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针法

 图书 馆员 2023-10-03 发表于内蒙古

难经针法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法的运用。《难经》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强调双手行针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难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输(泛指穴位)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意指懂得针术的人是重视左手(押手)的作用的,不懂针术的人才只信赖右手(刺手)的作用,并且具体指出:当进针的时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压所要针刺穴位的所在处,通过弹、爪等法以宣导气行,使右手所持之针得以顺利刺入。另在《八十难》中说:“左手见气来至,乃内(纳,推进)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维有见加入,有见如出也。”说明左右双手得协同配合,不仅仅是单指进针这一方面。临床实践证明,在定穴及进针、候气、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整个行针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左右双手的协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经气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处的皮肉筋脉骨分布和气血循行等情况,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的不适感,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以便各种手法的施行等。所以双手行针法为后世针灸家广泛应用。
补泻分清营卫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卫分(浅层)要沿皮横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意指针刺属于阴的营分(深层)要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的卫气散开后,方可刺入,以免损伤浅表的卫气。要求“刺荣无(毋)伤卫,刺卫无伤荣”。这说明针刺候气时对深浅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营。《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难》中更为具体地指出:“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就是说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的为补法;将针动伸上提的为泻法。因为补法系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是从卫分引气深入以纳之。泻法系从营分散气,由深向浅抽提,是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所说的“推而纳(进)之”(以按为主)和“动而伸之”(以提为主)是《灵枢》补泻法的推衍。后世针灸家以《金针赋》为代表,又演变为:补法用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法;泻法用先深后浅,紧提慢按法。       《七十八难》提到:“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就是说假如针刺时未能得气,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外),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内)。如久求而不得气,说明营卫之气衰竭,病情较为危重。
论述迎随与调气
   《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迎,指泻法;随,指补法。运用补泻针法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根据它的顺逆以行补泻。顺着经气以益其不足为补,所以称为随;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为泻,所以称为迎。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缘故,所以针刺调气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治。这与《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之意相近。以后,元、明针灸医家将各种针刺补泻概称迎随。如补法采用顺紧方向而刺,由浅入深(以插法为主)而刺、当气血衰少时刺,为随;泻法采用逆经方向而刺,由深出浅(以提法为主)而刺,当气血旺盛时刺,为迎。《针灸大成》中论述针刺补泻法的一节,即以“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作为标题。《济生拔萃》中有《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后世据此说又引伸具体化而成“针向补泻”,如《医学入门》引《图注难经》说:“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尖)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宋代丁德用在注释《七十二难》时说:“夫荣卫通流,散行十二经之内,即有始有终。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阴一经一络,然后注手阳明一经一络,其经络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时,皆相合。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曰随而济之。”以经脉与日时相配合以行补泻,后为《针灸聚英》所阐发,发展而成“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法,实即现在所称的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纳支法。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
补母泻子法 《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 《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如果按照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 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历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

针法合于四时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针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趋向浅层,所以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所以针刺宜深。“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意指春夏从深层(肝肾之部)引出阴气(一阴),秋冬则宜从浅层(心肺之部)纳入阳气(一阳)。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是与季节相联系的,针刺时要加以注意。其具体内容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以及《灵枢·四时气》中“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说法有所不同。
     四出时处 《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素问·水热穴论》《难经·七十四难》 春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    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春取络脉分肉间(肝气始生……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 春刺井(邪在肝)夏 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夏取盛经分腠(心气始长……邪居浅也) 夏刺荥(邪在心)      秋    秋取诸合,余如春法   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    秋取经、输(肺将收杀……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 秋刺经(邪在肺)冬 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冬取井、荥(肾方闭……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冬刺合(邪在肾)

