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幻不幻第二讲:我们和他们,我们和我们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03 发布于北京

1835年,英国诗人丁尼生曾写下长诗《洛克斯利大厅》,其中描绘了他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我曾浸入未来,远及目光穷处,
曾看到世界的面貌,和即将到来的奇迹。
曾看到舸舰迷空,商船乘魔法起航,
飞行员满载财货在紫曙暮光中降落……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天空由渴望走向探索,最终突破大气层,进入了宇宙空间。而人类更进一步渴望发现地外的文明,和不同于自己的生命形态进行交流。人类从文明初生开始,就曾经想象过和地外生命的交流,前面提过的埃及莎草纸记录和中国秦代沦波舟的记载,在人类上古文明的记载中,并不算是罕见。但是这些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想想虽然新奇,描述相对空洞。对外星人对具体描绘,还要等到人类的技术进步到足够支持人们想象外星人的具体细节。

人类最早对外星人进行想象的科幻小说是英国小说家H·G·威尔斯的《火星人大战地球人》,又叫《星际战争》。小说描述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19 世纪末,某一天,伦敦突然遭到来自火星的火星人的攻击,小说详细描绘了这些外星人的外貌:一种灰色的、波状的运动,一波接一波,然后露出一双像两个大圆盘样的眼睛。然后看见一种小灰蛇样的东西,大约有手杖那么粗,从这个蠕动的中心扭出来……一个硕大的灰色圆形物体,大小和一头熊差不多……当它全部舒展开并被阳光一照时,像湿皮革一样闪闪发亮。……奇怪的V型嘴巴和凸起的上唇,没有眉骨,楔形的下唇下面也找不到下巴,长着一条条像神话里女怪身上的触须……”小说已经有了很科学想象的成分,火星人不适应地球的重力,因为地球的重力是火星的三倍。这些火星人带了很多远超地球人科技水平的武器。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火星人最后居然被地球上的细菌所打败。这部小说发表于1898年,1938年,当它被改编成本土故事在美国的电台播出时,由于小说的描写太逼真,听众以为真的有火星人的入侵,引起了大恐慌。

古代那些朦胧奇幻的想象产生不了这样的效果。威尔斯的《星际战争》代表了人类对于外星文明的想象:一方面热烈期盼,一方面又高度警惕。在这部小说以后,有无数的小说开始描绘外星文明,其中大有许多都承袭了威尔斯的设定,将外星人描绘成极具侵略性和危险性的生物,人和外星人之间冲突和战争成为科幻小说描绘的重要题材之一。

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还从来没有见过外星文明,但是想象中的外星文明形态和外星生物的样貌已经难以计数。如果我们略作梳理,就会发现,外星人的特点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承袭威尔斯的写作风格,将外星人描绘成血腥、残忍、冷酷的危险生物,《星球大战》中的火星人以及《安德的游戏》中的虫族都是这样的类型,著名的电影《异形》系列,承袭的也是这一类理念。

还有一类,则另开生面,告诉我们外星人的邪恶不过是人类自我想象的投射,真正的外星文明,来到地球,他们的文明层级会远高于人类,他们将是理性温和、和平善良的,就像远古可能曾经降临过地球的众神一般。这就是黄金时代科幻杂志《惊奇故事》的编辑哈里·贝茨的小说《告别神主》。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地球停转之日》,讲的是强大的外星人携带者强大的机器人降临地球,警告人类要停止战争,不然会毁灭地球,但是他却差一点没有防备地被地球人杀死。在这里,外星人是友善的,带着崇高的目的将你地球,想要带领人类走出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人类却是邪恶的,人类不可遏制的劣根性使得他们习惯性地从最坏的角度去揣测其他文明。这里的外星人呈现的是人类的面貌,在外形上与人类别无二致,但是在精神和品性上却远高于人类。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对待外星人的描绘上,科幻小说大体上呈现的是天使——恶魔的两极化思维。在有些科幻小说中,干脆就把外星人描绘成天使或者恶魔的形状,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中,就把将人类文明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外星人描绘成恶魔的样子。

科幻小说中对外星人的描绘基本都跳脱不出人类的已知范畴。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或是电影上的外星人都有基本的人形或者来源于人类已有的认识的,或是想象的产物,威尔斯的外星人外貌像章鱼,异形,也是地球上各种怪异生物的杂糅。而真正的外星人是什么样子,我们可能完全想象不到。可能是影子,也可能是电磁波,甚至根本没有形体,但就算说的这些,也都是我们已知的想象,在我们没有真正接触外星文明之前,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样子。

