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独角戏jlahw6jw 2023-10-06 发布于江西

8月13日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这两年中国发卫星的频度大幅度提高了,基本上隔几天就会看到一个发卫星的新闻。只是这个新闻有点不同寻常,发射这颗卫星使用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的,这是中国专门用来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火箭,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了5吨以上。

这明明是地球探测卫星,为什么要发到同步轨道上?这个卫星应该是一个大卫星,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根据新华网转载《光明日报》的消息,其中讲到,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同一篇新闻当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遥感科研卫星,卫星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轻量化等优点。

与低轨卫星、光学卫星相比,该卫星将高轨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的优势与微波观测不受气候限制、不受光照限制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灾害异常变化信息的识别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国家航天局表示,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入轨后将丰富我国重点区域观测手段,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这颗卫星确实非同小可。

首先,这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就是雷达成像卫星。通常说的观测卫星通常是光学卫星,使用可见光波段或者是红外波段,对地面进行扫描观测。原理就和相机拍照的原理是一样的。

合成孔径雷达就不一样了,使用无线电波,也就是雷达对地面进行观测的。一般来说,雷达的分辨率是比较低的,对地面观测效果不会很好。人们又研发了合成孔径雷达,孔径指的是雷达天线的尺寸。

一般来说,雷达天线的尺寸越大,分辨能力就越强。雷达天线的尺寸不能做得无限大,于是就有了合成孔径技术。让雷达在天上动起来,把一幅幅的雷达图像用数字合成,形成一个模拟的雷达天线。模拟的雷达天线的孔径可以做得很大很大的,这就是合成孔径雷达。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由于合成的虚拟天线很大,也就是所谓的孔径很大,分辨率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运用在无人机上,在对地观测飞机上都有运用。最典型的像美国的E-8A对地观测预警机,就是使用一个大型的合成孔径雷达。

把合成孔径雷达搬到卫星上,显然效果就更好。国外也有合成孔径的雷达卫星,比如:美国在海湾战争的时候就用过,对地观测精度可以达到一米的分辨率。

这个分辨率比光学卫星的分辨率低,但是因为它是无线电波,可以穿透云层,不受雨雾和夜间的影响,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运用起来比光学卫星的实用性更强。分辨率低一些可以和光学卫星配合使用。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以往国外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一般都是中低轨道的,这一次我们发射的是一个同步轨道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同步轨道是不是就是静止卫星呢?不是的。静止卫星和地面的相对位置是不发生变化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合成孔径的原理就用不成了,我们发射的这颗卫星是一个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以前我们国家的北斗导航卫星当中的高轨卫星就是采用了倾斜同步轨道。对地观测卫星使用同步轨道这种方式运用的是很少的,因为同步轨道太高了,36000公里,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一眼可以看过的地表的面积比低轨道要大得多。一般能使用同步轨道做地面观测卫星,这个在技术上都是比较牛的。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中国以前发射的高分四号卫星,就是一个在静止同步轨道上的光学观测卫星。现在我们又把合成孔径雷达搬到同步轨道上,这个事不同寻常。

其实做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比光学卫星有独特的技术难度,因为是要雷达的,雷达是主动发射电波,这就需要耗电。雷达功率越高,耗电就越厉害。在卫星上实现高功率供电这个是有相当难度的。

从技术上来说,合成孔径雷达的对地观测卫星,从技术上比光学卫星要高一个档次。

中国技术再创新高!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入轨,连国外都没有

同样在高轨道上实现高分辨率也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国外发射过高轨道的合成孔径雷达对地观测卫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一个不得了的好东西。

其实,新闻里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虽然研制、研发国外也有,但是真正进入工程实用阶段我们是首颗。这年头只要看到世界首颗、首次,那就一定是好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