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理解“养德”

 火花石传说 2023-10-01 发布于四川

辩证养心  李崇军 著  

第三章   辩证解析“养心和养德”

第二节  辩证理解“养德”

养德是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有意识进行道德修炼和养成而使自己具有美德、良好德性或优秀道德品质。

养德是道德教养,是一个人对他人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而使他人具有美德、良好德性或优秀道德品质。

养德是道德涵养,是一个人通过修养或素养而使自己的道德内涵具有美德、良好德性或优秀道德品质。

养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命题。至此,我们先来看一则信息《向孔子寻求智慧》(作者:马瑞芳,摘自《青年文摘》1996.10)。

1982年,37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发表郑重声明:“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向孔子寻求智慧。

诺贝尔奖得主的几位黄皮肤学者当然受到过孔子思想的熏染,但通过向孔子学习智慧得诺贝尔奖对于多数人恐怕仍然比较遥远。但是人类想在21世纪好好生存,确实应该好好学习孔子论述的许多深刻的生活哲理。

比如,要做君子,要身正,要抗拒歪门邪道……

这则信息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强烈声音,这种强烈声音从37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心中发出,希望“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向孔子寻求智慧。

这则信息给人启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是缺乏科学技术,而是缺乏孔子引导人们搞好养德或具有美德的智慧;如果人们再不搞好养德而有美德,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危机。

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呈现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或意识形态危机正向人们袭卷而来,“旧冷战”刚过去,“新冷战”又开始,地区性战争不断爆发,核战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安危,如此危机问题靠什么来解决?靠科学、靠正义、靠力量来解决,也许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不能起到根本作用,能起到根本作用的是搞好养德或让人有美德。搞好养或让人有美德,人们能从内心深处获得“天道”、“正道”或“大道”,感触“是非”、“荣辱”或“美丑”,做到“理性”、“理智”或“理解”,从而能避免或减少危机,进而能创造出一个进步的、和谐的或美好的人类社会。

作为商人要想搞好经商就需要搞好养德而有美德,一篇佚名网络短文《中国商人寻找道德指导》讲: 

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媒体谴责企业管理人员贪婪,认为西方已经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道德底线。英国《卫报》报道,中国一些商人开始反省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来寻求新的道德楷模。如今,很多中国企业界人士认识到,西方哲学和伦理体系长期以来影响着东方,但是,现在它们自身也暴露出缺陷。

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新的道德楷模来自中国,事实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许多年轻的中国商人开始接触佛学、儒学和道学著作等,期望从中得到指导,并找到发扬诚信的基础。

该短文反映了中国商人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对道德有了心理追求、思想认识。

该短文给人启示:作为商人要想搞好经商就要从道德上有心理追求、思想认识,搞好养德而有美德,以此来避免或减少经商中的危机。

为什么要搞好养德而有美德?中国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看得比较透彻,一个寓言故事《无价之宝》讲:

一天,一个叫龙门子的人带着学生在集市上逛,看见一个商人正在出售珠宝,其中有颗取名为“珊”的宝石竟价值十万钱。

龙门子看了一会儿,回头对学生们说:“珠宝虽珍贵,但生吞了会死,粉末进了眼睛会瞎。其实我们每个人自身还有比'珊’更贵重的宝贝呢!这宝贝,水不能淹,火无法毁,风吹日晒不受损,可以安家,可以兴国。人们何苦舍近求远去追求什么身外的宝物呢?”

学生问:“您说的宝贝是什么呢?”龙门子答:“为人的美德!”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人认识到,珠宝虽然珍贵,然而会给人带来不利,比珠宝更珍贵的是美德,美德可以安家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示:人们对珠宝、钱财或名利之类的东西要辩证思维,不要只看到是珍贵的东西,还要看到是有毒、有害的东西;人们要看到真正最珍贵的东西不是珠宝、钱财或名利之类的东西,而是美德,美德可以让人家庭安康、婚姻幸福、事业成功或人生美好;人们应当搞好养德而有美德。

中国古人比较注重搞好养德及有美德,有美德的人能由丑变美,一个寓言故事《哀骀它人丑心善》讲:

庄子《德充符》篇还讲过一个名叫哀骀它的丑人的故事:

  鲁哀公曾经对孔子说:卫国有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这个人虽然丑,但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时间,就会留恋这个人的德行,不想离开他;女人一旦跟他见了面,就会回家去跟父母说“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就算是给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别人家做正妻,这样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而且人数还在增长。

