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唐代小众诗人作品 专题练习合集 (含解析)
2023-10-03 | 阅:  转:  |  分享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唐代小众诗人作品 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
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1
.下列对韦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B.诗的第二联写
“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表现了诗人对未来仕途美好的向往。C.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
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D.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2.两首诗都写到
“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
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一、二句直接说明老农家境贫寒,并交代了老农的住地和耕田的数量。B.三句以“苗疏税多”写出老农家“不得食”的原因,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C.五、六句写岁暮农闲时老农携子登山采橡实的情景,表现出老农的乐观态度。D.这首新乐府诗篇幅不长而韵脚屡换,
语言平易近人,好像与人娓娓倾诉一般。4.全诗看似只是罗列现象,但思想倾向十分鲜明。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
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 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
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
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
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
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
隐江湖。6.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扇上画牡丹罗隐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
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D.本诗语言浅近平和,通俗
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8.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
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②是
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
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③茂陵:汉武帝陵。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两项是A.诗歌首句是想象苏武骤然见到汉使的情景。作者用“魂销”二字夸张地描写苏武,表现了他得知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B.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的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氛围,“茫然”隐含了人物内心的失落。C.颈联两句
,由“回日”忆及“去时”,描写了一个历尽艰辛、白首归国的爱国志士,在目睹物是人非的情形之后,流露出的唏嘘感慨。D.尾联中写到苏武空
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逝的武帝,表露出作者对其没有被封受爵位的惋惜,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E.作者在诗中塑造这样一位“白发丹
心”的汉臣形象,目的在于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既有深沉的爱国之情,又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感。10.请简要分析颔联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
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
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
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
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12.尾联
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
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B.颔联上句借“雁”“
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14.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磁岭海棠花温庭筠①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②。王孙
③又谁恨,惆怅下山迟。【注】①温庭筠:好讥讽权贵,政治上终生不得志,官仅国子助教。②蜀彩、吴妆:两种锦绣。③王孙:《楚辞·招隐士》
有“王孙游兮不归”,王孙指隐居之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谁赏”“空”突出海棠花遭遇冷落
、寂寞无主的处境,引发人们的同情。B.第三句写岛屿的路径曲折、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以岛、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C.第四句写汩
汩奔流的泉水倒映着海棠花,泉水、海棠花相互映衬着,更体现海棠的美艳。D.颈联的“淡”突出了海棠矜持超然的特质,“低怨思”体现出海棠
的不平之气。16.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尾联的“恨”和“迟”体现的复杂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
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
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练,真切传神。B.此诗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苏武所怀的敬意,在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C.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
见所感。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汉武帝的追思。D.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
前苏武庙的景物。“古祠高树”,写出了苏武庙的苍古肃穆,渲染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1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
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
、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
内侯,食邑三百户。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着笔就实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可以回国时的激动心情。
“魂销”二字笔墨精炼,真切传神,深刻地显示出苏武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B.首联下句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写“古祠高树”都不知
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C.颔联上句描绘了一幅望雁思归图。画面借“
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D.颈联从时空的角度写苏武出使
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当日的“甲帐”却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20.尾联运用了什么
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客 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
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
”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
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
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
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
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
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
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2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
,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高轩过①李贺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
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②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注】①《唐才子传》记:(贺)少“能辞章,名动京邑。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遂相过其家,使
赋诗。……(贺)援笔题曰《高轩过》”。②庞眉书客:作者自称。庞眉:眉毛黑白杂色,形容老貌。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古体诗层次分明,跌宕有致。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先写“东京才子”“文章巨公”高车相访,次赞二人学识文名,后言自己的处境与
抱负。B.青翠的官服,金饰的马辔,隆隆的车马,如虹的气势,前六句绘声绘色,实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渲染出两位大人物的非凡气派、赫赫
声名。C.作者此时初出茅庐,却自称“庞眉书客”,既为谦辞表诚恳之意,又调侃自己困厄之心境,既以自身衬托两位大人,又借此引出枯木逢春
之欣喜。D.全诗最后四句中“秋蓬”“死草”“垂翅”等暗喻自己的失意困境;“生华风”“附冥鸿”“作龙”等则直言期待明公提携实现人生转
折的热切愿望。24.本诗曾令后人击节叹赏,请赏析画横线诗句的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铜仙人辞汉歌注李贺茂陵刘郎
秋凤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
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注]金铜仙人,为汉武帝建造,舒掌捧着承露盘,矗立在神明台上。魏明帝景初元年
被拆离汉官,运往洛阳。此诗为晚唐诗人李贺因病辞官由京赵洛途中所作。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曾威风无
比的汉武帝终究也随那飘零的秋风逝去,只留下这茂陵荒冢。B.“画栏”两句写宫中桂花香气飘逸,苔藓碧绿。描绘乐景是为抒发哀情作铺垫。C
.“忆君”二字一语双关,“清泪如铅水”比喻十分奇妙,切合铜人的身份特点。D.“衰兰”两句凸显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
真挚而又深沉。26.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从中可见诗人怎样的写作意图?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
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
酒尊。[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27.下列对
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
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D.相较于第二
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28.“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
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歌续短歌①李贺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秦王②
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不得与之游,歌
成鬓先改。【注】①本诗写于李贺考进士受到排挤打压之后。②秦王:指唐宪宗。李贺在世时,宪宗有一定作为。李贺对这样的君主是寄予希望的。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化用乐府诗题,用语新颖奇特,体现李贺诗歌长于炼字的特点。B.五、六
句写内热之因,百姓忍饥挨饿,自己不能面陈“秦王”,只能借酒浇愁。C.七、八句写夏日之景,草木葱茏,自己却倍感凄凉,乐景写哀情,意味
深长。D.本诗感情深沉,一唱三叹,反复渲染,抒发了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30.前人评李贺诗“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
的神髓”,请结合“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二句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
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
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
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客游”点明诗人客居他乡,诗中颔联“平
原客”和颈联“去乡国”都与题目“客游”相照应。B.首联中“满”和“暖”二字用的巧妙,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
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客居千里之外的他乡,心中充满悲情,故而想象家乡温暖的阳
光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老作平原客”一句中的“老”字写出了诗人的老迈、年岁已老,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却仍然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
①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咏马唐彦谦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百战沙场汗流血②,梦魂犹在玉门关。【注】①房星:星宿名
。《晋书·天文志》:“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②汗流血:相传古有宝马,奋战时流汗如血。33.下列对这
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诗》前两句语言直白,在强调马非同凡俗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马诗
》中马的非凡与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为马鸣不平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C.《咏马》中的马本是汗血宝马,却没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只是
被远放春郊默默终老。D.《咏马》末句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都是借代手法,用来代指边关要塞。34.两首诗都写了马的“瘦”
