正在附近活动的报告,但海峡舰队司令刘易斯·贝利爵士海军中将认为当时正是晚上,而且海面风高浪急,潜艇不会对他的舰队构成威胁,结果酿成大祸。同样由于风浪原因友舰无法及时救援,结果导致可畏号780名官兵中有540人遇难,这是1914年德国潜艇的最后一个战果。事后英国海军部对沉没事件进行的调查确定,在没有驱逐舰保护的情况下在英吉利海峡进行训练演习的风险太大,不应继续下去。 贝利则因未能针对潜艇攻击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而被解除了指挥权。

英国海军可畏号前无畏舰,为该舰首舰,下图是其沉没时刻的绘画

潜艇战第一阶段与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1915年开始后,德国海军开始正式探讨有效而且有组织地进行以潜艇实施海上破交战的方法,特别是针对当时战争法规定的对商船攻击标准规程,潜艇部队非常强烈希望能够取消这一规定,在一定的海域之内可以不加警告地对商船发起攻击,而海军统帅部对此也非常理解,于是开始对政府施加压力。在还没有经过政府正式同意之前的1915年1月30日,由奥托·德罗舍尔上尉指挥的U-20号就已经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用鱼雷连续击沉了伊卡里亚、所小丸和金莺号这三艘商船,并于2月1日向阿斯图里亚斯号医院船发射了一枚鱼雷,但没有命中——尽管目标的身份清晰可辨,作为一艘医院船,阿斯图里亚斯号全身都涂成了白色油漆,并且带有绿色条纹和红色十字的识别带。一个月后,德国对此发表了一份新闻声明,声称对阿斯图里亚斯号的攻击是误会,并且在潜艇船员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后就停止了攻击。

1915年2月,德皇和内阁最终同意了海军的计划,批准以潜艇展开破交战的计划,1915年2月4日,海军上将冯·波尔在《帝国公告》上正式发表了以下警告:

1.特此宣布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外围水域,包括整个英吉利海峡均为战争区域。自2月18日起,任何进入这一地带的敌国商船一概予以摧毁,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旅客和船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2.在战争区域内中立国的船只同样也面临危险,鉴于英国方面在1月31日下令可以滥用中立国旗帜,更由于海战中可能发生难以预见的事故,不可能避免中立国船只被误认敌船而遭受攻击。

不过,尽管发出了正式声明,但当时德国海军当时拥有的能够绕道苏格兰北方到达英国西部海岸的大型柴油动力潜艇并不多,在2月18日德国攻势正式展开的第一天,配置在英吉利海峡西部以及爱尔兰海的德国潜艇仅仅只有各一艘。根据推算,德国潜艇从本国到英国西海岸一次往返需要十四天,如果在作战海域停留四天,那么合计需要十八天,而归港、整修则再需要二十八天。如果要保持一个作战海域经常配置一艘潜艇,那么每四天就必须派遣一艘潜艇前去执行任务,这样便至少拥有十艘。除了这些柴油动力的潜艇以外,德国还可以派遣较老式的石蜡油动力潜艇前往北海西南部执行任务,这些区域按照往返十天,作战六天,整修二十八天计算,六天派遣一艘则至少需要七艘。

虽然根据德国基尔潜艇实验部所进行的研究表明,需要的潜艇应该为222艘,而现实却是只有29艘潜艇可以参战,因此能够保持在前线执行任务的潜艇也只能在2到3艘,因此在当时德国拥有的潜艇力量并不足以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实质性影响。尽管如此,德国海军还是对其手头所有的潜艇物尽其用,划分了各自的任务区,老式的煤油动力潜艇和较小的近海潜艇因为航程短无法进入大西洋,因此主要在英吉利海峡活动,而航程较远的柴油动力潜艇则负责在爱尔兰海和英格兰西南海域活动。同时德国海军还派出新建的布雷潜艇,在法国海岸和通往英国南部主要港口的航线上布雷,以尝试截断这条英国远征军的主要补给线。但尽管如此,同时出海作战的潜艇还是很少能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另外作为破交舰,潜艇还有几个比较大的缺陷:即使在水面航行状态下,当时的潜艇航速也很低,几乎不比许多商船快,潜艇的主要武器自然是鱼雷,但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使用鱼雷进行攻击,这意味着放弃了避免攻击中立国船只所需的拦截和搜索流程,从而很可能造成政治上的恶劣影响。为了节约宝贵的鱼雷同时也避免过多的攻击到中立国船只,许多艇长喜欢采用遇到目标后让潜艇浮出水面,检查后再用甲板炮或安置爆破装置的办法来击沉船只。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英国船只出于防御开始安装自卫武装,并受命可以撞击任何企图进攻的潜艇,另一方面,随着英国采用了伪装猎潜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Q船,德国潜艇也开始出现损失。

一战时期德国潜艇用甲板炮攻击商船的场景,这是一种很多艇长都喜欢的办法,因为可以节约宝贵的鱼雷。

经过面临许多困难,但在破交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月,参战的德国潜艇仍然击沉了29艘船,总吨位达89,517吨,此后战果也在逐渐增加,4月为33艘,5月为53艘,但是在同期,平均每个月里进出英国港口的商船总数却多达近6000多艘,因此这点战绩实在是有点杯水车薪。而且随着潜艇战不断进行,对中立国船只的攻击事件也越来越多,例如在2月19日,U-8号用鱼雷击中了一艘在两个中立港口之间航行的中立油轮贝尔里奇号; 3月,德国潜艇击沉了属于瑞典和荷兰的货轮各一艘; 3月27日,一艘载有151名乘客的班轮法拉巴(Falaba)号被U-28号击沉。虽说潜艇还是事先作出了警告,但是由于该轮在被鱼雷击中以前仅仅来得及放出五艘救生艇,因此一共造成了104人遇难,包括一名美国公民斯雷舍(Leon C.Thrasher),四月里德国潜艇则又再次击沉两艘希腊船。

法拉巴号沉没后,由于此事件中有美国人遇难,美国向德国发出警告,宣布如果发生某些“突发事件”,那么德国将对此负有责任。对最初美国等中立国就德国实行潜艇攻势提出的抗议,德国方面一直不予理睬。而3月和4月随着德国方面战果的上升,德国政府也不得不做出保证,宣布作出明确标识的中立国船只将会被正确对待,对于中立国船只的被害,德国政府还将分别进行调查并支付赔偿金,但紧接着的另外一起事件却立刻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1915年2月德国宣布的潜艇战区域
阿斯图里亚斯号医院船

1915年4月30日,U-20号潜艇在施威格艇长的指挥下离开博尔库姆,向西北方向穿越北海。 5月2日,她抵达彼得黑德,绕行苏格兰和爱尔兰北部,然后沿着爱尔兰西部和南部海岸,从南部进入爱尔兰海,并随即在附近海域展开搜索攻击,5月5日,U-20在金塞尔旧海岬附近拦截了一艘名为莱瑟姆伯爵号的商船,检查了其证件,然后命令其船员离开,然后开炮击沉了该商船。 5月6日,U-20又在法斯特内特岩附近向一艘来自古巴、悬挂中立旗帜的英国轮船罗马诺岛发射了一枚鱼雷,但鱼雷差了几英尺没有击中。6日,U-20又击沉了一艘6,000吨级的轮船候选人号。 随后,它又尝试对16,000吨级的阿拉伯号客轮进行攻击,但客轮速度太快,还没来得及攻击目标就跑了,该艇随后又击沉了另一艘6,000吨级、没有悬挂旗帜的英国货船百夫长号。由于几天巡航后U-20号燃料紧张,鱼雷也只剩下了三条,为了避免经过船只来往密集的爱尔兰海,该艇随后拐了一个大弯从沃特福德向西航行。下午13点20分,施威格在老金塞尔海角附近发现有一艘很大的船正在向东航行。

施威格艇长发现的这艘船是不折不扣的大牌明星——著名的冠达航运公司下属的卢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20世纪初,为了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德国航运公司竞争,作为老牌航运巨头的英国冠达航运为此建造了两艘新的大型邮轮:卢西塔尼亚号和姐妹舰毛里塔尼亚号。 冠达公司利用英国海军部的援助建造了这两艘新船,前提是两船可以在战时用于军用。其中作为姐妹舰头舰的卢西塔尼亚号于1904年开工,1907年最终竣工,其排水量高达4406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都配备了新的涡轮发动机,使她们能够达到24节的最高航速,两船都配备了电梯、无线电报和电灯,并有比任何其他船舶要多至少50%的乘客空间;船内的装饰也是极尽奢华(特别是头等舱)。1908年,该船正式投入运营,并在首次航行中取得了象征当时远洋邮轮最高荣誉的蓝丝带奖,此后该船继续在英国-美洲航线上运营,直到一战爆发为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部按照战前的规划,一度考虑征用卢西塔尼亚号为武装商船巡洋舰,并将其列入正式的AMC名单,但基于和同时期德国一样的理由,这种巨型邮轮一方面过于显眼,一方面又是不折不扣的吞煤巨兽,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因此在战争爆发后,卢西塔尼亚号仍然从事着正常的商业客运,继续在跨大西洋航线上奔波着。1915年5月1日,卢西塔尼亚号开始其第202次(也是最后一次)跨大西洋航行,为从纽约到利物浦的返程航行,船上载有1,959名乘客,除了694名船员外,她还载有1,265名旅客,其中大部分是英国人以及加拿大人,另外还有159名美国人。在该船出航前的4月22日,德国驻美使馆已经发出了对希望搭乘跨大西洋航线班轮旅客的安全警告,英国海军也在其返航途中三次向卢西塔尼亚号发出了警报,告知其返航过程中需要经过的海域中有德国潜艇活动,于是卢西塔尼亚号的特纳船长在到达爱尔兰海后调整了航向,向东北方向航行,因为他认为潜艇更有可能留在公海,自己的船如果靠近陆地航行会更安全,结果却阴差阳错的撞到了U20号的面前。

德国海军U20号潜艇,下图为艇长瓦尔特·施威格上尉
建成后不久的卢西塔尼亚号
5月1日从纽约出发后拍摄的卢西塔尼亚号
德国驻美使馆发出的旅行安全警告:注意!
提醒打算进行跨大西洋航行的旅行者,德国及其盟友与英国及其盟友之间正处于战争状态; 战争区域包括邻近不列颠群岛的水域; 根据德意志帝国政府发出的正式通知,悬挂英国或其任何盟国国旗的船只可能会在这些水域遭到摧毁,对于希望乘坐英国或其盟友船只在战区航行的旅客,需自行承担风险。

