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可开」的智驾天花板,2 万人用脚投票问界新 M7

 我思故我在hyp 2023-10-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智能、安全、好开,消费者在用脚投票。


作者 | George
编辑 | 靖宇

9 月 25 日,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即便台下观众的热情难以抵挡,但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只说了三次,那句已经成为流行语的口号——「遥遥领先」。

图片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透露问界新 M7 热卖已成定局|华为
其中的两个名额,分给了华为问界和智界的车型。不过,余承东卖了个关子,「比特斯拉 Model S 更好的」智界 S7,「马路上最好的车」问界 M9,都将在四季度与大家见面。
如果仔细看发布会,你会发现,其实发布会上,华为在新能源车上的最大亮点,是升级后的问界 M5 和问界新 M7。
仿佛被 Mate60 系列手机的热卖所感染,升级后的问界 M7 在开启预定后,日均大定订单已经突破 1500,周末更突破 2000 单。如果按照这个速度,问界 M7 或许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的销售冠军。
到底哪里发生了改变,让问界新 M7 的销量增长如此迅猛?
余承东所说的重金投入「5 个亿」,在哪些方面让新 M7 成为新能源车的「天花板」?

01

无图化,
让智能驾驶「全国都能开」

智能汽车出现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地变化。
传统汽车时代,双方的关系几乎是单向的,厂商为消费者提供匹配产品价格的成品商品即可。而到了智能时代,某种程度上,厂商也希望消费者能尽量为一些「将来时」的服务提前进行有限的付费——智能驾驶功能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种「预付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第一,由于车辆上搭载了实现智驾必要的硬件,如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芯片等,提高了前期车辆成本;第二,如今大量使用的「无图化」智驾技术路线,在前期也需要大量数据来训练模型,其中模拟部分可以在数据中心进行,而真实道路数据则部分由厂商和车主之间「共创」完成。
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是否愿意「预付费」的核心就在于:我在购车时「多花」的银子,是否可以在不久后真正转化为可用且可靠的智驾服务
实际上,在最近两年之前,为在选车时购买高配智驾硬件,只是小部分人的意愿。这类消费者要么是身处一线城市,能较快看到智驾在城市通勤领域应用的希望,要么就是追求极客范儿的科技发烧友,把智能汽车作为自己品味和腔调的一种展示。
而之所以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容易体验到智驾服务,很大程度上由于过去依赖于高精地图的智驾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算法的难度,并提供安全冗余;但缺点在于采集成本极高、且更新频率往往跟不上实际的道路变化。
所以这类解决方案,别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了,哪怕就是单一城市也很难完全跑通。余承东此前就在公开场合表示,华为在上海投入了 1-2 年,也没有采集完城区的高精地图。
直到最近两年,基于 BEV(Bird Eye View 鸟瞰图)感知模型的「无图化」解决方案出现,让更多人看到智驾落地的希望——BEV 模型不再依赖高精地图,而是依靠车身的摄像头、传感器收集车辆周围的道路和交通参与者信息,依靠计算机判断提供驾驶方案。
从有图到无图,只是简单从技术逻辑上做到的路线切换;然而从商业角度考量,对于华为、小鹏等在国内智驾领域处于第一梯队、前期在高精地图领域投入巨大的玩家来说,切换无图方案,是一件考验决策和魄力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各个厂商关于无图化智驾的竞争叙事里,「开城之战」也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各家以今年年底为时间节点,列出了各种目标,小鹏是 50 城,理想的目标是在 100 城实现通勤模式。
图片9 月 12 日的问界新 M7 发布会上,余承东承诺华为高阶智能驾驶年底推向全国|极客公园
9 月 12 日,在新款问界 M7 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将开城的节奏,从此前具象化的数字,变成了一个技术上的承诺「全国都能开」。值得一提的,他还加上一句「越开越好开」。
这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华为通过升级后的 GOD2.0 网络,提升了融合感知的智能程度,从而让智驾更有效率。例如,在传统的感知模型下,南方夏季道路上方的绿化枝芽,可能会被判断为交通参与者,从而让汽车执行减速的操作。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系统可以识别更丰富的语义,判断车辆周围的物体是否需要减速、避让或超越,提高驾驶效率和安全程度。