,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①酒滴真珠②红。烹龙炮凤
玉脂泣③,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④;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⑤坟上土!【
注释】①小槽: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指酿酒。②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③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④鼍
(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⑤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35.下列选项对全诗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前五句写酒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 “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
幕”。物象华美,色泽瑰丽,令人心醉。B.中间四个三字句写宴上歌舞音乐,在遣词造句上更加奇妙。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描写得尽态极
妍。C.“桃花乱落如红雨”,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要及时行乐。D.结尾二句猛作翻转,出现了
“坟上土”的惨淡形象,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36.结合作品,将李贺的《将进酒》与李白的《将进酒》作比较,说
说它们所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寄韩潮州愈①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
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注】①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
为潮州刺史。②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地处潮州。3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心早与友人同乘兰舟,直达潮州那潮水的尽头,体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
,自己愿追随友人而去。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友人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来,我怎能不驰书慰问?此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
相照。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D.尾联
宕开一笔,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38.贾岛好苦
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其颈联用词精妙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田将军书院贾岛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
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井当深夜泉徽上,阁入高秋户尽开。行背曲江①谁到此,琴书锁著未朝回②。【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
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②著:同“着”。未朝回:不打算早回去。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田将军书院花石的新颖:花木因其新栽而不落俗套,石因远来而突破常见。B.颔联描写田将军书院的竹子穿越到邻家生长,地上绿苔数
层,突出了书院的清静。C.“户尽开”一词暗示出书院主人的开放性格,说明此处经常有客人来此读书论道。D.全诗前六句把笔墨集于视觉之上
,一句一景,景景紧扣表达中心,最后两句抒怀。40.诗人在田将军书院不打算早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主
要描写邹明府在西畿县做主管时的情形,通过写马没有长出肥膘侧面表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B.颔联写邹明府三年任满离去时债多只能靠卖
剑来偿还,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被后人评价为“落想异特”。C.贾岛的诗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此诗中后两联中“听晓角”“
客馆”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D.这是一首送别诗,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表达了诗人对邹明府的不舍与担忧。42.贾岛
注重用字推敲,请从诗歌颈联中找出最精炼传神的词作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襄阳楼元稹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
平。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
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
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襄阳楼下
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B.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
然“有时”“每日”均不得上楼,但“水畔看云立”和“楼前信马行”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C.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
,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又写水,再又写楼,重重叠叠,妙笔相赴,一气浑成。D.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
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44.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
。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合诗歌作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①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荆薪:柴草。③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借指道家清苦的修炼生活。45.第一句中的“冷”字有
什么妙处?46.简析本诗所采用的间接抒情手法。4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
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请简要赏析。 (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重”字的表达效果。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黎六郎赴阳翟
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注】①踯躅:杜鹃花
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4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B.腰垂新绶、衣满
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C.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
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D.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最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49.这首诗抒发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腰垂新绶色,
衣满旧芸香②。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②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
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5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
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B.“春山踯躅芳”写黎六郎赴任途中看到杜鹃花漫山遍野,于是心情极为舒畅,这是
以景衬情。C.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D.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
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5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52.下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花开满枝头的情状,表现出诗人的愉悦之情。B.诗歌描写了夏日大自
然明亮炫丽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C.尾联写诗人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眼睛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前一片闪烁。D.整首
诗观察细致,写景生动,用词贴切,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晦涩艰深之感。5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夏花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田家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①,饮
犊西涧水。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⑦劬:劳苦。③膏泽:
滋养土壤的雨水。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
一派生机的田野之景。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
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便喜上眉梢。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
不体恤。55.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
面小题。燕①李录事韦应物与君十五侍皇阁。晓拂炉烟上赤墀②。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此日相逢
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注]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B.颔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
向衰败。C.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D.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
朴而韵味深长。57.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下面小题。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唐】韦应物莫叹都门路,归无驷马车。绣衣①犹在箧,芸阁②已观书。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晨餐亦可荐,
名利欲何如。【注】①绣衣,指侍御史之衣。②芸阁,藏书处,即秘书省。5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侍御秘
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写作此诗赠别,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B.诗歌以“莫叹”开篇,劝慰张侍御秘书不要因为在京城里官位不显赫而
懊恼。C.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交代了“莫叹”的原因。D.颈联对仗工整,“红稻”“白鱼”交代江左是鱼米之乡
,物产丰饶,为下文张本。59.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含意与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李儋无锡 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
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6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二句即景生情,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B.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C.颈联情感深沉,因多病思辞官归田,但因为他忠于职守,所以内心充满矛盾。D.末句直抒情
怀,望月怀人,借月光来传递相互间关照之情,盼望对方的来访。61.请赏析首联“今日花开又一年”中“又”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成下面小题。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
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6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既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也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颔联写出了诗人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未来,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C.颈联表现了诗人志
在有为但面对现实却又无可奈何,进退两难,内心倍感矛盾和苦闷。D.尾联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直抒胸臆表达了急切盼望友人来访并与之畅
叙的情感。63.请赏析“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在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
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
羞。【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64.下列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
遥,不能不令人哀愁。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境交融。C.“晚风
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成楼”,写一场战斗过
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65.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
的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赠荷花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
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曲池荷卢照邻②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注】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
长期仕途失意。66.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
了对花的偏爱。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