鲁哀公说:这个人怪了,他没有权位,也没有钱财,我也没见他有多么过人的见解,倒是经常附和别人的一些意见。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给请来了。他果然丑陋得让人惊骇。但是,我跟他相处,我就发现很舒服,不到一个月我就特别信任他。最后,鲁哀公就问孔子:你说说看,这个哀骀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庄子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觉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面貌特别丑陋的人,虽然他没有权位、钱财,然而许多女人爱上了他,都愿做他的妻子或小妾,以及为他生儿育女,并且得到了鲁国国王的特别信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发:一个人的相貌美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有没有“内心有一种人格的力量”——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或美德,一个人即使相貌丑陋、无权位、无钱财,然而只要有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或美德,就会由丑变美而得到他人的喜欢和信任。

该寓言故事印证了孔子的一个养德思想:“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在这里所讲的两句话,有一个共同含意:有美德的人能得到他人的喜欢、信任或支持,暗示人们要注重养德,通过养德能成为有美德的人。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和儒学的养德思想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他和儒学希望人们通过养德让自己有“恭”、“宽”、“信”、“敏”、“惠”、“忠”、“孝”、“仁”、“义”、“礼”和“智”等美德,并希望人们通过养德由内向外体现“三德”、“三畏”、“三戒”、“三变”、“三友”、“三省”、“三愆”和“九思”等,所谓“三德”即“君子有三德:仁而无忧、知而不惑、勇而不惧。”(出自《论语·子罕》),所谓“三畏”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出自《论语·季氏》),所谓“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壮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论语·为政》)。所谓“三变”即“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出自《论语.子张篇》)。所谓“三友”即“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出自《论语·季氏》)。所谓“三省”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所谓“三愆”即“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出自《论语·季氏》)。所谓“九思”即“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出自《论语·季氏》)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虽然孔子和儒学的养德思想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然而由于当时自然、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而使其内容放在新社会来看有些陈旧、缺陷或糟粕,为了更好地弘扬、吸收和运用孔子和儒学的养德思想,应当对其“等级观念”(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愚民愚忠”(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和“歧视女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等养德思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犹如吃饭,捡去饭中的沙石,不至于难咽。人们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弘扬、吸收和运用孔子儒学的养德思想的问题上做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慈悲为怀,反映出很善良、有美德,然而并非一定是真实的,有可能是虚伪的,一个寓言故事《以羊替牛》讲: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哪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该寓言故事给人警示:齐宣王不忍心用牛来“祭钟”,看似一位慈悲为怀的君子,然而,他用羊替牛来“祭钟”,其做法有悖“慈悲”伦理,因此,其“慈悲为怀”具有虚伪性。推而广之,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表现出“有善心”、“有修养”或“有美德”,有可能具有虚伪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要知道,只图形式表现不看实际效果的仁慈、善举或美德是错误的,一个寓言故事《献鸠放生》讲: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该寓言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晋国大臣赵简子有仁慈之心、积德之善举,对老百姓抓来的斑鸠给予了“放生”,然而他的门客对他“放生”行为提出了置疑,赵简子承认了自己的“放生”行为是错误的。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发:一个人做人做事只图形式表现不看实际效果的仁慈、善举或美德是错误的;一个人要想通过养德而让自己有仁慈之心、积德之善举或为人之美德,就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注重形式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再要知道,过分的仁慈、善良或做好人好事是错误的,一个寓言故事《好人没法对付坏人》讲:

有一个圣者,率领门徒出国考察,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可是,这个国家后来灭亡了。

这个圣者是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立即展开调查。他向当地一个年纪最大、阅历最丰富的人请教:“以前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老者摇头,叹息。

圣者在一旁温良恭俭让地等着。

弟子们在圣者背后肃立着。良久,那老者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众弟子愕然。

良久,那老者又慢吞吞地说:“好人没法对付坏人。”