《难经》对针法的贡献
       【摘要】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法贡献11个方面,即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强调行针与得气;丰富了母子补泻法;创立了泻南补北法;拓展了迎随补泻法;倡导刺井泻荥法;开创了提插补泻法;规范了营卫补泻法;发挥了因时施针法;首次提出五腧穴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  《
难经》 针法 五腧穴
       《
难经》继《内经》之后又一部经典医学著作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或专论针灸内容对经络学说、腧穴作用、针刺操作进行了较多发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内经》针灸学理论反映了我国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针灸学概貌
       针法医生运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络之气作用调理人体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去除疾病目这一内容在《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中作了较为详细论述《
难经》对针法研究具有承前启后作用对中医针法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作用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高度重视
       1  具体、便于操作针刺手法
       《
难经》介绍了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操作方法
       1.1  发扬针刺时双手配合  临床上把持针手称为“刺手”辅助进针手称为“押手”押手作用按压穴位、减少进针时疼痛《灵枢·九针十二原》已有“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明示《
难经》在充分肯定这一操作方基础上予以发扬使之更具体化更便于临床操作要求施针者在“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在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七十八难》)
       这一操作方法对后世针灸手法影响很大如明代徐凤《金针赋》“下针时四法”和杨继洲《针灸大成》“下手八法口诀”就遵照这一思想发展而来临床实践证明施针时运用左右手配合既有利于探准穴位方便进针益调气、催气和行针得气又有利于进行针刺补泻手法实施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不适感稳定腧穴部位和针身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1.2  重视进针角度与深度  掌握正确进针角度与深度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治意外重要环节《
难经》提出进针深浅一定要根据病情而定(《七十一难》)还要根据不同时令气候中人体经气运行情况决定进针深浅(《七十难》)并首次提出了沿皮而刺平刺法即所谓“卧针而刺”(《七十一难》)
       1.3  强调行针与得气  行针即运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各种针刺手法所谓得气也称之为针感指在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经气反应当这种反应产生时施针者会感觉到针下有徐和而沉紧感觉;同时患者也同样会感觉到针下有酸、麻、胀、重感觉这种感觉会沿着患者躯体向一定方向或一定区域扩散、传导《
难经》提出了提插行针候气手法也首次提出了“得气”概念强调针刺手法与得气关系“左手见气来乃出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八十难》)
       2  丰富创新了针刺补泻方法
       针刺补泻方法根据《内经》确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确立具体针刺治疗方法这通过一定针刺手法产生补泻效果促进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主要手段在临床上为了使针刺产生补泻治疗作用《
难经》在总结古代医家经验基础上创造和总结了以下几种针刺补泻方法[1]
       2.1  丰富了母子补泻法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六十九难》)在具体运用这一治疗原则时《
难经》所确立方法就有四种之多:一根据十二经脉之间异经母子关系进行补泻按照十二经脉之间五行配属虚则补母经本穴实则泻子经本穴如肺虚可补脾经俞穴(土)太白肝实可泻肾经合穴(水)阴谷;二根据发病经脉五腧穴五行属性进行本经母子补泻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土)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水)尺泽(《七十九难》);三刺井(母穴母)泻荥(子穴火)法(《七十三难》);四刺井(子穴母)补合(母穴水)法(《七十三难》)这一原则对后世针法影响极大如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设有“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专篇论述了“子母补泻”、迎随、五腧穴和时支相结合指导针灸临床立法处方灵活运用五腧穴施行针法补泻对于创立“纳支法”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难经》提出“补母泻子”法开创了“纳支法”先河
       这一刺治方法不但对后世针刺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将其拓展到临床处方用药如临证中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等均这一思想影响下发展而成《六十九难》这一治疗原则也充分地体现在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如:“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第七篇第十条)此言胃津受伤致肺津不足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气上逆而发咳喘用麦门冬汤治疗方中重用麦冬养肺胃之阴清降虚火;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胃益脾以生肺津如此配伍使肺津充盈虚火得降咳逆自止本条病本在肺而治重在胃正“虚则补其母”——培土生金治则治法具体运用“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第十六篇十七条)本条论述心火亢盛所致出血证方中用大黄、黄连、黄芩主要归胃经常于泻心火这种病在心而治在胃方法也正“实则泻其子”原则具体临床应用
       2.2  创立了泻南补北法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七十五难》)针对肝旺肺虚所采用一种补泻手法其宗旨“补母泻子”法延伸与拓展后世将其发展为“损有余泻不足”并由此拓展为五行相克理论指导下“抑强扶弱”原则如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等均在其思想启迪下产生
       2.3  拓展了迎随补泻法  逆其经气运行方向而刺为“迎”可泻除有余之邪;顺从经气运行方向而刺为“随”可达到补益不足之正气作用此法首见于“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灵枢·九针十二原》)但《
难经》作了具体描述和进一步阐释“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七十二难》)这一方法在《七十九难》中更拓展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综合式子母迎随补泻法即施针时将迎随补泻法与五腧穴母子取穴相配合所进行一种补泻方法这种补泻方法《难经》所创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如金代医家何若遇“补升泻成——经络迎随浅深刺法”中“迎随”即指补泻而言同时后世医家一些针灸歌赋中又将提插补泻、呼吸出纳概称为迎随者也源于此
       2.4  倡导刺井泻荥法 经穴位于指(趾)之端“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七十三难》)即须泻井时采用“实则泻其子”方法取荥穴以泻之《
难经》中虽未言及补井之法然后人补充为“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2]
       2.5  开创提插补泻法  《
难经》在《内经》所创呼吸补泻法基础上提出了提插补泻方法雏形操作方法“得气因推而内谓补;动而伸之谓泻”(《七十八难》)后人所用紧按慢提为补紧提慢按为泻补泻方法就以此为依据
       2.6  规范了营卫补泻法  《
