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情》:真实动人的史诗

 新用户2290u2xN 2023-10-01 发布于广东

最近几天看了一部热播的剧《山海情》,那天我打开电视看到这部剧,介绍说是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克服万难把“干沙滩”建成“金沙滩”,从而脱贫致富的故事,顿时来了兴趣。
我的家乡与西海固地区同属于黄土高原,都是枯瘠甲天下的地方,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小时候常去外公家,他的家在杏树沟,隔一座山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冯庄乡还是小岔乡的地界了。因为距离原因,平时买一点什么东西,都会去附近宁夏地界一个叫二湾子的地方去。我上初中的时候,隔壁宁夏的政策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吊庄移民,等等,这些政策人们口耳相传,我也听得很熟悉了。我们这边的人们羡慕不已,眼见着他们一年好过一年的变化,时不时的传出“殷家城乡与三岔镇要划给宁夏彭阳了”这样的“谣言”,正如时不时传出“深圳要直辖”的消息一样。
慢慢的,我们这边也陆续来了一点好政策。大家都感念共产党的好。我自己求学、工作,漂泊在外好多年了,也不太了解现在两边的具体差距到底是多少,至少我们那村村通硬化公路还是没有的。
正式开看,发现竟然讲的是方言,那浓浓的乡音更让我欲罢不能。那些土话、糙话用方言说出来,显得特别有味道,粗鲁又可爱,听起来全身通透舒服。
一路看下来,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也曾多次泪流满面,我感动于任劳任怨的马德福、坚强果敢的白麦苗、身先士卒的马德宝、鞠躬尽瘁的张书记、呕心沥血的白校长、赤子之心的凌教授。也有很多复杂的感想。

特别让我有感触的是对女性人物的塑造。李水花是塑造很成功的一个,她那么坚强勇敢、孝顺善良。她本来应该读书,白老师说考的估计不比马德福差,但却因为家贫而辍学;她和马德福本来是青梅竹马,理想的一对儿,却被父亲换了水窖和驴;她明明可以远走高飞,可为了家庭还是选择回村嫁给连面也没见过的男人。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却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命运最真实的写照。
好在她的男人安永福对她很好,男人攒了钱说要给她盖个大水窖,修水窖时因塌方变成了残疾。安永富双腿残疾后,水花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顶梁柱,从此水花扛起了男人该干的苦和累。为了摆脱困境,水花选择走去金滩村。此行400多公里,一辆板车,车上躺着残疾的丈夫、幼小的女儿和全部的家当,一走就是七天七夜。
在金滩村,水花跟着凌教授学种双孢菇,经过多年奋斗,最终开起了小超市,日子越来越好。水花是农村独立女性的写照,她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爱家顾家、通晓情理,不屈于贫穷,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能一直保持向上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嫂子田玲,她也是这样的女性,她的处境不比剧中的水花更好,遭遇的苦难更多,但靠着自己的敢闯敢拼,不屈不挠,最终也为自己为家人打拼出了一番天地。为这样的女性致敬!
可能因为后几集剧情仓促,有些情节设定我不敢苟同。比如马德福非常突兀地以村镇干部的身份娶了市委书记的女儿;比如白校长的女儿白麦苗,远走福建打工一直做到了中层,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最后还是回到家乡和青梅竹马的德宝结婚;还有从福建跟着水旺跑回宁夏的大药房老板的女儿,水旺爸反对水旺做倒插门,这女儿就二话不说愉快地留在宁夏开起里药房。太玛丽苏了吧!
自古以来,男性向上走的过程里似乎必然伴随着“抛妻”和“高攀”,女性则不然,必须从一而终,必须牺牲,必须隐忍,必须被选择。
剧是难得的好剧,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