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心理学论坛28:庆国庆论心理,为心理领域最强中国声音献言

 高行之 2023-10-06 发布于山东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39原创文章

============================

编者按】10月1日国庆74周年纪念日,中国心理学论坛特别举办了国庆专场《庆国庆论心理,为心理领域最强中国声音献言》,这是中国心理学论坛的第28场,参会者围绕中国心理学应该什么样?应该如何构建?等基本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我们摘录部分精彩发言与大家分享。

借此机会,向参加中国心理学论坛国庆专场的所有伙伴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中国心理学论坛28:国庆专场

庆国庆论心理,为心理领域最强中国声音献言

上午场:9:3011:30

下午场:14:3017:00

由于内容很多,现摘录部分精彩发言如下: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国庆节快乐!

值此国庆74周年的大好日子里,我们聚集在这里,庆国庆论心理,为心理领域最强中国声音献言!

我们论坛的名字叫做“中国心理学”。那什么是“中国心理学”呢?

中国心理学,就低标准是中国人原创的心理学,最高目标是中国人原创的、以中国文化为体的,遵循中国文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原则,用中国式思维,也就是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构建起来的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不是一个守旧封闭的心理学,而是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立足中国、把握当代、胸怀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包容、吸收、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简单、易学、实用、高效的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不是中国区域内的民族心理学,也不是中国文化的心理学,而是普适于全人类的人类终极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的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心理”,即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非常明确,就是心理,即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中国心理学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揭示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

中国心理学,不研究应用的问题,心理学的应用是另外一个学科,叫做心理应用学,心理应用学才是心理圈里的人所说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它一个组合的学科,由各行各业的心理学应用分支所组成。

因此,中国心理学论坛的讨论范围非常明确:凡属于心、心理、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及过程的内容,都属于讨论范围。凡超出这个范围的,都不在讨论范围之内,都不予讨论。在这个范围之内,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发表不同意见。

苏加胜我理解中国心理学呢,就是中国人用中国语言创建了心理学,那就叫中国心理学。但是呢,随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我认为中国心理学”是一定要把中国”二字拿掉的,那才是真正走向世界。因为是中国人用中国语言发明的创新的,然后走向了社世界,让更多的人开始认同,普遍认同,最终变成一种世界主流的心理学。一提心理学,就是这个“中国”的心理学,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心理学”。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一直说西方心理学,但实际上西方心理学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国人把它定义的,实际上它就是心理学,对吧只不过中国心理学更多的西方传过来的心理学占主流,大家叫它西方心理学”就中国心理学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它没什么对立因为现在呢文化就是一个。

科学处置问题,这句话呢,我经常话在嘴边,但关键是科学的处置问题有没有科学的理论方法?如何科学的处置问题呢?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讲知行合一”。实际上我一直在问知行合一”到底什么?只有明白知行合一”,你才能再告诉别人知是什么,再告诉你的知怎么行?然后他能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也可以理解成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知和行上不断追求合一的过程,这个就怎么说都可以了。

河南郑州市李继凯中国心理学这个问题,高老师我们13年就开始讨论议论。因为西方理学传过来,大概有一百二十来年吧在实践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困扰很多老师也产生很多疑惑所以说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动用我们的中国智慧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一些帮助吧!

然后对这个事儿呢我有几个基本的出发点或者叫基础维度也好反正就这么个意思吧,就是说我考虑本土心理学、中国心理咨询包括中国督导我的基思路或者叫底层思维。

首先我考虑一个问题先说说科学科学,大家都不陌生对吧,但是有一点就是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是干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科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个生活呢就是人类的生命活着大到人类的小到个体的生命体。科学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当然我们说生命活着这个过程,它包含着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容叫发展。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生命体,生物体从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就是生存与发展,就这四个字。那我们的科学不就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吗?那我们的心理学不能出了这个大的范围。

再一个就是关于系统。可能有些老师也注意到了,最近我一直在提系统,为什么我这样提?我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边,有两个点特别的耀眼一个叫做道就是对道的理解对道的解释,对道的把握认知再一个就是天地人。你看我们的《黄帝内经》、《周易》,开篇他都是指这个东西。