在发现卢西塔尼亚号后,13时25分,U20号下潜至潜望深度11米,并设定航向以9节的最大水下速度拦截该客轮。 当两艘船只距离接近2海里时,卢西塔尼亚号开始掉头离开,施威格担心自己失去了目标,但卢西塔尼亚号却在此时再次调头,这次转向了对U20号来说近乎理想的航向,使其得以占据攻击位置。 14点10分,当目标距离700米时,施威格下令向卢西塔尼亚号发射了一枚鱼雷,定深为3米,并在不久后命中卢西塔尼亚号,引发了巨大的爆炸(具体命中位置有争议,施威格自称鱼雷击中了舰桥下方位置,但一些幸存者的证词,包括特纳船长的证词,给出了许多不同的位置:一些人说鱼雷击中了第一和第二个烟囱之间的位置,另一些人说在第三和第四个烟囱之间,还有一个人声称鱼雷击中了舰桥下的绞盘附近位置)。

中雷后不久的卢西塔尼亚号随后又发生了另外一次爆炸,大量进水和爆炸导致邮轮迅速前倾,前甲板很快便没入水中,主机和发电机也停止了工作。由于自知情况无法挽回,在发电机停止工作一分钟后,特纳船长就立刻下达了弃船的命令,但由于倾斜迅速并且严重,加上甲板上一片混乱和恐慌,两舷的四十八艘救生艇无法顺利放出,实际上最后只有六艘发挥了作用,剩下的许多救生艇在装载或被放下时倾覆,导致乘客落入海中,还有一些救生艇在落水时因船舶运动而翻倒。 据称由于一些官员的疏忽,还有一些救生艇坠落到甲板上,压死了一些没有来得及躲开的乘客,并在倾斜过程中向舰桥方向滑落。

中雷仅仅18分钟后,卢西塔尼亚号的船体已经几乎直立在水上,随着海水通过烟囱灌入锅炉,巨大的爆炸随后将这艘豪华客轮炸的粉碎,然后就这样消失在了海面上,特纳船长直到沉没前还在舰桥附近的甲板上,手里紧握着船舶的航海日志和海图,这时一股海浪向上席卷了舰桥和舰船前部上层建筑的其余部分,把他从船上撞到海里,他设法游到水中,找到了一张漂浮在水中的椅子,并抓住了它,虽然在水中待了三个小时后昏迷不醒,但最终还是得以幸存。但是其他的许多乘客和船员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尽管距离海岸相对较近,但救援人员还是花了几个小时才从爱尔兰海岸抵达。 然而,当救援人员赶到时,许多人已经在11°C(52°F)的水中冻死了,截至当天结束,有764名乘客和船员获救并在随后抵达皇后镇,其他的1,195人则全部丧生。在灾难发生后的几天里,冠达航运公司向当地渔民和海上商人提供现金奖励,以让其帮忙寻找那些漂浮在海上的尸体,这些尸体散布在整个爱尔兰海,有些甚至漂浮到威尔士海岸。 但是最终仅找到了289具尸体,其中65具尸体身份从未确定,其余855名遇难者的遗体则从未被找到。作为肇事者的施威格艇长则在潜望镜里目睹了卢西塔尼亚号沉没的全过程,并在当天的航海日志里记录道:

“(鱼雷)从在90度的射角,射向了这个在700米外,航速22节的目标。

船右舷舷门后部被击中,可以看到非常强烈的爆炸引起了一片巨大的烟云(喷得比烟囱还高)。随着鱼雷爆炸之后,很可能发生了第二次爆炸(锅炉、煤、火药?)。

中弹点上面的上层结构和舰桥,都被炸得粉碎,燃起了大火。这只船立即停航,右舷倾侧得很厉害,船首很快下沉。看来好像它任何时候都会倾覆。船上很乱。许多救生艇被放下来了,但是显然是被那些已经不知所措的人放的,索具放松很不平衡,于是有的装满了人的小艇不是关部便是舰部先扎到水里,因此立即沉没。

而在左舷,由于处于倾斜位置,这里能够放下的救生艇就显然就更少。船上蒸汽四溢,在船艏上'卢西塔尼亚’的金字船名清晰可见…….”

德国绘制的卢西塔尼亚号被鱼雷击中的绘画,不过画中错误的地方是鱼雷击中的是船左舷,但实际上是右舷。
英国绘制的卢西塔尼亚被鱼雷击中的情况,英国方面一直声称卢西塔尼亚号遭到了两枚鱼雷的命中,这张绘画就是按照其观点绘制的。但艇上的航海记录、施威格艇长和其他艇员的回忆都显示实际上只发射了一枚鱼雷。
描绘卢西塔尼亚号沉没场景的绘画
当时报纸报道该事件时的插图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发生后很快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暴,舆论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尤其是在英美两国,对于卢西塔尼亚号上的139名美国公民中有128人丧生这一点,美国《国家》杂志称其为“让匈奴人脸红、让土耳其人羞愧、让巴巴里海盗道歉的行为”,而英国人则认为美国应该立刻对德国宣战。 然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还是拒绝做出过度反应,卢西塔尼亚号沉没后的几周内,美国政府内部对是否直接借此事件向德国宣战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莱恩敦促妥协和克制。 他认为,美国应该在说服德国减少潜艇作战的同时,努力说服英国放弃对食品的封锁并限制其布雷行动。 他还建议美国政府对美国公民乘坐任何交战船只旅行发出明确警告。 但尽管同情布莱恩的反战情绪,威尔逊还是坚持德国政府必须为沉船事件道歉,赔偿美国受害者,并承诺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而在德国一侧,5月8日,前德国辅政大臣伯恩哈德·登堡博士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发表声明,试图为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辩护。他声称卢西塔尼亚号是一艘辅助巡洋舰,因此“德国有权击沉她,无论船上有没有乘客”。 登堡随后进一步表示,德国大使馆在启航前已经发出警告,加上2月18日宣布存在“战区”的照会,免除了德国对船上美国公民死亡的任何责任。 他随后又提到卢西塔尼亚号携带有经过申报的弹药和军用物资,并表示根据海牙规则,“此类船只”可以被扣押和摧毁,而无需考虑战区。

第二天,德国政府则就沉没事件发表了一份官方通讯,其中称冠达邮轮卢西塔尼亚号“昨天被一艘德国潜艇的鱼雷击中并沉没”,并同时称卢西塔尼亚号“装备有火炮,就像一艘辅助巡洋舰一样”,以及“众所周知,她的货物中装有大量战争物资”,试图为击沉该船一事自我辩护。这些指控本身则是半真半假,虽然卢西塔尼亚号确实在建造过程中按照政府贷款要求安装了火炮支架,以便在发生战争时能够快速转换为武装商船巡洋舰(AMC),但火炮本身从未安装过,然而,她仍然被正式列为AMC。至于船上携带有战争物资一事则确实属实,其货物包括估计4,200,000发步枪子弹、1,250个空弹壳和18箱非爆炸性引信,所有这些都列在她的货物舱单中,但这些子弹并未被冠达航运公司正式归类为弹药。

不过尽管如此,这次事件还是遭到了其盟友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严厉批评和反对,而德国民间媒体则反应不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日报《前进报》以及珀尔修斯上尉都对卢西塔尼亚号沉没一事表示遗憾——珀尔修斯上尉是一位直言不讳的海军评论家,经常为《柏林日报》撰稿。但另外一些报纸则对击沉卢西塔尼亚号一事欢欣雀跃,例如天主教中央党的报纸《科隆人民报》就写道:“英国巨型轮船的沉没是道德意义的成功,它比物质上的成功更重要。我们怀着喜悦和自豪的心情思考我们海军的这一最新行为,这不会是最后一次。英国人希望抛弃德国人民,让他们饿死,相比之下我们更人道,我们只是击沉了一艘载有乘客的英国船,这些乘客自行承担风险和责任,进入了作战区域。”

1915年8月,慕尼黑的一位雕塑和奖章设计家卡尔·X·戈茨 (Karl X. Goetz,1875-1950)还私下里制作了一系列庆祝击沉卢西塔尼亚号的纪念章,并一度在当时德国流行,诞生了许多未经授权的复制品。英国外交部则很快获得了该奖章的副本,对其进行了拍照,并将副本发送到美国,并于1916年5月5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 许多流行杂志刊登了该奖章的照片,并错误地声称该奖章是颁发给潜艇船员的。由于戈茨奖章引起了如此多的关注,1916年在英国外交部负责宣传的牛顿勋爵决定将其引起的反德情绪用于宣传目的,并要求百货公司企业家哈里·戈登·塞尔弗里奇复制这枚奖章,这些英国的奖牌复制品装在一个精美的盒子里,是德国奖章的精确复制品,每枚售价一先令,并附有一份宣传传单,声称这些奖章是在德国官方发行的,用来纪念击沉卢西塔尼亚号,以此证明德国对卢西塔尼亚号的攻击是有预谋的提前计划。由于戈茨奖章的恶劣影响,巴伐利亚政府最终在1917年4月下令停止发行该奖章,并没收了大部分已经发行的奖章。

戈茨奖章和其英国复制品(上下)

迫于国际压力,特别是担心美国可能借机参战,威廉二世还是在6月5日下达了不准攻击包括敌方在内的所有客轮的命令,但是潜艇艇长们还是仍然继续我行我素,在卢西塔尼亚号沉没后的四个月里,德国潜艇仍然击沉了近400艘商船,并在1915年8月达到了战争期间的第一个吨位纪录:在当月总共击沉了185000吨的商船。8月16日,U-24号在爱尔兰老金塞尔海角海域发现了一艘客轮,这艘15800吨小型邮轮是英国白星公司的阿拉伯(Arabic)号。虽然起初艇长施奈德上尉下令不要攻击,然而由于阿拉伯号在进行之字航行,结果被施奈德误以为是前来撞击,于是下令向其发射鱼雷。结果该船在中雷后十分钟就告沉没,船上的429人中389人获救。但是44名死者中有3名美国公民,于是美国又一波抗议浪潮骤起,几乎达到战争威胁的程度。

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士之前已经向柏林发去了三份外交照会,其中第一份照会是在5月13日,重申了美国人作为乘客乘坐商船旅行的权利,并呼吁德国放弃针对商船的潜艇战,无论其悬挂何种旗帜(包括其他三艘船:法拉巴号、库欣号和海湾之光号)。在第二份照会中,威尔逊则驳斥了德国的论点,即英国对德的海上封锁非法和卢西塔尼亚号上携带有弹药(尽管后者实际上是真的),温和派的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莱恩认为威尔逊的第二封照会过于挑衅,并在未能对其进行缓和后辞职以示抗议,由罗伯特·兰辛接替。而在7月21日的第三份照会则又进一步升级,表示美国将把任何随后的沉船事件视为“故意的不友好行为”。而在阿拉伯号沉没之后,威尔逊发出了第四份,也是措辞最严厉的一份照会,威尔逊抨击这次击沉是违反国际法和对人类的犯罪,并且表示美国为了保卫中立国的国民为非军事目的到他们乐于去的任何地方旅行的权利,“不会省略任何言辞或者行动”。面对这一威胁,德国人最终动摇了,威廉二世在9月20日批准了停止袭击客船的命令,只准潜艇按照捕获法行动。这意味着在英国领海水域所进行的潜艇战结束,在此海域德国海军仅仅只派遣布雷潜艇继续在海峡区布雷,而潜艇袭击的重点转移到了中立国船只,尤其是美国船只较少的地中海。