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E.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
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67.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卢照邻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①。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②。徘徊闻夜鹤,怅望
待秋鸿。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注】①天山指祁连山,弱水在甘肃境内,发源于祁连山。②王粲、孔融均属“建安
七子”。王粲曾因关中骚乱,往荆州依刘表,有志不伸,心怀郁郁;孔融因性情耿直,与当时权贵不和,所居官职多为闲官。68.下列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两人分别将去之地,照应题目,以“地道”“天山”起笔,显得雄阔大气。B.第三联“悲”“别”二字
别有意味,诗人既悲王粲又悲自己,别孔融亦指别孟学士。C.第四联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听鹤声,望秋鸿,真切写出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场景。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用典、情景交融等多种手法,使得诗作情感浓烈,起伏跌宕。69.本诗由离别之情还触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阅读下
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注,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
黄尘。【注】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7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
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
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
神。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7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
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
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72.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紧扣题目写景抒情,由
望月而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期盼团圆的愿望;构思奇巧,起伏有致。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而 “怨”,怨长夜漫漫
;“竟夕”,写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C.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熄灭蜡烛,满屋皎洁的月光让人心生怜惜,诗人披衣漫步户
外,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所思之人,不如在梦里与之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相思之切
,情真意诚,感人至深。7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结合具体诗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赏析。阅读下面的古
诗,完成下面小题。感遇十二首(其七)①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②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
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注】①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右丞相被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忠而被贬
,遂作此诗。②伊,语气助词。7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橘颂》开篇描写橘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和本诗中的丹橘相似。B.丹橘生于南方,眷恋故土,生命力旺盛,不畏严寒,句中的一个“犹”字表达了对丹橘的颂扬
。C.诗人认为南方天气暖和,所以丹橘虽然有“岁寒心”,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D.本诗抒怀感事,在叹惋丹橘的同时
,更凸显诗人对世事难料、命运无法探究的感慨,深化了主题。75.刘禹锡说张九龄的《感遇诗》“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请
联系这首诗,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76.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楼上月徘徊”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
、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话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
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
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77.“月”这一意象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蕴含怎样的人
生哲理?答案及解析1.B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
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
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这‘梦’表现了诗人对未来仕途美好的向往
”错误,应该是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韦诗“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
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宿渔家》是
北宋诗人郭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绘渔家生活的苦乐、突出其生活的贫寒,后两句则写出他们乐观开朗的襟怀,诗人对渔家的仰羡尽在不
言之中,而渔民的纯朴悠闲又反衬出世俗社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全诗语言浅显晓畅、平易朴素,从细微处落笔,写出生活情趣。后两句写主人
“渔民”出海捕鱼归来,刚回到家里时和客人(作者)对话的情景。夜晚归来,在灯前笑着告诉留宿的客人:是明月一路跟随着小船,把他直送到家
里的。那渔民脸上的笑容和话语说明,他出海捕鱼,虽然很辛苦,但苦中有乐,他对这种风里来雨里去的捕鱼生活,还是带有几分惬意和享受的。充
分表现了渔民乐观开朗的襟怀。【注意】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
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
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C 4.(1)三、四句以农家饥饿无食和官家视粮为土做对比,写出了对不公平社
会的不满。(2)五、六句以锄犁闲傍反衬“登山收橡实”之忙(对比亦可),写出了面对生活窘迫的无奈。(3)最后两句虽只写“西江贾客”生
活的豪奢,实际是与山农的生活作对比,将不满情绪推向更强。【解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C项,“老农携子登山采橡实”“表现出老农的乐观态度”错误,五六句大意是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
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
人民最后的可怜结局。故选C。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三四两句是说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
为泥土。这种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人民的辛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五六
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辛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辛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
晚归,辛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
橡实吃。以锄犁闲傍与“登山收橡实”之忙形成对比,写出了面对生活窘迫的无奈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人民最后的
可怜结局。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把两
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
人感愤不已,将不满情绪推向更强。5.C 6.①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 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
。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 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
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认真对诗句进行理解,注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仔细甄别选项内容的表述
和原文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
“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故选C。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把握的能
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考虑,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
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
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
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的“哪些”“简要分析”,就是答题的提示
,要注意认真研读本诗歌,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
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比如借用古人典故即是体现自身的境遇及情感。【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
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
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7.D 8.(
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
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
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
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
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
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
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烘托画者的
技艺精妙。9.BE 10.【参考答案】①颔联两句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追忆
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②“云边雁断胡天月”描绘了一幅望雁思归图,主要表现了苏武思国的心境。③“陇上羊归塞草烟
”描绘了一幅荒塞归牧图,主要写苏武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苏武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的胸怀。【解析】9.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
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隐含
了人物内心的失落”不当,应是“传递出对年代久远的慨叹”。E项,“目的在于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既有深沉的爱国之情,又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
感”不当,应是“目的在于彰显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10.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求分析颔联的妙处,一般从遣词造
句、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等角度分析,此题注意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
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
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
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
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
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
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
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注意】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
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11.A
12.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
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
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11.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
,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
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
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
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翻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
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
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
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
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注意】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
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
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