难经》根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灵枢·营卫生会篇》)理论确定了营卫深浅补泻方法由于营卫之气分布、循行部位不同所以在调理营卫时针刺深浅自当有别“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七十一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七十六难》)从原则上就告知医家进针深浅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补则予之故从卫取气以深纳之入内;泻则夺之故从荣弃气以散之外出《七十八难》更指出“得气因推而内之,谓补;动而伸之谓泻”
       后世医家把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作为补泻法规范并遵此原则创造了烧火山、透天凉以及补法先浅后深、泻法先深后浅等手法明代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刺法即这种补浅泻深法运用
       3  发挥了因时施针法
       《内经》所创因时取穴、因时施针方法在《
难经》中得以补充和发挥
       3.1  丰富了因时取穴  所谓因时取穴以五腧穴及一年五季五行属性为理论依据然后根据五脏发病季节刺取相应五腧穴在具体操作时又有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取穴(《六十三难》)和五脏主时取穴(《七十四难》)两法
       3.2  强调因时用针 所谓因时用针指要根据病情具体变化根据人体气血在不同季节循行部位深浅或浅用针、或深刺之正确掌握针刺深度(《七十难》)
       3.3  重视因时致气  所谓因时致气根据时令气候寒热温凉引导人体阴阳之气使人与自然界阴阳趋于和调共谐状态而达到治病除疾目春夏气候温热阳气偏盛要通过针刺引导人体阴气其针刺方法先深刺到肝肾所主筋骨深层得气后再提针使阴气达于阳分;秋冬之时气候寒凉阴气偏盛针刺时必须引导阳气针刺方法先浅刺心肺所主阳分待得气后再推针深处以引导阳气深抵阴分(《七十难》)
       4  首次提出五腧穴主治作用及四季应用
       《内经》对五腧穴名称、位置有所论述而对五腧穴主治作用系统阐述首次在《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六十八难》);“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阳(阴)井乙木阴(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六十四难》)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理论为子午流注开穴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七十四难》提出了四时分刺五腧穴针刺方法认为春刺井夏刺荥长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应时而刺以愈五脏之疾
       《
难经》对刺法学贡献多方面这些刺法对后世针刺手法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如子午流注针法即《难经》中取穴补泻法一种发展明代各类针刺手法更将《难经》中手法补泻演化多姿多彩形成了针刺手法补泻鼎盛期由此可见《难经》与《内经》当同为针道之宗
       【参考文献】
       [1] 张登本.《
难经》研究述要(续一)[J].陕西中医函授20005:4.
       [2] 柴铁劬.《
难经》对针灸学贡献[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4):289
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原载: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 第6期 第23卷 理论研究
       1 发展了经络理论
       1.1 补充了《内经》中十二经脉理论的不足
       《难经》是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撷其要点,对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作了论述,使之更加简明扼要,条理愈趋清晰。《难经·二十五难》还提出了“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的问题,认为手少阳三焦经与心主相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有十二经。
       1.2 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如《素问·骨空论》、《灵枢·脉度》等多篇,记述简要,不够全面和系统,并未冠以“奇经八脉"的名称。《难经》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这一总名称,并做了集中阐述。《难经》始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特别是奇经八脉的名称,与十二正经的关系、起于何处、止于何处以及病候等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难经》根据《内经》的原意,明确提出了人体在十二正经之外,尚有八条“奇经"。所谓“奇经"是不同于正经的意思,是十二正经以外的经脉。这八条奇经,均是从下肢与躯干、头部联系,它们均走下肢而不走上肢,更没有与相关脏腑有络属关系,也没有象正经那样用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化。如《难经·二十七难》具体列举了奇经八脉的名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提出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的独立理论体系。《难经·二十八难》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较之《内经》既详且当,有明显进步,为后世进一步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关任、督、冲三脉的循行分布论述,较《内经》有显著进步。如《素问·骨空论》论述督脉的循行分布一无严格阴阳部位区别,既行于后正中线,又行于前正中线;二无明确的起止点,既起于小腹,又起于目内眦,以致循行走向既从下向上、从后向前,又从上向下、从前向后。对任脉、冲脉的循行分布的论述也有此弊。《内经》的“逆顺肥瘦”、“本输”、“五音五味”以及“上古天真论”、“举痛论”等篇虽有过对冲脉的论述,但对它的起点则有“起关元"、“起肾下"、“起胸中",同出一本书主张却不同。《难经》则明确指出:督脉分布于人体的后正中线,“起于下极之俞(长强),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分布于人体的前正中线,“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冲脉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不仅简化了繁杂的循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它们循行分布的本来面貌,使之与阴阳学说的概念相吻和。其次补充了“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对八脉的生理功能《难经》认为有别于正经,它既没有手经和足经之分,也没有经脉的对称,更没有属络脏腑,它是正经以外的人体气血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预备径路,它的功能是贮藏十二正经中多余的气血,气血在八脉中循行也不是如环无端的循行,为“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从而说明正经与奇经在功能上既有同点,也有异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病理变化上,《难经》又补《内经》之不足,《难经·二十九难》对奇经八脉的病候,提出了纲领性的论述,指出:“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难经》提出奇经八脉的理论以后,中医的经络学说才开始形成完整的理论。
       2 发展了特定穴的理论
       2.1 首次提出八会穴
       八会穴的理论,在《内经》中没有记载,是《难经》首先提出的。这不仅补充了《内经》的不足,也扩大了八会穴的应用范围。《难经·四十五难》中指出:“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这八个穴位不仅能治疗热病,其治疗范围是很广泛的。例如太仓(中脘)可治胃肠疾病,季胁(章门)可治肝脾疾病,太渊能治血脉疾病,膻中主气病喘息诸疾,阳陵泉主治筋病,绝骨善治髓病,膈俞主治血病,大杼主治骨病。八会穴的名称,体现了这些穴位主治作用的内涵,使对此八穴的认识得到提高,进一步丰富了腧穴学理论。后人据此八会穴的含义,凡脏、腑、气、血、筋、骨、髓、脉之病,则取各之会穴,扩大了其主治范围。