“一封来自美国总统的信”,当时的美国政治漫画

德国潜艇在地中海地区的早期行动可以参看之前的文章,这里就不再具体复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意大利已经在当年5月23日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但当时其还尚未向德国宣战,尽管如此,德国在地中海的潜艇仍然获准对意大利船只展开攻击,例如在1915年7月7日,UB-14号便击沉了意大利装甲巡洋舰阿马尔菲号。于是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经过双方洽谈以后,德国决定将这些潜艇临时加入奥匈帝国海军,德国潜艇的艇号被插入到奥匈潜艇之间,并在作战时悬挂奥匈海军海军军旗行动,而且艇员之中一般也有一名奥匈帝国海军军人作为副指挥官参加行动。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1916年8月28日德意开战才告终止,而到1915年结束时,德国潜艇在这一年里已经总共击沉了130万吨的船舶。

英国的早期应对措施和德国策略转变过渡期

由于当时水面舰艇对潜艇的搜索和攻击能力可以说接近于零,英国在早期的反制措施基本上没有效果。如果在遭遇潜艇时候目标正处于水面航行或者正在下潜的情况,那么最有效的防御措施是尝试加速转向直接将其撞沉,或者至少也能迫使其重新潜入水中,有超过一半的潜艇对商船的攻击都是这样被击败的。 然而,这一反应也导致潜艇更加倾向于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进行攻击。1915年3月20 日,大东方铁路集团的布鲁塞尔号便使用了这一策略来躲避U-33号的攻击。 为此,她的船长查尔斯·弗赖亚特 (Charles Fryatt) 于1916年6月被德国人俘虏后遭处决,引发了国际谴责。即便对于当时的正规军舰来说,撞击也是击沉潜艇最有效的办法,在1914年德国损失的5艘潜艇里,有3艘是被撞击击沉的,包括其在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潜艇U15,便是在当年8月9日被英国轻巡洋舰伯明翰号撞沉的。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1915年3月18日,由曾经全灭了第10巡洋舰分队的魏迪赓上尉指挥的U29号潜艇在绕道苏格兰返回德国时,于彭特兰湾附近和正在演习的英国大舰队遭遇,惊喜万分的魏迪赓上尉马上指挥U29号向超无畏舰涅普顿号发射了一枚鱼雷,然而非但没有命中,还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结果被第四战列舰分舰队旗舰——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直接撞成两截,艇上所有人员无一幸免,成了这艘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战舰唯一也是最重大的战果。

除了撞击外,对付水面上的潜艇的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用炮打,对于商船来说,也可以安装火炮用于自卫,不过根据德国人的说法,这将它们置于国际法的保护之外。不过如果潜艇已经潜入水下,那么就基本上没辙了。除了用肉眼观察可能露出海面的潜望镜以及鱼雷发射时的气泡和航迹外,在当时还没有办法探测到水下的潜艇,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攻击。尽管英国海军积极的研发反潜武器,但第一种真正有用的反潜武器:D型深水炸弹要到1916年3月才首次投入作战,在此之前则只能依靠各种乱七八糟的自制反潜装备来加以应对,效果也普遍不佳。

伯明翰号撞沉U29号的两张绘画
德国海军U29号潜艇

基于以上这几点不难得出结论,在当时要击沉一艘潜艇几乎只有在水面上通过火炮或撞击才有可能达成,问题是如何将潜艇引诱到水面。英国海军对此给出的解决办法则是伪装猎潜舰,也就是著名的Q船, 德国人则称之为U-Boot-Falle(“U艇陷阱”),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钓鱼战术,让一艘猎潜舰伪装成看似无害的商船,引诱德国潜艇浮出水面,然后在卸下伪装将其击沉。这种伪装猎潜舰最初是在1914年11月首次出现的,英国海军改装了两艘法国船,让其挂着中立国旗帜去巡逻,然而三个月过去也没有上钩的。不过随着德国潜艇战的力度增强,英国海军决定重启Q船计划,首先改装了一批渔船,让其伪装成挪威渔船展开巡逻,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其他船只进行改装。

在这些Q船投入使用以前,英国海军首先使用船只和潜艇进行协同的战术来应对德国潜艇,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一艘小型货轮或者拖网渔船拖曳一艘潜艇在水下航行,两者用电话线相连,当德国潜艇发现货轮使其停船接受检查之际,船上的人员会用电话和潜艇进行联系,接下来再由潜艇发射鱼雷将其击沉。1915年6月23日早晨,拖网渔船塔拉纳基号和C24号潜艇合作,用这种办法击沉了U40号潜艇,随后又击沉了另外一艘U23号。不过,在俘获了U-23号幸存的艇员之后,英国海军最早将其和一些俘获的德国商船船员关押在一起,那些艇员将英国人的套路告诉了那些商船船员,不久后这些船员被英国当局释放回国之后,他们将这个情报进行了汇报,这以后就没有德国潜艇上钩了。

1915年7月24日,伪装成丹麦商船路易莎号的Q船查尔斯亲王号在当天击沉了U-36号潜艇,这是Q船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取得的第一次胜利,一个月后,另外一艘由拖网渔船改装的Q船国王陛下号则在大雅茅斯附近击沉了UB4号潜艇。受到这两次胜利的鼓舞,英国海军开始扩大Q船的规模,其所拥有的Q船数量开始迅速增加,不过,这种伪装猎潜舰虽然看似带有强烈的浪漫和传奇的色彩,并且颇具幽默感,在后世一直被津津乐道,但却造成了一个恶劣的后果。由于伪装猎潜舰的出现,潜艇为了上浮来履行相关正常捕获法规的风险开始急剧增加,因此德国艇长们反倒越来越倾向于在不加警告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后来更进一步宣布开始无限制潜艇战的诱因。

除了这一点外,还有一次接踵而至的一次事件则成了Q船部队无法抹去的污点。1915年8月19日,在爱尔兰昆士敦以南87海里处,由韦格纳海军上尉指挥的U-27号潜艇在任务中遭遇了一艘英国货船尼科西亚号,由于发现该船装载的是运往法国前线的弹药和250头骡子,属于战时违禁品,因此韦格纳上尉命令其船员和乘客离开,随后准备将其击沉。将在这时,远处水面上出现了一艘飘着美国旗的船只,于是韦格纳上尉便调转航向前去查看,该船航行到距离大约800米之处,那艘“美国船”却突然一下子扯下了美国国旗,换上了英国海军旗——这其实是Q船巴拉龙号。在约550米的距离,巴拉龙号用船首的12磅炮连续向U-27号打了三十四发炮弹,猝不及防的U-27号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沉没了。

U27号沉没后,有十二名艇员仍然幸存,包括两门甲板炮的炮手和指挥塔上的船员,韦格纳上尉本人也在其中。 他们游到尼科西亚号附近,并试图爬上悬挂的救生艇和引航员梯,加入已经登船的六人登船队伍。由于三天前刚刚发生了U-24号击沉阿拉伯号客轮的事件,而那时巴拉龙号就在附近海域,而且还接到了求救信号,加上更之前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很可能激起了这些英国水兵的报复欲望。此时巴拉龙号上的英军水兵突然开始操起轻武器向落水的德国艇员开枪,6名艇员当场被打死,只有包括韦格纳上尉本人在内的剩下6人勉强爬到了尼科西亚号上。巴拉龙号随后又派出12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员在柯林斯下士的指挥下登上尼科西亚号上寻找幸存的德国艇员,最后在机舱里找到了这些人,然后将其逐一枪杀,后称为巴拉龙号事件。

德国海军U27号潜艇
英国海军巴拉龙号伪装猎潜舰
事发经过

事后,巴拉龙号舰长赫伯特少校在向英国海军部提交的报告中表示,他担心潜艇船员的幸存者会登上货轮并将其凿沉,因此他命令船上的皇家海军陆战队向幸存者开枪,尽管目前尚不清楚逃跑的水手是否真的打算凿沉货轮。英国海军本来要求尼科西亚号的船员保守秘密,但是船上的几名美国籍赶骡人显然没有义务遵守英国法律,于是他们一回国就把事情披露给了媒体,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1916年1月15日,德国国会大厦为此举行了一场辩论,将该事件描述为“懦弱的谋杀”,并宣布将进行报复,但具体内容尚未确定。与此同时,违反战争法行为调查军事局(德语:Militäruntersuchungstelle für Verletzungen des Kriegsrechts)将巴拉龙的指挥官和全体船员列入普鲁士战争部的“黑名单”,宣布他们是“对德国武装部队成员犯有违反战争罪的英国人”,如果其被俘的话可以不经审判直接处决。

此事件也成了德国将不经警告就击沉商船正当化的一个重要法理依据,甚至直到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仍在援引这个事件。而英国方面为了防止报复,决定立即将巴拉龙号改名为怀安德拉(Wyandra) 号,又将其船长替换为威尔莫特-史密斯(A.Wilmot-Smith) 少校。但是在9月24日,悬挂着美国旗的巴拉龙号在没有更换旗帜的情况下又击沉了U41号潜艇(按照国际法,在未换旗的情况下攻击敌国船只属于海盗行为),与第一次事件中有中立的美国人做证人不同,第二次袭击的唯一目击者是在场的德国和英国水手。 德国中尉伊万·克朗普顿 (Oberleutnant zur See Iwan Crompton) 从战俘营返回德国后报告说,巴拉龙号撞坏了他所在的救生艇; 他在昏迷后被带到了巴拉龙号上。 英国船员则否认他们撞毁了救生艇。克朗普顿后来在1917年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将其称为“第二次巴拉龙号事件”。

潜艇战第一阶段的战斗使德国海军了解了潜艇对于海上交通线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于是他们开始大幅度的调整战时造舰计划,大部分主力舰都因此停止了建造,包括已经下水的几艘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也被叫停,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建造数量也被削减到只保留作战需要的最低限度,而将海军建设的重点完全转到了潜艇建造上。1915年全年,德国海军一共损失了27艘潜艇,新建潜艇的数量则为52艘,因此使得潜艇部队的规模仍比战前保持着持续扩充的局面,到年底共有54艘潜艇可用。1915年9月5日,冯·提尔皮茨海军大臣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冯·霍尔岑多夫(Henning Rudolf Adolf Karl vonHoltzendorff)被任命为海军参谋总长,他也强烈希望再度开展无限制潜艇作战。

亨宁·冯·霍尔岑多夫(Hening von Holtzendorff,1853年1月9日—1919年6月7日),德国海军元帅,之前他在1909年任公海舰队司令,并在隔年晋升海军上将。但是在1913年,由于霍尔岑多夫反对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结果被海军国务秘书提尔皮茨和德皇威廉二世强迫提前退役,于是在当年加入普鲁士皇家议院。在一战爆发后霍尔岑多夫于1915年8月重新复出,以强烈主张展开无限制潜艇战而出名