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13.A 14.(1)尾联运用了
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
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2)尾联集中
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
,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的综合能力。A.“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
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
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
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
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
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15.B
16.①诗人欣赏海棠之美、同情其受冷落的待遇,想陪伴但又不得不离开,感觉很遗憾(“恨”)。②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
处,但现实又不允许,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③诗人从海棠花遭受冷落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自怜、欲隐不能而
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错误,
第三句“岛回香尽处”的意思是岛屿道路曲折回环,盛开的海棠花的香味弥漫整个岛屿,不是说海棠栽种在岛屿的尽头。故选B。16.本题考查学
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既欣赏海棠花之美,又同情它所遭到的冷落,意欲陪伴它,又难以久留,最后只好恋恋不舍若有所失地慢慢地走
下山岭,感觉很遗憾(“恨”)。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示了自己意欲去官归隐的思想。而诗人用此典故,在这里表达的更是复杂多
层次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处,但现实又不允许,欲隐不能,欲仕甚难,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诗人的失
落感激起他多年来浪迹萍踪生不逢时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心灵深处碰撞,产生更大的愤懑。于是,由花之不幸而自怜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
自怜、欲隐不能而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使这首咏花诗富有了深刻的寓意。17.B 18.(1)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
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
,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2)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
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
歌内容和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错。比如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集中
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这是一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对此,诗人也是认同的。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
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意思是: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其中,“茂陵”是汉
武帝的陵墓,代指去世的汉武帝,使用借代手法。“茂陵”“秋波”都是萧条凄凉的意象,作者用这两个意象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是以哀景衬哀情
。“逝川”可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属于用典。这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
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
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
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19.A 20.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
、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
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
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A.“实写”错误,首句是
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而非实写。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
秋波哭逝川”意思是: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其中,“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代指去世的汉武帝,使用借代手法。“茂陵”“秋波”
都是萧条凄凉的意象,作者用这两个意象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是以哀景衬哀情。“逝川”可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属于用典。这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
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
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
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21.BE 2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
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
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
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
的对比”错,应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老”是“总是”的意思,
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故选B、E项。2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比较、分析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
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
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
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注意】诗歌的
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
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
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两首词思想情感不同之处,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
答即可。而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
定的含义。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23.D 24.想象丰富,夸
张大胆,化用典故。这四句诗想象奇崛,天上人间,以胸中满天星斗、融贯天地精华、殿前作赋声彻天、笔补天缺胜造化盛赞二人学识丰富、思想奇
伟、声名卓著、功力精深。【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
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直言”错,仍为暗喻。故选D。24.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
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还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分析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人情感。四句诗说了他们学识的丰富,思想的奇伟,文名的威大,工力的精深。不说满腹经论,偏说胸中罗列满天星斗;不说光焰万丈,偏
说天之精气充塞其中;不说声名卓著,偏说声摩空;不说彩笔生花,偏说天无功。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竭力
调动神话世界中瑰奇景物来弥补现实世界的贫乏与不足。【注意】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
,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25.B 26.含意;(金铜仙人)捧者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
孤独离去,渭城渐行渐近,波声越来越小。写作意图:“独”“荒”可见身世之苦、国家之衰。诗人借道阻且长、波声渺远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自己
仕进无望、离开长安时孤独、无助、凄冷的心境,交织着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解析】2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描绘乐景”错。“土花”是“苔藓”,“碧”字写苔藓茂盛翠绿,“三十六宫土花碧”描绘的是汉宫中荒凉冷落的哀景。故选B。26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句含义及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当然不用像文言文那样逐字对译,要写出美感;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携盘独出
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意思是“(金铜仙人)捧者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离去,渭城渐行渐近,波声越来越小”。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
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
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
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此句借“荒”“独”,抒发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注意】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
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
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
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27.D 28.①其
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
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
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
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解析】27.本
题考查对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理解鉴赏能力。D项,“更喜欢"错误,两首诗歌展现的竹子各有特点,第一首中是新竹,第二首是古竹,二者之间
并不存在高低之别,所以也不存在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的说法。故选D。28.本题考查鉴赏形象,品味情感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问的是
两首诗歌借助“竹”这一意象寄托的情志有什么不同。所以考生应该到两首诗歌中找到描写竹子的内容,把握两首诗歌中竹子的特点,再结合具体的
情境来分析其中的不同情感。第一首诗中描写的是新竹,“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都是写新竹的内容,“箨落长竿
削玉开”是说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
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这两句承接上面写
笋的生长愿望,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
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作者借助新竹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第二首诗中描写
的是老竹。“古竹老梢惹碧云”“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都是写老竹的内容,第一句“古竹老梢惹碧云”,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
,梢可拂云,以此说明自己虽然失意家居却甘守清贫;最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
吹雨啸之中,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其二是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
情景于竹本身而言,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作者以此表达对自己虽失意
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考生根据这些来比较二者情感不同即可。29.B 30.这二句运用比喻的
手法,表面上写景,实际写人事。“明月”指唐宪宗,“夜峰”指他身边的大臣。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将明朗的月亮遮住,月光只是照向深深的谷
底,喻指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诗句抨击朝廷弊病,抒发郁愤之情,没有运用直接描写,而是将其融化在生动的比喻和深
邃的意境中,含蓄蕴藉,颇得《离骚》的神髓。【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B.“五、六句写……百
姓忍饥挨饿”错误,五、六句具体描绘自己苦闷的心情和清贫的生活,不是对百姓生活的描写。“饥拔陇头粟”指自己为求见君王不惜忍饥挨饿,靠
从地里拔粟充饥。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
得《离骚》的神髓”这一评价。这段话是说李贺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然后理解“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的意思,分析其中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意思是夜幕中峰峦起伏重叠,明亮的月光却只向谷底照射。这两句表面上写景物,实际上是写人事。“夜峰何离离,
明月落石底”。夜间的峰峦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黝黑而高,竟把那明朗的月亮遮得无影无踪,让诗人感到纳闷。“夜峰”、“明月”等句喻意微婉
,“明月”借喻唐宪宗,“夜峰”指代他身边的卿相们,意思是宪宗为一些大臣所包围,闭目塞聪,就像月亮为峰峦所阻隔,虽有明光,却不能下达
。这些表明诗人深知当时朝廷的弊病,他想向宪宗陈述国事,以匡时救弊,然而“山”高“月”远,投告无门,只有暗自忧伤而已。这两句诗歌没有
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助比喻来抒发内心的郁愤,抨击朝廷的弊病,确实是“感怨刺怼,寄托遥深,颇得《离骚》的神髓”31.D 32.
