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为什么日本军人鼻子底下要留一撮毛呢?

 退休余老太 2023-10-03 发布于安徽

一提到抗日战争中日本军人的形象,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鼻子下面那一撮小胡子。我们甚至认为他们留这样的胡子就是用来搞笑的。

其实,这种胡子的学名叫作“卫生胡”,因为留胡须有象征男性尊严的一面,但了方便清洗梳理,吃东西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胡须掉进饭里。慢慢胡须留演变成这样。所以很多人称其为“牙刷胡”,“板刷胡”或者“人中胡”。

而这种胡须大规模普及还是从欧洲开始,时间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后。当时德国人还留着着标准的普鲁士大胡子。但随着战争的爆发,德军担心英国发动芥子毒气袭击,军队下发了防毒面具,而普鲁士大胡子是没有办法保证面部的密封的,于是大家只好把胡须修剪成牙刷胡。

那么为什么在一战结束之后,像希特勒这样的,仍然留着这样奇怪的牙刷胡呢?很多人表示希特勒留这种胡子,就是告诉世人,他是参加过一战的,曾经为了祖国浴血疆场。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象征性政治资本。

而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他们留的胡子是和中国人差不多的,就是那种能随风飘动的长胡须。但是自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后,他们开始全方面学习西方文化,比如,他们在服饰文化上也要全面西化,下令严禁公务员穿和服。当时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国家就是德国。曾经多次派遣使团到德国学习,日本当时几乎所有一切都学习德国,所以一开始他们也学习那种普鲁士大胡子。

但随着牙刷胡在德国的流行,日本人也就跟着学了过来。并且也成为了一种地位的象征。二战结束后,很多人自然会把这种胡须与德国日本的残暴联系起来。让人很难产生好感。

而在中国古代对胡子也很讲究。关公在朝觐汉献帝的时候,胡须用囊包裹住了,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就问关羽,你胸前的囊里是什么,关羽说胡子,汉献帝要看,关羽解开囊,顿时美髯飘飘,汉献帝看了很羡慕,就夸赞道“真美髯公也”。直到明代,有一把大胡子是帅哥的第一特征(络腮胡子在当时那是土匪特征),最符合标准的,是关公的那一种,随风飘扬,张居正就靠此成为人人称道的美男子。

但我们现在肯定喜欢吴秀波这样的胡子,觉得很男人。但在古代中国人眼中,那就完全是个粗鄙不堪的流氓形象。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味过去,每个时代对胡子的审美都会不同。放在二战时期,可能很多人认为日本这种小胡子很有男人味也说不定。对此你怎么看?不妨留言处交流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