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小国史——中山国(三)

 风吟楼 2023-10-05 发布于广东

#古籍里的历史#

魏国吞并中山国后,开始对中山国进行“治理”与“改革”。

魏治中山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将其长子公子击(后魏武侯)分封到中山,为中山君。魏文侯此举有二个目的,其一是培养继承者公子击的治国能力;其二,将“中山国”尽快纳入魏国的国力中。

为此魏文侯给公子击找了三个人;其一,公子击的老师赵苍唐;其二,名将乐羊,将乐羊分封到中山国的灵寿,以扼守井陉要道、滹沱要津,防止国外势力的干涉。其三派儒门弟子李克,为中山相。

东周小国史——中山国(三)

中山国的具体治理由中山相李克负责,中山君公子击只能算被其父安排在“基层”,增长见闻,根本干涉不了中山国具体事情。

为了让中山国尽快安定下来,魏文侯保留白狄中山之祀,以缓和国内民族间的矛盾。而且特意将儒门弟子李克找来,对中山施行儒家所倡导的“仁政”。

比如李克为中山相时,治下苦径之地的治理官交上比之前更多的“物资”——“苦陉之吏上计入多于前,李克就很奇怪,说;“苦陉上无山林之饶,下无薮泽牛马之息,而入多于前,是扰乱吾民也。”苦径是个穷地方,你上贡这么多,肯定是克扣百姓过甚,于是将苦径吏免职。

当然,除了派能臣治理中山外,魏文侯也将魏国的“体制”移植到中山,比如“上计制度”,即年终考绩制度,魏国每年都会对地方进行统计,统计的范围包括仓库存粮数,垦田和赋税数,户口数以及治安情况。

“上计”考核优,就升官,差就免职。

“上计制度”就是一个简单地KPI,但其背后是一整个“文官体系”。

首先,“文官”不是“世卿世䘵”的封君,文官是国君派到地方治理的官员,在地方上无任何根基;其次,“文官”的工资由君主发放,而“封君”的工资由封邑内的百姓供给;最后,文官由君主任命,君主可随时替换他。

而之前的“分封制”,是将“人”分封到地方,地方上的财政权,军事权,人事权等等都归封君所用,封君只需要定期“上贡”就行。

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最强,就是因为最先改革,完成了这套系统,而被灭前的中山国起步太晚,还停留在“封君”阶段。

中山复国

公子击在中山三年后,其魏氏宗子地位遇到危机。

原因是公子击在中山三年,其父魏文侯对其“感情”越来越淡,魏文侯想立少子公子挚为宗子。公子击的师傅赵苍唐就说;父忘子,子不可忘父,何不遣使乎?”父亲忘掉儿子,儿子不可忘记父亲,可派遣使者前去问候。

公子击就派赵苍唐为使去见魏文侯,临走之际,苍唐问公子击,魏文侯喜欢什么,公子击说;“君好北犬,嗜晨雁。”

苍唐带着北犬晨雁去见魏文侯,魏文侯见这二样东西,就想起了公子击,说;“击知吾好北犬晨雁也,则见使者。”

魏文侯想起儿子公子击,就接连问赵苍唐,中山之君无恙乎?”、“中山之君长短若何矣?”、中山之君亦何好乎?”赵苍唐一一回答,然后魏文侯又问道;

怨乎?”问公子击是否怨恨他这个父亲,将他扔在中山国三年,不管不顾。

赵苍唐见时机到了,说;非敢怨也,时思也。”不是怨,是思念其父。此话一出。魏文侯甚为感动,乃“出少子挚于中山而复长子击”,将公子击召回来继承魏国君主之位,而把公子挚封为中山君。

苍唐是个政治人物,来见魏文侯是为了稳固公子击“宗子”之位,以魏文侯喜欢之物一步步引申,直到在魏文侯心中想起他还有一个儿子——中山君公子击,最后才引制“君位继承人”上,魏文侯也是聪明人,一点即通。

东周小国史——中山国(三)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击继任魏国国君之位,是为魏武侯。

公子击(魏武侯)离开中山国,中山君之位由公子挚继承,公子挚去世后,由魏尚继承,而“尚,魏公子牟之后,魏得中山以邑之。”

关于“尚”是否是中山最后一任封君,还未可知,史料只记载到这。

魏国在统治中山二十余年,魏国给中山国留给了极深的“印记”,不过这些“印记”比起距离来,还是弱了点。

公元前377年,“敬侯十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史料中又出现“中山”二字,说明中山已再次复国,具体复国时间约在公元前381年至公元前379年之间。

中山国复国,具体有二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三晋赵魏内讧;其二是有其它势力帮忙。

赵魏内讧

“三家分晋”后,赵韩魏三家的领土是彼此交错着的,且赵韩魏同出晋国,本身就有“互不攻击”的约定,这种非正式的“同盟条约”对外可压制齐楚秦等其它势力,对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交换领地,并争取足够的空间时间进行“改革”。

所以魏文侯时期极力维持这种同盟,但到魏武侯时就不同了,三家虽没明面上开战,但背地里的动作却极多。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往战略要地——邯郸,赵国经过“公仲连变法”实力有了增长,迁都就是为了南下扩展生存空间。

也就是同年,公子朝不满赵敬侯,发动叛乱,魏武侯派兵支持公子朝直接攻打赵都邯郸,最终公子朝叛乱失败,逃亡魏国。

魏赵这次冲突,使赵国对魏国有了相当大敌意,更为重要的是,赵国首都邯郸处在魏国本土与中山国的交通要道上,魏赵这次冲突,直接断绝了中山国与魏国本土的联系。

东周小国史——中山国(三)

其它势力

帮忙势力主要有二支,其一是其它白狄势力。

春秋后期,晋楚弭兵后,晋国抛弃奉行多年的“和戎”政策,开始发起对国内与四邻戎狄土地的争夺。三家分晋后,原晋南诸戎土地多为魏、韩两家所有,韩魏继续进行灭亡戎狄的事业,《后汉书》载;“韩、魏复稍并伊、洛、阴戎,灭之。”

这些被压制的诸戎利用楚与魏韩火并的时机,适时反击,如《史记·魏世家》将诸戎败魏于浍记载为“翟败我于浍”,这其中的“翟”即是原鼓国白狄遗民。

其二是赵国与楚国。

《史记·赵世家》载,赵敬侯“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这里的棘蒲其实是中山之棘蒲,由此“三晋约定”的限制,赵国借楚国的名义攻伐魏国中山,而攻伐之军很可能还是赵国的军队。

除此以外,楚国的军队已攻出梁门(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屯于林中(梁门之北),魏属中山与魏之本土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中山从此失去外援。


也就是说在楚国与赵国的操作之下,大约公元前 380 年左右,中山趁魏遭赵楚联军重创的有利时机而复国,复国后的中山定都于灵寿。

中山国又获得八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八十多年中,中山国继承了魏国留下的文化与制度,但不加思索的全盘吸收,积极向着另一条路狂奔,直到国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