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059 等级分明的大汶口文化(6200年前,海岱区)

 新用户7842qWV8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在中原仰韶文化蓬勃发展的6000多年前,东部海岱区的大汶口文化之花也在热烈绽放!

海岱区,以泰山(也称岱山)为中心,东到大海,西到河南的东部;一直有着连续、系统的区域文化,通过陶器与其他区域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淄博后李文化(8500年前)】

后李遗址是我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

房子大多是圆角方形的半地穴式,面积一般在30—50平米。室内有灶和陶、石用具。

墓葬为长方形土坑,还没有棺椁葬具。随葬品很简单,少量的蚌壳、陶支脚等,还属于平等的氏族社会阶段。

陶器以红褐陶为主,主要是各种生活用品。

【滕州北辛文化(7000年前)】

粟作农业发达,出现了陶鼎,其陶器种类和制作工艺影响了中原仰韶文化后期。

出土了大量骨角器,特别是骨镞(箭头),说明渔猎还是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墓葬不多,随葬品也比较简单;成人会以红陶钵盖住脸,婴儿则装在罐子里下葬(瓮棺葬)。

北辛文化处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期,其文化类型在山东、淮北、苏北地区都有发现。

【泰安大汶口文化(6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文化的杰出代表,自成体系,深深影响了胶东半岛、河南中东部、淮南、辽东半岛等。此时的黄河下游开始步入父系社会。

1、陶器出现等级差别

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者出现,贫富差距体现在陶器的等级差别上。

平民一般使用的是红陶、褐陶,种类虽多,较粗糙;富人多用彩陶、黑陶。档次最高的则是白陶,仅限于鬶、盉(he)等特殊器种,艺术价值极高。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有花瓣纹样的彩陶盆和钵,明显带有中原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特征。相关技术很可能是通过交易和互访赠送的方式,从中原传过来的。反之亦然。

2、墓葬出现等级差别

早期墓葬差别不太明显,较为平等。随着贫富差别增大,家族血缘关系替代了氏族,成为社会单元。墓葬和随葬品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

最简单的土圹墓,只是挖个土坑,直接下葬;高级一点的木棺墓,有木棺安放逝者;最高级的木椁墓,则在“棺”之外还有木制的“椁”。

随葬品也体现了墓主的地位、权力、身份。有与神灵沟通用的牙雕筒器,有辟邪用的獐牙勾型器,有到阴间打扮用的象牙梳子。

神奇的是,墓葬中还出土了骨锥、骨针等,极可能是6000年前的医疗器械;因为在一个墓主的头部发现了治愈的孔,很可能是早期的外科手术或者针灸之类。

3、大口尊的神秘记号

在高级墓中出土了大口尊;尊口绘有火焰或者斧头形的神秘记号;只有尊有,且在同一位置。专家推测,这种符号很可能是氏族的标记;也可能是文字的雏形,但并无句子。

4、进入父系社会

这类大口尊应该是用于祭祀通灵、祖先祭祀等仪式。仪式感非常必要,可以树立父系首长权威、加强族群意识、促进成员团结,也让日常工作安排更具使命感。

很快,族群之间的贸易、交流、摩擦出现了,族群之间开始统合,形成政治同盟,也促进了城防和武器系统的发展。

接下来,大汶口文化延续成龙山文化(4000年前)、岳石文化(3500年前),并向中原扩展为中原龙山文化,最终融入夏商华夏文化系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