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美石话黄石

 苏迷 2023-10-04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3年09月08日 B08版

  文/图 何大明

  苏州物产丰富,不但拥有丰富多彩的美食,还盛产争奇斗艳的美石。青石和花岗石适宜雕琢,可以建造石塔石亭石桥等建筑物,以及石狮石桌石础等构筑物。以“瘦、皱、漏、透”为特色的太湖石,婀娜多姿,是堆叠立峰和假山的上等石材。瑞云峰和冠云峰是其中的经典。其实,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黄石,也能够相映成趣与太湖石媲美,是造园要素中叠石掇山的优良石材。

  黄石产地尧峰山

  苏州西部(吴中区和高新区)境内,大大小小的山体错落有致,构成一道独特的山林风景线。一些山体拥有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美石。盛产于金山的花岗石因质优量大而俗称“金山石”。相映成趣,盛产于尧峰山的黄石,也因质优量大而俗称“尧峰石”。尧峰山是七子山向西南延伸的余脉,主峰高224米。相传,该山因帝尧游览太湖而得名。又传,帝尧时因为太湖流域洪水泛滥,人们避水于山。于是,该山被称为尧峰山,又名“免水山”。

  明清时期,因造园堆叠假山而过度开采的太湖石,资源逐渐枯竭而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具有阳刚之美的尧峰山黄石,得天独厚,成为不可多得的叠石佳品,进入造园家和园主的审美视野,开始取代太湖石的地位。明代,苏州出现了两部蜚声江南的造园名著:文震亨的《长物志》和计成的《园冶》。《长物志》在卷三《水石》中,专门列有《尧峰山》条目:“尧峰石,近时始出,苔藓丛生,古朴可爱。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耳。然正以不玲珑,故佳。”这段文字提供了两条可贵信息:其一,尧峰山在明代(近时)才开始开采。其二,尧峰石因为棱角分明,不如太湖石玲珑,反而具有古朴之美。计成的《园冶》,对尧峰石(黄石)也有精辟阐述。书中《选石》专门列有《黄石》条目,指出其特性:“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纹)古拙。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其妙也。”

  黄石一般由中生代黄褐色砂岩、泥岩层岩石构成。其材质坚硬,石料常常因自然风化或雨水冲刷而崩落,沿节理面分裂而成。在分裂过程中,岩面有直有横有斜,棱角分明错落有致,呈不规则的多面体。轮廓面姿态各异,具有一种憨厚大气、坚韧不拔的阳刚之美。因“石”制宜,黄石成为叠石掇山的一种理想石材。围绕池塘的嶙峋驳岸,水面间隔有序的汀步和石矶,花台花坛的围沿,厅堂亭台前的台阶,翠竹花木旁点缀的摆石,黄石都可以量身定制大显身手。用黄石堆叠的整座假山,洞壑幽深,蹬道蜿蜒,崖壁高耸,更是集大成的经典。

  保护生态禁开采

  黄石开采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它在满足人们造园需要的同时,也破坏了山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明代中叶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私家造园活动蔚为壮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但苏州本地,外地的杭州、湖州、秀州等,也不断有人蜂拥而来,选购尧峰山的黄石。大运河上,樯帆林立,百舸争流,运输黄石的船队重现宋代当年“花石纲”的壮举。由于过度开山采石,导致山体破裂、植被毁损、水土流失。对此,山寺僧人海岱作《尧峰石歌》披露:“尧峰之石何所似,低者如羊高若马。豪家所采日益多,运气蒙蒙满堂下。或有破碎光陆离,烂雨腐烟不可把。”针对这种情况,寺僧以佛法阐述不得采石的理由:“山河大地皆如来藏,石不损,则山河大地不损。”寺僧还利用废弃石料建造了一座亭子,亭内刻碑劝导山民不要开山采石,名曰“护石亭”。当地名士陆广明得知欣然命笔,写下《尧峰山护石亭记》。文中记载:“远近之人闻有是亭,咸起悔悟,相戒敛手,无肯觊觎此山之石”。一些热衷于造园的文化名人,也纷纷响应禁采号召。文震孟为护石亭题跋:“尧峰半岩美石,如层浪与湖光相映带。有匠睥睨其侧,山灵夜惊,风景欲煞,居士嘱山僧筑亭护之,因颜之曰护石。此亭不毁,此石永存。后之君子必能护此石者。”著名文人赵宧光也为护石亭作跋:“山以石为骨,去石而骨削,何以山为。此山故多玲珑岩壑之美,而有妖妄之徒,挟秦王驱山之势,持斧而睥视,人天共愤,能不重之护惜也耶。”保护生态环境,早在明代就有清醒认识,尧峰山护石堪称值得重视的典型案例。

