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首府,古韵汀州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3-10-05 发布于福建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客家首府,古韵汀州

长汀古称“汀州”,地处福建西部,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汀州,直到清末,是历代州、郡、路、府治所。

客家原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唐末五代,中原战乱,大批中原人口渡江南迁,一部分人进入闽粤赣边繁衍生息,相较原住民闽越人就是客家人。

(汀州客家母亲雕像)

宋代,由于中原人的大批迁入定居,汀州所辖八县均是闽省的纯客家县,长汀成为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客家人从此又走向世界。汀州因此被誉为“世界客家首府”,汀江也被成为“客家母亲河”。

客家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对闽西的开发和汀州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文化上,融合古代中原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是绽放在汀州土地上的一朵独特的民俗文化奇葩。

汀江右岸的八喜馆,为三层半的传统客家跑马楼,展现整理出来的客家人生“八大喜”民俗,即金榜、花烛、添丁、成人、立灶、乔迁、寿诞、丰收之喜。

汀州经历了唐代草创,宋代发展,明清的繁荣,如今汀州城古韵犹存,雄姿犹在。

明清时的汀州城,既是闽西、赣南商品货物的集散地,又是粤赣边界的军事重镇。铮铮铁骨的古城墙,透着长汀的古老。

汀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历代王朝经过不断修葺扩建至明崇祯九年(1636)拓城毕,撤府城,府县城合一,留10门,全长8里余。古城墙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因势造形,环抱全城,交汇汀江河畔,枕山临溪,虎踞龙蟠,如佛珠披挂在长汀城,民间称之为“蓝衣挂珠”。宋代文天祥曾在此城墙上指挥抗元,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此入汀剿匪,清代才子纪晓岚在此把酒临风。

济川门始建于宋治平三年。汀州有“十座城门九把锁”,只关(门)不锁(门)的便是这济川门。因出济川门过桥居民甚多,官府百姓有时夜间非通过不可,可以叫城。公务自然便通,百姓叫城需使些小费,而其他诸门即使有“敲门砖”也放行不得。直到民国初,各城门不再设守也不关闭。

(济川门)

(五通门)

(惠吉门)

云骧阁屹立于汀江之滨的龙潭公园上,城阁合一,这里奇石幽洞深潭古树,云集成景。

宋慈是法医学鼻祖,七百多年前曾任长汀县令。彼时长汀境内食盐需从闽江口溯闽江至长汀,往往要隔年才能运抵。宋慈着手改道盐运,改闽江为从潮州沿韩江、汀江抵达长汀,往返行程缩短为三个月。“更运潮盐”所开辟的汀江航道,使本地盛产的土纸、药材、木材和农产品得以源源不断地外运,汀州成为闽粤赣边的物资集散中心,宋慈为古汀州的对外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长汀宋慈航栈)

明代的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货船“上三千,下八百”,十万人家溪两岸,杨柳烟锁济州桥。店头街因靠近汀江码头,更是成为闽粤赣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商客云集,“门贵繁阜,不减江浙中州”。

店头,客家话最好的集市商铺之意。店头街一头连着汀州府前街,一头连着惠吉门汀江码头,南北466米,东西325米,商铺一百五十多间,前店后坊,下店上宅。老街还保存了张宅、王家宗祠、兰氏宗祠、林氏家庙等明清时期的府第式古建筑。

明清时的汀州城达到最大规模,随着经济的繁荣,长汀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

此时的汀州城宗教建筑比前代增多,仅城内的大寺院就有12处。此外,还有天后宫、白马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五通庙、朱子祠、王文成公祠等祠庙百余处。

(汀州府城隍庙)

南宋理宗嘉熙年间,汀州依照潮州妈祖庙的样式创建了“三圣妃宫”,康熙年间更名为“汀川天后宫”,是闽西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天后宫。

明清时的汀州城城市结构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公共性建筑更是星罗棋布,当时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湖南会馆、永定会馆等,供同乡、商人聚会寄寓。

(古戏台)

宋天圣年间,汀州始创州学,为一州最高学府,后又设长汀县学,现存的文庙即是宋州学所在。

到了明清时期,汀州城学舍林立,人文称盛,文化十分发达。除了府学、县学、社学、文厂外,还有龙山书院、鄞江书院、龙江书院、新罗书院、紫阳书院等25座书院。

(汀州试院)

卧龙书院旧名“卧龙堂”,始建于宋代,朱熹、杨时、王阳明等历代大儒曾在此讲学,为当时闽地最著名的书院之一。从修后的卧龙书院主体建筑有文昌阁、藏经楼、讲坛、求真馆等。

卧龙书院内的龙学馆,是2013年长汀荣誉市民成龙先生收藏捐赠给长汀的一栋传统古建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