所以,无论外星人是善还是恶,都是人类对自我本性的认识,实际上,在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外星文明之前,人类笔下的外星文明,他们的残忍好战写的是人类,他们的和平善良,写的依然还是人类自己。人类对外星文明的想象,都是我们人性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看起来离奇玄怪,但只要细心辨析,就会发现,基本脱离不出人类认识和人类历史的阴影。我们对外星人的想象,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对自我的认知。

比如说威尔斯的小说中火星人死于地球的细菌,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中,火星人也死于人类带去的水痘病毒,当年白人踏上美洲大陆,也曾经把很多印第安人不能抵御的病毒带去,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而很多火星殖民的小说隐喻的就是当年欧洲人的美洲殖民。

我们通过想象外星人,来丰富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勒古恩的《黑暗的左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个叫格森的星球上,这里的人们是没有男女性别的分别的,他们根据环境,可以变为男性,也可以变为女性,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自然而然地会思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如果男女同体,会让文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反过来,我们观察自己人类社会的男女差别,就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勒古恩这部小说旨在探讨妇女解放的途径,她用一种科幻的手段让我们重新反观了自己的文明,发现我们自身文明的弊病。

刘慈欣的《三体》中想象了一个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森林中的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如要有一个文明发出呼喊,所有的文明都会向他开枪。所谓的黑暗森林法则,其实也就是基于人类劣根性的想象,把整个宇宙文明想象成和人类一样,对异己的力量充满警惕,总是有着要把一些可能威胁自己的事物提前扼杀的冲动。这是一种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只不过包裹了科幻的外衣。

人为什么要执着于对于异于自我存在的想象呢,柏拉图的《会饮篇》给了我们一种不同理解的视角:

“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圆圆的背和两侧,有四条胳膊和四条腿,有两张一模一样的脸孔,圆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圆圆的头,两张脸分别朝着前后不同的方向,还有四个耳朵。他们的体力、精力、品性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实际上想要飞上天庭,造诸神的反。于是宙斯和众神会商对付人的办法。

宙斯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削弱人类,既能消除动乱而又不至于把人全都毁灭。我提议把他们全都劈成两半……

宙斯说到做到,把人全都劈成了两半……这些事都做完以后,那些被劈成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他们奔跑着来到了一起,互相用胳膊搂着对方的脖子,不肯分开,他们不愿离开自己的另一半。”

这种神话的隐喻的意义是什么呢?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完整的,这种巨大的不完整造就的孤独感,使得每个人这一生要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而作为人类这个整体,也有同样的问题 它处于生物本能,忍受不了作为一个孤悬的个体孤独的存在在宇宙中,因此寻找能够对照自我的另一半的冲动,导致我们对异质文明的无穷追求。

我们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产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异,Foxp2基因的变异使得智人拥有了强大的语言能力,并随之发展出虚构和想象的能力。我们永远能想象和虚构出异己的存在,以及和我们所处世界大不相同的世界(无论是天堂、地狱还是神秘的外星文明),这源于基因带给我们的冲动,这种冲动导致我们不断的追寻,永不满足。柏拉图的《会饮篇》恰好用神话的方式呼应了我们这一源自于基因深处的源冲动。

在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经典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一台名为深思的超级计算机经过700万年的思考,得出了关于生命、宇宙和万事万物终极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42”。其实,更接近本真的答案,应该是没有答案,生命就是这么荒谬而奇怪地出现在宇宙中,孤独地寻找自我的存在的终极意义,对外星人的追寻,也是这种追寻图谱中的一个序列。

2005年,国诗歌协会举办了一次有的评选活动,要求人们选出适合太空让外星人阅读的诗歌得票最多的是当代诗人艾德里·米切尔的《人类》你们是人/他们是人/我们都是人/让我们努力发扬人性/起舞吧。是的,既然我们寻找的是外星人,我们既然命其为,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自己美好人性的向往,也暗含了对自己恶劣本性的警惕,我们对外星人的渴盼,最终还是对自己更加美好和圆满的渴求。

延伸阅读:温鲍姆《火星奥德赛》、卡德《安德的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