认知层次也好,个人的修为素质层次也好这个层次我认为有六层由低到高是六层,分别是点线面体系

再一个是关于这个心心理说实话,心理真复杂。怎么看心里可以有多维度你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来看。但是呢我用大家熟知的几个维度就是从哲学上来讲,自然维度社会物质维度精神维度对吧人是一个生命体它首先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维度但是光有物质维度堆砌起来的植物人,这个时候就是上一次我说的你这时候你怎么谈他的心理?对不对。所以说肯定离不开他的精神世界。对吧。你这个精神世界停止工作的人,你不好说心理对吧,但是呢,你要说心理呢,你又不能只说精神部分你不涉及到这个具体的人,是个男的女的高矮胖瘦,就这些东西你挂不起来的话这种心理谈起来似乎也是个问题,就是纯精神。这也是个问题。而且呢,在我们的中国俗话或者是经典文章里边呢我个人有一个感觉,就是说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含有我们的所谓的心脏和大脑。

说一说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心。那应该是这两方面的结合。那这两方面如果要结合你分开来讲各式各的维度,物维度是物质维度,精神是精神维度,对不对?你要怎么样把它合在一起,那只有说从整体和系统观。这就好办了。所以说我们是重视整体效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的是整体结果,而不是具体的事。当然你修它有很多修的具体的,那是,那是往下面怎么修,那就进入到方法论的问题。

作为一门科学11门学科来讲,它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个是学科的专业化,再一个就是应用的职业化。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百姓有的是办法有些它甚至很简单。至于你想什么办法,你根据你的情况对不对,根据你的家庭情况,你们两两口子的互动模式的情况对不对,你把这个程度调节下来,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你看如果说我们用整体系统关去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它相对会更简单。

我还正想说这个事很不成熟,也是最近我我我在考虑的这个问题,这个心理到底该怎么弄,确实它太复杂了,人家100个人100个想法100个看法。但是呢,就是说我们。大道至简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考虑的话。我我我提供一个参考的,或者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我们想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边毛虫和蚯蚓那种刺激反应。像蚯蚓你扎它的左端,它的右端是不会动的,但是左端有反应。就是这种神经反应。这叫什么。适应性互动。适应性的互动。这个互动它就是与外界刺激的互动与外界刺激。那按照中国的传统的那种系统论,你你谁都是外界互动。你在人际关系中是外界互动,你与天气打交道是外界互动。对不对,这都叫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叫什么?叫适应性反应,是生物性本能具有的。你不管是生物电传导还是化学?地质传导这是生物性本能所具有的条件反射。

简单说就条件反射。这叫适应性反应但是这一块呢,它是心理的基础,你没有了它,你就没有下边的反应,下边的反应我认为可能说的是心理反应就是合适性反应。我这个反应出去了合适不合适再晋升一步我面对着这些刺激信号的时候,我怎么样反应合适那处理这些问题的?是不是我们的心?所以说这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也许这一块我们是不是能够把它称之为性命就是合适性反应专门处理管理这些

这么一个东西不成熟,这只是个想法和看法。好吧,我就说这么多好吧!谢谢高老师给个机会!

广心协-李幸民:

高老师和各位大家好!谢谢高老师提到了我,我是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李幸民。我是在高校从事了40多年有关这方面教学及其相关的一些科研和应用,现在已经是退休几年的老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今天我们讨论问题是非常具有时代性意义的话题。随着我们整个人类近现代文明史的发展中国伴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我们有关文化乃至说在心理学方面是有一个新的视野。回顾过去看看现在展望将来,那么确定一个以中国心理学我们这样的一个很明确的定义的心理学,我觉得是时候大家去形成这样的一种共识来具体深入去研究。

象刚才高老师所讲,我觉得首先我们也是从最基本的框架方面、基础方面来研究,碰撞一下思想火花,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心理学广泛理解为整个人类文化学,包括其他教育学、管理学乃至神经生理医学等,可能我们会谈的会更加广泛。那如果说我们回归到我们说的心理学——人的心理的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围绕这个来决定我们的研究对象及我们要揭示的中国人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心理活动的这个规律,我觉得这个定位是定的比较准确!有了明确的研究的对象,我们就看一看我们到现在为止,能够在我们中国心理学这里发掘一下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形成我们对中国心理学整个基本的认识。

