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丨王其亨:康熙朝《孝陵图样》解读(下)

 迷人的三道茶 2023-10-03 发布于云南
 本文刊发于《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3期

今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孝陵图样》,是一幅清初孝陵鼎建时的建筑工程图,长近11米,堪称巨制。因其典章制度的纪实性质,曾作为皇家档案匿影宫禁,世人长期无闻。2000年笔者幸获全图大帧彩照,2004年更喜瞻其真容,大量细节展现,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得以认知。经审慎稽考,已确知该图成于康熙九年初。为裨益学术,便于利用,谨综罗现知国内外相关文献,略以初识、发现、突破、疑义、真相、建置诸项为上篇,以规制、传承、影响、价值等项为下篇,概略归纳该图研讨心得,奉呈并叩教方家。

7 规制

8 传承

9 影响

10 价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营建体系与技术策略”(52038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明清官式建筑工程籍本术语体系图释研究”(52278033)

本文上篇:王其亨:康熙朝《孝陵图样》解读(上)


图片


图片

王其亨
WANG Qiheng

7 规制

孝陵落成,被清代各陵寝尊为祖陵,规制最为完备。整体格局包括两部分:一是南部谒陵引导空间,神道随山水延展向北,列置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与擎天柱即华表、望柱石像生、龙凤门等。二是北倚昌瑞山的陵宫建筑群,作为祭祀空间,从南往北次第配置神道碑亭、神厨库、朝房、值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即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及哑巴院、月牙城、琉璃影壁和宝城、宝顶等。

龙凤门往北,结合山水地势,作为神道的有机组成,还顺次建有单孔、七孔、五孔石券桥各一座,到神道碑亭前,则并列三路三孔石券桥;各桥石券均为双心圆券形,桥面铺墁石板并安设望柱雕栏。在陵宫后部的陵寝门和方城明楼前,又分别并列三路单孔石平桥。在三路三孔神道桥东,神厨库西,还各建有一座单孔石平桥。

除了石牌坊、下马牌,各建筑均覆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式样为石牌坊十一座顶楼、大红门、龙凤门四座琉璃墙顶;重檐歇山为大碑楼、小碑亭、宰牲亭、隆恩殿、明楼;单檐歇山为更衣殿及院门、神厨库院门、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琉璃花门、二柱门、月牙城前琉璃影壁;单檐悬山为神厨、神库;单檐硬山为更衣殿后的净房、隆恩门前的东西朝房。

