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辞掉了年薪120万的工作做自媒体

 千面凡君 2023-10-02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621位真人故事
我一直觉得我的童年过得非常无聊。因为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似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为了考出好成绩,我每天看书看到后半夜,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毕业。
后来,我很顺利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从东北的一个小城市来到北京,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突破。如果不出意外,我应该会在这座城市完成学业,工作和生活。
然而,大三那年的一次交换生的经历,彻底地改变了我的观念,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2019年,我在上海主持金融论坛)
01
我叫Charlene,一个90后,我的家乡在东北辽宁省。我的父亲经营一家会计培训学校。父亲很爱母亲,他们直到现在都非常甜蜜,基本没有吵过架。
我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对我更是疼爱有加。所以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很温馨幸福的家庭里。
我七岁那年,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对钢琴非常喜爱,于是父母就送我去上了几节音乐的试听课,没想到受到了老师的赞赏。
那时候,很多人都在失业,父母也没有多少存款,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很一般。但是他们为了支持我的爱好,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将近一万元给我买了一架钢琴。
当时,钢琴对我的家庭来说就像一件奢侈品。但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一学就是整整10年。
我的父亲母亲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我的个人成长方面,都对我关怀备至,他们非常尊重的的想法,凡是对身心有益处的,会百分之百的支持我。
(2020年,我在香港的家里)
但是,我的性格天生就争强好胜,从小在学习上就不肯服输。上小学时,同学们放学后都在楼下跳皮筋、踢毽子、玩游戏,但是我就待在家里看书学习。
高中一年级,我梦想的学府就是北京大学。所以,我更加拼命地学习。高中的晚自习要到晚上10点,回家后我也基本不睡觉,学习到凌晨二三点,第二天6点照常起床去上学。
我父母对此非常着急。母亲怕我熬坏了身体,不让我在深夜学习。我没有办法,就等他们都睡了以后再开灯学习。
有一次凌晨三点,母亲看到我的房间从门缝里透出了灯光,她就很担忧地劝导我:“Charlene啊,你怎么还不睡?别学了,先睡觉吧!”
但我从小听到老师的教育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会一辈子都待在这个小地方”。所以,在夜晚学习好像形成了一种模式,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被时代淘汰和对生活没有选择的人。
(2021年,我在香港周末闲逛)
为了考北大,我还在一个培训学校学了两三个月的影视编导,因为听说可以走自主招生的路线。但最后却失败了,这对我来讲是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我并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调整好心态好好复习,参加高考。最后顺利地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没有进北大,但我努力过,所以并不遗憾。
北京对来自小城市的我来讲,非常有魅力。四年的大学生活,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其实毕业后能在北京工作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大三那年,我们学校要与香港中文大学做交换,我当时就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幸运地降临到了我的身上。那对我来说,是一次很特别的经历。
在中国香港做交换生的那半年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和与众不同的想法。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在一点点地改变。
(2020年,我在香港尖沙咀和朋友一起喝烧酒)
02
我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文学专业,但在香港我喜欢上了财经和金融。同时也喜欢上了香港。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到香港生活的想法。
人生其实非常奇妙,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有打开另一种全新的眼界与认识,从而影响着你以后的生活。
交换生涯过后回到北京,我仍对香港念念不忘,于是就申请了香港那边的研究生,有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
我填写了申请表后,又通过了笔试和面试,最后被香港大学新闻专业录取。从此我就在香港开启了长达近10年的生活。
其实我去香港读书的目的也很明确,不是仅仅为了读书,而是想要留下来工作和生活,并在此扎根。我当时读的是一年制的研究生,那一年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语言就是个难关。
我的英文并不是很好,很多课都听不懂。而且在第一学期我必须找到实习的机会。在香港学习、工作,如果不会说英文和粤语真的非常艰难。
(2019年,我在香港主持金融论坛)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需要完成学业、找到工作、学习广东话和英语,还要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很多压力扑面而来,让我的心情低到了谷底。
一天夜晚,我孤身一人在走在灯红酒绿的香港街头,突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于是我越来越抑郁,甚至想过从高高的旋转楼梯上跳下去,可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一段至暗时刻,会难过,会低落也会迷茫。但只要熬过去了,就会迎来光明。
