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传统文化主题写作 课件
2023-10-05 | 阅:  转:  |  分享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 ——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看传统文化主题写作时事速递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超2.3万件 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的来源、流转问题相当复杂。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大英博物馆近日被盗文物2000件
据英国媒体报道,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及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件文物丢失,“估计大约2000件,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临时的数字。”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已于25日辞职,并承认该机构没有对文物失踪采取“应有的行动”。 8月30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三集内容共获全网10亿播放量,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媒体锐评@红星评论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文汇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人民日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媒体锐评@网友评论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自媒体创作者被时代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可能,但同时也肩负着更多传播有益社会声音的责任。@北京日报这就是视频的意义吧,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希望故事里的小玉壶能完成“任务”,顺利带着她的小伙伴回家;更希望这样的用心之作多一些,去唤醒共同记忆、去引起足够关注,让我们继续齐心去弥补历史的遗失。交流讨论《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带来怎样的思考?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更多丢失的“文物”“回家”?如果你要在短剧下方的评论里发表你的感想,你会怎样表达?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提炼写作主题你觉得这则素材可以使用在哪些主题的作文里?家国记忆、家国情怀文化自觉、文化传承勿忘历史,为文物发声青年担当、媒体责任匠心精神、精益求精创新……素材积累与运用★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诗经·小雅·襄阳》)★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民族弱则文物失,国家强则文化兴。” 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繁荣富强的历史脚步。★人们期待,《逃出大英博物馆》唤醒的一腔热忱,不再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感动,而应向更辽远的天地扩散,直抵大英博物馆中的一座座展柜、一件件文物。仿写: 例句: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流连的目光。只是……,承得住……,却载不动……相关素材一: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故宫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到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经拂去里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单霁翔)相关素材二:《我在故宫修文物》 该片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跨越明清两代、建成将近六百年的故宫,收藏着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在内的180多万件珍贵文物。历经百年沧桑,这些人类共同的瑰宝或多或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从故宫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通过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铜、漆器、钟表、织绣、书画,不同的文物有着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复的难点。而这些修复师们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小心翼翼感受着来自古代的微弱的脉搏。文物有灵魂,有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内心大美紧紧相连。 当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夺目光彩之时,不应忘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匠人所为之付出的艰辛!相关素材三:敦煌女儿樊锦诗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的小镇,与她的老师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到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相关素材四:《如果国宝会说话》 每集讲述一件国宝的故事,涉及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目光跨越八千年。链接高考【2023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适用主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文物里的中国故事”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