对此,《孝陵图样》(下称《孝陵图》)均有细致写照,弥足珍贵(图16)。
 
图片
a)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 孝陵中轴线南端,陵区入口引导标志,通体石雕,宽高超出明长陵同式石坊,为国内现存最大石牌坊。
图片
b)下马牌与大红门 大红门为陵区入口,砖石结构,券门三,两翼连缀风水墙并各设角门。大红门前对峙石雕下马牌,竖刻满、蒙、汉文“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告诫谒陵者恭敬步行前往。该式样下马牌也配置在后区神道碑亭前。
图片
c)具服殿 也称更衣殿,大红门内神道东侧,供帝后谒陵更衣休憩,由明十三陵五百余间的“拂尘殿”缩简而来。方院,西向神道辟琉璃门和左、右角门。内为三间便殿、单间茅房或称净房、如意房。
图片
d)神功圣德碑亭 即大碑楼,四隅树立擎天柱即华表。作为孝陵前区引导展谒空间的主体,大碑楼高达九丈九尺九寸,内立巨碑,龟趺屃头,碑身镌刻康熙皇帝为皇考歌功颂德的满汉碑文。
图片
e)望柱和石像生 左右对称列置影壁山北神道两旁,皆石雕,包括望柱及卧立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一对,满州甲胄武官、朝衣文官像各三对。
图片
f)龙凤门 三座石构冲天式火焰牌坊间缀琉璃照壁,两旁翊垣,为石像生群底景,标志着陵区南部展谒引导空间的终结。
图片
g)单孔石券桥 龙凤门北,延向陵宫神道的有机构成,统称神道桥。
图片
h)七孔石券桥 陵区内最大的神道桥。各神道桥俱用双心圆券形的石券,桥面两旁设望柱雕栏,其“分位、去水方向,系就水势曲折酌定,以成天然形势”。
图片
i)五孔石券桥及下马牌 陵宫前的空间转折标志,后世各帝陵承袭,衍为明清陵寝规制重要区别之一。桥北如同大红门,对置石雕下马牌。
图片
j)小碑亭 或称神道碑亭,前为三路三孔石券桥。亭内立神道碑,龟趺屃头,碑身满文居中,蒙、汉分居两侧,镌刻顺治皇帝尊号、谥号和庙号,成为后世各帝陵的基本构成。
图片
k)神厨库 小碑亭东北,供宰烹牛、羊、猪等祭品。方院,西门朝向神道,门前及西南隅各建单孔石平桥一座。院内偏东居中神厨五间,其前南北对置神库各三间。东南隅为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方三间。
图片
l)朝房 隆恩门前东西两侧。东朝房(左)又称茶饭房,西(右)称饽饽房,各五间,以供制备日常茶饭祭品及官员歇宿。
图片
m)隆恩门 陵宫入口,五开间,前出月台,无雕栏。门内为陵宫第一进院落,称为宫门院,是举行日常祭祀礼仪的陵寝核心空间,相当于唐宋陵寝的下宫。
图片
n)燎炉(左) 即焚帛炉,隆恩门内东西两侧各一座,琉璃结构,用以焚化祭祀帛书。
o)配殿(右) 对称建在隆恩门内东西两翼,皆五开间,用于祭祀辅助事务。皇帝神主牌位向例在东配殿制备,用以供奉隆恩殿和京师太庙。
图片
p)隆恩殿 陵宫主体建筑,五开间,前出周匝雕栏的须弥座大月台,殿内偏后居中三间暖阁内设神龛,供奉帝后神主牌位,统称神寝。后世帝后谒陵与日常祭祀的各式礼仪就在此举行。
图片
q)灵寝门 即陵寝门或琉璃花门,三座琉璃门并置,中座称神路门,左右称御路门,前各单孔石平桥一座。门内为陵宫第二进院落,称为花门院,类同唐宋陵寝上宫,戒备森严,除帝后谒陵和日常祭扫、巡护官员,严禁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人等进入。
图片
r)二柱门 陵寝门北两柱一楼冲天式牌坊,石五供和方城明楼的屏门。
图片
s)祭台石 即石五供、台石五供或石几筵。须弥座式祭台上,石雕香炉左右烛台、花瓶各一对,后世帝后最隆重的谒陵祭礼就在此举行。
图片
t)方城明楼、宝顶、宝城及罗圈墙 方城明楼为冠表陵宫终端的主体建筑,方城下设前出礓礤的大月台,城顶耸立明楼,南面上檐下悬挂镀金铜条竖嵌满、汉、蒙文的“孝陵”斗匾;内立明楼碑,阴刻填金满、汉、蒙文“世祖章皇帝之陵”。方城贯通门洞券,通入哑巴院,北为月牙城和琉璃影壁,两旁宝城内壁分设转向蹬道,可登临明楼和宝顶,以供举行负土礼即上陵礼。宝顶下方即为陵寝核心的地宫,安奉帝后灵柩。方城两翼对称建置带有角门的面阔墙,又称卡子墙,衔接后院两侧陵墙,并向后呈“∩”形平面环抱宝城,称为罗圈墙。由此围合成陵宫内的第三进院落,称为宝城院。

8 传承

核检明清两代《会典》等文献,比对实物遗存及测绘成果,细审《孝陵图》,十分清楚的是,孝陵肇建,曾参照清室入主中原之初就着意“严为防护”的北京明十三陵(图17,表1)。

图片
a)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初三奏呈十三陵地盘图
图片
b)明代陵寝建筑沿革简图(1987—1996年)
图片
c)乾隆朝《明十三陵图》
图17 明十三陵图