①游子思乡之情。首联“悲满”千里之外,想到故乡南山的温暖的阳光,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诗人借平原君
和冯媛作下客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情感的能力。D.“老迈、年岁已老……年事已高
……”错误,“老”意思是“总是”,“老作平原客”意思是“只能长久地滞留在赵国的旧地”,“老”突出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诗人羁旅
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故选D。3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标题“客游”点明诗人是羁旅在外,这类诗歌
常会抒发思乡之情,结合首联“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来看,游子想象着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满是悲
愁,这是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结合颔联、尾联以及注释来看,颔联中使用平原君的典故,说没有机会进京入朝为官,只能长久地滞留在赵国的旧地
,尾联使用冯谖的典故,说自己经常像冯谖那样弹铗而歌却未能如愿,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两联使用平原君
和冯谖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33.C 34.(1)李诗运用细节描写,通过马骨被敲时发出铜声这一独特新奇的意
象,侧面形象地表现了马的瘦削,也暗示了它的非凡。(2)唐诗运用比喻手法,写马的骨架突兀高耸,像山峰一般,在表现马消瘦,衰老的同时也
展现了他的雄风犹在、老当益壮。【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却没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只是被远放春郊默默终
老”错误。“远放春郊苜蓿间”意思是:卸下鞍鞯的战马,悠闲自得在春天的郊区外绿草地里吃草;由“百战沙场汗流血”可见,“却没能驰骋沙场
建功立业”错误。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李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运用细节描写,马的骨头被敲时发出
的声音竟然“带铜声”,这一现象非常新奇,侧面形象地表现了马的瘦削,也暗示了它的非凡。唐诗,“崚嶒高耸骨如山”运用比喻手法,把马突兀
高耸的骨架比作山峰,写出了马的骨瘦嶙峋;马虽然消瘦、衰老,但如山的比喻,展现了他的雄风犹在、老当益壮。35.D 36.(1)
李贺的《将进酒》强调的是生的无聊和死的悲哀,在生死的对比中表现了由苦短人生所造成的生命悲愁。(2)李白的诗极具豪迈的气势,以劝酒为
名倾吐胸中块垒,流露出诗人积极入世而又怀才不遇的苦闷,表达了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
内容、思想情感等的能力。D.“劝人们不要像刘伶一样终日醉酒,最后因酗酒而死”错误。“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两句的意
思是“我奉劝你们要像他们那样,终日喝个酩酊大醉吧,由于酒已被你们喝光,酒鬼刘伶坟上已经无酒可洒了!”可见选项曲解诗意。故选D。3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李贺的《将进酒》前面极写美酒佳肴欢歌妙舞,人生之享乐似乎莫过于此,结尾“劝君终日酩酊
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突然翻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坟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诗人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
的对比中,诗人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哀愁。李白的诗极具豪迈的气势,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
把握。诗歌以劝酒为名倾吐胸中块垒,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
,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故李白的《将进酒》表达的是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矛盾心情。3
7.D 38.“悬”“浸”二字,俯仰结合,“悬”字写出驿路像是悬挂在峰峦之上,“浸”字写出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用这两字形
象贴切地写出友人贬官路上道路之险阻及在遭贬之地的凄苦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沉关切之情。如果分析“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
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也可酌情给分。【解析】3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
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理解和选项内
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D,“具体描写韩愈读到此诗时潮州那瘴气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的景象”理解有误。为作者想象的美好
景象,借此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非实指。故答案选D。38.本题考查的是炼字和赏析手法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
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
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同时要扣住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去作答。此题主要从
所炼字的表达效果上去分析即可,“悬”“浸”二字是动词,形象的写出了驿路的艰难和险阻。从题目上看“寄韩潮州愈”是一首寄托离别的诗歌,
因此在诗歌的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同时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意。【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
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
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39.C 4
0.① 书院环境幽静。这里花木新栽,奇石远来,笋竹茂盛,绿苔覆地,井泉微泛,秋阁户开,处处给人以静谧之感。② 以琴书为伴。诗人在田
将军书院,抚琴读书,修身养性,甚是快活。【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
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C选项“暗示出书院主人的开放性格”错误,书院之阁之所以“户尽
开”,是因为“阁入高秋”经常有客来此凭高赏景,这样写,主要是突出书院的幽美,而不是表现主人的性格。故选C。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
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
。”诗句描写了新栽的花木,远来的奇石。“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诗句描写了茂盛的笋竹,覆地的绿苔。“井当深夜泉徽上,阁入
高秋户尽开。” 诗句描写了微泛的井泉,户开的秋阁。通过这三联的景物描写,营造了静谧的氛围。“行背曲江谁到此,琴书锁著未朝回。”诗句
写了诗人在田将军书院,抚琴读书,修身养性,甚是快活。【注意】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之所以要
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41.D 42.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
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
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的能力。D.“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错误。后两联是是作者的推测和想象,想象他此去一路狂风漫雪,前程艰难,
尾联是想象他到了灵州,每天能听得见报晓的号角声,家里人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这是虚写。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的“藏”字运用得极佳,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边雪的情态,边雪把路藏起来了,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
雪覆盖的边塞雪景。一个“藏”字写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边塞风雪纷飞,正是因为雪大,才能藏住路。一是边塞地区偏僻寒冷,所以出行人少,
表现了边塞地区人烟稀少的特点。“透”字运用的也非常好,“透”是穿透的意思,林间朔风能穿透单薄的睡衣。一个“透”字给人以想象感,表明
风的穿透力强,风吹得很急,人行走在风中感到天气寒冷,穿着的睡衣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让读者感同身受,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43.A
44.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是为“鼓荡”;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有所钟,这样的关注
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这样的写法前所未见,可谓诗人独创,这就使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
一派崭新的气象。【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错
误,颔联写柳絮纷飞,飘在水面上,到处都是;三两声莺啼从林叶间传来。视听结合,给人以生机之感。“千万点”和“两三声”并没有透露出人生
失意的烦忧。故选A。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从襄阳楼下所见之景写起。先写树阴,再写水中荷叶。“钱”“平”形
象生动描写出了荷叶之情态,令人联想翩翩。开篇由景切入,这是律诗常用起笔手法。颔联承前再写所见所闻。再写水上柳絮,然后写林间所闻莺啼
。视听结合,给人以生机之感。颈联转笔又再写水与楼下行动,呼应首联。此三联从楼下写到水面,再由水面写到楼下,反反复复,错落重叠,起伏
激荡。可谓不落窠臼,独创新颖。尾联借典抒情,卒章显志。运用想象,遥想与古之名士登楼赏月吟咏之为,含蓄达意。借用东汉文学家王粲与东晋
名士庾亮的典故,既呼应诗歌题目,表明写作意图;又委婉表达诗人淡泊心志、纵情吟咏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结构上,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
,错落重叠,是为“鼓荡”;“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表现在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