该寓言故事给人启发:过分的仁慈、善良或做好人好事是错误的;一个人做人做事不能过分仁慈、善良或做好人好事,包括不能过分养德。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过分养德或过分美德都是一种错误,有的人为了自己有勤俭节约的美德,时时处处比较注重节约,这是非常好的,然而,如果过分注重节约,就会成为一个“吝啬鬼”、“守财奴”或“精神病患者”。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自己有清政廉洁的美德,时时处处比较注重廉洁,这是非常好的,然而,如果过分注重廉洁,就有可能物极必反,正清朝人刘鹗撰写的《老残游记》:曹州的父母官玉贤,他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号称自己的统治区域“路不拾遗”,然而这善良风俗却是建筑在严酷的法律之上。只要该州有人轻犯法,就会遭到重重处罚。据说,一年来,在“站笼”(一种把犯人关在里头,坐不得躺不得一直站到死的笼子)里站到死的就有两千人,如果你生命力坚强,好多天没站死,还可能被板子打死。百姓并没有感激他,在私下都叫他“活阎王”。中国古人讲廉洁比较注意方式方法,如流传下来的廉洁故事有《羊续悬鱼》、《杨震拒金》、《厚谢婉拒》、《米芾拜石》、《曹鼎拒惑》和《杜暹埋金》等,其中廉洁故事《杜暹埋金》讲:唐朝时,玄宗曾派监察御史杜暹出使突骑施。突骑施君臣热情款待,并赠送不少金子。杜暹坚决不要,对方坚持要给。出于礼貌,杜暹只好暂且收下,随即偷偷地将金子埋了起来。当他一离境,立即写信指出埋金的地点。杜暹埋金在当地传为美谈。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大讲善良,善良真的好吗?一篇佚名网络文章讲《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其中内容:在恶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来猎获的枪弹,善良是用来掩饰凶残的装潢,善良是用来欺骗别人的麻药;面对善良,他们狂笑不已。”、“在狡诈者的眼中,善良是一种幼稚,善良是一种愚笨,善良是一种毫无回报的付出,善良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讥笑的落荒者。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认为勤快是美德,然而有人讲《勤快不是美德》(作者:流沙,摘自《读者原创版》2008.1)。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外教说的。

    外教是加拿大人,在一所小学教英语。第一天上课,看到教室里贴着“待人要真诚,做事要勤快”的标语,外教很有想法。下课后,他跑到校长办公室去“沟通”,让校长换掉这条标语。校长莫名其妙,不知道“做事要勤快”到底哪里错了。

    外教的观点是:“勤快”不能作为一种美德来推广,因为“勤快”往往意味着对规则和生活秩序的破坏。

    校长不懂外教的意思。我也不懂。

    近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又想起了外教的这个观点。

    这些年,移居加拿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纷纷进入当地公司,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中国人的“勤快”让当地人十分不适应。在加拿大,公共场所清洁服务、餐馆洗碗工等工作是当地人不喜欢的,但中国人一点儿也不挑剔,再低的薪酬也能接受,而且干得欢欢喜喜。中国人的“勤快”给当地人带来了压力,这些服务行业的工资标准被压得很低。

    当地公司里的一些职员也对中国人有成见,因为中国人工作起来非常卖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去完成一项工作。有时为了保住饭碗,可以忍受老板的种种责难,而不会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人“老黄牛”似的工作作风,让加拿大人心里很不舒服,因为中国人一来,就把公司的工作节奏带快了,从而影响了整个公司的秩序。

仅看一些加拿大人对中国人的抱怨,我们会觉得加拿大人迂腐可笑,怎么能质疑“勤快”呢?  

但是从深层次上讲,中国人的这种“勤快”是建立在卑微、寄人篱下的基础上的,这种“勤快”带有讨好性质,以牺牲自己去博取微薄的利益。

    在自己的国度里,没有一个人会对“勤快”产生质疑,但在国外就不行,不同的法治环境,不同的文化传统,“勤快”马上“水土不服”了。

    西方国家的法治追求的是一种“私我”的权益,可以说,许多西方国家的法治都是建立在“私我”权益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私我”权益的维护,整个法治框架就会坍塌。西方人很少牺牲自己的利益,正是这样,社会才一步步走上现代文明的轨道。而在西方人看来,这种“勤快”恰恰破坏了他们固有的生活秩序,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外教对“做事要勤快”的质疑,也算是一种“水土不服”。但这种质疑,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该短文反映了一位加拿大人对中国人的“勤快”产生了质疑,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来评价中国人的“勤快”,认为“勤快不是美德”,不应当提倡“勤快”。