表1 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建置简表
图片

其中,作为谒陵引导空间的孝陵前区,竭力效仿明十三陵的祖陵即长陵。从金星山北的石牌坊,到绕过影壁山次第建置的望柱、石像生和龙凤门等,均以长陵为蓝本。如造型精美的石牌坊,宽、高稍增,从底部噙口石、夹杆石,直到顶部勾头坐中的庑殿顶,都悉心摩自长陵(图18)。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a)孝陵与明长陵前部单体立面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b)孝陵与明长陵石像生对比
图18 孝陵与明长陵前区建筑及石像生比较
不同的是,结合风水地势,建筑序列在影壁山南北分成两段,组织更臻紧凑;石像生各设须弥座,文、武臣像均着满族衣冠介胄,神功圣德碑铭刻满、汉两种文字,彰显了清朝统治者的民族特色。此外,大红门内东侧供谒陵皇帝休憩的具服殿,经营位置类同明长陵的时涉殿即拂尘殿,但规模大为减缩,仅三间单檐歇山便殿和单间硬山如意房即厕所各一座,周匝红墙,西向神道辟琉璃门和左、右角门各一座。

作为祭祀空间的孝陵后区陵宫建筑群,则刻意仿照明代后期定型化的昭陵、庆陵和德陵,循着陵寝中轴线呈院落布局,规制远比长陵节制。前院以隆恩门为入口,门前配置神道碑亭、东西朝房、神厨库等辅助建筑;门内以隆恩殿居中为主体,东西两侧建置配殿和焚帛炉,组成日常祭祀空间,相当于唐宋陵寝的下宫。作为核心祭祀空间、相当于唐宋陵寝上宫的内院,入口为陵寝门即琉璃花门,门内建置二柱门、石五供,尽端坐落着主体建筑方城明楼和掩蔽地宫的宝顶、宝城,方城与宝城之间设有哑巴院,由南北纵贯方城的门洞券通入,院北为月牙城和琉璃影壁,两旁安设转向蹬道以登临明楼、宝顶(图19)。

图片
a)孝陵与明长陵及晚明昭陵、庆陵、德陵的陵宫平面对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b)孝陵与明陵陵宫区各单体立面对比
图19 孝陵与明长陵及晚明昭陵、庆陵前德陵的陵宫建筑比较
和明陵不同的是,顺应地势,孝陵宝城从陵寝山向即中轴线偏斜东北约十度角,还大幅收窄呈长圆式平面;月牙城也相应缩短并展直,哑巴院呈矩形平面;方城两翼添设带有角门的卡子墙,衔接后院两侧陵墙,并向后呈“∩”形平面包络宝城,称为罗圈墙,由此形成陵宫区的第三进院落,称为宝城院。

9 影响

继孝陵后,康熙又仿效北京明陵荟萃于天寿山麓并环拱长陵的意象,在孝陵东南预建了自己的景陵,陵宫建筑一如孝陵,宝城则改为圆形平面;陵前神道衔接孝陵,依循后期明陵“逊避”长陵的取向,裁减了相关建筑序列,以突显孝陵的主体地位,彰明两座帝陵的统绪关联。

嗣后,以景陵为范,皇帝登基后多要卜地预建陵寝,暂称万年吉地并前缀地名;俟先期葬入已故皇后,则冠名皇后谥号;到皇帝崩御,才经朝臣恭拟陵名,由嗣皇帝钦定。其中,雍正帝还在北京西南的易县永宁山下预建其寿陵即泰陵,又促发了乾隆帝“东西陵昭穆制度”的构想;入关后共9座帝陵,就分布在以孝陵为主陵的清东陵和以泰陵为主陵的清西陵中(表2,图2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图20 清代帝陵陵宫平面比较
表2 清代帝陵建置简表
图片

其中,自景陵到昌陵,例由嗣皇帝增建内立双碑的圣德神功碑亭及四隅擎天柱;神道碑亭前添设龙凤门或牌楼门,以及望柱、石像生,突破了明十三陵中长陵以外各帝陵不再分设的成宪,衍为明清帝陵的重要差别。

至道光朝,慕陵改制为清代最特殊的帝陵。其陵宫尽端罗圈墙围合的方形大月台上,圆台形宝城孑然独立,没有方城明楼、两翼面阔墙、哑吧院、月牙城、琉璃影壁和宝城院等。石五供南无二柱门,前为两层台地各三出陛,设雕栏。陵寝门改成三间石牌坊,南面镌刻满、蒙、汉字的慕陵名,北为道光遗书:“敬瞻东北,永慕无穷,云山密迩。呜呼,其慕舆?慕也。”隆恩殿参仿福陵和昭陵,三间周围廊单檐歇山式样,不施彩画,两山居中辟槅扇门,月台无栏楯,左右分设石雕方幢、日晷。隆恩门前保留中路三孔石拱桥,两边改做石平桥。碑亭前效仿昌陵配置龙凤门,撤掉了石像生和望柱。

