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德格尔的诗性言说——何谓“诗意地栖居”
2023-10-06 | 阅:  转:  |  分享 
  
海德格尔的诗性言说——何谓“诗意地栖居”如果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里尔克是三位哲学诗人,那么,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则被称为三位诗人哲学
家。他们大都是在哲学的散文形式下去做诗,因而,他们的哲学之思已经诗化了。海德格尔诗化哲学有几个重要命题:第一,世界之夜将达夜半——
技术理性造成人性贫困。科学是现时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的必然结果就是蔓延机器技术的统治。科学的发展把世界对象化,所有属于人与世界的统
一体的东西,都成了研究、计算的对象。最突出的就是,艺术成了美学的考察的对象,诗成了技术分析的对象,什么主题、层次、结构,什么表达、
再现、技巧,所有的研究都变成了实质上是计算的认识。这可能也是文学阐释的病根所在。这种历史的黑暗让人越来越认识不到本真的自我。第二,
存在是人的“此在”“亲在”(Dasein)。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统治、世界之夜半,都不过是遗忘了真正的存在的必然后果而已。他的思路是
,存在不是实在性的东西(存在物),它当然也就不是摆在一个地方可让人去认识的。它与人的关系不是认识关系,不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关系
。存在的露面是显象,是到场、出场、在场。它如何出场呢?这只有在感性个体的生存方式中体现出来,亲在就是存在的显明性,亲在不透明,存在
就不发光。存在可以自行露面,也可以自行隐匿,这全要看感性个体如何作为,如何生存。海德格尔觉得,存在已被遮蔽得太久了。他渴望存在的澄
明,存在发出光亮。“澄明”这一术语在他那里因此而成为至关重要的概念。这类似于一个禅师对弟子的回答,问:冬天到了,天寒?人寒?答:大
家在这里。禅宗就是不再区分物我、主客关系。第三,此在即“烦”,烦心,操心。“烦”的根源在于时间的三维性:过去——被抛;现在——沉沦
;未来——必死。所谓“被抛”就是命运不由自主,所谓“沉沦”就是思想失去自我,海德格尔在引用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的栖居”的时候,做了
一个基本的分析,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会经历三个阶段:原诗意阶段、非诗意阶段、回返诗意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非诗意阶段,而回返诗意
阶段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当下、此在的乏味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现实的最大问题是我们被造就成为“常人”,我们的思想都隐没于“
公众意见”之中,而“畏死”则是一种存在之真。他的哲学之思最终指向了人之诗性:“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学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无数的
非本真写诗,而诗是对于不可言说的言说;诗是一种本真生存方式,而写诗的人不等于诗人,那只是一些分行文字而已;美是存在之光:生命的本真
状态在于“澄明”、“去蔽”、向世界敞开,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显现的一种方式;生命的本真在于去除遮蔽,人类社会仿佛假面舞会,只有去蔽才
能恢复纯真。海德格尔诗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即是“诗意地栖居”,这个词组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如果一个文化人在各种学术场合不能侃一侃“海德格
尔”或“诗意地栖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教授;而那些标榜“诗意地栖居”以附庸风雅的人其实是不懂装懂。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除了《存在与
时间》,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诗学讨论。包括:《筑·居·思》、《……人,诗意地栖居……》、《诗人何为?》以及《艺术作品的本源》,核
心内容是关于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特别是这句著名的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也许是道出了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心声
。首先,海德格尔之所谓“诗”,并非文学概论所称之文学体裁,而是存在之敞开与诗性之彰显。因为他的哲学是存在主义,他关注的是存在问题。
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是黑暗的,“世界之夜将达夜半”,在这个暗夜时分,人的存在被遮蔽了,充满了烦忧与烦心,所以,他呼唤人的诗性的回归
。人需要去除遮蔽,活出本真,在世界之暗夜中放出存在之光。其次,海德格尔之所谓“诗”,是与“思”密切相关的精神互见,思就是诗。思也是
反思。因为人在世俗中沉沦,只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这就是诗;思是对存在的反思;思是诗的原初方式;思即回忆之诗;“所有进入诗境的诗人
的诗是还乡的”,还乡是向原初状态的回归;技术理性的泛滥,把人变成了非人,我们象一个远离家园的游子,“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三,海德
格尔之所谓“诗”,它是源于大地的文化归潜。因为他的理想是居于“大地”。由于存在没有敞开,世界处于幽暗之中,诗使世界存在化,也使人的
生命诗性得以彰显。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诗人是存在的反思者,而不仅仅是写作分行文字的人。所以他才说,诗人是人类的良心,诗人是一种本真生存方式,而写诗的人不等于诗人。明乎此,那些现代的伪“诗人”们就不要自作多情了。
献花(0)
+1
(本文系岭南闲人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