1916年1月,海军大臣冯·提尔皮茨等感到美国有出现对英国实施封锁表示强烈不满的倾向,认为政治形势稍有缓和,以为美国对潜艇战已变得比较赞同了。从曾经对潜艇作战不以为然到骤变为倾心于无限制潜艇作战的冯·提尔皮茨重新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获准恢复潜艇战。并且还说服了陆军参谋总长冯·法尔肯海恩(Erich von Falkenhayn)上将,而冯·霍尔岑多夫尽管是提尔皮茨的长期政敌,但对他的这一观点也表示了认可。于是三人开始一起围攻对潜艇战持反对态度的帝国宰相冯·贝特曼―霍尔维克。提尔皮茨在1916年2月的备忘录中写道:

“立即无情地对潜艇这一武器加以运用具有绝对的必要性。任何继续拖延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将会给英国进一步研究海军和经济防卫手段提供时间,最终便给我们带来的更大损失,并使快速成功化为泡影。潜艇战开始得越早,成功就实现得越早,英国以消耗战打败我们的希望也就破灭得更快更惨。如果我们打败了英国,我们也就折断了敌人联盟的脊梁。”

然而不管是德皇还是政府都不赞成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威廉二世命令,潜艇只能在交战地带,并且只能对武装商船进行不警告袭击。于是在2月23日,提尔皮茨在觐见德皇时不惜当面相逼。德皇自然了解他正在组织围攻宰相,于是在3月6日召集了一次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冯·贝特曼-霍尔维克、冯·法尔肯海恩以及冯·霍尔岑多夫,但却有意将提尔皮茨排除在外。结果会上决定取消了实际上已经发布的于4月1日开始的潜艇战的命令,并将其无限期延期。提尔皮茨进而拿辞职向威廉二世要挟,但是慑于政治压力的德皇此时却出乎意料地接受了这个辞呈。最终在1916年3月15日,一手缔造了现代德国海军的提尔皮茨黯然离开了他担任近二十年的海军大臣之位,他的职位则由冯·卡佩勒(Eduard von Capelle)海军上将接替。

爱德华·冯·卡佩勒海军上将(Eduard von Capelle,1855年10月10日-1931年2月23日),在提尔皮茨辞职后代替其出任海军大臣。

随着潜艇数量的增加,德国潜艇又开始在一种不严格的限制下实施对商船的攻击行动,使得其战果又开始增加,到1916年4月,德国潜艇刷新了吨位战纪录,在这个月一共击沉了191000吨的商船。然而这也没有能够维持多久,在3月24日,UB-29号攻击了法国客轮苏塞克斯(Sussex)号。虽然没有将其击沉,但是遇难人员中又包括3名美国人。这使威尔逊总统在4月18日威胁说要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政府在5月4日再次做出答复,保证今后潜艇对商船的袭击一定严格按照规定,为了旅客与船员的安全,在击沉船只之前要先进行调查、搜查和采取预防措施。德军最终于当年5月10日全面停止了在大西洋和北海的潜艇战,将这些地方的潜艇作战限制在只攻击协约国军舰上,但在其他海域,包括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和北冰洋等地的则不受影响。

1916年,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击沉一艘美国商船的绘画作品
另外两张德国潜艇击沉商船的绘画

由于在北海和大西洋的活动已经被停止,在1916年这个过渡年里,德国将潜艇战的重点转向了其他次要海域,特别是地中海。到1916年中期,德军在地中海部署的潜艇数量已经达到十二艘,年底进而增至十八艘,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地中海区域,新到地中海的这些潜艇中,大中型潜艇可以凭借自己的续航能力突破直布罗陀海峡后抵达,而航程较小的近海潜艇则需要在拆散后通过铁路运到普拉,到达目标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1916年德国和意大利已经正式宣战,在地中海活动的德国潜艇不再需要继续打着奥匈海军的旗帜了。因此除了U-35、U-38和U-39这三艇以外,其他在地中海活动的德国潜艇都卸下了伪装,恢复了原来的艇名,并且正式重新悬挂了德国海军旗。德国海军随后将其在地中海的全部潜艇重新编成为由科法美尔 (Waldemar Kophamel)海军少校指挥的波拉潜艇分队(1917年6月更名为地中海区潜艇分队),以克罗地亚的普拉和黑山的科托尔作为其基地,并使用奥匈帝国的鱼雷供应船该亚(Gaa)号作为宿舍舰以及修理舰。同时德国还用铁道运送了两艘小型鱼雷艇A-51和A-82来到普拉以协助其潜艇部队。

由于地中海的航运量非常密集,加上协约国对奥特朗托海峡的封锁并不严密,时有漏洞可钻,因此在地中海活动的德国和奥匈潜艇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在整个1916年,两国的潜艇一共击沉了415艘船舶,总吨位高达1045058吨。一战期间德国潜艇击沉吨位最高的12名艇长中,属于波拉潜艇分队的就有8人,其中战绩最高的王牌艇长是指挥U-35号潜艇的洛塔尔·冯·阿诺尔·德·拉·佩里埃(Lothar von Arnauld de la Periere)海军上尉,他仅在1916年的4月到5月间的五个星期内击沉就了23艘船只计68000吨,在1916年7月26日到8月20日之间则击沉了54艘计91150吨船。而整个战争期间,他的最终战绩为194艘,合计454000吨,这是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整个世界海战史上的最高纪录,并且他的大部分战果还不是依靠鱼雷,而是用甲板炮击沉的。

停泊在普拉港中的德国潜艇群
洛塔尔·冯·阿诺尔·德·拉·佩里埃上尉和他的U35号潜艇

在北海,由于对商船的袭击已经被政府高层给叫停了,此时新上任的舍尔上将正在准备动员德国舰队的主力在海上发动大规模攻势,以策应陆军的西线攻势并且伺机打破英国对北海的海上封锁,因此德国潜艇在此海域的任务又回到了传统的侦察和巡逻监视任务上,把作战的目标重新转向了攻击敌人军舰。不过事实证明在这项任务上,潜艇的表现远远没有破交战里那么成功,在日德兰海战开始之前的5月23日,舍尔派出了16艘潜艇在英国靠北海的各个基地附近待命,以便提供早期预警并伺机发起攻击,但只有两艘潜艇得以发出了英国舰队出击的警报,而尝试攻击的则无一成功。

在5月31日晚上时分,德国海军再次派出6艘潜艇尝试攻击英国大舰队,其中的U46号在6月1日攻击了之前因为中雷受伤在无恐号侦察巡洋舰保护下正在向本土回航的马尔博罗号超无畏舰,但发射的鱼雷未命中。而之前在整个德国公海舰队面前跳了一回芭蕾舞的厌战号战列舰在向罗塞斯的返航过程中再次遇险,她遭到了在附近海域设伏的U63和U51两艘潜艇的攻击,但两艘潜艇发射的鱼雷最终都被规避掉了,该舰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返回了罗塞斯。不过尽管在日德兰海战期间的表现让人失望,在德国潜艇在此战后倒是取得了一次重大成功:1916年6月5日,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乘坐汉普郡号装甲巡洋舰前往俄国阿尔汉格尔斯克访问,但是在晚上19点30分抵达奥克尼群岛西部海域之际,汉普顿号无意间闯进了德国潜艇U-75号新近在此布的一个雷区,结果触发了一个水雷当场沉没,舰上全部官兵里仅有12人幸存,包括基钦纳勋爵本人在内的其他643人均随舰沉没。

由于在1916年开始后,俄国大幅扩展了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的港口设施,以获得一条新的从英法两国哪里获得支援的海上航道,这条一战版的北极航线上往来的船只因此开始增多。不过德国人对这条航线的关注度一直很低,尽管在1915年夏季,德国人就在科拉半岛附近的波诺伊群岛(PonoiIslands)建立了一个秘密水雷储存点,次年又在新地岛(Novaya Zemlia)的马托奇金海峡(Matochkin Shar)附近建立了一处秘密潜艇基地。但是直到此时才总算派遣了五艘潜艇前去攻击,并在8月4日到10月2日,使用布雷潜艇在靠近白海海湾峡口的入口之处布设了七十二枚水雷,随后还炮轰了附近的一些小村庄和城镇。从新地岛基地出击的U-43号则在艇长赫尔穆特·于尔斯特上尉(Hellmuth Jurst)指挥下潜入科拉湾(KolBay),并炮击了亚历山德罗夫斯克(Alexandrovsk,今摩尔曼斯克地区的波利亚尔内,Poliarny),同年9月13日另一艘德国潜艇则在巴伦支海(Barents Sea)击沉了2艘挪威货船和1艘英国货船。

从9月份开始,德国潜艇又开始潜入科拉湾的航道上,还以多艘潜艇组成集群,来攻击这条航行上的商船。这一年在北方航线上,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协约国以及中立国商船总数达到36艘,另外还有4艘商船搁浅,3艘被水雷炸伤。而在北方海域最早被击沉的潜艇是U-56号,这艘潜艇一共击沉了5艘协约国船只。在10月26日,U-56号在挪威北部沿海遭到俄国驱逐舰雷雨号的炮击而险些被击沉,到11月2日又遭到四艘俄国巡逻艇的攻击受到损伤,并在次日以后就此失去了消息,全部35名艇员都没能幸免。

在新港口摩尔曼斯克开辟后不久的1917年1月22日,另外一艘潜艇U-76打算潜入附近的科拉湾布雷。但是该艇却与一艘俄国拖网船发生了碰撞而造成了艇壳损伤,随后又在北角外的一次风暴中沉没。9月2日,U-28号在北角附近攻击了一艘英国商船奥利弗·布兰奇(Olive Branch)号,在船上的水手撤离之后,U-28号打算上浮用甲板炮击击沉这个目标。但是德国人不知道的是,这艘船上的货物是满满一船的弹药,结果U-28号发射的第二发炮弹直接引爆了满船的货物,然后引发的爆炸把靠的太近的U28也给一起送走了。虽然艇上有人逃生,但是奥利弗·布兰奇号的幸存人员未能来得及将其打捞上救生艇,结果全艇上39名官兵全部阵亡,而这艘英国船上反倒只有一人死亡。

德国潜艇上的官兵向返航的公海舰队主力致敬
一战时期的德国明信片,展示了在北极的德国潜艇炮轰一座城镇的场景,灵感应该是取自U43号炮轰亚历山德罗夫斯克

德国在这个潜艇战过渡期里最有趣的发明是“潜水商船”,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作为商船使用的大型潜艇,用来从水下突破英国封锁线,这样能可以安全的运输货物在中立港口之间运送货物,特别是用于从德国到美国的跨大西洋航线,从而实施“水下贸易”。民间的德国远洋航运公司(Deutsche Ozean-Reederei DOR) 于1916年首次开始尝试建造这种潜艇,该公司是是北德劳埃德航运公司(现为赫伯罗特)的子公司,背后的股东则是大名鼎鼎的德意志银行,最初的计划是7艘潜艇,打算用于德美之间的大西洋航线。

