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上)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01 发布于北京

1919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这天,孙中山于上海法租界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中国国民党规约》。

中国国民党党徽标识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制度为总理制,设总理1人,代表全党总揽党务。党本部设立总务部、党务部、财务部,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指定居正、谢持、廖仲恺分任3部主任。

居正、谢持、廖仲恺

本部设在上海,下设总支部、支部、分部。党名加“中国”两字,以区别于1912年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

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变身为中国国民党,本意是“以革命党为根本”,建立一个“真中华民国”,依靠党的力量,“把三民主义的精神”传播到各地。

中华革命党的改组,从提出计划到最后付诸实施,历时数年。其间,孙中山的决策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中华革命党成立之初的政治理念和主要活动就是推翻袁世凯政权,规复共和政治。随着讨袁护国战争的推展,袁世凯军阀集团发生分裂,袁氏渐成孤家寡人,竟至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法继任总统,宣布恢复国会。政局的突变,使中华革命党失去近期革命目标,在军事与党务方面不得不紧急收束。孙中山此时开始将主要精力从党务方面移向国事方面,与北洋政要、国会议员商讨建国事宜。孙中山的政党理念显然已从发起革命,再造共和,再次上升到实施民主政治,建设共和国家的层面。于是,在讨袁之役结束后很快提出对中华革命党进行改组的意见。中华革命党在收束、解散军队的同时,也开始党务改组的计划。

1916年7月25日,该党本部向国内外各支部、分部发出通告,在转达孙中山关于“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即一切党务亦应停止”之指示的同时,又要求各支、分部发表意见,“以期折衷至善”。但并未见到同意“停止”党务的报告,该党的党务建设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另一方面,现实的政治状况并不能令人放心,虽然国会复会,内阁产生,开始从事制定宪法工作,但”帝制余孽,潜伏北方者尚不少,中央不无投鼠忌器”,张勋、倪嗣冲等北洋军阀“亦依然跋扈”。

张勋与倪嗣冲

种种迹象使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感到“今后中国能一遵共和正轨与否,事未可知”。所以中华革命党护卫共和政治的责任又不能完全放弃,不仅如此,且应“先事预防”,为“未雨之绸缪”。出于这样的考虑,孙中山又于1916年9月10日通告中华革命党各支部,要求党员自由储藏救国金,以备将来革命或建设之需。从发起党员自由储蓄救国金运动来看,孙中山对中华革命党的继续发展是非常重视的。

孙中山提出改组中华革命党的意见,也有出于包容原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势力的考虑。

民初国民党虽然组织不纯、纪律不严、战斗力不强,但蕴藏着大批政治与军事精英。虽然袁世凯与北洋官僚的肆意迫害,使国民党组织与队伍遭到了严重摧残,也有一些党员临危变节,但还是有不少拥护共和热心革命的骨干人物。当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时,他们之所以坚决反对,就是不想丢掉国民党名义,要维持原来的政党旗帜。孙中山执意按着自己的理念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后,大批原国民党人士便游离于外,使新的革命党失去了部分人才资源。

国民党虽未被孙中山缔造的新党接纳,但依旧在中国政治领域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欧事研究会是由原国民党人结成的一个重要政团,该政团的100余位发起人中,绝大多数是原国民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职员。

护国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政治与军事作用同样不可低估,护国军将领李烈钧等人均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李烈钧

还有一股势力后来引起孙中山的重视,就是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国民党人在议会中的潜在影响得以复现。

所以,孙中山归国后对国内政治的变化作出了敏锐的判断,并应时制定了包容大多数革命力量,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的决策。

当中华革命党发布改组公告的同时,孙中山又委派廖仲恺、胡汉民赴京,一方面交涉有关事宜,另一方面“料理党务”,并预期“俟各事办妥,即可大张党势”。

胡汉民

廖仲恺、胡汉民到北京所料理的“党务”,自然不可能是中华革命党的党务,而是国民党的“党务”。这是因为国会复会后,国民党议员重新聚合,成为政坛一支令人关注的政治势力。旧国民党员形成的几个新团体,从某种程度上都在寻找精神领袖。出于政治运作的需要,“在京议员及各埠同志,每有规复国民党之议”。

