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0236 姜太公钓姬昌

 新用户7842qWV8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周文王姬昌为夺取天下,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由于礼贤下士,很多人才慕名投奔了姬昌。比较有名的有:

1、孤竹国(河北卢龙)的王子伯夷、叔齐,为了谦让王位,不远千里到了陕西;

2、祝融的后代鬻(yù)熊,担任了姬昌的火师(祭祀时持火之人),也是楚国的先祖;

3、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kuò),本是各族酋长,投奔姬昌后,号称“文王四友”。

但最为著名的,则是姜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

【早期落魄】

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姜尚、吕尚、姜子牙,指的是同一个人。

按照史记的说法,姜尚是炎帝的后代,先祖曾做过尧舜时期的四岳,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在了吕地(河南南阳),所以是吕氏。

不过,姜尚属于远系旁支,生在山东沿海地区。

关于姜尚的早期记载,更多是传说甚至神话。总体上就是生于商末乱世,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四处流浪。

据说他曾经在朝歌(河南淇县)以宰牛、卖面为生,还在孟津卖过酒;72岁了,才娶了68岁的黄花闺女马氏,马氏还黑眼白眼看不上他,总闹离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听说姬昌求贤若渴,一事无成的姜尚决定碰碰运气。

他从河南跑到陕西,专门在姬昌常去打猎的渭水河畔,假装钓鱼,蹲点设伏。

民间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时候,鱼钩是直的,也不下鱼饵,才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谚语。

当然,姜太公钓的并不是鱼,而是姬昌。

据说,姬昌出发之前,曾算了一卦:此次出猎,猎物非熊非虎,乃是辅佐自己成就霸业的能人。

如此看来,二人确实算得上是“双向奔赴,愿者上钩”。

(敲黑板:“非熊非虎”,后来传成了“飞熊”,成了姜子牙的号)

【太公望】

二人毫无意外地如期“偶遇”,畅谈下来,自然是相见恨晚。

关于治国,姜尚提出了“三常”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必须以贤为本,经常性地发掘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

姬昌大喜:太公(爷爷姬亶)早就预言过,只有圣人来了,大周才会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太公他老人家早就盼着您呢(太公望子久矣)!

因为“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姜尚又被称作”太公望”。

欣喜之余,二人一同乘车返回。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周武王)还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了姬诵(周成王)、姬虞(晋国始祖)。

【翦商战略】

关于翦商,姜尚认为,鉴于现阶段的“商强周弱”,应该韬光养晦,投其所好,麻痹对方,待对方骄傲了再发起致命一击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击之)。

姬昌完全赞同,表面上对商纣王异常恭顺,殷勤纳贡,平时则摆出享乐腐化的姿态。

【太公六韬】

虽然在传说中,姜太公是半人半神的存在。但他也确实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在灭商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传,他还给后人留下了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兵书----《太公六韬》,也叫《太公兵法》。

全书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6卷60篇,近两万字。

每篇的形式,主要是姜太公与文王、武王的问答;内容涉及军事斗争的方方面面,以战略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权谋思想也很突出。

《龙韬》中有一段,很好体现了姜尚的军事思想。

武王问:君王率军作战需要什么样的“股肱”、“羽翼”?

太公答:需要各种“股肱”、“羽翼”共72人。其中要有4个人负责振奋军威,使军队行动起来像风在飞驰、像电在疾闪(风驰电掣),让敌军莫名其妙,摸不清来龙去脉……

(敲黑板:这段话也是成语“风驰电掣”的出处,形容行动迅速,疾闪而过)

《六韬》标志着先秦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北宋时期,曾被列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之一。

不过,南宋以来,特别是清代,一直有观点认为《六韬》是后人假借姜太公的名义伪造的。

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西汉大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有50多枚就明确记载了《太公六韬》,从而证实早在西汉时期,《六韬》就已广泛流传了。

现在一般认为,此书应该是姜尚原创,再经春秋战国不断增删,最后成书于战国末期和西汉前期。

姜太公实在是太传奇了,在唐肃宗时期,被封为“武成王”,与“文宣王”孔子并驾齐驱。文为“智”,武为“谋”,姜太公也因此被奉为谋略家的开山祖师。

(敲黑板:武成王庙里,姜太公是主神,陪祭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张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