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原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曾征服亚欧大陆的蒙古族是如何产生的?

 北斗维斟 2023-10-04 发布于贵州

蒙古族,可以说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游牧民族,因为该民族曾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征服了亚洲、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蒙古人统治的时代,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畅通无阻,东方的技术、文化也在此时大规模远播西方,对欧洲的崛起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可以说,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从蒙古的征服开始的。那么,蒙古族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从鲜卑到室韦

蒙古人的老家,是现在的呼伦贝尔,这里东有大兴安岭、西有呼伦贝尔大草原,水草丰美。2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被称为“东胡”,胡是匈奴的称呼,这说明他们生活在匈奴的东边。

秦汉之交,匈奴强盛,击败了东胡,东胡部落联盟自此解体,一部分退守鲜卑山,于是演变为了鲜卑,另一部分退守乌桓山,演变为了乌桓。鲜卑山和乌桓山,都是大兴安岭的其中一部分,其中鲜卑山在其北,乌桓山在其南。后来的历史,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匈奴败亡后,鲜卑南下、东征,占据了整个漠北。两晋时期,鲜卑纷纷涌入中原,建立了诸多的政权。到439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一统中原,北朝开始。

清末民初的学者鲜卑的沈曾植在研究了鲜卑词汇后,提出:鲜卑语与蒙古语相差无几。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研究了鲜卑词汇和蒙古词汇也提出了相同的结论。鲜卑人称某种职业职业之人往往加一后缀“真”,例如厨师为“阿真”,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实际上“真”就是蒙古语中的ein,翻译为“臣”或者“赤”,相当于汉字中的“者”。

当然,鲜卑并非全部内迁了。在南北朝,还有大量的鲜卑人居住在东北,其中居住在呼伦贝尔的为室韦(失韦),居住在西辽河的为契丹。实际上,“室韦”一词就是鲜卑的不同音译,伯希和认为鲜卑、室韦的真正发音都是“Serbi”,和现代词汇“锡伯”发音一致。

《魏书·失韦传》记载了室韦的位置,在勿吉北千里,到达契丹之后还要北行29天。室韦有一条大河,“有大水从北而来,广四里余,名橑水”,这条河流也就是嫩江。室韦的语言和库莫奚、契丹与豆莫娄同,因此都是鲜卑后裔。他们的风俗都是男子索发(辫发),妇女束发。父母去世,实行树葬,男女哭三年。

大兴安岭地区的岩画

隋朝时期,室韦分为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旦室韦以及大室韦五个部落,各不统一,都臣服于突厥,突厥再次设置了三吐屯来控制室韦各部。后来,室韦又分裂为了25个部落。这些室韦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北部地区,经济还停留在渔猎阶段,十分落后。

到了唐朝,室韦的活动范围明显有所扩大。由于突厥势力衰落,室韦开始走出了大兴安岭,游牧于呼伦贝尔的草原上。突厥人将室韦称之为“鞑靼”(达怛、塔塔尔),突厥人建的《阙特勒碑〉碑文中提到突厥附近有三十姓达怛。鞑靼可能只是室韦某个部落的名字,后来演变为了整个蒙古的称呼。

根据伊尔汗国编撰的《史籍》记载“由于极其伟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种类和名称各不相同,也逐渐以他们的名字著称,全都被称为塔塔尔〔鞑靼〕。”后来俄罗斯人将蒙古人称之为“鞑靼”自然也是受突厥民族影响的。

二,鞑靼和阻卜

840年,称雄草原长达百年之久的回鹘汗国崩溃。所谓“一鲸落,万物生”,草原又开始上演了一波腥风血雨。回鹘崩溃后,其可汗带领残余势力逃大室韦各部。不久,黠戛斯部队杀到室韦,室韦惨败,其收留的回鹘人均被虏走。表面看起来,黠戛斯要成为了草原新一代主人了。可不久,黠戛斯就因为实力不足,只能退回萨彦岭一带。

回鹘汗国崩溃后,室韦各部趁机向漠北挺进,其部落基本占据了半个漠北地区。但是互不统一的室韦人并未建立政权,而更加先进的契丹人则很快崛起了,各室韦部落也最终被契丹征服。契丹人将迁徙到漠北的室韦人称之为“阻卜”。

辽国北方地图

北宋初期宋白说:“鞑靼者,本东北方之夷,盖靺鞨之部也。贞元、元和之后,奚、契丹渐盛,多为攻劫,部众分散,或投属契丹,或依于渤海,渐流徙于阴山,其俗语讹,因谓之鞑靼。”宋白的说法大致正确,但是他错误地认为鞑靼就是靺鞨,这实际上是北方民族的音译词汇当做意译词汇而造成的错误。欧阳修认为“鞑靼,靺鞨之遗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宋朝疆域最北就到达白沟一带,对于大漠的形势自然不太辽国。而辽金来自于东北,因此对东北和大漠的记载就更多、更详细,也更准备。根据王国伟的考证,唐、辽、金史料中的“鞑靼”和“室韦”往往是通用的,因此鞑靼不可能是靺鞨人。