  耦园的黄石假山

  苏州古典园林内,至今仍保存着一些黄石假山。这些原汁原味的假山遗构,保存了香山帮建筑的造园遗韵,弥足珍贵,值得很好传承。现列举耦园、网师园和燕园三处黄石假山经典。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小新桥巷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东花园内,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黄石假山。假山高不足5米,占地约300平方米。纵观全山,峰峦起伏错落有致;平坡危崖宛若天成。假山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为主山,题名“留云岫”,西部为次山,题名“桃屿”。中间辟一深谷分离,题额“邃谷”。主山山顶设置石室和平台。平台东面山势增高转为悬崖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池中。绝壁东南角设置蹬道,依势降至池边。此处叠石雄伟挺拔,是全山最精彩的佳构。次山自东向西逐级降低,坡度趋于平缓。山上也设置平台,因地制宜,叠竖向黄石,布置石桌石凳。山后铺土,栽植山茶、绣球、紫薇、蜡梅等花木。崖壁攀爬藤萝,增添山林野趣。东西两山之间的“邃谷”,宽仅1米,有“一夫当关”之势。全山绝壁、洞壑、蹬道、峡谷俱全,石块错落有致,有凹有凸,横纹直纹斜纹相间,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

  据现代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考证,耦园黄石假山为张南阳所叠,其形制与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异曲同工,堆叠于清初,系耦园前身涉园的遗构。山顶石室为清末所加。张南阳(1517—1596),字山人,号小溪子,上海人,明代著名造园家。他叠石掇山的特点是:见石不露土,既能用少量石块散置小品,又善于用大量块石堆叠整座假山,气势磅礴,给人以万山重叠的观感。耦园黄石假山,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网师园黄石假山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阔家头巷,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网师园中部的彩霞池南岸,横卧一座体量颇大的黄石假山,名叫“云岗”。假山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米,高13.5米,宽7米。堆叠手法模拟自然山崖,高高耸立,表现出云雾缭绕的意境。假山的东南和西南角,相映成趣,各设置一条蹬道,可以拾级而上盘旋至山顶。由东南角蹬道攀登,但见两旁石壁鬼斧神工参差错落。南边岗崖如屏展开,北边岗崖高耸峭立。行走其中,如临深山幽谷,感悟高耸入云的“云岗”真谛。山顶有一块铺有卵石的平地,卵石间错落有致,植有天竹、榆树等花木。西北角的一棵名贵紫玉兰,树龄200余年,横斜于崖岗,有黄山迎客松之姿。走完山道转身向北,则有另一番情趣: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洞窟。进入高不满2米的洞内,光线由明变暗,一股清风迎面而来。山洞先窄后宽,呈现蜿蜒曲折的“之”字形。透过依稀的缝隙,隐隐约约可见洞旁还有洞,若断若连,扑朔迷离,给人以虚和实、明与暗、抑与扬之感。在北洞口,更有一泓清波冲泻而下。几块石矶散置水面上,构成一幅具有天然情趣的“断桥”画面。

  网师园的黄石假山,有山口、山谷、山洞、崖壁、蹬道、水潭等元素,将一幅立体山水画浓缩于彩霞池旁。其观赏效果,达到了王维《山水诀》所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为数不多的黄石假山精品。

  燕园的黄石假山

  燕园位于常熟市古城区辛峰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不但有一座湖石假山,还有一座相映成趣、体量颇大的黄石假山,因燕园题名“燕谷”。它以其别具一格的名家叠石特色,不但列入“燕园十六景”,还跻身为“虞山十八景”。位于五芝堂前的燕谷,环境幽雅,横贯全园东西,峻险清奇,为园内山石胜景之最。横向蜿蜒起伏的假山,山石凹凸不平,棱角分明,峥嵘耸然。其间,蹬道盘旋,石窟幽深,花木散芬。山南布置涧水,一泓碧波蜿蜒入洞,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燕园的黄石假山,为清代叠石名家戈裕良所叠。戈裕良的叠石经典主要有两处:一处为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另一处即燕园的黄石假山。堆叠燕谷时,因地制宜巧于借鉴,以虞山黄石为原料,以虞山剑门景点为蓝本,胸有成竹运石如笔,将剑门胜景浓缩后再现于燕园。戈裕良叠石始创的“钩带法”,将石桥发拱的原理运用到假山上,燕谷假山就是这种叠石方法的尝试成功之作。他以大块坚石为骨架,以斧劈小石作缀补,施以叠、垫、吊、拼、挑、挂、撑、塞等技法,达到纹理统一、皱峰自如、岗峦起伏、涧谷幽深、婉转多姿的境地。戈裕良堆叠的假山,材质以湖石居多,燕谷黄石假山堪称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

  此外,在苏州古城区报恩寺(原北塔公园)梅圃内,有一大一小两座黄石假山。其中的大假山高达8米,名叫“小庾岭”。两座黄石假山虽然建成于1988年,但同样堪称叠石经典,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