比如说心理学,就我们一般而言,我们说形式上是大脑的机能,而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大脑的能动反应,这是在神经生理学基础上研究之后,大家按西方心理学定位的,实验心理学的定位。那中国心理学是不是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个对人的心理的本质,不管是形式和内容,有我们的阐述,带有我们自己国家的特色和文化方面的发掘。同时,我们的基本观点又是什么?能够有几个基本观点,乃至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再一路走一路不断发展而来。我们中国心理学建立在什么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方法上,乃至我们有什么特点、原则。有了这几点基本的观点、本质的阐述以及我们的一些研究方面的一些支撑,这个可能对我们形成这样一个中国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大家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当中考虑共同的一些问题。

当然我讲的很粗浅,高老师点到了,我就先发个言,完全赞同高老师的意见,谢谢!

河南李继凯:我的意思跟刚才那位李老师都差不多。我们国家引进心理学这么长时间,然后在现实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就引起了一些思考。这个思考我一开始上午好像我都说过,我说西方心理我个人的感觉他们是从现象入手的,心理现象它都是怎么形成的?他沿着这个角度,然后分了这么所谓的流派。他并没有定义”,他心理学心指的是什么?如果心不清晰你讲心理好说,那就是的工作机制机理,这好说,你这个心是谁?定义边界问题不清楚底下不好走。那底下就各自说各自的,就象上一座山一样,你从边上,他从那边上。你这东西就不好办了。

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心,既包含有物质上的,涉及到我们的心脏和大脑;又涉及到精神领域、精神层次,你咋想的,你心里啥感受?但是这样说还不行,你总得给出一个定义来。我们搞研究的话,你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和边界的话,搞起来岂不还是各自搞各自的,他就没有办法统一。那怎么个统一法?我的想法是越往根上走,越往本质深处走,越容易统一。上午我说“点线面,体系道”,就是说层次越往上走,它就越往根处跑了,越接近所谓世界事物的本质本源。因为你按体系道如果达到这个系统层次,再往上突破提升就到道德层次。

而在道德层次和体系道的层次方面,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就出来了。道不用说了,这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这个系统,有的老师说那你这是西方概念,我说谁说的?天地人这个系统谁最早提出来的这种理念?系统的理念。就说我们看问题是多维度的,是按系统来看的,系统与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大概我个人有一种这样的模糊的感觉,越往本质上走,越好统一。

所以说你看我们就从科学上来讲,鞭毛虫像蚯蚓,他们对外界的刺激会有反应,这种反应能叫心理吗?这种反应叫什么?我们学过,这叫适应性反应,刺激反应,反射弧。人的心理的反应是这样的吗?只是简单的对外的适应性的反应?心理这个反应要比刺激反应层次高。不只是一个适应性反应,心理层次要解决的是你这个反应合适不合适,这一下子层次高出来了。我觉得这是心理的功能,它在这一块你有基本的生物性的刺激反应,这是人人都有的,都很正常。但是你做出这些反应合适不合适,合适怎么办?不合适怎么办?管理这一块东西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定义为心。这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感觉。我就就说这么多!

马海龙:听前面两位老师讲,我对咱们中国心理学也是非常认可的!因为西方心理学有他的长处,但是也有很多不能适应现在中国人文化的状况。虽然在西方心理学里面也讲到了一些面对多元文化的东西,但他更多的是从现象学上中,从表面的层次去解决一些问题。那样显然没有触摸到人类心理的一些深度。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理的定义不够精准。我还是比较认可高老师和我们这些同仁们对心理的定义和对心的定义。对心的定义明确了,心理真就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一些机制,一些规律,一些原则。我在我们中医研究院讲中医心理学的时候,给我最多的感触是我领受的医学心理学只不过是中国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真正的中国心理学一定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能够很贴切的,轻而易举的揭示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世界上的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现象。越靠近传统文化,心理学越能揭示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本质是什么?并不是说你看的是这个样子,我看的那个样子,大家可能看的角度不一样。真正归到根本上原则上、“道”这个原则上是一样的,而不是众说纷纭。