咸丰继统,刻意恢复皇考打乱的祖宗旧制,择地东陵平安峪经营定陵,参仿当初效法景陵的宝华峪吉地规制,还刨用了废址大量旧料如牌楼、望柱、石像生;结合地势,花门院迤北收窄,宝城平面改为长圆式,方城前月台增为二层叠落,添设雕栏,却撤去了隆恩殿两侧和背面的雕栏。

嗣后,惠陵与崇陵均依照定陵规制,分别在东陵的东双山峪和西陵金龙峪兴建,却都撤去了石像生,保留一对望柱,特地围以雕栏。自慕陵以降,圣德神功碑亭及华表再无建造。

除帝陵外,康熙二十年(1681)傍倚孝陵东侧为尚健在的福临孝惠皇后预建陵寝,不久又遵照皇太极孝庄皇后遗愿,在孝陵大红门东南单独建陵;这两座最早的清代后陵,后来还各依方位并按帝陵名尊为昭西陵、孝东陵,终结了明代没有后陵的成宪。垂范后世,皇帝入葬后在世的皇后,均在帝陵左右另建陵寝,暂称万年吉地并冠以地名,到皇后薨逝才用帝陵名号缀以方位命名。其中,陵宫前均设神道联系帝陵,树立下马牌;陵宫规制类同帝陵,但裁去了二柱门,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等规模也显著缩减并局部改易。终清一代,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先后共建有7座后陵(表3,图21)。

表3 清代后陵建置简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图21 清代后陵陵宫平面比较
此外,康熙还摈弃了北京明代妃嫔坟多建在天寿山陵区外、不予命名的陈规,在建设景陵时,选择东南近地为其妃嫔兴造园寝,后来更以景陵冠名为景陵妃园寝,构成隶从分明的整体关联。其中宫门、享殿、琉璃花门等均参照明代妃嫔坟规制,覆绿琉璃瓦,按妃嫔册封位号分建不同等级的地宫、宝顶及月台,尊卑有序地列布在园寝后部,迥别于明代众多妃嫔“同为一坟”合葬的陋制。遵此彝宪,嗣后清代帝陵旁都建有妃园寝,初称“妃衙门”或“福地”,常前缀地名,待帝陵荐名后则以帝陵名号冠称。到清朝终结,共建成8座妃园寝(表4,图22)。同明代比较,清代陵寝体系更臻完备。在清东陵和清西陵,众多后陵和妃园寝统绪分明地分布各帝陵左右,也成为清代陵寝的显著特点之一。其中,清东陵以孝陵为主陵,共有5座帝陵、4座后陵、5座妃园寝荟萃在昌瑞山南麓;清西陵以泰陵为主陵,共有4座帝陵、3座后陵、3座妃园寝汇聚在永宁山下(图23)。

表4 清代妃园寝建置简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图22 清陵妃园寝平面比较

图片
a)清东陵大碑楼比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b)清东陵帝、后陵隆恩殿及妃园寝享殿比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查看图片
c)清东陵帝、后陵及妃园寝方城明楼比较
图23 孝陵与清东陵各帝后陵、妃园寝建筑规制比较
10 价值

从建筑史的角度审视《孝陵图》,其不容低估的价值和意义,还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其一,作为清初最重大的工程,孝陵建设历时近11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其后重大建筑工程的组织管理,即所谓工官制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康熙十八年(1679)北京大地震、太和殿火毁后的大规模修葺及重建,就得益于孝陵工程的管理经验(图24),并成为雍正、乾隆朝工官制度变革的先声。嗣后,国家建筑工程凡耗银逾千两,例须由皇帝钦派承修大臣组建工程处,或称钦工处,董领规划设计和施工;工程预算则钦派勘估处审计,奏准后支领经费招商董修。工程处下设样式房和算房,择优录用样子匠即建筑师和算手即会计师,样式房负责设计,主持人称掌案;康熙二十五年(1686)后主要出自雷氏世家,被世人誉称“样式雷”(图25)。