有所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最后,整体评价这种写法的效果,结合“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
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可知,这样的写法是诗人独创,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
。45.?①“冷”,寒冷之意,双关,既写出了郡斋气候寒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凄冷;②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下文写思念山中客蓄势(铺垫
/引出下文思念山中客)。 46.①借联想抒情。诗人由郡斋的天气转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应持酒远慰山中友人
,表现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②借想象抒情。由对友人山中艰苦修炼生活情景的想象表达出对友人惦念的之情;③融情于景。借想象“落叶满空山”
而难寻行迹的景象,抒发无可奈何的落寞惆怅之情。【解析】45.试题分析:赏析诗句的关键词要结合整个语句,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
写诗人心头之“冷”。“今朝郡斋冷”作为首句有奠定基调的作用,“冷”字的含义是景物和心境的双重暗示,这是一语双关。注意:解答这类题的
方法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46.试题分析: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诗歌间接抒情的手法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叙抒情、借议抒
情、借古讽今等。本诗融情于景,借想象“落叶满空山”而难寻行迹的景象,抒发无可奈何的落寞惆怅之情;诗人由郡斋的天气转冷,联想到山中天
气的冷,联想到应持酒远慰山中友人,表现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由对友人山中艰苦修炼生活情景的想象表达出对友人惦念的之情。这些都是间接抒
情。47.(1)比喻。浮云飘忽隐喻游子漂泊不定,落日缓缓隐喻故人依依惜别之情,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游子意”、“故人情”。(2)“重
”既写出了船帆为雨所湿显得重而滞的实景,又表现了惜别时的沉重心情,情景交融,渲染了深深的离愁别恨。(3)李诗结尾借助自己和友人挥手
分别,两匹马似有无限不舍之情而萧萧长鸣的动人场景,间接传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韦诗尾联直抒胸臆,无限的离愁别绪使泪水和雨丝交融在一
起沾湿衣襟。【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仔细阅读诗歌,逐句分析,先明确手法,再分析表达
效果。《送友人》第三联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
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像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也不知道会飘泊到何处,表现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用红日西落比喻友人的
惜别之情: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表现了友人将行未行,欲行又止,身行心留的复杂情绪。(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把所考查的字词放回到句子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重”是“沉
重”的意思,“漠漠帆来重”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从手法上来看,这里的“重”是双关,既指帆因雨而重,也指人因别离而心情沉重,既
是写景又是抒情,把离愁别绪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渲染了愁苦的深重。(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鉴赏能力,采用的是两
首诗对比鉴赏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指定诗句,分别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比得出答案。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送友人》尾联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意思是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没
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是借助两匹马之间的依依不舍表达自己与友人的不舍。“《赋得暮雨送李胄》尾联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意思是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无限”,泪水“沾襟”,直接抒发出自己无限的离愁别绪
。【注意】第(2)小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炼字”是高考高频考点。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
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
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48.D 49.①对朋
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②对朋友的依依惜别和关怀之情。“客程关外长”写朋友赴任路
途遥远,隐含牵挂之意。③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以慰高堂,表明了作者的希望。【解析】48.试题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
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D项,“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错误,尾联说的是希望朋友创造良好政绩来告慰父母,并非
让他不忘孝道。故选D。4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
社会现实,准确把握。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客程关外长”表现的就是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挂;“新绶色”“衣满香”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
美;最后一句希望朋友为官一方取得政绩从而安慰远方的父母,这是对朋友的勉励。据此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容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
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
特的情感。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人
“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古人写
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7.从诗
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
的主题。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
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50.B 51.对朋友的祝贺与赞美之情。“腰垂新绶色”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对朋友
的依依惜别和关杯之情。“客程关外长“对朋友路途遥远的牵挂之意。对朋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勉励之情,尾联写希望朋友有好的政绩,表明了
作者的希望。【解析】5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
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
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B项,“赴任途中看到杜鹃花漫山遍野,于是心情极为舒畅”,时间有误,此时正在送别,黎六郎尚未起程。故
选B。5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注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这首诗是作者送朋友黎六郎
赴阳翟少府做官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因为是送别诗,应有惜别和关怀之情,又因为是送朋友去做官,应有对朋友祝贺和勉励之情,“腰垂新绶色”
写朋友新官赴任,字里行间透露出欣慰之意。“客程关外长”既表达对朋友此去路途遥远的挂念之意,又表达了朋友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一方
百姓造福的勉励之情。尾联“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突出作者对友人的殷切希望。【注意】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
,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
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
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52.B 53.①首
联色彩相衬,浓密的枝条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其间,显得明亮鲜美;②颔联想象丰富,运用比喻的修辞,写炎炎烈日,花朵灼灼,就像火焰一
样在“燃烧”;③前三联动静结合,首联颔联描写绿树红花为静景;颈联化静为动,一阵风来,花叶翻卷凌乱,映照水面,花儿又是那样的鲜妍。【
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
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从全诗来看,诗歌描写了夏日大自然的美景,我们只能感受到诗人对此美景的喜爱,没有任何信息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生
活的厌恶。故选B。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来描写夏花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然后到诗歌种找到描写“夏花”的内容,理解意思,分析手法和效果。如诗歌首联“夏条绿已密,朱萼缀
明鲜”意思是“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前一句突出枝条之绿,后一句突出夏花之红艳,这是以
色彩相衬突出夏花的明亮鲜美;如诗歌颔联“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意思是“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这里把夏
花比作火焰,使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夏花之红艳;如诗歌颈联“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意思是“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