如果有一些众说纷纭的话,那我们看的不是本质,可能是现象。从这个角度上,我是认可咱们已经达成的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面,开展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对中国心理学的界定,中国心理学的定义,我是非常认可的。因为我接触临床比较多,我发现你用西方的这些心理学去研究人的话,不用说别的,就和我们的来访者或者是需要医治的人建立关系的时候,很多东西我们是说不通的。因为交流不在同一层次,但是我们用中国话,用中国人的一些心理活动的理解来描述来解答,来答惑来解疑来疗愈来安慰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很容易接受,有些问题很容易得到解解决。他觉得你能懂我,他觉得我们讲的不是讲方法论,而是什么,是在潜移默化中间细雨润无声那种境界中就把问题突然慢慢解开了。

其实谈到心理学我很热血沸腾的。虽然我做了20多年的心理学的工作,无论是教学或者做临床治疗做一些心理咨询和辅导。但是我们面对的困惑,如何让西方的心理学能够贴切的更好的解决现在人的心理困扰。因为西方心理学大部分注重的是什么?是你有什么问题了,他是从问题的角度,从出现什么心理症状的角度去什么探讨心理学的。而不是从整个全人的维度去研究,在不病的状况下人有哪些方面更积极。虽然后来有了积极心理学来填补空缺,但他的理论体系还是不太够完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看成一个动态的人。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看人的时候是从小看大,用了全生命周期去研读一个人的,不是把人限制在某个区域里面。包括真正的中医的思维也是这样,他不是看生病的这一阶段的生命状态,他从摄生养生角度,从长寿角度,从三维的时间空间,人在时间空间整个的生命周期去研读人的生理。怎样让生理现象能达到最好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研究心理学,他也是从多维角度的研究,那么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他更注重研究的是在正常状况下的心理的一些表现、一些表达、一些规律、一些秩序。先研究正常的,再去发现那些和正常不相符的,去平衡。这是我们中国心理学跟其他的不太一样的。因为中国人传统文化里面总是讲究一种就自平衡状态,或者称为一种稳态。他认为整个天地也是阴平阳秘的一种平衡状态,人是整个大自然“天地人”,天和地气相交的时候形成的人,也是要需要维持一种阴阳的平衡。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需要你维持在一种平衡。就象高老师以前给我们分享的“中”。他这个“中”是很高的共振,很和谐的一种平衡。平衡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阴阳还是不断的消长平衡,维持到一定的健康范畴。那么中国把心的问题看作是什么?一种平衡的破坏,失衡才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一种根本原因。解决根本原因就是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用简单的量表来讲。量表只能取平均值,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是独特的。因为人是整个宇宙间独特的,人的心理也是独特的,所以不能用一个大概率、一个量表来衡量人是不是达到了健康状况不是这样的,而是看对他而言他的心里是不是阴阳平衡。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心理学更有灵活性,更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有机性让人不是从问题的角度切入,而是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整个人全人的角度切入。我觉得中国心理学更有广度和深度。这是我对咱们中国心理学的一些简单的了解,当然了我的理解非常肤浅还需要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好,谢谢!高老师,谢谢各位老师!

苏加胜:请问高老师的一二三思维中,三是如何认识的?

高行之: 中国思维,不是二元式思维。已故当代儒学大师先生认为中国式思维三分式思维,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准确中国式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整体为一,把某个物体从整体中来就需要找出这个物体的边界来描述它,这就有了;有了二自然也就有了三,这就是三所以我们中国式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应该称作“一二三思维”,或者叫做“一二三认识论和方法论

所有西方的心理学理论都是用二分式对立思维构建起来的。可能有的伙伴说不对,西方心理学也有三分,比方说身心灵,这不是三分吗?比方说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这不也是三分吗?

大家注意弗洛伊德的三个我与中国式一二三思维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们的一二三思维是先看一整体,也就是李继凯老师讲的系统,这是一;再把某个物体从系统当中分离出来,这就需要确定边界,边界,那就有头有尾有左有右有里有外、有前有后、有上有下等等,对吧这就是二。有了二呢,自然就出现了,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中”,不过,“中”常常被我们忽略不提。这就是中国式的一二三思维。这是个范式,不管任何事物,都一定可以按这个范式找出一二三来,如果找不出来,那就意味着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梁漱溟先生对三分早就有过深入的研究。

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怎么呢?弗洛伊德因为一个我其功能讲不清楚,那就把“我”两个;两个还解释不清楚,那就分为三个;如果三个还讲不清楚,那还可以分为四个、五个等等;如果三个解释清楚了,好,那就分为三个吧!可见,弗洛伊德的三个我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以实验的方式确定的,这与中国式一二三范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