02

回归「汽车」

产品本质:更安全


在 9 月 12 日的那场发布会里,关于新款问界 M7 的智驾介绍,其实是包含在了整个「安全」的框架里。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智能电动汽车」这个全新的消费品,问界其实有着清晰地优先级判断:「智能化」和「电动化」毕竟是修饰词和加分项,产品的主体核心仍然是「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都应该为汽车产品核心「安全」服务
安全体现在被动和主动两个大的层面。
「被动安全」其实就是要经得起撞,车不能变形、电池也不能起火。在新款问界 M7 上,全车高强钢和铝合金的占比高达 80.6%,A、B 柱区域引入先进 CBS(Composite Body Solutions,复合车身解决方案)复合材料,提升了车身强度。此外,电池部分也采用了五层电芯覆盖、三重耐热冲击防爆等技术,保障了电池安全。
图片
安全竞争的差异化如今更多卷到了「主动安全」领域,也就是智能化能够帮助驾驶员看得见、看得远,还能停得住
辅助驾驶是基础。LCC 车道巡航辅助可以在巡航阶段缓解驾驶疲劳,并且更准确判断路面各种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不仅在路口、大曲率弯道具备强大的通行能力,在避障绕行、近距离 cutin 处理上,新款 M7 也表现优异。
在城区高架场景下,新问界 M7 的汇入汇出成功率超过了 99%,其中平均人工接管里程从 4 月的 114km 提升至了 200km。而且在汇出汇入时,还可以判断右侧车辆超过、左侧后方来车等情况,无论是对于缓解驾驶疲劳,还是在并道时提供安全辅助,都可以提供极强的安全加持。
更大的亮点在于,新款问界 M7 可以实现全向主动安全。在 90km/h 的行车速度下,能实现前向稳定刹停。在高速或城市快速路场景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安全加持。同时,它在侧向和后向也配备了主动安全技术,即使在黑暗环境里(如停车场),也可以识别车辆旁的小孩或小动物,可以做到既保护车内乘客,也能保护其他交通参与者。

03

两周超 2 万订单,

消费者用脚投票


最后,再次回到消费者的角度:在选购一台车的时候,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消费决策。
首先是产品定位和基础配置
新款问界 M7 的大五座车型,目标消费群体指向和单孩或者无孩家庭,车内配置上主打鸿蒙车机系统带来的流程体验。
实际上,近年来卷起来的国产新势力们,基本把「沙发彩电冰箱」等过往内饰的加分项,卷成了标配。
各家的优势各有不同,用余承东的话说,依靠鸿蒙系统,问界的车机达到达到「和华为 Mate 60 Pro 手机一样」的流畅。通过碰一碰,华为手机可以和前排中控屏实现交互,而后排的 MagLink 华为车载智慧屏系统,让华为平板也加入了整车生态里,可以和前排中控屏、华为耳机眼镜等智能硬件实现联动,真正把问界新 M7 加入了「华为全家桶」的生态里。
确定产品定位后,就到了比拼价格的阶段。尤其是车企间「价格战」激烈的 2023 年,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对比还要更加细致。新款 M7 把大五座智能 SUV 的起售价拉到了 25 万元以下,结合各项购车权益,预定价实际可以下探到 23 万元左右,在价格敏感的 20-30 万区间里,确实能体现出极强的吸引力。
图片华为问界新 M7 成为「鸿蒙全家桶」的一员|华为
比完价格,最后就到了选择配置的阶段,在新款问界 M7 起售后的两周里,我们观察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点:
第一,根据问界提供的市场反馈,有 52% 左右的订单用户选择了高阶智驾版。前文曾经提到,过往相当数量的消费者不会为智驾硬件提前买单,这次的市场反馈无疑超过了行业里很多人的预期。值得一提的是,新问界 M7 的智驾版,比起直接竞品理想 L7 还便宜了 6 万元,也怪不得李想一直强调华为是他最忌惮的对手。
第二,在软件层面,华为的加持也给问界的车主带来了对品牌的信任感。实际上,华为高阶智驾原本在上半年提出的开城目标是年底 45 城,但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宣布了「全国都能开」的最新进展。汽车毕竟是一个长周期的消费产品,只有对厂商在软件生态层面有足够的信心,消费者才会愿意在前期「一步到位」地选择高配置的硬件版本。
销售数据显示,从 9 月 12 日发布会至今,新款问界 M7 已经累计收获了超过 2 万的大定(不可退订金)订单,这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给予问界的信任。
在 9 月 25 日的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压轴预告了第四季度还将有两款全新车型上市。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在逐渐把油门踏板越踩越深。无论是问界还是未来的智界,可以看出,这个大玩家准备好提速了。

*头图来源:华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