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65)

 嘉绒遗民 2023-10-03 发布于四川

    陈与义,其实应该是洛阳人,但因为他父亲是眉山人,因此也把他归入眉山历史名人之中。他的事迹主要载于《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下图是杨玉华著《陈与义·陈师道研究》。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如《襄邑道中》、《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虞美人》、《临江仙》、《登岳阳楼》等。下图是吴书荫著的《陈与义集》。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下图是书法《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下图是吴自强画《陈与义诗意》。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下图是海南五公祠的赵鼎塑像。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下图是浙江余杭县大涤山洞霄宫遗址。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陈与义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为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为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为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下图是陈与义撰,宋朝胡穉笺《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附无住词一卷》。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参见博文:眉山历史人物图注(25)——陈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liǎnrè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1113)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这里特指两广一带)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下图是线装古旧书《简斋集》。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七年(1137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1138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扈跸,hù 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渥,wo,四声,粘湿,粘润;厚,重。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抵御金兵。他因反对和议,遭到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绍兴八年(1138),出知绍兴府。不久,贬潮州,又移吉阳军(今广东崖县)。卒前,自书“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时,谥忠简。下图是位于海南昌江县昌城乡的赵鼎衣冠墓。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俨恪,yǎn kè:庄严恭敬。

    清邃纡余:清邃:清幽深远,多形容景物或诗文等。纡余(yū yú):1.迂回曲折。2.形容人有才气从容不迫。3.谓歌曲文章曲折有致。

    横厉:纵横凌厉,形容气势盛猛。

    陶、谢、韦、柳:是指陶渊明、谢灵运或谢朓、韦应物、柳永。下图是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书法: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一些。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下图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西诗派诸家考论》。

陈与义——眉山历史人物(48)

附:《宋史·陈与义传》译文

    陈与义,字去非,祖先住在京兆,从曾祖陈希亮时才迁到洛阳,因此为洛阳人。陈与义天资卓越,少年时已能作文章,招来名誉,同辈人对他很恭敬,没有人敢与他相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及第,授开德府教授。多次升官为太学博士,升符宝郎,不久被贬监陈留酒税。
    金军入侵汴京,宋高宗南迁,陈与义就到襄汉避乱,经过湖湘,翻越岭峤。长久之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到了皇帝所在地。升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授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为湖州知州。召为给事中。辩驳议事详实得当。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入,正碰上不喜欢陈与义的宰相,又任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宋高宗到平江,十一月,授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任参知政事,以道德为师范来辅佐朝廷,务必尊崇君主威望来振作纲纪。当时丞相赵鼎上言:“很多人称中原有可图的形势,应当就此进兵,否则来日会后悔今日失去时机。”皇上说:“如今太上皇灵柩与太后、渊圣皇帝都没有回家,若不与金人议和,就没有回来的机会的了。”陈与义说:“如果议和成功,岂不胜于用兵,万一不成,则用兵不可避免。”皇上说:“是这样。”三月,跟从皇帝到建康。第二年,扈从皇帝回到临安。陈与义因病请求退职,又以资政殿学士为湖州知州,在殿上向皇帝辞别,皇帝慰问他很优厚,于是请求辞职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庄严恭敬,不苟言笑,平时虽谦恭待人,内心却刚直不可触犯。他向朝廷举荐贤士,退朝后从不向人提起,士人因此都很称赞他。尤其擅长作诗,状物寄兴,清邃曲折,高远气盛,在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永之间。曾作《墨梅》,宋徽宗很赞赏,以此得以受皇上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