       2.2 丰富了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本输"两篇,首先记载了原穴的名称和主治作用,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但穴数只有十一个,且理论阐述不多。《难经》补《内经》之不足,对原穴作了进一步阐发。《难经·六十六难》指出:“少阴之原,出于兑骨”,使《灵枢》所缺之原穴补充完整。《难经·六十二难》指出:“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说明了五脏“以俞代原”,六腑经脉专设原穴的道理,腑独有六,乃因六腑属阳,三焦之气常运行在阳经之间,因而六腑设有原穴。《难经》强调原穴与原气、三焦的关系,从而论述了原穴的功能。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原穴为三焦之气所运行和留止之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原气是脐下肾间动气,它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动力,也是十二经脉的根本。三焦通行原气以达周身五脏六腑,促进脏腑功能的发挥,所以刺激原穴可以激发脏腑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难经》关于原穴是原气通过和留止部位之说,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把原穴作为脏腑收受、输送精气的地方之概念不尽相同,当是原穴性质的另一方面。此理论对丰富原穴的理论,扩大原穴的临床应用,都有积极意义。
       2.3 补充了俞募穴
       《难经·六十七难》指出:“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理论是本论的中心思想,提示了脏腑俞募,在生理上,经气可以由阴行阳,由阳行阴,阴阳互通,维持相对平衡;在病理上,属阴的五脏疾病可出行于阳分,属阳的六腑疾病可入行于阴分;在治疗上,阴病可以针刺背俞,阳病可以针刺腹募。
       俞募穴是脏腑经脉之气聚结和转输的枢纽,也是内脏与体表病邪出入的孔道。《难经》提出“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理论,不仅高度概括了它们的生理、病理特性,也发挥了《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后人据此意旨,制定了脏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疗方法,丰富了俞募穴理论。
       2.4 完善了五输穴
       《内经》虽对五脏五俞、六腑六俞做了叙述,但论述不完备,而《难经》则全面论述了五输穴的穴位、属性、意义和主治疾病等,补《内经》所不备,完善了五输穴理论。《难经》用阴阳五行理论,论述了五输穴意义、阴阳五行属性即与天干、五行相配属关系。五输穴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但只提到手足三阴经井穴配属木,手足三阳经井穴配属金,其余则未明示五行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在《灵枢》基础上,按五行的相生关系,把五输穴各配以五行,并结合十天干来阐述阴阳经配属不同的道理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如《难经·六十四难》中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即阴经的五输穴属性,从木开始;阳经的五输穴属性,从金开始,则阴经或阳经的井荥输经合的依次关系为五行相生的关系,但阴经中井穴和阳经中井穴则为相克的关系,即阴经阳经同名的五输穴都是相克的关系。另外阴经的井穴与阳经的井穴又是阴阳相济,阳经井穴为刚,阴经井穴为柔,即阳经配以阳干,阴经配以阴干,阳刚阴柔相互配合,如《难经·六十四难》中说:“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这为临床配穴提出了理论根据,补充了在取穴配穴方面的阴阳五行理论的广泛应用。《难经·六十三难》还比类取象于大自然,提出井穴应春气,故应以之为始的道理。《难经·六十三难》云“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以井为始也”。《难经·六十五难》论述了井出合入的意义,指出:“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难经》五输穴配属五行的完备,给五输穴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论据。书中遵循五行规律,演绎出两类五输穴应用法。(1)五输结合四时、五脏治病。①如《难经·六十八难》根据五输与五脏的五行配属关系,结合五脏病证,提出了“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五脏病证应用法。后世认为井主肝病,荥主心病,输主脾病,经主肺病,合主肾病即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的。②《难经·七十四难》以五脏应四时阴阳,以及五脏与五输的五行配属关系,提出了“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长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的四时五脏配穴法,为后世临床多取肘膝以下腧穴奠定了基础。(2)创造了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此为依据五行相生的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规律而制定。①《难经·六十九难》首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提出本经的井荥输经合进行补泻,比如肝虚当补其母穴曲泉,肝实当泻其子穴行间。启迪后人据十二经脉五行属性,创制了经脉间的补母泻子法,如肝虚当补肾经合穴阴谷,肝实当泻心经荥穴少府。②《难经·七十三难》提出了“刺荥泻井"法。③《难经·七十九难》提出“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的迎随补泻法。④《难经·六十四难》有关五输穴的五门十变论述,还为子午流注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发展了针法理论
       3.1 补泻配穴法
       《难经》配穴法有补母泻子法、刺荥泻井法、迎随补泻法,还有四方脏器虚实补泻法。其根据五行生克制约规律而制定。《难经·七十五难》说:“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得平木也。"此治肝实肺虚,不用泻火补土,而是泻火补水,其用意在于“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正如《难经本义》所说:“泻南方火者,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北方水者,益子之气,使不食于母也……此越人之妙,一举而两得之也。且泻火,一则以夺木之气,一则以去金之克;补水,一则益金之气,一则以制火之光;若补土,则一于助金而已,不可施于两用,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
       3.2 针刺法
       3.2.1针刺强调压手的作用
       针刺操作必须双手施术,这在《内经》中已经确定了的原则。然而《难经》特别强调左手(压手)的作用,指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关于左手施术,不是无关紧要,而是相当重要。因而《难经》明确提出“当刺之时,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即是进针前轻按穴位周围组织和抓努穴上皮肤,然后再用爪指切循穴位,说明它是一套进针前的辅助动作,即所谓“弹而努之,爪而下之",这样既可固定经穴,还有宣散气血,减少疼痛,达到“气散乃内针",说明了左手配合按压、弹、爪针刺部位,对调气和候气的重要作用。《难经》在导气和候气方面的发挥,对后世针刺手法影响极大。如明代徐凤的《金针赋》“下针十四法"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下手八法口诀",就是遵照《难经》旨意发展而来。
       3.2.2 发挥了针法合于四时理论
       《难经·七十难》认为,针刺的深浅需顺应四时阴阳的升降变化,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并提出“春夏必致一阴",即针由深出浅;“秋冬必致一阳",即针由浅入深的针刺方法。此阐述了阴病取阳,阳病取阴的阴阳相生、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是对《内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法的又一发明。
       3.2.3 刺卫不伤荣,刺荣不伤卫
       《难经·七十一难》论述了荣卫发病的不同刺法。刺卫应横刺,则不伤荣;刺荣应先用左手摄按皮肤,使卫气离散然后进针,则针至荣而不伤卫。
       3.2.4 补泻分清荣卫
       《难经·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难经·七十八难》具体论述了从卫和荣取气的针刺方法,即“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说明: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以从卫分引阳气深入是为补;摇动针身,由深向浅抽提,以从营分引阴气外出是为泻。后世医家把补法从卫取气,泻法从营取气作为补泻法的规范,并遵此原则创造烧山火、透天凉和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等补泻手法。
       综上所述,《难经》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灸学概貌,对针灸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尤其对奇经八脉的建立和特定穴的应用,补《内经》之不足,对后世针灸医学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高武[明代名医]
简介
高武高武

