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歙县井文化】北岸有十来口古井.....

 新用户2420aRkV 2023-10-0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北岸有十来口古井

作者:方仁淦

北岸,曾经辉煌。现在,也还鲜美:一村两国宝!那廊桥上的遗梦,给人诸多遐想,风情万种;那吴氏宗祠的五十多件礼器,让你领略礼仪之乡,博大精深。单就那十来口古井,就让你觉得此地非同一般。
北岸的井,数量多。据说有十来口。我孤陋寡闻。虽说,跟人去做过直播,也不知道有那么多的井。据不完全估计推算,县城除外,西溪南除掉,江村去掉,那北岸,井的数量,应当是可以排上号的啦。
井的数量多,说明当年人口稠,烟火旺。也证明财力雄厚。有河,有坑,还要挖井,开井,垒井,说明财力雄厚,不一般的。因为,井,开、挖、垒、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实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否则,井挖不好,更甭讲其它。

图片

老早,讲究的,挖井前,先要请堪舆风水先生勘探:村形,如果是船形,那是万万不给挖井的,漏了村的灵气,那绝对是不行的。昌溪之下有个村叫“周邦头”是个典型。
水眼,也很重要。要有水眼,最好有三眼水,保证有水。
井的水法。那得看是符不符合村落的整个脉络灵气了。
北岸村的井,实用为主。

图片

有一口井,就在路边。进村的上店街,現在叫北溪路,有口“北溪”古井,历史较为悠久。
南来北往,大家挑水,方便。过路的商贩子,也可以用竹竿随手一拎,就口喝水。现在自来水,就不用了。做个井盖,安全考量。作为乡村文物,乡愁味道乡愁诗意的存在,很好。

图片

还有口井,古井上方护栏上刻了一行字,“井水不犯河水”。对井的热爱之情溢于文字。叫“井”也可,叫“氻”也不错,当地解说词叫“汭”,汭,《新华字典》上解释,汭,河流汇合的地方,河流弯曲的地方。那是老早一个手工作坊,是做金丝琥珀蜜枣用的。做工精细,石条垒砌的。四四方方的。据说,井水水位高,河水水位低。
过去发洪水时古井水和河水一边清,一边浑浊。现在河床高了,发大水时水位上涨有影响了。
古井水来自地下水,泉水,里面有三处水眼,与河水截然不同。
有人考证:那是清朝咸丰年间景隆號應晟公的曾孙仕玉开挖做金絲蜜枣用的,因是地下水,边上水坑涨水混不了,汭里是清水,涇渭分明。是私家井,公用井,公益井。是一曲商民和谐相处共生的幸福井。此汭,北岸大旱之年都未干过,曾是大半个村人吃过此水。
北岸一带,土肥地沃,对水质有点影响,尤其是饮用。人烟聚集,农耕发达,对水质影响就有点儿大。

图片

让井于民,让大家一起吃井水,就显得有境界,有大格局。和谐邻里的典范啊。
还有一口井,给我印象极为深刻。那井栏,呈豁口状。极为少见。那红麻石的井栏,被竹竿滑磨得奇形怪状的,犬牙差互的,令人惊讶。我不禁想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俗语,文学文化就在这乡井之中。为什么不换井栏,可能是,那井,是众家姑娘,无人管问,所以,井栏也就没有修理。也有可能是,这样的井栏,自然打造打磨出来的,适合各年龄段的人打水取水,方便。现在,吃自来水了,井水实用功能退化,文物保护的功能上升。此处仅存,别无他有。很有特色。
也有人讲,里门下坑桥之下拐湾处那口古井,井圈是毛石的,边上的缺口不是打水磨出來的痕迹,为何今如此,最近才知,历史上在下坑桥之下骑坑有个酒厂,直至清末才毁掉不用,并不是众家婆娘没人管。不换井栏那是酒厂歇业后民用少了的后果。
北岸十来口井,我只看到三口。
其它的,道听途说:
社屋前塔岭下有口井,历史不长。

图片

里门原来文穆堂外进天井有口井,那不是百姓平时都能进祠堂开门去取水的。
在南村正中東西向的大路西端如來佛邊有只井,那是民用的。
在第一還灣進入南村的路拐向東的路中是有口像是井,但那不是井,那是南村那一小片地方有名的八个水埠之一,是中大阜堨的水渠引來澆灌南有這畈水早保休良田之水的再利用,方便百姓日常生活浣洗之用,現遭到建房屋堵塞,已使這片田只能種干粮,水埠一个都不存在了。
有許多人,家裡有井。一个微信朋友说:
北岸村的井确实不少,很多住家院子里都有井。我知道的前垻吴清柏家里门吴承光家。他家的古井,井台、井栏是茶园石的,有点珍贵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的水泥的呢。文巷吴起先家等家里都有井,上店街石子街头湾坑边还有口方井。这说明北岸村人很重视吃水用水卫生的。有些私人家里打的井周围邻居都可以去打水的。这也北岸村村民邻里和睦相处的重要证据。

图片

北岸的井,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人烟气息浓厚,邻里之间和睦的凭借依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