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逍遥_书斋 2023-09-30 发布于河南

明代玉材充足,宫廷与民间玉器的制作量都很大。此时,玉器已不再只供帝王、达官贵族祭祀礼仪时佩戴,也不再是他们显示特殊身份的标志,而是走向世俗化、商品化,成为庶族地主、文人雅士、富商、城市富裕阶层也能享用之物。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竹节杯

明代玉器制作主要在北京和苏州。北京主要以宫廷玉器制作为代表,而苏州则是民间用玉制作主要的集散地。当时苏州的玉器手工业已成为维持市镇经济良性发展的主要产业,从业人数众多。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 玉条纹兽耳簋

明代的制玉工艺在文献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将玉器归入珠宝类,记载了玉料来源、开采、运输以及制玉的方法,说明当时玉器手工业非常成熟。而且从出土玉器加工痕迹推断,这一时期治玉工艺和以往唐宋元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风格及技巧上,有些自己的特点而已。

01、明代制玉风格

明代制玉风格上分为明早期〔洪武至天顺,1368~1464年〕,明晚期〔成化至崇祯,1465~1644年〕,各具特色。

01-1、明代早期制玉风格

明代早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基本保留了宋元遗风,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迁都北京以后,雕工趋向简练豪放,虽不及宋工精细,也受了元代粗犷简率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精致且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尤其在器物纹饰造型的形神兼备和多层镂雕的工艺上,都与明晚期风格有所不同。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

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通体镂雕团龙,并采用高浮雕、圆雕、阴刻技法,抛光柔和,有宋元遗意。此物颇有宫廷风格,又为清宫旧藏,可能原为明宫廷治玉。

01-2、明代晚期制玉风格

明代晚期玉器的雕琢风格与早期相比有了较大变化,造型趋于程式化,镂雕作品多采用分层镂雕技法。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兴旺、海外贸易的昌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玉器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较细,制玉效率增加,制作了大量玉器。

此期的花卉禽鱼大为减少,吉祥内容的作品大量增加。雕工上趋向粗犷简略、奔放不羁,分层镂雕的器物开始程式化,较多的使用各类锦地,如“之”、“十”、“卍”字等,用来装饰玉牌、插屏、玉带板的地子。为追求制作速度,带板表面与边廓平齐,少有弧凸的器物。其他各类作品都明显留下桯钻或管钻的痕迹。一些圆雕类器物,阴刻线较多使用了宽厚砣具,很少用细小勾砣,虽也有许多精工之作,但多是一种简括潦草的作风,故在玉器行中有“粗大明”之称。这种雕法主要突出纹饰的大轮廓,实际工艺简单、粗率,与早期作品截然不同。为了适应大量快速制作的商业性需要,商家为利益所趋,往往以牺牲工艺与艺术为代价,其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比宋元下降了许多。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玉组佩

明代曾一度恢复组佩制度,将其作为重要的礼仪用玉,但组佩各部组件简率粗糙,仅施以简单的砣刻,也不十分规整,花件居多。故宫博物院所藏玉组佩。其中人物雕刻简单,却有“粗大明”之感。

明代器皿类玉器一般胎体较厚重。后期仿古玉器十分盛行,主要集中在仿古器皿上。人物、动物的雕琢也大多只重视外表,忽略细部。童子除面部五官雕刻较为详细外,四肢及身上阴刻线衣纹均简单草率,略具象形,细部不再刻划,与宋代童子繁密的衣摺纹饰大相径庭。龙纹的凸眼和玉杯、玉圭等器物上的乳丁纹大多是先以管钻确定位置,再磨去周围地子的方法制成,故往往留下圆形管钻痕迹。此时也利用管钻的深陷圆痕表示花蕊、莲蓬、兽眼等。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兽面花觚 参考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兽面纹玉觚为例,仿青铜觚造型,器壁较厚,器身纹饰砣锋深刻、犀利,粗犷有力。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双耳乳丁纹玉杯,器身饰乳丁纹,以圆形管钻排列打稿定位,然后减地雕琢,工整有序。器物上依然留有管钻痕。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双耳乳丁纹玉杯 参考图片

明代文人字画的兴盛,也带动玉器装饰图案有所变化。山水、诗句等开始被直接装饰到玉雕上,采用字画的构图,利用浅浮雕的手法,营造一种悠远的空间意境。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若图画,时人称为佳绝。唯地子打磨不平,浅浮雕凸起极低且不明显。刻字多采用阳线凸雕技法。这些开启了清代山水人物雕刻盛行的先声。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子刚”款山水人物纹方盒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山水人物纹方盒,高6.2厘米、口径7.8厘米。盒盖上浅浮雕山水人物,底款也为阳刻文字,具有明代玉器的典型特征。

02、明代玉带的工艺特征

明代玉带的工艺此时已形成定制,即一条玉带由二块铊尾〔又叫鱼尾〕,七块长方形銙〔排方〕、四块细长条形跨〔辅弼〕、六块圆桃形跨〔圆桃〕和一块三合组成,一套共计二十块。出土实物中,除明早期玉带,带銙数量有多有少外,其余大多为二十跨,符合定制,只是个别玉带的带跨形制会稍有些不同。从明代玉带的制作可以看出明早、晚期玉雕风格的变化。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早期,还保留有宋元多重镂雕的遗风,有些带跨表面虽平,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枝梗穿插出入,分层不甚明显,纹饰图案碾琢时剔地、减地和镂雕处圆润,半圆雕使用较多,使用桯钻镂孔时倾斜角度亦大,故形象饱满,立体感强。洪武二十二年山东邹县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灵芝纹金镶玉带,白玉包金,刀工虽较粗率,但灵芝纹圆润饱满,有宋元遗意。每块玉銙都有金片包镶,背面用铁丝固定于带上。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灵芝纹金镶玉带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白玉凌霄花玉带板,镂雕凌霄花及叶纹,纹饰分层,花下压花,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十分精良,受到乾隆帝的喜爱,配匣并刻诗、题款。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白玉凌霄花玉带板