高武,梅孤,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十六世纪。喜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嘉靖间,中武举,以策干当路,因不合弃归。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4卷(1529),《针灸节要》3卷(1537),《痘科正宗》4卷,还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发挥直指》等。其《针灸聚英》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氏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针灸史上针灸史上是少见的。[1]

人物生平

高武,字梅孤。明代正德、嘉靖(公元1506~1541年)初在世。鄞县(今宁波市)人,著名针灸家。幼好学,晓天文、乐律、兵法,善骑射。嘉靖时,考中武举人,官至总兵,因志愿未遂,愤然弃官归里,专究医术,治无不效,名声大振。武慨叹当时针灸取穴多误,乃铸男、妇、童子三铜人,累试其穴,推之人体,所取毫发不爽。

高武认为,《素》《难》典籍的问世,为针灸理论奠定了基础,大大促进针灸术的发展。但世俗操针灸者,以学针灸只须实践,无需理论,即读亦仅以玉龙、金针、标幽等歌赋而已。于是,节集《内经》《难经》等有关针灸的章节,重加编次、整理、删繁、解释,而成“针灸节要”,并辑集《铜人》《明堂》《子午》等相关内容,再掺入自已学术见解,名曰《针灸聚英发挥》(亦称《针灸聚英》),使针灸理论更臻完善。

后有高志斋,承其业,亦精医,著有《灵枢摘注》。[2]

学术思想
秉崇《内》《难》,提倡针、灸、药三者得兼
《针灸节要聚英》明嘉靖十六年刊本《针灸节要聚英》明嘉靖十六年刊本

高氏学识渊博,晚年专心医事,精研针灸,师宗《内》、《难》,旁究诸家,对《内经》、《难经》的针灸理论及针灸手法十分推崇,主张:“素难为医之鼻祖……不朔其原,则昧古人立法之善,……不穷其源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素难者,垂万世而无弊”,认为医者应“以素难之旨……后前人之法”,而“不学古医,不变今俗,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在这一观点基础上,高氏在针灸理论方面多以前代医家的言论与《内》、《难》理论相互印证,并加以评论,对促进和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明代,针灸发展转入低潮,而高武针对当时“活人之术止于药,故弃针与灸而莫之讲”的重药轻针轻灸思想,严厉批评只会用药,“非药饵所能愈,而必使夫刺者,则束手无策,自愧技穷”的倾向,指出“针灸药,皆为医家分内事”,“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医生只有技术全面,才能随时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遵古不泥古,首立“东垣针法”

高氏十分遵崇前人的经验,在《针灸聚英》中他多次引用张仲景李杲滑伯寿王洁古等医家的学术观点和针灸经验即是明证,对古人的经验既推崇倍至,又不固执拘泥。如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在早在晚在上在下之不同”的观点和《神应经》中“人身左右补泻不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即“针灸当随经络气至十二时,……男女气血上下之分,因非素难意,亦不必然也。”“人身左右不同,谬之甚也。”《金针赋》对针刺补泻手法的“八法”、“四法”论述甚详,亦被后世医家所重视,而高氏则认为是“巧立名色,非素难意”,是“求针之明,为针之晦”。这些看法,虽有失偏颇,但也确具独到之见。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中医学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后人多重视其在基础理论方药上的宝贵经验,却忽视了他造诣颇深的针灸学术思想。而高氏则十分重视李氏在针灸上的成就,仅在《针灸聚英》十二腧穴篇中就引用有27处之多,并特立“东垣针法”于卷2之中,认为“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也不能载”,把“东垣针法”始终贯穿于李氏以“胃气为本”的学术观点之中,注重补益脾胃升发之气,如在胃之合穴足三里的应用上,东垣针法曰:“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因“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至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之气。”又曰:“气在于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逆霍乱者,取三里”,“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充分体现出高氏对李东垣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东垣针法”中不但列举了足三里穴的应用范围,还指出了应用不当的后果,如“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苟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这也是高氏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李氏针法的补充。
注重经脉经穴流注,首创腧穴主治归纳
《针灸节要聚英》明嘉靖十六年刊本《针灸节要聚英》明嘉靖十六年刊本