我非常不甘心就这么被困难压垮,所以努力摆脱那种不知所措的状态。我每天听英语新闻,有空就与朋友用英语交流,逼着自己张口练习。也许正因为如此,好运才临到了我。
有一天,有个学长告诉我,香港一个做传媒行业的老板需要实习生。于是我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第一时间和老板约谈,然后顺利得到了兼职工作,每周上三天班。
(2018年,我在新加坡主持金融论坛)
毕业后我就直接转正了。那是我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给一个本地财经媒体做记者,每个月的薪水是16000元港币。
工作对我来说是起死回生的利器,我的心情变好了,对未来也逐渐清晰。
那个时候,我经常采访一些上市公司的CEO,也去参加一些新闻发布会和记者会,感觉非常有意思。不但增长了很多见识,我的粤语和英语也说得越来越好。
在此不得不感慨,想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真的要把自己置身在环境的深处,逼迫自己。
但自从毕业后,我的父母就开始在电话里不停地建议我回内陆考一个公务员。其实我很理解父母的心情,他们是希望我能有个稳定的生活。
在老人的观念里,女孩子有个好的生活保障是最重要的。但是,那并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喜欢做有挑战的工作,尤其是喜欢做我认为对个人成长有益的事情。
(2019年,我在香港吃川菜)
03
因此,我并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反而更想努力赚钱。因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不需要其他人的资助,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
在中文媒体工作了一年多之后,我就辞职了。一方面中文媒体涨工资太困难。另一方面,我也想有更大的发展平台。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毕业后第一年我考取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一级证书,因为当时听同学说,特许金融分析师属于金融界的MBA,是步入年薪百万的敲门砖。
但特许金融分析师只考完一级还不够,需要通过三级考试才能成为真正的凭证持有者。
辞职之后,我加入了一家英文媒体,一干就是差不多五年。头两年,我除了每天上班之外,还要起早贪黑学习金融知识,全完自学,为二级和三级考试作准备。
(2023年,我在某管上分享财经内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顺利通过了特许金融分析师3级的考试,成为了一名货真价实的持证者。与此同时,我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用英文工作也已轻车熟路。
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金融类的行业,所以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钻研。所以我对财经和金融领域方面的认识也突飞猛进地增长。
我始终相信事在人为,只要自己的目标明确,并愿意付诸行动和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
我们当时公司的大老板是英国人,二老板是澳大利亚人。而我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员工。公司每年都有升职加薪的机会,而我永远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这样的机会。
所以我们的老板都怕了我这种强悍甚至彪悍的性格。在一个行业里日积月累的经验,就是在提高自己的自身价值。当一个人真正有价值了,才会有底气提出要求。
(2019年,我在上海主持金融论坛)
其实,虽然做媒体挣的钱并不是很多,但对自已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虽然在采访那些上市公司的CEO和银行高层时,他们并不一定会很重视我,但我把它当成历练的机会。
那些受访者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的风格,都对我的职业能力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沟通和人际关系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智慧。
总之,每一个在金融界展露头脚的人都值得我学习。只是可惜,虽然我的工资越涨越多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媒体行业产生了不小的打击。
疫情其间,无论是中文媒体还是英文媒体,很多线下活动都做不了,对公司的生意影响非常大,营业额直线下降。
2020年,公司在经营的压力下裁员20%。留下的那80%,工作量也减少至80%,一周只上四天班。工资也相应地减少了20%。
(2022年,我在瑞士)
04
整个疫情使我的心情也很糟。感觉媒体行业正在走下坡路,相应的业务在一点点的减少,自己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我开始四处找工作。
当时有很多热心的朋友给我推荐工作。我在面试了好多公司之后,最后在2021年初,选择加入了摩根大通。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摩根大通对金融人士来讲,是一家梦寐以求的顶尖级公司,说它是金融界榜首也不为过。所以我内心很喜悦能在一个巨头公司里上班,工资和工作都算让我满意。
最重要的是,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而且我非常喜欢我的老板,她是加拿大华裔女性。她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机会,我们总是相处得很融洽,很开心。
不得不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不管做什么事情,结果可能跟自己想像的并不一样。虽然我努力读书、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永久居住在香港,但有时候上天会为你安排另外一种结果。
(2023年,我在瑞士参加特许金融分析师年度晚餐会)
整个疫情期间,人们普遍陷入到了焦虑的情绪中,我也不例外。我那时已经有四年没回家了,很久没有见到我的父母了。而且,我和我的瑞士男友也因为疫情原因无法见面。
我们十分想念彼此,为了结束异地恋,我们决定结婚。他来中国香港居住,或者我到瑞士去。但是他如果来香港,工作问题很难解决,基本没什么机会。