其中的首艇德意志号由总工程师鲁道夫·埃尔巴赫设计,于1916年3月28日以建造序列200号之名下水,并作为商船登记,总注册吨位和净注册吨位分别为791和414吨。完工成本约为400万金马克。其耐压壳体由弗伦斯堡船厂承建,而预制式物件的装配则是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完成。它竣工时并未装备武器,只是设置较广的舷宽来为货物提供空间。艇只的载货能力为700吨(内外艇体之间的通海舱还可额外贮存230吨橡胶),较水面舰船来说小了不少。英国和法国很快便抗议将潜艇用作商船,理由是潜艇无法像其它货船一样被截停和查验军火。美国则迫于外交压力而拒绝承认这一论点,他们宣称自己中立却表现出偏袒,认为即使是潜艇,但在没有武装的情况下便应视作商船,因此获准开展贸易运输。

竣工后的德意志号潜艇

1916年6月16日,德意志号从威廉港启程,在艇长保罗·柯尼希的指挥和北德劳埃德官员的陪同下开始首次航线。艇上搭载了750吨货物,其中包括由霍伊斯特公司生产的125吨备受追捧的化学染料——主要是高度浓缩的蒽醌和茜素衍生物,此外,她还载送有洒尔佛散等药物、宝石以及银行和外交邮件,货物总值约为6000万马克(相当于2023年的4,034万美元)。经过四个星期有惊无险的航行,该艇于7月9日顺利的抵达巴尔的摩,这次令人称奇的越洋旅程使得艇员们在美国受到了名人般的欢迎,他们甚至还在城市的西南部享受了豪华晚餐和即兴表演。美国潜艇设计先驱西蒙·莱克也登艇拜访了德意志号,并与北德劳埃德的代表达成了在美国建造货运潜艇的协议(后由于美德交战没有履行)。8月2日,该艇开始启程返回不来梅港,在回程时,该艇搭载了当时德国迫切需要的341吨镍、93吨锡和348吨天然橡胶(其中257吨承载于耐压壳体外部),在原材料短缺的推动下,这批货物的利润达到了惊人的1750万马克,是潜艇建造成本的四倍之多,并于1916年8月25日安全返回不来梅港,此行的往返总里程为8,450海里(15,650千米),其中有190海里(350千米)为潜航。

1916年10月10日,德意志号再次搭载染料、化学品、药品、证券、宝石和邮件等货物前往美国,这次是从不来梅启程,并于11月1日抵达康涅狄格州的新伦敦。随后本原计划于11月17日返航,但当她启程时却意外撞沉了美国拖船小T·A·斯科特号(T. A. Scott, Jr.),导致其5名船员全数遇难;德意志号也艇艏受损,因此不得不返回新伦敦进行维修,使其出发时间推迟了一周。11月21日,在确定潜艇无责、支付了34.8万马克的保证金以及完成简要修复后,德意志号才得以离港。回程载运的货物包括378吨橡胶、188吨镍、146吨铁合金、76吨锡和银条,总值约140000美元。至12月10日,该艇安全返抵威悉明德(今属不来梅港)。这次航行过后,艇长保罗·柯尼希合作撰写了一本关于德意志号远洋细节的书籍,名为《第一艘商用潜艇:德意志号的旅程》,并在德国和美国分别发行。该书获得大肆宣传,旨在对两国的舆论施加政治影响。

德意志号驻泊在巴尔的摩,1916年7月10日
德意志号的艇员合影

受到德意志号成功的鼓舞,9月,第二艘货运潜艇不来梅(Bremen)号也在U-53号潜艇的护送下开始了“海下贸易”,但是这艘潜艇的运气显然很差,没多久就在奥克尼群岛的北部触雷沉没了。不过虽然护送任务中断,但U-53号的艇长汉斯·罗泽(Hans Rose)海军上尉却决定继续作战,他下令独自横渡大西洋前去美国东海岸展开破交战。在执行护航任务出发前,U53已经将整个压载舱都改成了辅助油箱,因此有充足的燃料保证这次横渡行动。U53在9月下旬到10月下旬一直在美国东海岸附近行动,累计航程达7750海里,先后击沉了5艘商船,还切断5根海底电缆,甚至还在过程中顺便访问了罗得岛的新港,然后才心满意足的返回了德国本土。由于随后不久美德交战,德国取消了后续的商用潜艇建造计划,将其重新改为军用潜艇,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无限制潜艇战

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之后,由于公海舰队突破英国封锁的尝试再次失败,德国海军开始意识到,真正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舰艇还是潜艇。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因为封锁而出现的物资匮乏愈加严重,陆军在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场大会战中也损失惨重,因此在德军统帅部看来,如果不切断英国对法国的援助,德军在西线获得胜利是没有希望的,逼迫英国退出战争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而现在唯一能够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立刻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但是美国的反应让德国人担忧不已。然而,不断恶化的战局还是迫使德军在1916年8月再次重启潜艇攻势。此时,装备6具鱼雷发射管、航程超过10000海里的新型中型潜艇以及性能更好的UC、UBII型潜艇已经开始陆续服役,使得潜艇数量达到96艘。这次潜艇攻势的范围也大为扩大,包括爱尔兰以西的北大西洋和比斯开湾都被纳入作战区域。尽管战利品法则依然束缚着艇长们的手脚,但新的战役还是获得了巨大战果,协约国的损失直线上升,1916年9月,单月击沉舰船吨位数首次突破20万吨,12月这一数字刷新为355000吨,在四个月时间里,协约国方面有290艘商船被击沉,而在1916年全年,德国潜艇已经击沉了232万吨的商船。

然而,尽管潜艇部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战果在高层眼中仍然还不够。1916年的冬天对德国人来说格外难熬,由于封锁造成普遍的粮荒,成千上万的德国家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国内反战情绪因此日益浓厚,而协约国在1916年12月又拒绝了德国提出的和平建议。1916年结束时,保罗·冯·兴登堡元帅成为了新一任的参谋总长,他从当年的局势意识到,德国正在输掉这场战争。为了能够力挽狂澜,兴登堡认为德国方面已经基本用尽了手头所有能用的手段了,唯一剩下的就是潜艇战。

当时的德国分析家们也认为,英国的商船船队已被削弱,只要潜艇部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便可将其一举消灭。而根据当时德国潜艇的战绩,海军参谋总长冯·霍尔岑多夫海军上将在1916年12月22日表示,如果能够在翌年2月取消对潜艇的限制,就可以在同年6月便可迫使英国人投降。他认为,即便美国能给英国援助,不但数量太少,而且时间也已来不及。他最后表示坚信,当时德国潜艇经过不断改良之后的性能足以克服协约国在反潜战上的任何改进。

按照德国海军参谋部的计算,他们认为英国船舶总吨位是2000万吨,至少有860万吨被军队征用, 50万吨用于海岸交通,100万吨在修理或已经损失,另有200万吨为其盟友服务,因此只有800万吨船舶可以用于运输维持帝国生计的物资。(实际上在1916年夏天,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德国人的估计,只有675万吨,另外还有400万吨中立国船只或盟友船只为英国运送货物)。德国经济学家,比如身为银行家的海军预备上尉福斯博士(Dr.Richard Fuss)与海德堡大学教授莱维(Hermann Levy)等则在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在战利品法则下进行的有限潜艇战每月能够达到40万吨的击沉吨位,在五个月内能够使英国的航运量削减18%,而如果实施无限制潜艇战,那么每月可摧毁60万吨的船舶,并至少使五分之二的中立国船只望而却步,在五个月内就能够使英国航运下降39%,这足以逼迫英国退出战争。

当然,如果要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必然会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特别是一直在观望欧洲局势的美国几乎肯定会借机直接下场参战,这也是德国政府一直不敢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主要原因。不过对于这一点,一直以来对美国海军的实力不屑一顾,对美国的工业潜力也没有清醒认识的德国海军高层并不以为然。此时当讨论是否实施无限制潜艇作战时,对美国是否会因此采取更为严厉的对策的问题,他们又摆出了同样的态度。德国海军强调说,如果取消限制,每艘潜艇每天能平均击沉4000总登记吨的船舶,这样不出六个月,70艘潜艇就应该能够迫使英国坐到谈判桌上。虽然这样美国几乎肯定会宣战,然而他们认为值得赌一把,他们给出的意见是,即便美国参战,在其工业能力和军队完成动员之前,英国人就会先支撑不住,到时必然会退出战争,而英国一旦倒下,不堪重负的法俄多半也将步其后尘,到那时候美国继续和德国作战也没有啥意义了,最终还是只能谈和。

面对海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加上此时德国确实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可用了。于是本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再赌一把的态度,到1917年1月,一直对此抱否定态度的德帝国宰相冯·贝特曼–霍尔维克也屈服了,到1917年2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正式颁布了开始无限制潜艇战的命令,宣布任何在英吉利海峡、北海西部以及英法海岸以西640千米范围内航行的协约国和中立国船只都将被不加警告地击沉,至于地中海,那里的潜艇战本来一直都不受限制,一战中的潜艇战就此步入了高潮。

1917年的潜艇战范围

此时,德国海军能够在前线投入的潜艇为105艘。其中公海舰队有46艘,弗兰德斯潜艇舰队有23艘,在地中海的波拉潜艇舰队有23艘,波罗的海10艘,在爱琴海与黑海活动的潜艇舰队则有3艘。与潜艇的地位不断提高相适应,在战争期间潜艇的建造规模也发生了剧烈膨胀,从1906年到1914年战争爆发前八年间,德国海军不过才订购了46艘潜艇,总共完工28艘,但在随后四年的战争中,开工建造的潜艇数量已经超过了300艘。

用于大西洋破交战的潜艇主要以战时新建的中型潜艇为主,这类潜艇是在战前设计、建造的柴电潜艇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而成的,主要代表型号包括U43级、U51级、U57级、U63级和U66级,其水面排水量通常在700吨到900吨之间,水面航速14~16节,水下航速8~10节,续航力在8000海里以上,装备4一6具不等的鱼雷发射管和1门88/105毫米甲板炮。在1917年之后,德国海军又吸取战时经验教训,从U81号开始陆续建造了42艘潜艇,其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尽管由多个厂家分多批次建造,但总体性能基本一致,也因此被统称为“中型潜艇”。U81之后的中型潜艇普遍安装输出功率为2400马力的柴油机组,续航力在8000海里到11000海里之间,最大的变化是武备的增强,均装备6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前四后二,备雷达到16枚,作战持久性明显提高。该型潜艇具有非常优秀的航海性能,操作灵便,是一战中最为先进的潜艇之一,直到在20年后德国海军设计IX型潜艇时仍然参考了该级的设计。