高氏摆脱了以往经脉腧穴以头面腹背分行,手足分经的排列形式,根据脏腑经络相互表里,气血相互流注,病情相互传变,病候相互影响的规律及腧穴与经脉的关系,按经脉气血流注顺序把腧穴循经排列,加强了经络学说对针灸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给后人学习针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使穴位的共性、特性得到充分显示,以指导临床治疗。

在《针灸聚英》中,他改变了以往针灸著作随病附穴,杂乱无章的写法,在撰写腧穴部分时,按照穴名、定位、刺法及主治症候的格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归纳,有的还配以历代名医对该穴的应用经验。如侠溪穴:“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胆经所溜为荥。胆实则泻之。素注:针三分,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寒热伤寒、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常处。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溪服局方玉壶丸愈。”这种归纳整理方法对规范针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重实践择善从,创子午流注纳子法

高武注重实践,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如在取穴问题上,高氏强调因人而异,不苟同当时沿用的杖量法,并通过实例说明之。他指出:“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隐难摸,取之多不得其实,须先将瘦人量取定,将瘦人同身寸自某处起至本处是穴,然后将肥人同身寸若干,亦自某处起量至某处是穴。”也就是说利用瘦人易定位的特点,把其从某一标志处至穴位量好尺寸,再按胖人与瘦人同身寸的差别依次放大,最后将该尺寸在肥人同一部位衡量,来帮助定位,又如有人用与脐相对定肾俞的方法,高氏认为不妥,明确指出,“肥人腹重则脐低,瘦人腹平则脐平,今不论肥瘦均以杖量之,未有准也。”这些无疑对准确取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高氏对何若愚创立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妄言今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开穴,明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针灸明日开穴,误人多矣。”他根据临床经验,主张定时用穴,倡导子午流注纳子法。即根据十二经血流注寅时起于肺、丑时止于肝的时辰--经脉相应的顺序,在确认经脉证候、脉象之后,结合五输穴补母泻子及迎随补泻的原则,在经气流注至某经之时,此时经气最旺盛,可取本经子穴用泻法来治疗该经实证;而当经气流过之时,经脉经气偏衰,则取本经母穴用补法以治疗该经虚证。如:“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起极泉,终少冲,多血少气,午时注此。是动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所生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补,用未时少冲。泻,用午时灵道。”[3]
著作

《针灸聚英》4卷(1529)主要汇集了十六世纪以前十多种针灸医籍的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作者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而成,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节要》3卷(1537)
《痘科正宗》4卷
《射学指南》
《律吕辨》
《发挥直指》
贡献
高武高武《针灸聚英》

参考《内经》、《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针经指南》以及明以前针灸文献10多种,撰成《针灸聚英》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针灸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针灸学所推崇。

仿照《十四经发挥》和《金兰循经》的体例,经穴按经脉流注为序进行排列,既体现出腧穴与经脉的密切关系,更能说明脏腑经络相互表里、相互络属、相互专注以及病统的相互影响,加强经络学说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提高了针灸的疗效。
首次归纳腧穴主治症。仿照《神农本草经》体例,对腧穴的主治症进行了归纳,载于各穴之后,改变了以前针灸著作分散杂配随病附穴的办法。
治学严谨,重视实践 以临床实践作为判断理论之标准,对某些与实践不尽相符之论述,不轻易苟同,他认为应把图与说结合起来看,“使人和某病宜针灸某经某穴,当用某日某时开方针”,总之以合于临床实际为原则。
辑录诸家针灸歌赋80余首其中不少为已佚歌赋对针灸学的普及推广起了一定作用,他还对针灸学中渗入的迷信唯心之说,给以批判,体现了其不信玄学的科学态度。[4] 
《针灸聚英》

高武编撰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共4卷。分经络腧穴、病症取穴治法、刺灸法、针灸歌赋4卷阐述。是继汉代《名堂经》首次总结腧穴主治病症之后的又一次系统总结,对腧穴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书中收录的玉龙赋。肘后歌、百症赋、补泻雪心歌等当今仍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诀,就是最早见载于此书。此外,书中还有颇多作者的独到见解。对当今针灸的发展仍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录
卷之一
五脏六腑之图
面铜人图
背铜人图
侧铜人图
仰人尺寸
伏人尺寸
手足阴阳流注
中指同身寸法
手太阴经脉
手阳明经脉穴
足阳明经脉穴
足太阴经脉
手少阴经脉穴
手太阳经脉穴
足太阳经脉穴
足少阴经脉穴
手厥阴经脉穴
手少阳经脉穴
足少阳经脉穴
足厥阴经脉
奇经督脉穴
任脉穴
阳跷脉穴
阴跷脉穴
冲脉穴
阳维脉穴
阴维脉穴
带脉穴
十五络脉
十二原穴
五脏募穴
五脏俞穴
八会穴
五脏六腑井荥输原经合
卷之二
骑竹马法
四花穴
灸劳穴
取肾俞法
窦氏八穴
子午流注醪穴开合
脏腑
井荥输经合主治
十二经
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
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
……
福建针灸名家留章杰
1911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26年随父留文固学习中医,1936毕业于承淡安主办的中国针灸学讲习所,1940年获中医师证书,1953年参加创办泉州市联合中医研究院,1958年任福建省泉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1979年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分会理事,1980年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福建分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福建省中医学会顾问,福建省针灸学会顾问,《福建中医药》编委,泉州针灸学会理事长,泉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师承承淡安。他主张先言指力,后言手法,先言气感,后言补泻。擅长灸法,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