明代后期透雕玉带的碾琢逐渐程式化,纹饰基本不再高出边框。特点是先用减地的雕法留出所需形象,然后在主体纹饰边缘把地子均匀降低,减地时过渡不再似早期那般圆润,而是相对陡直,同时在降低的地子上镂雕卷云、花叶枝梗、“卍”字、“十”字、“工”字等细密均匀的底纹。镂孔依旧采用桯钻,表面所留纹饰上用加阴线、打溜、压地等雕法加工,并加以磨光,光亮而有纹饰的主体纹饰在暗影中的细密底纹衬托下显得很突出,有一定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尤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给人以“花下压花”的感觉。而器物背面则为平面,可以看出使用桯钻时,倾斜角度并不大。有些玉带板的边框往往采用压地凹线的做法,呈现出狭窄光滑的凹条状轮廓线。有些纹饰图案类似剪影。

03、明代抛光工艺

明代治玉工艺中十分注重抛光工艺,光素无纹的玉器以及多重镂雕玉器的主体部位大多琢磨光滑,抛光莹润,具有玻璃质的光泽感,俗称“玻璃光”。但明代玉器的次要部位往往处理潦草,甚至不打磨,不抛光。镂雕的玉器常常表面一层琢磨平滑、抛光,但里层较粗糙,留有桯钻的加工痕。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在精工和省时之间寻找平衡,从而省去了背面和非主体部分的进一步打磨和抛光。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太监墓出土的明代玉带板

明代也出现了另外一种独具艺术效果的玉雕作品,即器物主体画面的光洁莹亮与磨砂地子相结合的新工艺,这种工艺在片状玉器,如玉带板上常常出现,因辅助纹饰或地子略下凹并处理成磨砂面,使得器物在折光的情况下更具有立体感。北京海淀区明代太监墓出土的明代玉带板,以减地隐起的方法碾琢出寿字、寿桃等,并抛光精亮,地子不打磨抛光,而似石雕般处理为麻地,别有一番情趣。此外,明代玉器根据材质的优劣,在抛光工艺上也有一定的不同,优质玉抛光极好,有较强的玻璃光泽。而玉质稍差的玉,抛光后器表常有疏密不等的点状小坑,难以打磨平,并易受沁蚀。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玉花卉纹万寿执壶

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玉花卉纹万寿执壶便是如此。玉质石性很重,表面也有许多糟坑,易被侵蚀成麻坑点。因玉质不好,抛光效果较差。

04、金玉结合工艺

金玉结合工艺是唐代“金玉宝钿真珠装”的延续,盛行于北京和工商业较为发达富庶的东南地区。因珠宝金玉工艺要兼顾珍珠、宝石、金银等各种材料,所以要涉及到金细工艺和珠宝镶嵌工艺。如定陵出土的金盖、金托玉碗。金细工艺中可能会涉及模铸、錾刻、金叶的掐累以及金粟珠等精细手工艺,而珠宝镶嵌工艺中珠宝格外凸出、炫目,使得这些“宝钿真珠装”的玉宝器十分富贵华丽。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宝石镶金玉簪

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出土的宝石镶金玉簪,中间一件为孝端皇后棺内所出,背后有“万历戊午年造”款,玉质洁白。玉簪抛光极好,镶嵌红蓝宝石及猫眼石,十分华贵。

05、明代后期的仿古工艺

明代后期仿古风气盛行,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曾说:“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明人张应文也记录隆庆四年三月,曾去观看“吴中四大姓作清玩会”,会上展示了大量各式古玉,有白玉圭、羊脂谷璧、白玉蒲璧、白玉璋、子母螭玦、各式带钩等等”,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古玉的喜好,当然,这里可能也不乏当时的仿古玉。而宋代编印的古代器物图谱:《宣和博古图》与《考古图》,在1588至1603年间竟然翻印了七次,这大大启发了仿古玉器的制作,使得当时仿古玉器的制作十分活跃。

著名苏州玉工陆子刚不仅制作时作玉,也制作了许多仿古玉,如“仿周身连盖滚螭白玉印池,工致侔古,今多效制”,以及“制白玉辟邪,中空贮水,上嵌青绿石片,法古旧形,滑熟可爱”。而陆子刚琢制的玉水中丞:“碾兽面锦地,与古尊罍同”。从中可见陆子刚是当时苏州仿制古玉的一把好手。

但是明代的仿古玉从传世及出土实物看,并非完全地摹古,而是在一种似与不似的仿古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仿古玉从形制上来说主要以器皿类玉器为主,大多仿青铜器,也有仿汉的佩饰,所用治玉工艺也较为古拙粗犷。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白玉辟邪砚滴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白玉辟邪砚滴,辟邪造型仿汉,但纹饰风格又非汉,腹部掏空,加上滴注管,成为砚滴,为明代常见造型。而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夔龙纹带盖玉卮,通高11.2厘米,造型及纹饰风格皆仿宫廷旧藏的一件汉代玉卮,但两者比较,差异很大。纹饰亦有明代常见风格,故并非刻意完全模仿汉器,而有自己独特之风。

浅析明代各时期的制玉工艺——王建泉

明代夔龙纹带盖玉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