该短文给人启发:“勤快”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美德,然而西方人从他们的文化、法治或利益角度来讲,“勤快不是美德”,“勤快”究竟是不是美德?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看到,这是两种文化的一种碰撞,在碰撞中,我们要“文化自信”,不能任意由西方文化“西化”了“勤快”,然而我们也要换位思维,同时要反思我们的文化,辩证地思考及解决“勤快”类似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树立辩证的勤快观。(1)勤快中西有别。如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处下”文化,“处下”(含义有“卑微”、“谦让”和“含蓄”等)文化可谓是一种辩证文化、智慧文化或大道文化,人们常说的“上善若水”、“大智若愚”、“韬光养晦”、“不耻下问”、“能屈能伸”、“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委婉含蓄”和“旁敲侧击”等,都是一种“处下”文化体现,都是叫人“处下”做人做事,今天的“处下”能换来明天的“处上”。因此,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总是低调做人、勤快做事,始终把“低调”、“勤快”作为美德;然而,西方人总是以“私我”为做人做事原则,一方面显得高贵、高傲或霸道,还会去欺骗、掠夺或霸占别人的财产,因此不愿通过“勤快”获得正当利益、别人好感或美德。另一方面不愿牺牲个人利益,因此也不愿“勤快”。再且,西方人总是看到勤快的不利之处,因此其社会文化反映出“勤劳不是美德”。(2)勤快有利有弊。勤快有利:勤快是指一个人勤劳、勤奋、不偷懒或做事手脚快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非常有利,一是有较强的积极性、主动性或创造性。二是有较强的忍辱精神、拼博精神、牺牲精神或奉献精神。三是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做事能力。是能让人丰富知识、拥有智慧和掌握技术。是能增强体力、脑力或才干。是总是主动、积极或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是工作态度较好,工作效率较高。是能让人成为智者、能者、强者、快乐者、幸福者、健康者或成功者;勤快有弊:勤快本身没有弊端,而是过于勤快有弊端,一是因自己过于勤快使他人变得懒惰,勤快成为了一种溺爱。二是因自己过于勤快是而使他人变得狂妄,勤快成为了一种护短。三是因自己过于勤快而患上“洁癖症”、“好动症”或“暴躁症”。四是因自己过于勤快而很有可能耽误了“休息”、“成家”或“治病”。五是因过于勤快而让人付出太多个人利益。六是因为过于勤快,只知道用力而不知道用心、用情做人做事,使自己变得呆板、固执或粗野;七是因为过于勤快而影响了他人的心理心情、生活秩序或个人利益等。(3)勤快与时俱进。勤快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其中蕴含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传统美德;多数中国人是以“集体主义”为处事原则,多数西方人是以“个人主义”为处事原则,我们在处理“美德”问题上要坚持“集体主义”处事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处事原则,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凡是有利于好人、友人或善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可视为“美德”,凡是有损于好人、友人或善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可视为“缺德”,然而,如果有利于坏人、敌人或恶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就有可能是“缺德”,如果有损于坏人、敌人或恶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就有可能是“美德”。现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可适当地迎合其“个人主义”处事原则,但是决不能被西方人“俘虏”而“西化”,我们要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处事原则,通过不懈的“勤快”,努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或“构建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树立辩证的美德观。(1)美德有正道美德和邪道美德之分,所谓正道美德是指能促进人类社会朝着健康、安全、智慧、文明、繁荣、幸福或科学等美好方向变化、发展的美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美德,其所思所想都要辩证思维、科学理论或实事求是等,其所作所为都能遵循天道、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等。这种美德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人们要真正理解、把握或体现的一种美德,如果人们能理解、把握或体现这种美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或永不言败;所谓邪道美德是指带有愚昧、迷信、陋习、歧视、邪恶或自私自利等不良性质的美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美德,其所思所想都被风俗习惯、人生信仰、政治势力、社会文化或思想观念等所束缚,其所作所为都是习以为常、不由自主或迫不得己。这种美德都披着一层光鲜美好的外衣,外衣如有:“正义”、“民主”、“自由”、“反恐”、“人权”、“价值观”、“人道主义”或“维护国家安全”等,其具有较强的欺骗性、邪恶性或危害性,从本质讲这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缺德,正如一个寓言故事《狼式民主》:狼对羊说:过去我很专制,想吃谁抓着就吃了,这很不好。自从外出考察归来后,我深刻反思,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应该尊重羊,尊重你们的民主权利。所以,从今天起,我不再直接抓你们吃了。为了让你们充分享受民主权利,你们可以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哪只羊让我吃。吃的方法也由你们民主协商决定,是扒了皮吃,还是连毛带血一块儿吃,都由你们说了算。这项决定今后要形成制度,成为规章,任何狼都不许违反——有些狼太不像话了,就要拿制度管管他们2)美德有内在美德和外在美德之分,所谓内在美德是指人的心灵、心理、性格、思想或品质等所体现出的美德,如有心灵美、心理健康、思想先进或品质优秀等。这种美德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可靠性和良好性。