1916年 10月13日,孙中山根据国会出现的政治势力新格局,遂再通告全国:“国会议员隶(属)国民党籍者尚居多数,虽间有不健全之分子,但经此次变乱后,竭诚悔过者亦多,故于月前托胡汉民君入都,主持一切。而昔日进步、共和两党中之一部,深信吾党用心坚忍,至公无私,日相接近,且有图谋合并之议,以北京政争至烈,无暇及此。现弟为党务扩张计,应徇众议,为复党之准备,是手续须求完备,而经费又须宽筹。日前通告各支部,复收党员月捐及入党基金,实即为此。”

同时,孙中山还对革命党的政治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迨段(祺瑞)氏组织内阁,虽位置吾党数人,实非弟之所欲,弟唯欲吾党同人,团结不解,纯取监督政府主义,以俟时机,发舒吾党之政策耳。”

这仿佛又回到国民党的“政党内阁”政策上。

10月25日,孙中山在答复海外某支部负责人关于党务改组的询问时又说:“今日巩固共和,端赖吾党,故百(凡)凡(百)事业,须从整顿党务入手。承询组党办法,现方编订党纲及重订规程,所有党纲未寄到以前,请以国民党名义招人入党,其手续则参酌中华革命党各章程办理,而不用中华革命党之名耳。”

稍后,孙中山又致函海外中华革命党某支部负责人黄德源、饶潜川等人进一步指出:“政局变动靡常,……我辈正须固结党员团体,益谋多吸集党员,扩张党势,以收他日有事时之效果。如有欲入党者,可照中华革命党旧章,用国民党名义收之,以便延揽人才。国内本部,亦当不久建立,届时再将修正之党章、各支分部规则寄上照行。”

同时,原国民党议员的分化与重组依旧在进行,11月初,张继、吴景廉、廖仲恺、田桐等在京国民党议员拟将国民党、进步党中的孙洪伊派与章太炎等之新共和派合成一大党,以谋占国会2/3以上的席位,使政局操于民党之手,并望孙中山北上领导。

上:张继、吴景濂、田桐

下:孙洪伊与章太炎

11月19日,国民党议员中的欧事研究会成员在北京江西会馆成立政学会,国民党议员300余人到会。国民党本部也在上海重建。

护法运动时期,孙中山就与“上海国民党本部”电商有关政事,或通过上海国民党本部发表某种政见。种种迹象显示:孙中山正致力于改组中华革命党,规复国民党。

但是,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的方案并未立即付诸实施。有些表述又显示,孙中山的改组党务思想并非坚定和果断。

他在1916年 12月4日的一份批函中说:“现下大局犹未定,而吾党亦无权,文欲从实业入手,现在正调查中”。

且在通告该党各支、分部时又说:“我党不争政权”。

甚至流露出不愿过问党事,将组党事让与他人的意思。例如他曾在一份批函中如此说:“文近不欲与闻党事,专致力于建设事业。然甚愿吾党旧同志速行组织大政党,少川(唐绍仪字少川)、伯兰(孙洪伊字伯兰)确已开始组织,此二公皆与吾等志同道合,诸君可赞助之也。以后如有疑点,可就近询问胡汉民、林子超(林森)两君便可。”

唐绍仪与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孙中山之所以放缓改组党务的步伐,可能是因为当时与北洋政府就代偿中华革命党债务的交涉,进行得不顺利。他曾表示过:因为“与政府交涉还债,故未暇筹改组之事,俟债务交涉妥当再进行”。

但实际上,不仅北洋政府未能及时代偿该党的革命债务,而且还有不少党员不时向孙中山请求经济援助,孙中山对此自然无能为力。

他曾在一份批件中这样说:“本党既经一次解散,发款于所属之各领,分发以后,尚有源源而来以请周恤,前后皆尽力应付,至今已力尽款缺。先生担负海外华侨借款200(万)余尚未还,更难再行筹借,实在困难之中,无从为力”;“中华革命党并未成功,故无从长顾党长。且自袁(死)之后,本党已将余款解散党人,并取消本党名义,此后已无共同之约束,自不能再以党名而要求党魁接济也”。

这说明经费困难无疑是造成孙中山对改组党务犹豫难行的重要因素。

除了政局不定、经费困难外,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发生转变则是他推迟党务改组的主观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