图片
图 24 康熙《会典》卷 131 康熙十八年(1679)谕书影

图片
图 25 样式雷家藏祖容图
a)雷家玺(1764—1825) b)雷景修(1803—1866) 
c)雷思起(1826—1876 d)雷廷昌(18451907

工官制度催生了样式雷,家藏图档至今传世近20000件,揭示出的各相关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详情细节,价值远胜官方典章、相关档案和工程籍本。略如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廿七日,雷思起受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钦工处委派,组建样式房,承担勘察与规划设计,廿九日即曾呈递《禀文》(图26),凝练概括了选址规划设计的相关程序,更充分强调了精益求精的详细勘测对于规划设计、编制工程预算等的决定性意义:

图片
图 26 故宫5465-21~5465-24雷思起《禀文》(《丈量打格抄平烫画样说单》底稿)

应办各项丈量尺寸,谨绘图贴说,并详抄细平,并查地势低洼之处;均得先除荒草,用灰打格,见方五丈,按格抄平,详细绘画、丈量高低,查明应补应刨、平高垫低之地面,应去有碍树株,查明有无砂石抑或有受水之处,均得将此地势妥为详细,方能办理样式。再请遵照何陵式样规制并地宫券座,前往详细勘丈尺寸,按照各座派拟叠落以及地面合溜每丈若干寸,并拟各院当尺寸,各步位应落在高处或系低处,应刨、应垫,方能详细有准。此样绘妥,呈王爷、中堂、大人台前阅准有无更改,妥协后,恭绘细图贴说,恭呈御览,请旨遵行。伏俟命下,再为烫样。如恭呈允准交下,移文调取工部《黄册》,按册遵办,派准算房,再为会同造具《做法清册》,请旨奏派勘估大臣后,移咨勘估处,由勘估处奏明钱粮,然后择吉,文移钦天监,选择吉日开工。

凡此理路在工程实践中贯彻,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其二,由于历史原因,像《孝陵图》这样的清初建筑工程图传世极少,即便在样式雷图档中,现知陵寝图档最早莫过嘉庆朝,仅存20幅(图27)。不过,比对嗣后5000余件陵寝图档,爬梳相关档案文献,无论选址、设计程序,还是图绘方式,均充分显现出皇家建筑工程图赓续不辍的传承关系。

图片
a)故宫4107太平峪万年吉地(昌陵)总地盘样 嘉庆元年(1796)
图片
b)国图237-2太平峪万年吉地(昌陵)地宫立样 嘉庆元年(1796)
图27 现知最早的样式雷清代陵寝图档:昌陵总地盘样和地宫立样

以设计程序完备的晚清陵寝的系列性个案研究成果观照《孝陵图》,其作为山陵大工行将完竣的图像记录,实际综汇了诸如选址、规划设计以至实时记录施工进程的已做现做活计图、成局样(图28)等成果,对于补苴历史传承的缺环,当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a)故宫4694惠陵成局样 光绪四年(1878)惠陵、妃园寝竣工鸟瞰图
图片
b)国图271-1惠陵成局样准底 光绪四年(1878)惠陵、妃园寝及内务府、礼工部八旗营房竣工鸟瞰图
图28 惠陵成局样

其实,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总诸作看详”指出:“因依其逐作造作名件内,或有须于画图可见规矩者,皆别立图样,以明制度。”以至全书36卷“图样”仅6卷。到清《工部工程做法》74卷,仅卷1~27列举27种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图式”,各附图一幅。而如学界共识,更见于雷氏图档,自唐宋到明清,官式建筑趋于高度模数化、标准化,设计中通常只需确定柱网平面、梁架剖面及屋面形式等,工匠按相关《工程做法》即施工设计说明兴造,有关构造和工艺的设计大可简化,一般无需另绘图样(图29)。

图片
图29 国图344-706颐和园佛香阁大木立样暨地盘样光绪十七年(1891)

正因此,传世样式雷图档中,还有大量《工程做法》及其印册与画样并存,详记各相关建筑规制、尺寸及大木、石作、瓦作等做法,作为施工以至验收的重要依据。惟因此,前述清初《太和殿纪事》,甚至早如明嘉靖朝工部尚书顾璘董建显陵竣工后编撰的《兴都志》,都详载相关工程做法,却鲜见工程图样(图30)。