一个人要想自己有美德,首先要让自己有内在美德,其次要让自己有外在美德;所谓外在美德是指人的态度、语言、行为或做人做事等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如有:态度和蔼可亲、说话婉转动听、行为英勇顽强、做人做事利人利己或公道正派等。这种美德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表面性和两面性。一个人有外在美德能让人直观感受到,然而,外在美德是一种表面现象,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既有内在美德又有外在美德,说明这个人有真实的美德,反之,一个人只有外在美德而缺乏内在美德,说明这个人有虚假的美德。一个人要想自己有真实的美德,就要用心、用情说话做事,使他人感觉到你不但有外在美德,而且有内在美德。(3)美德有利人美德和利己美德之分,所谓利人美德是指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利于他人、多数人或人类社会而体现出来的美德,如有:公而忘私、舍己救人、无私奉献、互帮互助、互利互惠或合作共赢等,这种美德通常有良心、良知、良性、亲情、爱情或友情,具有利他性、高尚性或美好性,这是一种进步的、崇敬的或高尚的的美德,也是人类社会应当向往、追求和拥有的一种美德;所谓利己美德是指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利于自己、少数人或本团体而体现出来的美德,如有: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功成名就、个人英雄、欺世盗名或巧取豪夺等,这种美德通常缺良心、良知、良性、亲情、爱情或友情,具有自然性、狭隘性或危害性,这是一种本能的、积极的或邪恶的美德,也是人类社会应当正视、适可或放弃的一种美德。(4)美德有适度美德和过分美德之分,所谓适度美德是指人遵守道德规范、有道德操守或做好人好事能把握好分寸而体现出来的美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人做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量力而行”、“进退有度”、 “点到为止”或“见好就收”等,都是适度美德的现实体现。这种美德具有适度性、数量性和质量性,是人们做人做事务必要有的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缺乏这种美德,就会物极必反而使美德发生质变;所谓过分美德是指人遵守道德规范、有道德操守或做好人好事未能把握好分寸而体现出来的美德,这种美德因过分而发生质变,正如有人说:“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机敏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勇敢过了头,就成了莽鲁;持重过了头,就成了呆板;施舍过了头,就成了乞丐;索求过了头,就成了腐败;执着过了头,就缺少心眼;善良过了头,就成了软弱;专断过了头,就成了霸道;做事过了头,就走上绝路。”这种美德具有过度性、质变性和弊端性,为了人们拥有适度美德、防止过分美德,儒学提出了“中庸之道”伦理哲理。(5)美德有一点美德和两点美德之分;所谓一点美德是指用“一点论”理解、把握或解决美德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言行反映,其主要情形有:这种美德总是主观的,人们认准了什么是美德就是美德,与之相反的就不是美德,如认准了“善良”、“勤劳”或“诚信”等是美德,与之相反的“恶毒”、“懒惰”或“失信”等就不是美德,始终是非黑即白。这种美德总是静止的,人们始终把“仁爱”、“善良”、“勇敢”或“忠诚”等作为美德,始终是依然如故。这种美德总是孤立的,人们讲“礼”、“智”、“信”或“孝”等美德与现实矛盾问题联系不大,始终是自成一体这种美德总是片面的,人们把“道义”、“厚道”或“孝道”等都说成是美德,如此美德对待敌人、坏人或恶人就行不通,始终是一概而论。⑤这种美德总是正面的,人们所讲的美德都是作正面引导、输送正能量或扶持正义正气等,始终是一身正气。这种美德总是传统的,人们讲的许多美德都是由中国古人创造的,经过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始终是优良传统;所谓两点美德是指用“两点论”理解、把握或解决美德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言行反映,其主要情形有:这种美德总是客观的,做人做事始终注重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要求或从客观实际出发,既注重体现“善良”、“勤劳”或“诚信”等美德,又不拘泥其美德,把对敌人“恶毒”、对自己适当“懒惰”或对失信人没必要“诚信”视为是一种“处世之道”,这虽然不是美德,然而胜似美德。这种美德总是矛盾的,为了解决现实矛盾问题,始终注重以德服人、以德报德或以德报怨,然而在讲“德”的同时还要讲“道”、“两点”或“矛盾”等,把“顺其自然”、“顺应时代”、“因势而谋”、“因材施教”、“大智若愚”、“不争为争”、“功成身退”、“以退为进”、“赏罚严明”或“软硬兼施”等视为是一种“处世之道”,这虽然不是美德,然而胜似美德。这种美德总是联系的、变化的或全面的,之所以说是联系的,是指事前总是要与历史、现实、未来、政治、经济或文化等相联系进行思考,得出比较合理、科学或有效的方式方法而加以实施。之所以说是变化的,是指事中总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或事物等而灵活采取方式方法。之所以说是全面的,是指做人做事总是注重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比较强调“彼此”、“方圆”、“软硬”、“主次”、“轻重”、“扬弃”、“分寸”、“平衡”、“统筹”、“利弊”、“好坏”、“善恶”、“美丑”、“荣耻”或“成败”等。这种美德总是实用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蕴含这种美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蕴藏这种美德,人们只要拥有了这种美德就有智慧、有心智或有理性,从而就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矛盾问题。⑤这种美德总是务实的,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这种美德,做人做事总是强调“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追求真理”、“实践检验真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实”、“事实”、“实干”、“实用”、“实效”或“实惠”等。这种美德总是现实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缺乏这种美德就会犯错误,如“过多爱护”、“过于操劳”或“过多付出”等对己对人都是不利的,甚至有比较严重的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要有了人生阅历、人生经验或人生哲理之后,通常就能理解、把握或运用这种美德,正如一个创业故事《亲人折腾你》。

