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7】唐尧虞舜,天下为公

 新用户7842qWV8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扫码收听《通俗中国史》1000讲)

五帝后期的唐尧、虞舜,以及接下来的夏禹,是通过“禅让制”来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为后世所推崇甚至向往。事实上,当时的社会结构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所谓的天子应该还是各部落之间形成的松散联盟的盟主,通过联盟理事会的选举实现了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据说尧是个很温和有德行的人,是古唐国人(现山西临汾),故称“唐尧”。唐尧姓伊祁,号放勋;传说是帝喾之子,黄帝的五世孙。在他将老的时候,坚决不同意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通过各种考察,传给了舜。

舜,姓姚,叫姚重华;谥号“舜”,由于出身于有虞氏(山西运城),故也叫做“虞舜”,传说是颛顼的后代,黄帝的八世孙。相对于尧的温和宽厚,舜的治国作风比较严厉,刚一上任就拿下了不少无能之辈。但舜也是一个能够包容并蓄,善于任用贤能的人。他的手下包括了夏侯首领禹(姒姓)负责治水,商族首领契(子姓)负责教化,周族首领弃(姬姓)负责农业,东夷族首领皋陶(音遥)负责刑罚。从这种安排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治理结构应该是部落联盟而非统一的王朝。

同样,舜老了以后,也是按照“禅让制”的传统把王位传给了因为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大禹老了之后却破坏了这一传统,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实际上,这一结果也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私有财产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加大,统治者更倾向于个人或氏族财富的攫取与捍卫。

据此,后人把夏朝建立之前的“大同之世”,也叫做“公天下”,靠禅让制传承,靠信用和人人平等来维系社会运转。而把夏朝建立之后的“小康之世”,称为“家天下”,靠世袭制来传承,统治阶级靠礼制基础上的等级规范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据史书记载,大同之世的场景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而到了小康之世,则是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场景:“是故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选拔贤能之人当政,相互讲究信用,建立和睦关系。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人得到抚养,鳏寡孤独者及身体残疾之人皆得供养,男子有正当职业,女人都适时出嫁。爱护财货却不必藏于身边;能竭尽其力却不必为自己。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偷窃作乱无人去做,所以出外可以不关闭大门。这称为大同世界。今天大道衰微不显,天下为一家私有,各人只亲近自己的亲人,只慈爱自己的儿子,挣财出力只为自己,天子诸侯世袭认为理所当然,建城郭挖沟池用以保护自己,将礼制仁义作为纲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