图片

a)显陵总图
图片
b)陵宫规制后图
c)陵宫规制前图
图30 《兴都志》刊印图样

不过,雷氏画样表明,对于非标准化的构造做法,相关《工程做法》难以说明时,除了常规地盘样、立样,还娴熟应用了诸如阶梯剖、旋转剖、等高线以至图层等画样形式,以表达设计意图并指导施工(图31)。

图片
a)以图层方法表达定陵地宫的三维空间构成
上:带蓑衣顶贴页的平安峪地宫九道券丈尺立样。
中:掀开贴页的平安峪地宫九道券丈尺立样。
下:对应中图,按比例绘制的九座券座的横剖面。(雷思起 绘)
图片
b)顺水峪妃园寝砖池各层地盘样(雷思起 绘)
图片
c)定陵隆恩殿景泰蓝五供立样准底
上:国图282-6景泰蓝五供及宝匣立样;中:国图236-7景泰蓝壶、瓶立样;下:国图248-25景泰蓝香炉立样
图31 样式雷的画样形式举略

此外,如雷思起《禀文》申明,各工程还须制作烫样即模型恭呈御览钦准,才能据以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做法》并核算工料钱粮。

通常包括表达建筑组群布局的全分样,展现重要单体建筑的个样,表现局部陈设装修的细样。其中全分样和个样均可逐层开揭观览,随附揭看说明。制作烫样,事先要按揭看层次设计各分件及其组装方式,绘制草图以安排样式房样匠人依样制作。在烫样完成前,另绘表现图供皇帝、太后及承修大臣等审阅(图32)。

图片
a)故宫藏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全分烫样 同治十二年(1873)(雷思起等 制)
图片
b)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藏普祥峪万年吉地地宫烫样 同治十二年(1873)(雷思起等 制)
图片
c)国图 216-31,咸丰八年(1858)十月雷思起拟平安峪(定陵)《地宫烫样揭看次序》
图片
d)国图264-39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宝城明楼西面立样准底
左:国图264-39(带贴页)右:国图 264-39(贴页掀开)
图片
e)国图334-106,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宝城明楼西面立样(雷思起等 绘)
图片
f)故宫 5347,普祥峪菩陀峪万年吉地方城明楼立样(雷思起等 绘)

图32 地宫烫样、揭看次序及完成前的表现图

值得强调的是,充分彰显了古代哲匠高度智慧的样式雷图档,2017年7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世界现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凸显出其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图33)。

图片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证书,2007 年

图片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世界记忆工程”20周年“样式雷”图版
图33 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样式雷图档

其三,在研究清代以至整个中国古代陵寝设计意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如前文述及,《孝陵图》中各建筑融合山水景观,无不“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完美展现了传统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风水理念(图4),体现了“环境”在中国古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本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旁观者清。1907年3月,德国建筑师、建筑史学家恩斯特·柏世曼(Ernst Boerschmann)甫抵清东陵,就醉心眼前所见,评价这里的陵寝都是天才般的设计,置身自然环境,各自的布局又略有不同。1912年他再次考察期间,由衷赞美道:神圣的树林与隐现其中的汉白玉建筑、琉璃屋顶散发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宁静的陵寝建筑在巨大山峦的环抱中显现着独立而松散的自由——每一名观者都会沉迷于这种由内在结构所营造的奇妙空间之中。

柏世曼的切身体验和评价,赢得了德国哲学大师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英国科学史泰斗李约瑟(Needham Joseph)、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培根(Edmund N.Bacon)等学界翘楚的高度认同,使明清陵寝的艺术成就饮誉世界。

深究其艺术创作取向,实际是以生生不息、永恒伟大的山川形胜作为本体,相关建筑及组群布局处理,都要同精心选定的山水胜景完美结合,使建筑人文美同山水自然美和谐交融,相互辉映,鲜明展现出陵寝建筑的纪念性场所精神,臻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样深永而崇高的审美境界。而这样的创作意向,略如雷思起《禀文》申明,是在体系严密的规划设计程序中得以贯彻实施的(图34)。

图片
图34 故宫5458宣统元年(1909)西陵全图
(样式雷末代传人雷献祥 绘)

图片

a)国图43-1雷声澂等绘《圆明园内围河道地盘全图》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为现知样式雷图档中最早平格图]