她空手去美国打拼,想在那里成就一番事业。但没有投入,决不会有产出,她知道,凭着自己现在的状况,成功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她有一个姨在美国,算得上是富有的人。她犹豫了好久,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姨。她要借钱先开餐馆,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计划。想不到,她的请求遭到了那个老太婆无情的拒绝。她流着泪走出姨家,回头看着那幢豪华的小楼,发誓再也不会来找这个六亲不认的亲戚。

后来,有个叫艾丽的人借给她需要的钱,但年利息高达10.5%,并与她签订了条件苛刻的还款协议。

她咬牙借下这笔钱,开起一家中式餐馆。接着,便是努力工作。除了糊口之外,还要按照约定还款,她一直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之中。她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7年后,她还清了所有的借款。

债主艾丽笑着递给她一张支票。那上面的金额恰好是她借的钱和利息的总和。她不解地看着她的债主,一时反应不过来。艾丽为她解了谜。

原来,这位债主艾丽是她姨的一位至交,艾丽笑着告诉她:“这笔钱是你的姨赠与你的。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你感觉到在美国生活的压力,不要懈怠。”

她的眼泪涌出了眼眶,拿着那张支票的手不停地颤抖起来。

她的姨,已经去世两年多了。而自从遭到“拒绝”后,她一直遵守自己的誓言,再也未去过那幢小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树立辩证的养德观。(1)一个人通过养德能让自己有美德,然而一个人不要一味地为了让自己有美德而养德,更要为了遵循“道”而养德,一个人只有遵循了“道”才能有合情合理的美德。(2)一个人通过养德能让自己语言美、行为美,然而一个人不要一味地为了语言美、行为美而养德,更要为了心灵美、品质美而养德,一个人只有心灵美、品质美才能有真实可靠的美德。(3)一个人通过养德能让自己幸福、成功,然而一个人不要一味地为了自己成功、幸福而养德,更要为了彼此幸福、成功而养德,一个人只有让彼此幸福、成功才能有功德圆满的美德。(4)一个人通过养德能让自己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美德,然而一个人不要一味地为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美德而养德,更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辩证地理解、把握或解决好各种矛盾问题而养德,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辩证地理解、把握或解决好各种矛盾问题才能有实用价值的美德。(5)一个人通过养德要让自己拥有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美德,甚至要让自己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德,然而一个人不要一味地为了自己拥有其美德而养德,更要通过其养德要让自己能够审视、改造或创新社会文化、社会思想或社会美德。

由此可见,养德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命题,当今人类社会出现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靠科学、靠正义、靠力量来解决,也许都不行,而要靠搞好养德或具有美德来解决。一个人只要有人格魅力、优秀品质或美德,就会由丑变美而得到他人的喜欢和信任。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学)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养德思想,然而,人们要认识到,由于当时自然、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而使其内容放在新社会来看有些陈旧、缺陷或糟粕,对此,人们对其养德思想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知道,一个人慈悲、善良或有美德具有虚伪性,过分的仁慈、善良或做好人好事是错误的,人们要树立辩证的勤快观、美德观和养德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