《史籍》记载,蒙古的祖先曾经和突厥发生了战争,蒙古战败,遭遇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残存的蒙古人仅剩两人,他们逃到大山森林之中才得以幸存下来。这里的两人就是捏古斯和乞颜两个部落,大山就是大兴安岭。

后来,蒙古人制造了鼓风箱,学会了炼铁技术,最终走出大山,开始迁徙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从渔猎民族转化为了游牧民族。《辽史·食货志》记载室韦人“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铅、铁器”。1963年,考古学者在呼伦贝尔发出土了蒙古崛起之前的大量铁器,证明了史料的正确性。

呼伦贝尔大草原

当时,呼伦贝尔一带分布有乌古部和敌烈八部,乌古部是室韦部落之一,敌烈八部则有唐代铁勒中的“拔野古部”发展而来;大兴安岭一带分布有大量的室韦部落,主要是大黄室韦和小黄室韦;而大漠中部则分布着各种阻卜部落。

经过几十年的扩张,以上部落均被契丹征服。辽国设置北院大王以管理漠北各部,其下辖多个分支机构。其中西北招讨司位于漠北,主要镇守北方回鹘、突厥、阻卜各部,东北有三河乌古部都详稳司、乌古敌烈统军司等机构,以管理乌古、敌烈等部落。

蒙古部是室韦中的一支,唐代有“蒙兀室韦”就是蒙古部的前身。到辽朝,蒙古部归属于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在一幅《契丹地理之图》之上,标记一个重要的地名——“蒙古山”,山的西部标记了“蒙古”二字。此外,附近还有标注了机构——“萌古司”。蒙古一名,或许就是根据其居住的大山名字而得名,这种命名方式恰好是东胡民族习以为常的。如此说来,最早管辖蒙古部落的朝代就是辽朝了。

三,蒙古族的形成

突厥的汗国虽然早在744年就被回鹘击溃,但是草原上的突厥部落却并未消失。另外,强大的回鹘汗国崩溃,大量的回纥人停留在漠北,回纥人和突厥人都使用了相近的语言——丁零、铁勒的语言,于是乎两大民族就错误地归类为了同一个民族。古代的阿拉伯人、欧洲人总是错误地将回纥人算为突厥人,本文则统一称之为“突厥语族部落”。

辽国时期,在回鹘故地设置了西北招讨司,驻扎军队,以镇守漠北。到耶律大石西迁后,可敦城便被放弃。而金朝将重心放在了入主中原上,对于漠北的经营则漠不关心,只在大兴安岭一线修建防御工事以抵御游牧部落的骚扰,这种情况无疑导致漠北权力真空,给蒙古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的机会。

当时,分布在漠北地区的部落,除了蒙古之外,还有汪古部、克烈部、乃蛮部、斡亦剌部、蔑儿乞部、塔塔儿部等。汪古部、克烈部、乃蛮部属于突厥语族部落,他们主要位于漠北的西部,是回鹘汗国解体留下的部落。塔塔儿部(鞑靼)、蒙古部属于蒙古语族,也就是室韦后裔,他们主要分布在大漠的东部地区。斡亦剌部(林中百姓)、蔑儿乞部的族群尚有争议,应该就是铁勒后裔。

12世纪的漠北各部

蒙古部原本只有捏古斯和乞颜两个相互通婚的氏族,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较大的部落。他们到达呼伦贝尔草原时已经分化出了70个氏族。金国时期,蒙古一共有18个部落,主要有兀良合惕(乌梁海)、弘吉刺惕、斡罗纳兀惕、许慎、速勒都思、亦勒都儿勤、巴牙兀惕、轻吉惕等。

铁木真时期,蒙古部落迅速崛起,兼并漠北各部。1189年,铁木真基本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随后,铁木真又兼并了各突厥语系部落,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此后,漠北的各个被蒙古征服的民族,都自称为“蒙古”了,其中也包括契丹等民族。

历史上,漠北曾经出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等称号,这些都是一个部落强大形成的统一称号。实际上,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漠北各部虽然有统一的名号,但是却没有统一的制度和习俗、文化。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就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固的民族。在制度上,他颁布了统一的法律,并将各部进行了重新的编户齐民(千户制度),使得过去的各部落分崩离析。在文化上,成吉思汗命人吸收回鹘文字制定了蒙古文,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于是漠北有了统一的文字。经过这些工作,漠北的各部就基本融为了一个民族——蒙古。

可以说,蒙古族是北方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我们讨论蒙古的起源,一般而言是从东胡的历史说起。但是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说,蒙古族是漠北各大部落融合而成,其部分祖源已经涉及到了匈奴、突厥、回鹘等。匈奴曾经用武力征服大漠,但是没有统一的文化;突厥曾经用语言文字征服了漠北,但是没有统一的制度和组织,只有蒙古以武力、文字和组织并行,最终才让漠北各部变成了“蒙古族”。此后的1000年间,漠北各部分分合合,但是这些部落始终都是蒙古,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远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