德国海军U51号潜艇,为该级首艇
U111号潜艇,战时新建的中型潜艇之一

为了满足能够深入大西洋,以便在大西洋中部乃至美国东海岸等处展开作战的需要,德国海军还设计建造了几种大型潜艇,由于其巨大的吨位,这些潜艇在当时也被称为“潜水巡洋舰”。其设计最初可以追溯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海军曾设计一个31号方案潜艇,计划用于封锁英伦三岛,要求水面航速达到18.5节、水下航速11节,使用1500马力柴油机,装备88毫米甲板炮,由但泽皇家船厂设计,但由于一战爆发取消。1915年4月,德国海军重新启动31号方案,并于6月在其基础上制定了新的42号方案,要求新型远洋潜艇的排水量达到1200吨,续航力为10000海里/8节,装备2门105毫米甲板炮。在官方完成设计后,德国海军下达了建造12艘远洋潜艇的订单,即U127~138,但最后只有U135~138建成服役。U135级的水面排水量为1175吨,水下排水量为1534吨,两部MAN柴油机提供3500马力的动力,水面航速达到17节,水下航速为8.1节,水面航程为10000海里/8节,水下航程为50海里/4.5节,装备6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前四后二,另有1门150毫米甲板炮,成员为4名军官和42名士兵。

在U135级之后,德国海军又以46号方案的名义又研制了一型更大的巡洋潜艇,排水量接近2000吨,水面航速15节,配备2门150毫米炮,巡航距离超过12000海里,并且能够运载武装人员,意在水面拦截、俘获或摧毁商船,由于航速快、武备强,这种大型潜艇甚至能够和武装商船进行对抗。1916年8月,军方向日耳曼尼亚船厂订购了3艘,即U139~141。该型潜艇水面排水量达到1930吨,水下排水量为2483吨,主机输出功率3500马力,水面航速达到15.8节,水下航速为7.6节,水面航程为12630海里/8节,水下航程为53海里/4.5节,装备6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前四后二,备雷24枚,另外还有2门150毫米甲板炮,备弹980发,成员为6名军官和56名士兵。在U139型基础上德国海军又设计了更大的改型潜艇,排水量超过2000吨,该级装备了新的十四冲程柴油机,水上航速增加到17.5节,水下航速增加到8.5节,水面航程更是增加到惊人的20000海里/8节。武备也有增强,甲板炮数量增加到2门150毫米炮和2门88毫米炮,不过该级潜艇虽然订购了9艘,但只有U142号一艘建成。

除此以外,德国海军还对前述的7艘货运潜艇进行了改造或者修改工程,将其改为军用潜艇使用,称为U151级,该级潜艇装备150毫米和88毫米火炮各两门,另外还有500毫米鱼雷管两具,备雷18枚。德国海军甚至还设计了两种更大型的潜艇,称为“潜水装甲巡洋舰”,其中的47号方案排水量达到惊人的4100吨,上层建筑侧面装甲60毫米,船体以及耐压船壳20毫米,甲板20毫米,司令塔也有45毫米的装甲,并在前后装备两门带50毫米防盾保护的150毫米火炮,还有10具鱼雷发射管,水上航速18节,10节下的续航距离为13200海里,潜航深度100米。另外一种UD-1型(也称50号方案)的性能更加惊人,其采用了蒸汽动力,排水量为水上3800吨,水下4500吨,水上航速达25节,武备为4门150毫米炮和10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由于其庞大的吨位,艇上还有相当优秀的住宿空间,三名最高级的军官每人都有一个单独的舱室,甚至还有军官浴室、医疗设施和多达5个厕所,不过这两种理论性能惊人的潜艇都只停留在设想阶段。

U139级
U151级
50号方案(UD1型),采用了蒸汽动力,德国人或许应该庆幸他们没把这一级潜艇真的造出来。因为之前同样采用了蒸汽动力的英国K级潜艇在实战里问题繁多,可靠性极低,18艘建成的潜艇里竟有多达6艘因事故沉没,如果UD1级建成的话,很可能也要步其后尘。

除了以上这些大中型潜艇外,德国海军自从占领比利时沿海后就设计了UBI和UBII型两种近海潜艇,用于佛兰德斯沿海地区的警戒任务,她们同时也负责攻击在英吉利海峡航行的商船。为了进一步挖掘小型近海潜艇的潜力,德国海军在1916年又设计了UBIII型近海潜艇,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UBIII型参考了之前成功的UCII型布雷潜艇的设计,UBIII型要比自己的两个前辈更大、更快,攻击能力也更强,装备5具鱼雷发射管,前四后一。由于体积相对较小,该级的建造比较容易,因此从1916年到1918年,UBIII型潜艇共建造了95艘,是一战期间德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型潜艇。

德国海军在设计近海潜艇还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的近海布雷潜艇,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成功的是1915年开始服役的UCII型,一共有64艘服役,到战争结束前,这级布雷潜艇布下的水雷已经炸沉了近1500艘各种船舶,随后又推出了改进的UCIII型,有14艘建成,此外还有只存在于纸面上的UF型和UG型。不过UC系列布雷潜艇虽然设计出色,但航程短,水雷装载量也偏少的缺点制约了她们的行动能力,为了能够实施更大规模的布雷行动,德国海军又订购一批较大型的布雷潜艇,称为UEI型布雷潜艇,采用单壳体结构,但配有鞍形压载水舱,其水面排水量为755吨、水下排水量832吨,安装两部柴油机,输出功率900马力,水面航速10.6节、水下航速7.9节,水面续航力7880海里/7节,水下续航力83海里/4节,在潜艇首尾各装备1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4枚,2具舱内布雷管里可装载水雷38枚,另有1门88毫米甲板炮,共建成10艘。1916午5月,根据45号方案,德国海军又订购第二批大型布雷潜艇,被称为UEII型布雷潜艇,这是一款真正的远洋布雷潜艇,采取双壳体设计,排水量超过1000吨,安装与中型潜艇相似的动力系统,输出功率达到2400马力,航程、航速相比UEI型都有提高,装备4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和2门甲板炮,水雷装载数量增加到42枚。德国海军一共订购了10艘UEII型布雷潜艇,实际上有9艘入役。

破浪航行中的UB148号,属于UBIII型
位于卡塔罗基地的两艘UCII型布雷潜艇,其中一艘可能是UC35
U117号,属于UEII型布雷潜艇

按照德国海军的任务规划,所有大中型潜艇都被派往英伦诸岛以西及西南水域巡航,小型潜艇则负责英格兰东部和苏格兰海域,驻佛兰德斯的支队在海峡和泰晤士河河口活动,还有部分潜艇被派往挪威和俄国北部海岸,布雷潜艇则负责在协约国的各个港口外和主要航道上进行攻势布雷。不过即便德国潜艇部队的数量已经大幅度的扩充了,但在最为重点的大西洋战区,除去检修、补给、返航的潜艇,同时在海上作战的潜艇数量仍然不足40艘。

另外,尽管经历了两年的战争,潜艇部队的组织仍不够完善,在作战时欠缺协调,潜艇在海上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任务海域被细分为坐标方格,依重要性分配给艇长们,他们个人并无选择巡航海域的权力。潜艇作战时既不设立集结点,也不设定联络点,只有在非常意外的情况下,两艘潜艇才会协同进攻。对此,潜艇部队司令鲍尔上校曾建议将前运输潜艇德意志号改装为指挥艇,加装无线电设备,通过监听协约国无线电通讯查明目标位置,并指挥潜艇向目标海域集结,然后发动集群攻击——这其实就是二战期间“狼群战术”的雏形,但他的建议没有被舍尔采纳。另外,德国潜艇的作战还缺乏其他单位的配合,虽然在大洋上的潜艇战进行的正酣,但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却仍然在消极避战,没有在北海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作为配合,同样海军也没有给潜艇部队提供足够的情报支持,以至于后者出海后只能靠自己单独搜索目标,使得海上的作战情况实际上成了德国潜艇部队在和整个协约国海军单打独斗。

尽管存在上述这些问题,但无限制潜艇战在开始后还是立刻展现出了效果,仅仅在2月份,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54万吨的商船,而在1917年4月达到了整个战争的最高峰,在当月有881000吨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在战役最初的四个月中,潜艇部队仅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261万吨的船舶,超过1916年全年的击沉吨位总数,5月和6月的损失也达到了近60万吨和70万吨,到7月德国潜艇已经击沉了385万吨的商船。受到德国潜艇攻势的影响,在1917年上半年抵达英国港口的商船数量与去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近75%,大量中立国船只为了避免风险不敢前往英国,就连英国港口里也挤满了不愿冒险出航的商船,船坞也忙于维修损坏的船只,从而影响到新船的建造,商船损失数量与新建数量之比高达4∶1。英国海军此时仍然缺乏有效的反潜手段,在2月到4月间仅击沉了9艘潜艇,其中3艘毁于Q船,但德国的新建潜艇很轻松地就弥补了上述损失。

而在地中海战区,参战的23艘德国潜艇也在当年4月创造了新的吨位战记录,在当月击沉了94艘船只,总重234200吨,其盟友奥匈帝国的潜艇部队也击沉了23037吨的商船。在1917年十一个月的无限制潜艇战期间,德奥两国的潜艇在地中海共击沉协约国和中立国船只有651艘,总重1647000吨。此外,被潜艇布设的水雷沉毁的船只也有100多艘,达到61000吨。除了商船损失外,包括英国前无畏舰康华利号、法国准无畏舰丹东号、法国防护巡洋舰雷诺堡号、英国潜水重炮舰M-15号在内等几艘大型军舰也被德奥的潜艇击沉,而德奥海军却一共只损失了3艘潜艇。 

无限制潜艇战开始后德国发布的一张宣传画,展示了他们已经确认的被击沉船只位置,以炫耀其潜艇部队取得的巨大战果
1917年3月19日,在地中海的法国准无畏舰丹东号被德国潜艇U64号击沉,

不过,潜艇战的巨大成功却是以政治上的失败为代价的,在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后,许多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中立国放弃了原先的立场,转而站到了协约国一边。1月31日,德国将其开始无限制潜艇战的意图照会了美国后。2月3日,美国发给德国驻华盛顿大使出境护照,并同时召回了驻柏林大使,同日威尔逊总统向国会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此后,巴西、玻利维亚、秘鲁和其他拉美国家也陆续追随美国与德国绝交。

2月9日,中国北洋政府外交部复照德国公使辛慈(Paul von Hintze),就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出抗议,同月24日,由横滨开往法国马赛的邮轮阿托斯(Athos)号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被德国潜艇U-65击沉,这艘船上搭载着正准备前往法国的950名中国华工旅成员,结果导致包括543名华工在内的754人遇难,船长多利塞(Eugene Dorise)也同时殉职,根据统计,华工赴欧途中遇难及死于潜艇攻击者共超过3000人。3月14日,北洋政府因此正式宣布与德国断交,经过之后几个月摇摆不定的国会斗争之后,8月14日,段祺瑞内阁最终向德奥两国正式宣战,并在同时宣布废除中德、中奥条约,并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同时对尚滞留于中国的德奥商船和军舰展开拿捕,俘获军舰2艘、商船13艘。

