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嘉绒遗民 2023-10-02 发布于四川
    出叠彩山东门,顺漓江南行800米,便是伏波山。
    路上经过李秀文旧居。李秀文是李宗仁的原配夫人,1937年,她在桂林桂花街(今叠彩路1号)买地,建了一座法式小洋楼。抗战时,洋楼被日寇烧毁,现楼为后来修复。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滨,是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汉代时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曾经过此地,故得名。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在景区门前的平安榕广场上,有伏波将军塑像。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历史上曾有很多位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的人,这位伏波将军是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平安榕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进入公园,是一处庭园景观——伏波胜景。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矗立在伏波山公园中的这座仿古牌坊建筑,上有楚图南书“伏波晚棹”的匾额。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公主钟亭,亭内的这口大铁钟,高2.5米,径1.7米,重2524公斤,传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儿(还珠格格孔四贞)为悼其父,于清康熙八年(1669)铸造,原为叠彩山下定粤寺的法器。抗战时期,定粤寺毁于战火,铁钟被移至伏波山麓。它是研究清初定藩的组织、定藩与定南王的关系以及“三藩之乱”的珍贵文物。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这口千人锅,原为叠彩山定粤寺焚香的法器,口径1.5米,深0.8米,重1000公斤。传说可煮米三担,供1000人吃,故得名“千人锅”。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将军剑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还珠洞,位于伏波山的山腹,古时只有临江的一面有洞口,要坐船方能进入,后来人们在西面和南面开了两个口,这才可以从陆地步行入洞。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洞内高4—6米,宽6—8米,总长120余米,面积600余平方米。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这是还珠洞临江洞口的试剑石。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传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与作乱犯境者在还珠洞中谈判,谈至僵局,马将军拔剑而起,剑光一闪,竟将巨大的石柱贴地削去寸余,对方为之色变,立刻答应退兵。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其实,整个试剑石只是一根溶蚀残柱,这条所谓的剑痕缝隙只是水流冲刷溶蚀出的一条裂缝。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还珠洞千佛岩和临江崖壁之上,有很多摩崖造像和题刻。伏波山现存石刻100多件,绝大部分分布在还珠洞,既有擘窠大榜,又有图画雕刻。在书法上包括了行、真、隶、草各体。最早的题刻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100多年,晚至民国,而以宋代居多。内容有记事,有抒情,以纪游性的题名为最。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还珠洞内的这幅米芾自画像和题名,是伏波山石刻中最有价值的,这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23岁到桂林任临桂县尉时的题名石刻,也是现存米芾书法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弥足珍贵。下图是网络图片。

    米芾自画像高0.45米,全身立像,栩栩如生,飘洒自然。像左旁有米芾儿子米友仁的题跋,跋曰:“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这件题名石刻,笔法秀丽潇洒,骨力深藏。画像线条简洁流畅,神态自然,大有呼之欲出之感。

    “正夏堂”三个隶书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据文献推断,正夏堂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正夏堂”是范成大好友——睢阳人杜易所书。今堂废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证。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还珠洞东临一潭碧水,名“伏波潭”,古日“蓉镜”。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桂州静江军”这龛石刻,记录了唐、北宋桂林为桂州,南宋升为静江府的近千年建制历史。南朝梁天监六年(507)置桂州,领郡、县,州治设于今桂林。直到南宋绍兴三年(1133)升桂州为静江府,六百多年间,桂林的行政地名为“桂州”,这之后,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都称为“静江”。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清林绍年的“心迹双清”。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现存摩崖造像36龛239尊,是桂林佛教造像艺术代表作之一。造像以千佛岩居多,还珠洞次之,多为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的作品。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千佛岩在伏波山腹,与还珠洞相连。岩道东南壁上,有数尊形制较大的造像,他们是释迦牟尼的旃檀佛像、华严三圣像、西方三圣像及阿弥陀佛像。岩道西壁有两尊宋代的道教造像,这在桂林众多的摩崖造像中属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千佛岩造像分三层,总面积约133平方米。其中,“桂管监军使赐绯鱼袋宋伯康,大中六年(852)九月二十六日镌”的题记表明,这些造像距今已1160多年。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这些摩崖造像,宗教色彩较盛唐时期明显逊褪,体现了宗教艺术与世俗现实日益结合,反映了佛教在我国日益世俗化和民族化的历史进程。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这里的造像,多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生动自然。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如第41龛,造像7尊,立像毗卢舍那佛,高肉髻,圆脸方颐,内着僧祗,外披袈裟,腰系带,左手轻轻按膝,右手抬起作说法状,结跏跌坐于仰覆莲台上,睿智慈祥而又庄严,身后有火焰状背光。莲台两侧有护法狮子。二菩萨头戴冠,颈饰环,帔巾横于腹下而上卷,下裙较宽博。二供养人身着俗服,双手合十,面佛侧跪于菩萨两侧。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再如东壁悬崖处一龛菩萨像,头戴繁密花冠和宝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冠两旁宝缯下垂至肩,向外飘扬;颈部佩带悬铃,遍身挂璎珞;左手略举牵带,右手弯曲持瓶,臂饰钏,腕戴镯;棱鼻小口,面形和善,身段苗条,轻盈潇洒。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石刻和造像,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这是元代河堤,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广西廉访使重修桂林城墙时所建。这段驳堤,是迄今为止桂林发现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处古老驳堤。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从伏波山西侧登山,经100多级石阶沿山而上,就能见到伏波山门。门上横匾有“癸水亭”三个正楷字,苍劲老道,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墨宝。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癸水亭,在伏波山北临水之处。癸水,是漓江的古称,取古谚“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之意,以企盼四方和平,人民安居乐业。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登上山顶,八面来风,放眼四望,江山美景环山皆是。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虽然不大,但园内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胜境”之誉。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伏波山——独行桂林(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