十分鲜妍”,一个“乱”字让我们好似看到风吹花叶飘落的场景,这是化静为动;结合前面两联来看,首联描写绿树红花,颔联写红日与灼灼花朵,
这些都是静态的画面,而颈联中一阵风吹,花叶飘落,这是动态画面,由此可知,还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夏花。54.D 55.诗人
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
税徭役的繁重。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
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解析】5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
的能力。D.“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错误。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粮”;“批判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不准确,诗歌的最后,作者是
以观作结,“方惭”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故选D。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本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
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的田园诗。从诗句内容上看,“不耕者”,指食禄却不耕作的人,即做官者;禄食,指俸禄;闾里
,指乡里,泛指民间;“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从诗句技巧上看,
诗人先写春耕之始,然后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勤劳朴实,以及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的惨状,最后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作结,用通俗易懂的
诗句表达对田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第三,从诗句的感情上看:作者写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
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惭愧身为
官吏的不劳而食。56.B 57.①物是人非,皇帝已作古,近臣零落;②国家衰败,往事不堪回首;③少年旧交,邂近相逢,悲喜交加,
但喜不胜悲。【分析】5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错
,从“花开汉苑”雪下骊山”“经过处”的气势以及“沐浴时”的奢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随从皇帝出游而感到骄傲自豪之情。故选B。57.本题
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作品
进行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此题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主要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题干,明确能让人“声泪齐下”的内容,肯定是悲伤之事,而
该诗歌前半部分写往日豪情,后半部分叹现实之悲。据此寻找相关词语,例如“近臣零落”“仙驾飘翻”;此外,需要分析言外之意,例如“今犹在
”本是好事,可是与之相对的是“不可期”;又如“此日相逢”却“思旧日”,再如相逢是“喜”却“成悲”。据此组织答案即可。58.A
59.①如果晨餐都可以向父母进献美食,名利又算得了什么;②诗人夸赞张回乡省亲,孝心可嘉,同时劝慰朋友看淡名利;③照应文题“觐省”
,同时进一步揭示首句“莫叹”的原因。【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A.“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
绪”错误,无中生有,诗歌并没有流露出浓烈的离愁别绪,二是夸赞张侍御回乡省亲的孝心,以及劝慰张侍御要看淡名利。故选A。59.本题考查
学生鉴赏诗歌尾联的含意与作用的能力。标题中“觐省”是探视父母的意思。从标题可知,张侍御秘书准备返回江东探望双亲,诗人夸赞张侍御回乡
省亲,一片孝心。首联以“莫叹”开篇,劝慰张侍御秘书不要因为在京城里官位不显赫而懊恼。颔联中“绣衣”“芸阁”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也
交代了“莫叹”的原因。尾联的意思是晨餐都可以向父母进献美食,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尾联的前句“晨餐亦可荐”既照应文题“觐省”,又进一
步揭示首句“莫叹”的原因;后句“名利欲何如”可知,诗人劝慰朋友要看淡名利。60.D 61.①“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
,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②包含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③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
析的能力。D.“直抒情怀”错,“借月光来传递……”应是以景结情。故选D。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去年花里逢君别,今
日花开又一年”,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这又一年当中,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难以预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内心矛盾不已,“又”字包含了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因为一个人面对时
光的流逝,对岁月无情感受更深,故用“又”字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62.D 63.内容表达上:(1)“西楼望月”写自己
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2)用月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聚为时之久,心情之切。(3)表达了与友人友情之深挚,感情之浑厚。【解
析】6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直抒胸臆表达了急切盼望友人来访并与之畅叙的情感”错,尾联用“西楼望月几回圆”道
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并非直抒胸臆。故选D。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解答
“西楼望月几回圆”一句在全诗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时,首先要理解此句诗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尾句“西楼望月
几回圆”,意思:诗人几次登上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诗是寄赠好友的,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
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结尾用月亮的缺而复圆来寄
托盼望朋友团聚为时之久,心情之切,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表达了盼望友人来访,心情之切,表现出与友人友情
之深挚。64.D 65.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②
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
忠诚。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④用典。最
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
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分析】6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误,
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故选D。6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起
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
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接着三四
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
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
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然后看五到八句,“晚风连朔气,
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
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
“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抒发边关将士的决心。最后四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
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是用典抒情。66.BE 67.(1)李诗:描写
了荷花与荷叶一起开合舒卷,翠减红衰的景象,表现了它们休戚与共的关系,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同甘共苦的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2)卢诗:先写
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解析】6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
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准确把
握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B项,“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错。对比的作用是表现荷花花叶的命运与其他花的不同。E项
,都描写了“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错。卢诗中相关内容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担忧。67.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
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的意思,先要回答描写荷花的景象
,再透过对荷花的描写赏析作者的情感表达。赏析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
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
中化作尘土,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惟有”以下四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