西方心理学中的三分最早谁提出来的?罗素提出来的。因为他讲了一个本能然后呢讲了一个理性后来发现本能和理性还是解释不清人的心理所以引进了一个灵性。发现差不多可以讲清楚了,于是三分就确定下来了。

当然,西方这种分析方式也是一种范式,只是与中国的一二三范式不同而已。

这就是中国式思维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最本质的区别。

发展心理学认为,二元对立式思维非黑即白式思维,这是儿童阶段的思维方式。照理说,随着人类的发展,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应该发展向更高一级的思维。更高一级的思维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最高级的思维就是中国的一二三式思维。请注意,不是三分式思维。

我们说西方是二元对立式思维,并不是只有西方人才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阶段,只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人占主流。

给大家举一个比较熟悉的例子。李白呢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成三人。

我认为这在中国文化里边,是对我们中国的一二三理论讲得最透彻的四句话而且很形象,很通俗,很易懂。怎么理解

在花丛当中摆上一壶酒,喝酒。这是一个整体。花在哪儿?花在天地之间对吧?既有天又有地又有花,又有酒,又有人物,这就是李继凯老师讲的系统。这就是一。

诗人一个人很寂寞要喝酒,连个亲人都没有,没意思。怎么办找位朋友来朋友在哪呢?现成——举杯邀明月我把月亮邀请来陪我喝酒不就行了吗?这就从系统的一变成了二了二是什么?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人李白,一个呢是月亮,这不就是二吗?对不对

你看,这个系统本来是一,现在分成二了,一个诗人,一个月亮两个好朋友喝酒对吧但问题是,诗人只邀请了月亮,结果跟来了个小三小三是谁呢?就是影子——对影成三人嘛!

请注意这个三的特点。我们为什么说中国的一二三思维和弗洛伊德的三个自我的分法不一样呢?区别就在这里

弗洛伊德是分成两个,解释不清楚,再引引入第三个概念,觉得解释清楚了,好那就这三个吧。客观上最后结果也就成了三分

而中国的一二三思维首先是认识论,我本来就知道最终肯定是三分,但是,我只需要是把找出来就行只要有了二,小三自然而然就出现

不仅如此,这个小三还有个特点既离不开诗人也离不开月亮——月亮来小三来,月亮走小三也走,月亮没小三也没了;如果月亮在,诗人走了小三也走了,诗人没了,小三没了。也就是说,这个三的存在依赖于二的存在而存在它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没了二的任何一个,这个三都没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二三分的不同。

所以呢,这个三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单独讨论三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具体的事件,我们就可以事论事

二,有个通用的名字,孔子用“过不及”来表示,后来,人们统一用“阴阳”来表示;这个三也有个通用的名字就叫做目前为止,人类思维的最高阶段就是一二三思维模式,没有比它更高的理论了。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清楚地揭示出这个一二三思维模式的,是孔子,出自孔子的中庸”理论;孔子的中庸”理论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标志性人物的根本原因。

当然,一二三思维模式并不是孔子发明创造孔子只是第一次用简单的中庸”二字把它描述得非常清晰而已。这个一二三思维模式,中国无数代的古代圣贤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一代代积累下来的。

需要强调的是,一二三思维模式只是传承下来的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全部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道”。

道是怎么传下来的?

最初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下来的,毋庸置疑,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因为是口口相传,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作语音版古籍

这个语音版的古籍孔子给他起个名字叫做《》,有时候孔子称之为圣人之言》;韩非子把它称作《》,并著有《解老》、《喻老》篇:老百姓把它称老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当然都是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

后来,有人抄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这就是郭店楚简版的《道德经》;再后来,有人抄录了更多内容并加以润色整理,这就是汉帛书版的《道德经》。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文化史!

中国心理学是在中国式一二三思维,也就是中国式一二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中国式一二三思维是从道易经、道德经那里来的,是从孔子的中庸那里来的,在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都有体现。

所以我们讲的中国文化不是指易经,不是指道德经,也不是指儒释道任何一家或者把它们掺和在一起,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可以缩略为下面这首小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你若不相信,自己去证验。

可到黄河岸,可撞南墙面;

或尽大半生,或耗数月年;

悔不该当初,验证本枉然。

是非早注定,不过歌复现: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