所以2022年年初,我们在瑞士结了婚。令我没想到的是,我拿到瑞士居住权之后,竟然很幸运很快就找到了工作。
现在在瑞士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市场部门的内容主管,带领一个6人团队。相应的,我也从摩根大通香港辞职,留在了瑞士苏黎世。
我是一个开朗的人,不喜欢孤零零的,很喜欢大城市,热闹的地方。苏黎世是我在瑞士最喜欢的城市(虽然不能和香港上海比)。
(在瑞士每周末我都会去上拳击课)
其实,很多人都说现在的行情不是很好。我觉得我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算是比较幸运的,不过在香港的高压学习和工作历练,也确实为我在瑞士的生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现在我在瑞士已经一年多了,工作非常繁忙,也很累。但是在这里我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他们都来自世界各地。我们时常会在一起聚餐、聊天,一起享轻松愉快的时光。
只是可惜,瑞士的中餐厅太少了。我一直不太习惯瑞士的饮食。事实上,很多欧洲人对中餐也非常迷恋。我过年时在公司总部举办了一次中餐宴会,非常有趣。
宴会的饭菜是由中国同事准备的,外国同事负责带酒水饮料,就这样大家欢聚一堂,特别开心。来参加的外国同事非常喜爱中国菜,甚至吃得一点不剩。中餐的魅力真的非常巨大。
瑞士的环境非常好,每个大街小巷都很干净。天空很蓝,空气很新鲜,人们都特别友好。
(2023年,我在瑞士登山)
05
瑞士人很重视“人人平等”,无论与谁相处,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无关任何职业收入等等。
比如企业高管与水管工人结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门当互对”的说法。大学教授的工资和饭店洗盘子服务员的工资差距也不是天壤之别。
不过,在瑞士,很少有人把两种职业收入的多少进行比较。也许这也是能够让人心放松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可是我时常会想念在香港的日子,还有香港的朋友们。因为在香港有一种归属感,曾和朋友开玩笑,在香港我可以“横着走”。
但在瑞士,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包括交朋友,都要重头开始。
所以父母最开始对我到瑞士生活是非常担心的,毕竟在异国他乡,相隔万里,回国一趟也不是特别容易。他们怕我孤单、怕我出危险、怕我照顾不好自己。
(我在香港)
为了让父母安心,我每周都会与他们通三四次电话,或者与他们视频聊天,平时和父母保持联系。
其实,我从小到大都处在一个拼搏、独立的状态。可以说每根神经都没有松懈过。即使有时会感觉很累,但我却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
也许正因为从小一直都在学习、考试,对于外出游玩的记忆基本没有。所以我工作之后,闲暇时也会到别的国家走一走,看一看,就当成是一种放松吧。
我曾对我的老公讲过:“像我这种从小地方冲出来的姑娘,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与你们的生活不相上下。”
生活真的没有任何捷径,每一步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往前走。
我现在虽然没有经济压力,一切也都挺顺利的,但我总想自己做点什么。毕竟赚再多的钱也只不过是为别人的企业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些真正属于自己而且更有意义的事情。
我曾经做过媒体行业,对于金融行业也比较了解,我能不能做与金融有关的自媒体呢?
(我在瑞士)
6月份的时候做好了自主创业的计划书,周末和下班后也在学习业界经验,学习运营,拍摄,剪辑视频。有时凌晨两三点才睡,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时代。
同时,纠纠结结好久之后,终于在8月底正式辞掉了现在的工作,我也在9月1日那天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我第一个财经视频 【Five habits keep you poor五个习惯让你一直贫穷】
很多人不理解,问我为什么放弃一个高薪稳定中层管理者的职位去投向一个未知领域再经历一遍从头再来呢?
这要从我的学业背景说起,我自己本科学的文学,研究生学的新闻传媒,金融是完完全全毕业后自学的,我深知那些没有金融学背景的人在开始学习投资时遇到的吃力。
我想用我过去十年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帮助大家学习投资和避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讲金融和投资。
(我在某管的视频:Charlene Cong)
06
我过去十年几乎都是从事于私人银行。从私人银行记者,到摩根大通服务私人银行客户,再到现在的科技公司目标客户群也是私人银行。
也就是说,我过去十年所做的工作都是服务于富人,让富人变得更富有。我无意中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让我觉得工作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我一直问自己,如果我能够将我在过去十年中从帮富人投资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来帮助普通人,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普通人,毕竟很多金融术语太晦涩难懂了,让人听了望而却步。
而且我看到网上好多蒙骗小白教人一夜暴富的骗局,也希望通过一些正向且有趣的内容帮助大家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我也知道我的决定意味着放弃了一份稳定且薪水还不错的工作,也意味着可能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都达不到现在的收入。
(我在瑞士)
不过,我也深知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天24小时,同时做两件事,我也不觉得我会把任何一件事做得极致。
我始终觉得,人生苦短,想做什么就拼尽全力去做。一个人花100%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且可以帮助别人的事,是非常快乐的。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要在乎太多负面的东西,这样才不会留有遗憾。我经常这样给自己洗脑,“再过几十年,我们都从世界上消失了。想做就去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