图片b)故宫5444雷家玺绘《太平峪(昌陵)平格地势全图》[嘉庆元年(1796),为现知最早的陵寝选址平格图。由此可推知,乾隆朝裕陵的选址规划,必如其后诸陵,用平格量化勘测地势]

图35 现知最早的样式雷“平格”图

陵寝的设计通常始自选址。届时样式房匠人要随有关官员和风水师赴现场勘察风水,统筹生态、景观及工程地质等要素,融通传统风水“形势”说,详缜权衡底景、对景等,同时顾及前行展谒时建筑组群可在其底景即后宝山的映托下有序展开,返回时也须有相应对景即案山或朝山。通过同山水胜景有机联系的“百尺为形”的单体和“千尺为势”的组群尺度控制,以“过白”景框“于小者近者之外求其远者大者”,强化组群空间序列的内在关联,前瞻后顾时各建筑间精妙对话,构成“至哉!形势之相异也,远近行止之不同,心目之大观也”。由此,陵寝基址及轴线即山向才能最终确定。

结合选址酌拟设计方案,为精准掌握地势,因地制宜,务使各建筑地基坚实,便利防洪排水,减少土石方量,缩短工期,节省帑费,要反复进行“抄平子”即地形测量,用白灰从穴中即基址中心四向划出经纬方格,每格方五丈或十丈,视建筑规模而定,然后测量网格各交点的标高,穴中高称为出平,高于穴中的为上平,低于穴中的称下平,最终形成定量描述地形的图样——“平格”(图35)。由此推敲建筑平面布局并按相应高程图“平子样”作竖向设计。平格网模数确定,可简化为格子本,甚至仅记录相关高程数据,为数据保存和应用提供了极大方便(图36,图37)。作为精确量化的地形描述手段,平格秉承“计里画方”的传统,与当代地形描述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方法完全契合(图38)。

图片
a)国图212-1魏家沟(地势)糙底样 咸丰二年(1852)二月(雷景修 绘)
图片
b)国图 200-24 成子峪顶风水地势细底 咸丰二年(1852)二月(雷景修 绘)
图片
c)国图200-26成子峪地盘画样 咸丰二年(1852)二月(雷景修 绘)
图片
d)国图182-31后查平安峪 咸丰四年(1854)三月(雷景修 绘)
图片
e)国图181-2平安峪地盘画样 咸丰四年(1854)三月(雷景修 绘)
图片
f)国图182-8现查得平安峪迤东顺水峪 咸丰十年(1860)三月(雷思起 绘)
图片
g)国图180-1-26顺水峪地势画样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雷思起 绘)
图片
图片
h)国图276-2咸丰八年(1858)九月 国图276-2 局部:自穴中看平安峪对景——天台山(雷思起 绘)
图片
i)国图276-14咸丰八年(1858)十月平安峪后段抄平地盘糙底(雷思起 绘)
图片
j)国图229-1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平安峪地盘画样(雷思起 绘)
图片
图片
k)上:故宫4574平安峪前段抄平地盘糙底 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与国图276-14成套)
下:故宫4574贴页平安峪对景(雷思起 绘)
图片
l)国图278-4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平安峪吉地平格地盘全图(雷思起 绘)
图36 定陵地势画样及平子样举略

图片
a)故宫5531惠陵中一路平子底 光绪元年(1875)(雷廷芳 书录)
图片
b)国图368-245惠陵查工抄平格子本 光绪元年(1875)(雷廷芳 绘)
图37 记录惠陵地势高程数据的平子单与格子本

图片
图片
a)国图230-1普祥峪(慈安)菩陀峪(慈禧)万年吉地约拟规制地盘丈尺全分样糙底  同治十二年(1873)4月20日(雷思起 绘)
图片兆域图
图片
战国中山王陵兆域图摹本的尺度分析
b)2300年前铜版中山王兆域图已隐含“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平格”模数
图38 平格图中“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规律


本文撰写中,承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舆图组白鸿叶鼎力支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李梦思、周悦煌、李芃博等博士研究生悉心协助,上篇所引南怀仁《书简集》文字,蒙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拉丁语教研室主任李慧博士译校,谨致谢忱!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史与遗产保护研究。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3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王其亨.康熙朝《孝陵图样》解读(下)[J]//建筑史学刊,2023,4(3):5-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