法国邮轮阿托斯(Athos)号沉没的场景,此事导致包括543名华工在内的754人遇难,也是一战华工赴欧途中最大的海难。

德国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不久的2月26日,又有一艘美国船被击沉,导致船上8名美国人遇难溺亡。威尔逊总统仍然希望美国继续保持中立,于是他说服了国会,让后者同意美国商船加装火炮以便在需要时自卫。而为了牵制美国,德国将希望放在了墨西哥的身上,外交部长阿瑟·齐默尔曼给墨西哥发去了一封密电,希望墨西哥作为德国的盟友加入战争以对抗美国——如果美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的话。 作为回报,德国人承诺将向墨西哥提供资金援助并帮助其收复70年前墨西哥在美墨战争中失去的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领土。

然而,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该电报并将信息传递给了华盛顿,德国的这一举动,加上之后又陆续有6艘美国商船被击沉,终于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从1914年到1917年初,威尔逊一直致力于避免让美国卷入战争,他一直提议美国可以充当交战双方的调停者(但两边都没有理会他的建议),他本人也是以“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赢下1916年总统大选的。但自从卢西塔尼亚号事件后,威尔逊一直以来的中立原则还是受到了动摇,使其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并开始备战,为可能的参战做准备工作。而此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商业海运,而齐默尔曼密电事件更是对美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门罗主义原则的公开挑战,此外,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威尔逊开始越来越多地将战争中的交战视为参加战争结束后无疑将举行的国际会议的入场券,这是他更广泛的外交计划的一部分,即让美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这几点因素,当4月1日,悬挂美国国旗的阿兹特克 (Aztec)号客船又被U-46号潜艇击沉后。次日,威尔逊总统正式要求国会对德宣战,到4月6日,美国国会以82票同意、6票反对、8票弃权的结果,正式通过了对德国宣战的决议。6个月后,巴西也在当年10月向德国宣战,成为协约国在一战中最后一个加入的成员。

美国参战前的漫画:威尔逊还在力劝德国停止潜艇战
美国参战前几个月的漫画:和平鸽面对着一片黑烟的欧洲折返回来,告诉威尔逊这事没戏了。
4月2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讲,要求对德国宣战

尽管美国终于正式参加了战争,这让同时期由于俄国革命而惊慌不已的英法两国终于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眼下的情况仍然并不乐观。到美国正式参战时,往返英国的船只中几乎每四艘中就有一艘被击沉,使英国的战时经济面临极大的危机,英国的小麦库存一度减少到仅够六周的消费量,因此政府不得不在1917年2月开始实行自愿配给,并在当年9月开始对面包提供补贴,后来在1917年12月至1918年2月期间又分阶段引入了强制配给制度。石油储备一度也只剩下三星期的份,有的储油基地甚至到了只有六天的地步,这样舰队的活动不得不受到限制,驱逐舰的最高时速也被控制在20节。尽管美国的参战可以为英国补全这些缺乏的资源和粮食,其庞大的工业能力也开始逐渐动员起来,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资源和装备不能安全运抵欧洲,那么也将毫无意义。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商船按照这种的速度损失下去,那么英国的前景堪忧。此时,英国和中立国的商船水手们已经开始拒绝出海,皇家海军也不得不从大舰队中抽调大部分的驱逐舰投入反潜作战,这引起已经担任接替杰里科担任大舰队总司令的贝蒂海军上将的极度忧虑,他始终担心德国公海舰队会再次突围出港,到时候如果缺乏轻型舰艇的掩护和支援,空有一堆重型战舰的大舰队将很难办,而且直到此时,英国海军还是缺乏对抗德军潜艇的有效手段。此时已经转任第一海务大臣的杰利科海军上将甚至估计,如此下去到7月份英国就将耗尽粮食和必需的原材料贮备,到时候只能求和。

盛极而衰

面对德国潜艇的疯狂进攻,英国海军被迫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应对这场空前的危机,包括大力建造商船,并从海外购买船只以弥补损失,扩充反潜舰艇部队,增加Q船数量等等,而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措施是正式引入护航船队制度。尽管护航船队制度早在16世纪便已经出现,而对于英国来说,其也在1914-1917年期间相继在印度洋、地中海和往返挪威的航线上小规模的组织了一些护航船队,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将大批商船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护航的做法在英国海军部内一直存在争论,反对者称将商船集中起来目标更大,为潜艇提供了更丰富的猎物,还容易引发碰撞等事故,在后勤组织上也很麻烦。

但是,到1917年初,英国面临的情况已经很危急,由不得继续浪费时间了。在劳合.乔治首相的极力要求下, 杰里科上将终于在4月26日同意了组织护航船队一事,并首先在通往挪威的航线上进行了试运行,共投入了20艘驱逐舰和45艘武装拖网渔船,最早的船队为每天出航的6艘以下的小船队,而后逐渐地形成了每隔5天启航,数量为20到50艘的庞大船队。护航制度的采用立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功效,这个航线的损失骤然减小,损失下降到原来的1/120,很快便恢复到了相对正常的状态。由于在斯堪的那维亚航线上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英国海军终于在5月份决定全面推广护航船队制度,在大西洋航线上第一支编组的船队于1917年5月10日离开直布罗陀,并于5月22日抵达唐斯,不久之后的5月24日在美国的汉普顿锚地,还首次试验性地编组了一支由12艘商船所构成,最早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这支船队在装甲巡洋舰罗克斯堡号护航下的离开汉普顿锚地,于6月6日与来自德文波特的八艘驱逐舰会合,并于6月10日将除一艘被鱼雷击中的掉队船外的所有舰艇安全带入了各自的目的地港口。

当这第一次尝试取得了成功后,第一支常规船队于6月15日离开汉普顿锚地,随后又相继开通了从新斯科舍、悉尼和纽约前往英国本土的护航船队。而第一支来自南大西洋的定期船队则于7月31日出发。 快速船队从英国的保护国塞拉利昂哪里完成编组后出发,而慢速车队则从法属西非的达喀尔出发,直布罗陀船队也从7月26日开始成为常态。随着护航制度的充实,德国潜艇的战果在4月达到峰值以后就开始急剧下滑,因为护航船队的出现导致潜艇无法上浮炮击,在昼间的战果只能以数量有限的鱼雷攻击为主,加上缺乏有效协同,一艘潜艇就算发现了船队也很难对其造成的足够的损失,因此自然无法提高战绩。协约国的商船损失从没有护航时的平均10%迅速下降到2%,到10月份更是只有1%,到1917年11月,德国潜艇的平均每月击沉吨位已经下降到30万吨左右,

1918年,从一艘美国驱逐舰上看护航船队

除了引进护航体制,英国海军还采取了其他多种办法来遏制德国潜艇的攻势,首先是大规模布雷,以阻止德国潜艇进入公海,其水雷障主要有三道,首先是北方障碍区,从奥克尼群岛一直延伸到挪威近海,布设了约70000枚水雷,以防止德国潜艇进入北大西洋, 但因为海面宽阔,雷区比较分散, 因此效果不大。其次是赫尔戈兰湾障碍区,由25000枚水雷构成,用于封锁潜艇从各基地进入北海的航道;最后是海峡障碍区,以不同深度布设了20道平行的水雷带,横跨多佛海峡,有约9000枚水雷。海峡的水雷障很快显示出效果,在1917年下半年,至少有26艘潜艇在海峡一带触雷沉没。

另外,深水炸弹和水下听音器经过不断改进也开始成为有效的反潜武器,到大战结束前,英国驱逐舰已经用深水炸弹击沉了43艘德国潜艇。为了以牙还牙,协约国也投入了自己的潜艇用于反潜战,这个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在停战前,协约国潜艇共击沉了19艘德国潜艇,英国海军后来甚至开发了专门用于反潜的R级猎潜潜艇,其特色是高达15节的水下航速,比其水上航速(9.5节)还要快。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引入航空反潜,飞机和飞艇被派往周边海域,攻击在水面航行的潜艇,大约400艘反潜飞艇则负责在英国近海巡逻,为进入危险海域的船队提供不间断的航空支援,到战争结束前,航空反潜兵力击沉了7艘潜艇,还击伤另外40艘。

最后,来自其他协约国的援助也源源不断的抵达欧洲前线。美国对德宣战后约一个月后的5月4日,驱逐舰第8分队司令陶西格(Joseph.Knefler Taussig)海军中校便应英国海军要求,乘坐旗舰沃兹沃思号驱逐舰,率领麾下的科宁厄姆、戴维斯、麦克杜格尔、波特以及温赖特号五舰抵达昆士敦,成了第一批抵达英国的美国舰艇。在随后的五个月里,又有3个美国驱逐舰分队共18艘舰抵达,为此时急缺护航舰艇的英国海军解了燃眉之急。

此前的1917年2月,日本海军应英国的强烈要求,于当月向地中海派出了由佐藤皋蔵海军少将指挥的第2特务舰队,下属旗舰明石号防护巡洋舰以及来自第10和第11驱逐队的8艘驱逐舰,后来又派出了包含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和由4艘当时日本海军最新式的桃级驱逐舰组成的第15驱逐队前去增援,加上租借英国海军的两艘H级驱逐舰,最终这支舰队的总兵力增加到有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各一艘,驱逐舰14艘。在巴西政府于1917年10月27日对德宣战以后,英国政府在12月21日请求巴西海军进行支援,巴西海军于是也编组了一支以轻巡洋舰巴伊亚号和南里奥格兰德号为首,辖有另外4艘驱逐舰、辅助巡洋舰和远洋拖轮各一艘组成的舰队,于次年开始在大西洋上参加护航任务。

美国海军驱逐舰抵达英国的场景,当时的英国报纸以“五月花号归来“为标题对其进行了报道

尽管协约国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直到1917年底,英国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德国海军尽管已经意识到在六个月内击败英国的企图无法实现,但他们始终坚信离胜利只有一之遥,于是更加狂热地建造潜艇,有多达95艘的新订单被分派给国内的各个船厂。到1917年夏天,新建潜艇的速度仍然要高于损失的速度,而1917年全年U艇击沉的船舶吨位总量达到了6235800吨,比战争前两年半的总战果还要超出50%。但是英国始终没有屈服,而且随着反潜手段不断完善,潜艇的损失变得越来越大,1917年下半年护航船队体系成熟后,德国潜艇要取得战果也愈发困难,迫使其将主要作战重点转到近海,一边攻击那些在抵达海岸附近后分散驶往目的港口的商船。在1917年全年,德国海军因各种原因损失了78艘潜艇,而当年的新造潜艇数量为87艘,到1917年底德国海军有142艘潜艇,只比年初时候多了9艘而已。因此,无限制潜艇战在最后还是失败了。

