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448字,预计约需要7分钟。 内心再次升起了一些涟漪。 我始终没有办法做到去无视他人赋予我的负面评价,诸如“你是一个很没有礼貌的人”或者是“你写的真的很不好”“你就是没有听进去”这样武断的充满了情绪化且负面的评价。 人很难不在意外界的评价。 当然,我不会像之前那样内耗,我也不会那么折磨自己。但是风吹过的地方,你的内心依然是翻滚的。 我只是想换一个心态去看待这些事情。 以前的心态是是自我怀疑、自我内耗,抱怨、指责周遭这个环境。现在忍不住也还会一样,时常会升起这种焦虑、不安。 所以,假期赋闲,安静下来看《道德经》,恰好自己手头有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开始拜读。 我读到这里,“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意思是说,知道什么是荣耀,也能承受住侮辱,要向深谷一样接纳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德行,才能到返璞归真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待荣辱,要有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气度。“辱”是别人没有德行,不是你没有德行。因此,让他去说吧。 读到这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说,委曲自己则会保全自己,弯曲了才能再伸直,低洼了就会盈满,破旧了就会有新的,占有的少就会得到更多,知道多了也就会迷惑不解。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所有的这些辱骂、负面评价,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因为,总有一天,时间会证明一切,总会有清白的一天,委曲得以求全。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去争,别人也就无从与你争起来。既然有人从主观的态度去指责你,那么就不去与他相争。所有的观念不过都是个体主观的态度,不去相争,他人也无从争起。 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当我去在意这些情绪化的评价的时候,也是我的内心出问题了。对方在固执地去认为他所说的就是唯一的答案,那么其实他就在凝视深渊,他最终自己也会跌落在深渊之中。他只是在拿他的道德尺度去衡量人、万物,而并非标准答案。 因此,我应该做到的是,内心坚定,世间本无善恶,只是我们的内心此刻升起了善恶。“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因此,让自己时刻达到无欲无求、没有欲望的状态,这样就能达到观其道的奥秘;时常保持欲望,以此来观测大道的端倪。 当我不再拥有需要他人保持正向的评价和正向的反馈的时候,也就是没有被赞扬的欲望的时候,那么我才能真正地内心平静。但是,我也要看到他人为什么会有善恶、美丑、好坏的区分和评价,来看到他者的端倪。 不争,无为。一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二元对立,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于对立的执念。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好坏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在于看待事物的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于我而言,既然我受到的来自他者的评价的痛苦和不安,那么我就应该学习天道而非沉浸在人道的执着之中。要顺其自然、不去干涉,用不言的方式对待万物。 无,才是有。「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只有清空自己,虚怀若谷,只有无,才能“有”。 读博期间会有很多的情绪,这一两个月,一直在读庄子、易经,也刚刚开始看《道德经》,确实会让自己变得平和,更为重要的是,会想明白很多东西。 “大道至简”,人生这一程,确实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悟。 这段时间,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多少,只能代表一个人的专业程度;但是,德行、大道的掌握,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所以,愈发觉得,读博这个过程,博士论文不过是个结果,只要做到“为学而益”,大概有个结果;可是人生智慧,确实要“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才能逐渐做到内心的自洽和平和。 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漫长的感悟宇宙、大道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