留章杰老师的指力养气内功
作者:张永树(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文章来源:上海针灸杂志200112月第20卷第6
留章杰主任医师(19111980)是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亲传弟子。1935年参加“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学习。留师继承了承门学术体系和针刺手法。在淡安公亲炙下成为开拓福建针灸的第一人,生前担任福建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由于手法娴熟,技高一筹,疗效极佳。
笔者有幸随留师学艺,现就其针灸之最基本的指力养气内功作如下的论述。
留师有句名言“针刺欲令其舒适,勿令其痛楚,运针不痛,惟在指力。”针刺是创伤性疗法,在皮肉上施针怎么会不令痛楚,而使之感到舒适呢?留师认为核心问题是施针者要有指力。有足够指力,持针有度,进针不痛,令病者得气,经络畅通,营卫和调,会有舒适莫名的感觉。这是我们亲眼目睹,亲身体会的。及至留师年近80,我们为他拍摄针技操作的电视资料片时,见他运针细腻,捻转均匀,提插得当,强弱适宜。针后病者感到身心俱泰,通体舒适。无不惊叹源于承公的针法,经留师修练得日臻纯熟,为我们直观地显示他的高超技艺。指力是留师绝技的核心,其内涵包括养气内功;手指的力度、灵巧、协调。
养气内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技艺。承淡安公说:精神即气,“养吾浩然之气”即指培养精神。
留师引用《标幽赋》:“精其心,穷其法”“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指出,养气内功最重要的是全神贯注,“神乎神,客在门”。习育诵医经,随师临床,习练手技,行针施灸都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不可三心两意,敷衍应付。就指力的要求而言,也是全神贯注去练,去施术,这就是养气内功的最基本要求。留师工诗文,擅书法,善抚琴,好赏花,奕技高,精戏剧,常品茗,兼行政,谈笑风生,倜傥潇洒。但一进诊室,望闻问切,察病辨证时则判若两人,尤是持针把艾施术时更是颜面端庄,双眼炯炯,目不转睛地专注着病者的神色形态,体味着手下的感受。他说这就是治神,就是练气的体现。舍此,何谈养气内功?也就是说集中精神去持针习练,施术是养气内功的最基本的要求。
留师认为,古之医圣指明了“精神内守”“净神”“怡淡虚无”“养慎”等调心的方法是练气的关键,同时要使经络流通,勿令“九窍闭塞”。气产生于五脏,循经络运行周身,练气得法,即可如李时珍所言,可自视内景隧道,周身畅达,心旷神怡。腧穴,是气输注于经络上的特定部位,犹如交通线上的转运站。经络由腧穴组成,腧穴代表经络的作用,如通常称之为丹田的关元穴是任脉要穴,是阴经中的重要强壮穴,练气“意守丹田”,或丹田穴做三开合都是符合“气-经络-腧穴”理论的。这些讲述象叙家常一样平淡无奇,但根据古圣贤矩形箴言,充满哲理,虽是见不着,摸不到的练气,却是留师身体力行,数十年实践悟出之真知。
留师指出,练气的三大要素“形、息、意”中,练意是关键的一招。练意就是调心。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司人体的精神、思维、意识。通过练意,心静气行,经络流畅就可获成功。他本人由于生活坎坷,历尽磨难,身患多种疾患,正是运用调心理论,坚持导引,自编一套习练的功法,终于让他战胜病魔,到了晚年,除了撰写《伤寒方临床阐述》10多万字的著作外,还主持有针灸进修班的授课、带教工作,享年80高龄。留师在一首诗写到:“不学神仙采茯苓,自将裁纸补医经。”表达了他心底无私,专注事业的心态。正是他的事业心、责任心,促成他的勤学苦练,精于探索,脱颖而出,也成了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特征:养气内功——指力。在练气的同时,必须练指。这练指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一定技术指标的。这就是练指之法,用一薄纸,悬挂壁间,静坐片时,运气于指,持针刺之,心注于针,目射于纸,日刺千下,久行不辍,指力充实,可以用矣。留师强调施针不可用腕力,只有练就指力,所持毫针便会按施术者预定方向轻巧刺入穴位。不具备指力,只用手腕之力持针刺之穴位,不但疼痛有加,且会引起毫针折弯。练指须先用较长的、较细的毫针,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捻持针柄,在粗草纸(23页逐渐增至450)上钻捻。每日清晨起床即分头练指,并为学员们约法8,即精神要集中在针尖上;捻钻时,腕部悬空,不可用力;捻钻时,手指作回旋式,不可用旋转式;捻钻时,手指不可施力向针尖,只须略用少许向内推进之力;进针要缓,不许针身弯曲;退针要速,也要捻转而出,不可拔出;进针时必须捻钻而进,不能直刺进针;每日至少习练两次,每次至少捻刺3050孔。
