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

 为什么73 2023-10-05 发布于北京

奥秘画报社 奥秘 2023-10-05 18:30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图片

图片

1.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抵抗日寇入侵的十四年抗战自此开始。袁隆平跟随父母兄妹颠沛流离多年,先后居住在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图片

2.1936年8月,母亲带袁隆平兄弟俩游览汉口附近的神农洞,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相传是神农的诞生地。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不少人饥困交加,因此对炎帝的故事向往不已。他在心里默念:“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炎帝那样勤于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好让穷苦的人都能吃饱饭。”

图片

3.在袁隆平的记忆中,有一件小事帮他确定了人生的方向:“那是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个园艺场办得很好,花好多,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

图片

4.1939年,日本侵华战火吞噬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袁隆平一家为避难迁往重庆。一天傍晚,袁隆平带着弟弟在嘉陵江里游泳时,急促的空袭警报声突然响起,父亲赶紧带着他们冲进防空洞。很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民房和高楼倒塌,顿时一片火海,美丽的山城陷入灾难之中。

图片

5.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着他的第一个人生抉择:该报考哪所大学?当父亲问袁隆平未来的志向是什么的时候,袁隆平用坚毅的目光看着父亲说:“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出色的农业科学家。”父亲又追问了一句,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儿的学者?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这世间没有庄稼味儿,只有硝烟味儿,那该有多么可怕!”袁隆平最终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后经院校调整,该校并入西南农学院。

图片

6.自踏入大学,袁隆平对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思想,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和研究,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学期间,勤奋好学的袁隆平,爱好也十分广泛,他喜欢唱歌、游泳,还能拉一手不错的小提琴。1951年春季,袁隆平作为西南农学院的运动员参加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取得了游泳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图片

7.当举国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时,袁隆平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因为各方面出色的条件,他被录取为八名飞行员之一。然而当时国务院作出决定:考虑到急需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所以,大学生一律留校继续读书。

图片

8.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成为了这所农校的教师。袁隆平的课讲得很生动,学生们爱听。那时,中国学习苏联,在生物学和农学的领域中,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袁隆平带着学生按照李森科无性杂交的办法培育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新品种。把月光花与红薯嫁接,地下长出了红薯,最大的一蔸竟重达13.5公斤

图片

9.第二年,袁隆平怀着喜悦的心情,将嫁接培育得来的种子播种,可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月光花与红薯嫁接的种子长出来依旧是月光花,而地下没有红薯的踪影。面对试验结果,袁隆平对无性杂交研究产生了怀疑,对于李森科遗传学说中的观点也打上了问号。在现实面前,袁隆平不得不舍弃自己耗费多年心血的成果,大胆探索新路子!

图片

10.袁隆平开始研究那时在苏联和中国被视为异端的孟德尔、摩尔根的理论,他认定他们的“杂种优势”理论是前进之路的明灯。当时中国大地上遭遇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饥荒,这次饥荒深深地刺激了袁隆平。经过深思熟虑后,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从1960年春季开始,袁隆平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杂交水稻之路!

图片

11.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也就是说它不接受外来花粉,只在同一个花朵中,由雄蕊向雌蕊授粉,结出水稻。专家们认为:“杂交水稻无优势。谁说要搞水稻杂交,就是对水稻的无知。”但一切并非绝对,自然界偶然也会出现变异株,只是几率极小,而袁隆平坚信一定能找到变异株。

图片

12.袁隆平拿着放大镜,在偌大的稻田里一棵一棵地找。炽热的阳光,闷热的稻田,汗水黏住了头发,手被拉出了血口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61年夏天,袁隆平终于找到了一株优异的变异稻株!这株稻株颗粒圆润、饱满,数一数,竟有230粒,是普通稻穗的两倍!他将其命名为“鹤立鸡群”。

图片

13.袁隆平十分兴奋,心想,如果将这几十粒稻子作为种子播种下去,一定会亩产千斤。他满怀希望地亲手种下,结果却大失所望: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的大、小的小,完全不像“鹤立鸡群”。哪儿错了?疯狂翻书查找后,他终于明白这是植物的分离现象。这次育种,以失败告终,袁隆平却在失败中看到了希望:育种实验完全符合孟德尔书中的分离现象,这证明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

图片

14.方向正确,再难也要往前走。“鹤立鸡群”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有天然杂交稻的存在,就有培育出“人工杂交稻”的可能。如果可以人工培植杂交水稻,我们的粮食将会大大增产。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生产出杂交水稻的种子,才能使杂交水稻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大范围地种植和推广。为此,必须打破水稻自花授粉的天性,于是他设想了3个试验步骤。

图片

15.第一步,他要找到一些基因异常的水稻,这些水稻的雌蕊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一般来讲,几万株水稻中才可能有一株这样的水稻。第二步,要找到一种非常特殊的水稻,这种水稻既可以给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授粉,又可以使它的这个特性得到全面的保持,也就是说,播种后获得的后代必须100%地保持雄蕊没有花粉的异常基因。

图片

16.第三步,他还要找到另一种水稻,和这一大批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结合,它们的后代才是稻穗大、稻谷多、颗粒饱满、能大幅度增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这些水稻种子雄蕊、雌蕊全部发育正常,再次恢复自花授粉,并且保持水稻的特性,才符合大田生产的要求。同时经过几次杂交,它们的基因也必须更加优秀,产量更高。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三系法”。

图片

17.19647月,水稻进入花期,两个月的时间里,袁隆平用手工检查了14万株水稻,一共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的攻关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1966228日,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正是这篇论文开启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大门。

图片

18.1968年春天,经过一代又一代繁育,最初的6株雄性不育水稻,增加到700多株。袁隆平将它们全部移栽到试验秧田里。这是他的第一次大田试验,一切都生机勃勃,看上去充满了希望。然而,1968518日的雨夜,试验田里700多株试验的秧苗被人全部拔掉!这件事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抹不掉的伤痕。在他的试验日记里曾写道:“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图片

19.19701123日夜里,他的助手发现了“野败”植株。他们经过两年的试验,利用“野败”转育,取得了重大进展:雄性不育性可以100%遗传,也就是说它们的后代都是雄性不育株。“野败”是所有杂交稻种的母本,所有的杂交水稻都有这株“野败”的基因。“野败”的成功转育是杂交水稻成功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袁隆平走了十余年。

图片

20.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到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72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进行了上万次试验,加快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A”。

图片

21.1974年秋,第一批强优组合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不少试验田甚至超过了650公斤。1975年,袁隆平攻克“制种关”,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稻种子的制种技术。1982年,袁隆平在国际水稻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图片

22.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同年,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面对盛大荣誉,袁隆平却一如既往,淡然处之,整天奔波在田间地头,默默做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超级杂交水稻问世后,袁隆平的技术让水稻亩产直接突破到1000公斤。至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在中国翻了4倍。袁隆平不仅对中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也作出了粮食贡献,美国、巴西、印度都实现了杂交水稻商业化生产。

本公众号所载的文、图、字体等稿件均出于知识、新闻分享且不作为商业盈利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须交涉,请联系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人划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