一艘正在建造的潜艇,可见其前部的鱼雷发射管,不过尽管德国玩命的建造潜艇,还是没能挽回大局
被重创后在英国海岸上搁浅的U118号潜艇,这也是潜艇部队最终结局的一个缩影

最后的潜艇战

到1918年初,德国海军用潜艇战击败英国并阻止美军增援欧洲的一切努力都失败了,近200万美 军横渡大西洋到达欧洲战场,期间仅有一艘运兵船被潜艇击沉,同时运到的还有数量庞大的各种物资,这为历经几年战争已经疲惫不堪的英法两国又重新注入了活力。从1918年春季开始,大西洋上的局势也对德国潜艇越来越不利,到当年1月份,大西洋水域的航运损失为98艘船舶,总吨位略高于170,000登记吨;在二月份短暂上涨之后,这一数字再次下跌,并且在战争的剩余时间内再没有升至该水平之上。而在地中海战区,到1918年,德奥损失了16艘潜艇,但每月击沉吨位也在不断下降,从1917年4月的巅峰期234200吨一路下滑到150000吨,后来又进一步下滑到75000吨,不过尽管如此,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候,那一年协约国在地中海还是损失了76万吨的商船。

对潜艇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是,英国海军在近海也开始采取护航体制,商船不再分散驶往各自的目的地,而是集合起来,在水面舰艇、岸基飞机和飞艇的护航下驶入港口,这进一步增加了潜艇攻击的难度。德国海军对此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将尽可能多的潜艇派往海上 , 可是损失也是屡 创新高,在1918年5月有55艘潜艇出海巡航,是战争中潜艇出动规模的最高记录,但是同月有16艘 潜艇被击沉,同样是战争中损失最重的一个月。

随着战局恶化,形势越来越绝望,在这种形势下,德国海军的一些潜艇艇长也失去了整个战争前中期都保持着的良好风度和纪律,开始残害落水的商船船员,并且还发生了几次针对医院船的恶意攻击事件。这类攻击最先发生于1917年,UB-32号于当年3月击伤了格洛斯特城堡号医院船,在1918年1月4日,雷瓦(Rewa) 号医院船被U-55击沉,虽然大部分船员和病人都获救,但是这场事件却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月26日,格莱纳特堡(Glenart Castle)号又被UB-56号击沉,导致船上153人遇难。到了3月10日,吉尔福德城堡(Guildford Castle)号又遭到攻击,但幸好鱼雷最终被规避掉了。6月27日,正在爱尔兰南部航行的兰多弗立城堡(Llandovery Castle)被U-86号击沉,当该船沉没后船员设法攀上救生筏自救之时,U-86号的艇长布吕默-帕齐希(Helmut Brimmer-Patzig)中尉竟下令潜艇浮出水面,随后撞击了这些救生筏并对落水者开枪射击,致使全船258人中仅24人幸免于难,这是德国海军在一战中最严重的战争犯罪。

兰多弗立城堡(Llandovery Castle)号医院船,战前该船是隶属加拿大皇家海运公司的邮轮
英国针对此事的宣传海报

面对前线的局势,德国海军把扭转局面的希望放在两点上,首先是扩展潜艇活动的范围,第二点则是改良潜艇战术。对于前者,德国海军将目光移到了亚速尔群岛、美国东海岸这些海域,希望在哪里可以开辟新的战区,不过德国海军当时所有的潜艇中,仅有少数大型潜艇有能力执行这种任务。1918年4月14日,U-151号在艇长冯.诺斯蒂茨一耶肯多夫(Heinrich von Nostitz undJainckendoff)少校的指挥下离开基尔港展开了首次尝试,准备前去美国大西洋海岸袭击商船以及敷设水雷。潜艇在5月21日到达切萨皮克湾,并将水雷在特拉华角敷设完毕,随后在附近海域展开了破交战,5月25日,其在弗吉尼亚沿岸俘获了三艘纵帆船,并在遵照捕获法的情况下将船员俘虏,并用炮火予以击沉。5月28日到达纽约后,还花了三天时间寻找并切断了两根连接纽约与新斯科舍的海底电缆。到6月2日,该艇又在新泽西沿海接连击沉了6艘美国船并击伤2艘,一度引起了美国东海岸的恐慌。由于美国海军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虽然四处追猎,但是始终未能将其捕捉成功,U-151号最终成功甩脱追兵,于7月20日返回基尔港。这场远航历时94天,航行距离达到10, 915海里,一共击沉23艘船只共计约61, 000吨,所布水雷还击沉了其他4艘。

受到U-151号的鼓励,潜水巡洋舰U-140“魏迪赓上尉”号随后率领与U-151号同级,由原德意志级潜水货轮所改装的1512吨的U-156号以及1164吨的U-117号再度实行远征。虽然美国海军已经有所准备,然而这次的攻击还是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战果。其中在7月19日,U-156号在纽约附近布下的水雷炸沉了13680吨的美国装甲巡洋舰圣迭戈(San Diego, ACR-6) 号,这也是美国在一战中损失的最大的军舰,此外,U-156号在这次远征过程中,还击沉了35艘共28097吨的商船,但比较不走运的是,该艇在完成任务返回德国的途中却在挪威附近海域触雷沉没了。另外两艘参战的潜艇里,U-117号则击沉了27艘27494吨,U-140号虽然只击沉了7艘,但是都是大船,因此总吨位有30594吨。

此后,U-139号在头号王牌艇长冯.阿尔诺.德.拉.佩里埃少校率领下与U-152号、U-155再次展开远征,但是这时为时已晚。U-155, 即原德意志号从8月出航,到达美国海岸时途中击沉了7艘船只共计17182吨,而回到基尔港已经是停战第二天的11月12日了。U-152号出击得更晚。9月30日早晨5点20分起,该艇在大西洋上与美国海军的货轮提康德罗加号遭遇,于是浮出水面和其进行了一场炮战,U152凭借其两门150毫米炮的火力优势占据了上风,这艘5130吨的货轮只有一门152毫米炮和一门76毫米炮,最终提康德罗加号被击沉。随后U-152号又击沉了一艘1745吨的挪威船,在海上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最后出击的U139号在10月1日才首次与敌人接触,当时其遇到了一支由10艘货轮组成的护航队,这支船队由两艘辅助巡洋舰护航。该艇连续击沉了3309吨的英国货轮比兰兹(Bylands) 号以及2691吨的意大利货轮马宁(Manin) 号,还击伤了2505吨的武装商船佩思(Perth) 号。然而由于过于接近目标,其中一艘沉船竟然压到了水下的U-139号,导致潜艇一时无法摆脱,被压到了150米的水下,最终在排出所有压舱水后,这艘潜艇才得以重新浮出水面,并在随后脱离了战场,并在次日俘获了一艘运送葡萄酒的葡萄牙商船卡瓦杜河号。10月14日,U139号在亚速尔群岛附近攻击了从丰沙尔航行到蓬塔德尔加达的葡萄牙班轮圣米格尔号,后者仅有奥古斯托·德·卡斯蒂略号武装渔船护送,且船上有209名乘客。尽管是一艘仅配有65毫米和47毫米火炮的小船,但奥古斯托·德·卡斯蒂略号仍然坚持与U-139(配备鱼雷和两门150毫米甲板炮)交战,成功掩护了圣米格尔号逃走。在数小时的战斗后,奥古斯托·德·卡斯蒂略号沉没,其船长和其他几名船员死亡,这也是U139号最后的战果。至于其他的大型潜艇战果不多,活动时间也很短,其中的U-154号在击沉5艘计8132吨的船舶后,便于1918年5月11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圣文森特角以西150海里的海面上被英国潜艇E-34号击沉。

参加行动中的U140号潜艇

1918年5月,德国海军还进行了整个战争期间唯一一次潜艇集群作战方面的尝试,由U-103号潜艇艇长吕克(Claus Ricker)上尉指挥包括U-86号在内的其他5艘潜艇进行,这也是后来二战中“狼群战术”的雏形。5月11日,U-86号首开记录击沉一艘挪威货轮。第二天,指挥艇U-103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目标,白星公司泰坦尼克(Titanic)号的姊妹船,当时作为高速运兵船的46358吨巨型邮轮奥林匹克号,但其发射的两枚鱼雷都没有命中,后者也立即用火炮加以攻击,并转向准备撞击U103,虽然U-103立刻紧急下潜,但是高速驶来的那艘巨大邮轮还是擦上了其指挥塔,并且撕裂了其艇壳,导致U103不得不浮出水面投降向赶来的美国驱逐舰投降,并在随后沉没。虽然这天U-86号又击沉一艘船,其他一艘不明的参战潜艇还击沉了第三艘船只,但是UB-72号又被英国潜艇D-4号用鱼雷击沉。这次联合行动并未显示出声明效果便以失败而告结束。

到了夏季,护航系统的扩展和护航的有效性使得英国东海岸对于潜艇来说就像英吉利海峡一样危险。 在此期间,佛兰德斯潜艇舰队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潜艇,到了秋天,损失更是达到了40%。 十月,随着德军全面从比利时撤退,佛兰德斯潜艇舰队被迫在布鲁日基地被占领之前撤出。 许多来不及撤走的潜艇在那里被就地凿沉,其余的十艘潜艇则返回德国本土基地。

德国海军撤出佛兰德斯后,被放弃的两艘近海潜艇

1918年10月20日,为了正在进行的谈判需要,德国决定放弃潜艇战。因此在10月22日,所有在海上的德国潜艇都收到了一-份电报,受命停止攻击商船,然而军舰还是属于可以被攻击的对象。在1918年1月到11月,协约国的船舶损失为1283艘计2,920,000吨,而德国潜艇则有69艘被击沉,2艘击伤后被中立国扣留,还有1艘被其艇员自沉,这是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就在德国宣布投降前的11月9日,正在准备从地中海突围回国的UB90号潜艇在直布罗陀附近发现了正在单独航行的英国准无畏舰不列颠尼亚号,尽管当时德国败局已定,但是艇长海因里希·库卡特中尉还是决定攻击,并向其发射了一枚鱼雷,在不久后直接命中该舰左舷。中雷后的不列颠尼亚号顿时向左侧倾了10度之强,随后的火灾又引爆了9.2英寸副炮弹药库被引爆,经过了两个小时的挣扎,这艘准无畏舰最终在特拉法尔加角海域沉没,50人死亡,80人受伤,其余39名军官和673名官兵获救。这一颇具讽刺和暗示意味的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的最后一幕,两天后,随着停战协议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了5282艘商船,总吨位约1,250万吨,其中超800万吨,即总数的三分之二,是在大西洋战区水域击沉的。作为代价,战争期间德国海军损失了178艘潜艇中,其中153艘是在大西洋损失的,其中77艘来自公海舰队,另外76艘来自规模小得多的佛兰德斯潜艇部队。

(未完待续)

11月9日,被击中后正在下沉的英国准无畏舰不列颠尼亚号,从后来历史来看,该舰的沉没颇具讽刺和暗示意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