开放闭合,种种风姿。这首诗吟咏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三、四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五、六
句的“长相映”,主要表现同衰。后四句诗从正反两面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李商隐一生不得志,怀才不遇,夹在两党
之争中,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层层推
进。第一层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二层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
得不到施展。这还不够,诗人更担心的是衰弱之躯再添新病,就像秋风不相待,先入荷花池。这就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层意思。第三层写最令人害怕
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
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但是,任你遮住我芙蓉如面眉如柳,却遮不住我遍体清香向外
透。从中还可以窥见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注意: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
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
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
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不相同,较为容易,结合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的内容作答
即可。另外,比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
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手法入手,细节含蓄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最入微的手法
。如本题注释②中“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就是重要的提示点。 68.C 69.(1)抒写自己西使和送别友人的心情
,抒发愤世嫉俗、抑郁不平之气。(2)写身世的孤苦,是为了强调友谊的重要。(3)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示自己忠心为国,精诚之气可感天地。【
解析】6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
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
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第四联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听鹤声,望秋鸿,真切写出了诗人不愿与友人分别的场景”错误。“徘
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是设想和朋友分别后,思念难耐,夜不成寐,竟起徘徊,倾听着凄厉的鹤声,等待着向南飞来的鸿雁怅然若失,意思是等
着孟学士的来信,并非是不愿分别的场景。故选C。6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把王粲比作己,把孔融比作友人,赞扬了孟学士刚直的品格。抒写自己西使和送别友人的心情,愤世嫉俗、抑郁不平之气流露于字里行间。“骨肉
胡秦外,风尘关塞中”,是指诗人的兄弟亲戚都在塞外或蓟北,自己却在关内宦海中飘泊多年。写身世的孤苦,是为了强调友谊的重要。“唯余剑锋
在,耿耿气如虹”,是自比为锋利的宝剑,尽管不为人所用,但忠心耿直气贯长虹。前句中是借申包胥思存楚的典故,后句源出荆轲刺秦王。这里用
这两个典故来表示自己忠心为国,精诚之气可感天地。【注意】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
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70.D 71.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
、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
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解析】7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
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诗歌以旁观者的口
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解读有误,结合诗歌,从“寸心明白日”可看出,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故选D。7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
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题目明确要求说明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颔联是“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冻水”“伤马”“悲风”“人”这几个意象,描写了秋风凛冽,秋水冰寒、战马冻伤、将士愁苦,组成了一副悲凉、萧瑟的图景。颈联借景抒情
,通过悲凉、萧瑟的图景,借写环境的恶劣,抒发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苦之情。诗歌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
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本联凄苦、萧瑟的图景,反衬了将士们的这种感情,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72.C 73.参考
答案示例:在湛蓝浩瀚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情景交融,由沧海、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安谧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解析】7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相思之情渐淡”错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故选C。7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完全是景,展现了天地之间明丽壮美、浑然一体的景象,诗人拈出一个出生的“生”字,不露痕迹地注入了主观想象,把生命和感情赋予了二物。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谁能无动于衷?谁不渴望同亲友一起欢度良宵?所以,第二句便紧承首句,顺理成章,写了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用 “共此时”三字,以实带虚,由自己在此望月,推己及人,想象对方此时此刻也在天涯望月,深入一层表现了双方情谊甚笃。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74.C 75.①本诗以丹橘自喻,托物言志,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②以丹橘感叹“奈何阻重深”,因阻力大、路途远,荐于嘉客的愿望落空,来象征诗人自己无法得到当朝的赏识重用,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③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④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和生长在严寒地带的松柏相比还是略逊一筹”说法有误,“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是说:哪里是丹橘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丹橘具有松柏的品性。在诗人眼中,丹橘可以和松柏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不仅坚贞高洁,还把果实献给嘉客,与人分享。故选C。7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诗歌中的情感的能力。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橘树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可见此诗主要是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中,“岁寒心”是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作者这么写,是为了表现伟岸坚定、坚贞高洁、胸襟宽广,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志士)形象。写作此诗时正是诗人被贬荆州长史之时,丹橘的遭遇也是诗人的遭遇,诗歌借助丹橘的形象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慨,同时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的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中,“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意思是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这里桃李导致丹橘“不遇”的现象,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所以,诗中也以桃李象征谄媚鄙俗之人。“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末尾反诘,直指世弊:桃李一类的鄙俗之人受到重用,丹橘这样的志士哪里能有用武之地呢?诗中的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而且,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也有屈原《橘颂》自叙忠贞:“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所以,本诗的这种手法和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象征手法一脉相承。76.A 77.(1)诗起止的线索。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本诗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2)本诗描绘出了一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图,诗人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类代代延续,永远没有尽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比喻”错,“徘徊”是拟人手法。故选A。7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主旨内容的能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是诗起止的线索,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抒发了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之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诗歌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