留师按这技术要求,勤练苦练,终于练就一手好指力。他说这约法8章当中,最关键的是前3,必须达到针到神至,手指灵巧、协调、有劲。只要按要求认真反复习练,指力自然会体现出来,最简单的检验就是运针痛否?得气佳否?疗效著否?断不能滥竽充数。所以留师反复强调,要做一个合格的针灸医生,入门之初必须要花苦工练指力。先言指力,后言基本手法。没有指力,不能针到神到,不能靠灵巧、有力、协调的捻针运气,怎么能有好的疗效?我们遵照留师的教诲,认真地习练指力,深深领会到他关于指力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意义。
留章杰先生针刺手法与灸法特点
作者:张永树 留镜清 留镜才
文章来源:福建中医药1992年第23卷第3
先师留章杰是福建针灸名家。早年参加无锡“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学习,师承我国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是开拓闽南针灸事业的功臣。他在针法、灸法方面,既继承承淡安的精华,又具有自己的特色。笔者随师习艺,对老师手技有些初浅的体会,兹略述于下。
针法
1 指力:承淡安大师强调“运针不痛”。撰有专文论述。留师在无锡习艺时深得承大师言传身教,颇得其法,经数十年临床操作日臻成热。他运针细腻,捻转均匀,提插得当,强弱适宜,故针感极佳,亦无痛楚。留师常说:“针欲令其舒适。勿令其痛楚。运针不痛,惟在指力。”指力是留氏针法的核心。。它包括养气内功,手指的灵巧、协调。指力到家则持针自如,进退有度,运针便不痛或少痛。练针是达到指力要求的唯一办法。养气内功,手指协调都是靠苦练出来的。
2 持针:持针之道,坚者为宝,须中正平直.即使必须斜刺,亦先取平直,然后改换方向。留氏说:针刺东歪西斜便是糊涂之人。必是习练之始即以糊涂开头。持针平直,神志专注,便是如履薄冰,手如握虎之状。
3 基本手法的训练:是针刺的基本功。基本手法是一般的平补平泻,需在练好指力、持针的前提下才能掌握,这便是3度进针法。3度进针,按一般人的穴上分为。天、人,地”3层。初度进针以3分为标准,提浅插浅,捻轻转短,观其得气与否。
若得气不必再深刺;如未得气.再进入“人”部、“地”部。第1度是观察,第23度则据第1度反映决定是否再进针,关键是得气。
4 得气:练好充实的指力,捻针有数,进针有度,关键在于激发经气——得气。气至而有效。不用指力,猛用腕力,易产生针体弯曲。或针入难出,只能造成创伤,难以达到治疗日的。
总之,指力是核心,故先言指力,后言持针;至于补泻手法,则应在基本手法功成,能达到得气目的后,才据其虚实行补泻。基本手法不过关,则无从言补泻。留氏补泻手法亦从3度进针法演化而来,将另文讨论。
灸术
灸术是留氏另一特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针不灸”、“重针轻灸”成风。而留氏坚持灸法,常用艾炷瘢痕灸法获取奇效。被誉为“灸法神功”。
留师考艾药性温中,能逐冷、理气、除湿、开郁,生肌、安胎、灸百病通十二经,回垂绝之阳气。艾灸透入体内,热感似针感。有浅有深,有短有长。艾炷灸时疼痛,灸后即愈。留师选注针灸医案时,举王执中灸水分治水肿;窦材灸气海、关元三百壮治消渴的例子说明灸法神效。他身体力行,为学生作了“灸法心传”的学术讲座,指出要发灸疮始有效,不发灸疮,病不去。指出世人一恐炮烙之苦,二恐灸疮感染是不对的。
他说灸法功效伟大,不论危重新病,慢性旧病,均适合用之。他用直接灸法获得成功的病例很多。如厥阴伤寒、霍乱等。笔者继承老师关于温阳通督、振奋阳气的经验,每用大椎直接灸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直接灸需选择上等的艾绒,方能搓成坚实的艾炷(绿豆大小),取准穴位,置艾炷于上(留师强调使每壮平均,勿偏大偏小)。然后以线香点燃尖头。第1壮将燃完时,以指压之。艾灰即成平面,勿拂净,第2壮放在第1壮上,勿稍偏斜,每壮皆如是,一般灸35壮不化脓、不甚痛。从留氏生前拍摄的录相带保存下来的操作看,他的施灸十分轻巧,一点也不令人畏惧。
灸法的某些独特的治疗作用是针刺不能替代的。它可以补充许多针刺的不足。留氏坚持灸法也是他对针灸事业的重大贡献!
留氏从医近60年,他的针法灸法已广为流传。他的学术思想及操作技法或整理成书。或拍成录相.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中医财富。他遗留给后人的学术经验。将嘉惠后学,造福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